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案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写此文时的背景及目的。

2、掌握一些实词的多种意思,疏通语句。

二、教学难点: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质疑,解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介绍

要点:(1)南宋王朝面对元军强大攻势,危在旦夕。

(2)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

2、作者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自号:文山。他的一生可谓历尽折磨而坚强不屈,后于元十九年拾二月(1283)初九在柴市英勇就义。他的后期作品,大多洋溢着爱国热情他对所遭险难及平生战友事迹,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录后序》。其中《过零丁洋》〈诗歌略微介绍〉。

它的作品之局被人广为传诵。他的作品中《过零丁洋》、《正气歌》比较著名。

他的作品收在《文山先生全集》中

3、作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题名为《〈指南录〉后序》?

(二)正文讲解:

1、(1)疏通第一节(以学生为主)

(2)检查疏通情况:指明学生按问题的要求找出课文里的有关语句,先朗读,后口译。

口译问题设计: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式下出使元军营的?他出使元营的动机是为

了什么?出使前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3)教师纠正、补充

第一节:叙述在宋朝岌岌可危的背景下冒险出使元军的意图目的

(4)着重指出:·都:(1)都城、城市

(2)总。例:都督

(3)大。例:军惊而坏都舍(大房子)

·可以:(1)助动词,与现代汉语同义。例:众谓予一行可以纾祸

(2)助动词“可”+介词“以”组成固定结构,相当于“可

以之”,即可以凭借。例“可以口舌为动也”

2、(1)疏通第二节。

(2)检查疏通情况:指明学生按问题的要求找出课文里的有关语句,先朗读,后口译。

口译问题设计:·文天祥初至北营同敌人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取得了怎样的效

果?

·后来,他为什么感到“国事遂不可收拾”?

·他“自度不得脱”后,同敌人和卖国贼又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也就是他出使北营经历了几个阶段:抗辞慷慨,未敢轻吾国;

叛将献谄,予不得还;北驱予并往北,予隐忍以行)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身份“诣北”,文天祥却不在使者行列内,

这时他为什么不“引诀”,而是“隐忍以行”?

(3)教师纠正、补充

第二节:叙到元营与元丞相伯颜抗论,被拘留,又被驱北行,说明隐忍以行的意图。

(4)着重指出:·抗:(1)抵抗。例安能抗此难乎。

(2)相当、匹敌。例: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峰与抗耳

(3)对抗。例:抗辞慷慨。

·度:A(duo)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揣度)

寸寸而度之(量长短)

B(du)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

公事无度(制度、法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念无)度,则物力必屈(限度、尺

度)

常有大度(度量、气度)

物换星移几度秋(量词,表示次数)

·但:现代汉语:表示转折连词。

古代汉语:只,仅仅,不过。例:但欲求死。

(5)含诟忍辱有时也必要:文天祥忍辱而行,他是寄希望于未来,事实也证明,他是不怕死的,后来他从元军中逃脱南归后,继续抗元,直到被俘。(试举

例)这在我国历史上不乏其上事:越王勾践为求得保住越国,愿去姑苏吴

王夫差门下做奴仆;韩信年轻时钻裤裆的事;苏武忍辱负重,在匈奴度过

了15年的流亡生涯等等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必要的忍难是大丈夫

的行为。当然,为了苟且偷生而忍辱的人也是有的,那不值得一谈。

五、作业:1、背诵1、2节

2、思考:·第一节中写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与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

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矛盾?

(“求死”是因“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是因为有机会跑,

还可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六、教学后记:先让学生自行疏通语句,然后采用口译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状况,再做纠正

补充,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1、疏通3——5节,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

2、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语句、词语的疏通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疏通语句,启发,归纳

四、教学过程:

(一)(1)疏通第三节。

(2)检查疏通情况:指明学生按问题的要求找出课文里的有关语句,先朗读,后口译。

口译问题设计:·文天祥自京口脱逃后,逃奔哪些地方?

·他的遭遇怎样?(也就是他为了实现“将以有为”的意愿,经

历了怎样的过程,写了几层意思?)

得脱后的喜悦;误会后的困境;南下的急迫心情及危急形势。

(3)教师纠正、补充

第三节:叙述脱逃的经过。

(4)着重指出:·间:(1)间隙、空隙(jian)。例“得间奔真洲”。

(2)中间、期间(jian):天地间,人为贵。

(3)隔离(jian):遂与外人间隔

(4)间或、断断续续(jian):例“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5)离间(jian)。例“馋人间之”。

(6)参与(jian)。例“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7)量词(jian):间。安得广厦千万间。

(5)漫话“逐客令”:秦国的宰相李斯,本为楚国人,后去秦国游说,秦王拜他为客卿。秦国的东邻是韩国。韩国苦于秦兵的侵扰,便派水利工程师郑国(人名)

去秦国。名为帮助秦国灌溉渠,实为使秦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无暇或者无力

东伐韩国。可是这计划不久便被秦国发现,于是秦国宗师大臣要求秦王把一切

外来作官的人全部赶走——下逐客令。李斯是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他连夜写

《柬逐客书》上书秦王,说明把有才能的人赶出去,等于帮助了敌国,削弱了

自己。他以“泰山不让(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弃)细流,故能

就(成)其深”作比,说明广纳天下贤才的重要。秦王看了李斯的文章,便撤

消了逐客令。

(二)(1)疏通第四节。

(2)检查疏通情况:指明学生按问题的要求找出课文里的有关语句,先朗读,后口译。

口译问题设计:作者怎样详细地叙述他逃奔和“南归”中所遇到的情况?回

顾这段经历时,他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教师纠正、补充

第四节:历举出逃途中几近于死的诸事,以示经历的艰险,境界的危恶。

(4)着重指出:·几:(1)矮而小的桌子,用以搁置物品或依靠休息用。例“帘

外设香几”

(2)几乎:例:“几从鱼腹死“

(3)相当于“多少“: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4)相当于“将近”“接近”。例:汉之为汉,几四十年

矣。

(5)表示数量不多:例:未几。

·如:(1)到……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