寻访红色印迹活动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访红色印迹活动记录

2010年7月16日,我们寻访红色印迹成员于上午8点半聚集于鲁迅故里。我们通过对鲁迅故里的参观学习,来探寻鲁迅先生的革命遗迹,来寻访红色印迹。

鲁迅故里是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

同学们积极参与,兴致高昂,对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鲁迅故里饱含学习热情。我们踏着石板路,迈过一个又一个的台阶,参观了三味书屋,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等著名景点,又品尝了臭豆腐,茴香豆等独具风味的特产。

我们首先参观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又称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书认真,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曾对鲁迅说过:“周树人,希望你继续努力。”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踏着大步进去,闻着书香文气,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先知淳淳教导的模样,夜深人静仍呕心沥血时紧锁的眉角。我们怀着崇敬的心,依次参观了台门斗、大堂前、座楼、小堂前、书房、卧室和厢房,每一个地方都有它们各自的记忆,鲁迅先生就在这里学习,写作,那个有名的“早”还刻在木桌上,斑驳的桌面上写满了岁月,布满了鲁迅先生的痕迹,一时之间,竟令人感慨万分,激动不已。

循着小桥流水,我们走出了三味书屋,接着,我们进入了鲁迅祖居。

来到了鲁迅祖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家老台门。穿过两扇大门,就来到了德寿堂,这是鲁迅先生生活的地方,作为各房公共活动的地方,用来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大概就是我们现在的客厅。鼎盛的周家十分气派,庄重,大气的两幅字画,颇显大户人家气魄。顺着游人的趋势,我们来到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原先这里种着两棵很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这里充满了鲁迅童年时的记忆。夏夜,躺在桂花树下的小饭桌上,听继祖母在这里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说,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故事。穿过一条狭长的过道,几间平房出现在我们眼前。那是家宴厅、贮藏室、典库、西堂前、少主房间、后堂前、琴室,每个房间都遍布温情,虽然时间带走了房间里的人,变动了房间里的物,但那番温暖是抹不去的。这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灶间,这里是鲁迅与“闰土”结识的天地,仿佛才是前几天的事,小鲁迅在这里遇到了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闰土。经过了多少变迁,经过了多少接触,经过了多少改变,仍遮不住快乐于温暖,那时候的鲁迅,该有多少幸福快乐啊,如果没有后来的没落,不知我们还有没有机会认识鲁迅。一想到这里,心就不禁沉重起来。

跟着人群,我们迈出了祖居,周围嘈杂,我们却如入无人之境,想必鲁迅先生的心情也是这样的吧,快乐与幸福十分浓郁,却总是被悲伤限制着,反让人心情沉重。如果没有后来的没落,该有多好。

我们调整心情,迈入了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又称周家新台门,大门上方挂着大大的“林翰”两字,是身份的见证。大厅上仍挂着“德寿堂”三个有力的大字。这里是鲁迅的诞生地。鲁迅入墅读书后,也常到这院落阁楼里静静地抄书、写字、画画。后面是百草园,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中间是一片碧绿的菜畦,旁边一棵参天的皂荚树格外显眼,角落里一段连接紧密的矮泥墙,上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种植物。虽然郁郁葱葱,但的确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不过,承载了小鲁迅满满的童年的回忆和梦想,虽然普通,但能捉蟋蟀,找蜈蚣,

摘覆盆子,拔何首乌藤,对于小鲁迅来说,就是天堂了吧。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孩子,蹲在墙角,拨弄着杂草,捉蟋蟀,找蜈蚣。

留恋间,我们已经走到了出口,回头看看,竟有些动容,鲁迅先生,就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生活,学习,到后来被迫离开。这是他少时的革命遗迹,还没有紧张感,却是已经为后来的革命铺垫了。

这一行,我们参观了鲁迅故里,寻访了红色印迹,感受到了革命前期温情的氛围,学到了鲁迅先生的努力坚持和寿镜吾先生的愤恨功利的执着,并誓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扛起中华民族的兴盛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