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世界古代史(下)》课程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世界古代史(下)》课程的教学
摘要:《世界古代史(下)》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世界通史》大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需要做到:第一,要能够从通史的高度统筹教学内容;第二,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方法;第三,要能够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世界古代史(下);课程;教学
《世界古代史(下)》(又称《世界中世纪史》、《世界中古史》、《世界通史(中古部分)》等),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上接《世界古代史(上)》(又称《世界上古史》),下启《世界近代史》,是《世界通史》大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自1994年从安徽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分配到阜阳师范学院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至今已近二十年。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并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于课程的教学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思考,也有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经验。下文对此做一粗浅论述。
一、从通史的高度统筹教学内容
在《世界古代史(下)》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通史意识,站在世界通史全局的高度对教学内容做出统筹安排。
首先,要根据《世界通史》大课程的设置目的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所谓世界历史,其实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原始的社会形态不断向高级、文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
过程,以及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彼此孤立到逐步开放、不断交往,并最终成为统一联合的整体世界的(“地球村”)的横向过程。《世界通史》大课程的设置,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两个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换句话说,《世界通史》大课程就是要说明我们今天的高度文明且一体化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因此,作为《世界通史》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古代史(下)》课程的教学自然要服务于这个目的。教师备课时不仅要了解并把握这个目的,而且要根据这个目的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或教学主线——即课程不仅要说明人类社会在中世纪阶段社会形态的演进,而且要讲清此阶段各区域、各文明间相互交往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使《世界古代史(下)》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中世纪史,而非国别中世纪史或区域中世纪史的简单综合。
其次,要将那些对世界历史的全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确定为教学重点。教师备课时,要将中古(中世纪)阶段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给以恰如其分地定位。唯有如此,才能较科学地确定课程的教学重点,避免在教学过程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将一些低级趣味的人物、鸡毛蒜皮的小事大讲特讲,而将那些对世界历史的全局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置之不顾或讲之甚少。
最后,要对中世纪时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进行贯通的考察。中世纪时的一些历史事件,通常有上古历史传统的影响,而对近现代的历
史发展而言又往往成为新的传统力量。同样,中世纪的许多文化现象,也往往有其上古的渊源,并对后世具有重大历史影响。教师在讲述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时,就需要进行贯通的考察,而不能将眼光局限在中世纪阶段。这样做不仅可以大致说清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给学生以历史发展的整体映象,而且有助于与《世界通史》其他课程的相互衔接,符合课程本身的承上启下性。如讲述阿拉伯人的扩张,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列举出上古时期中亚、西亚和北非、东南欧这些地区所出现的跨洲际性大帝国,让学生理解阿拉伯帝国的出现,不仅仅是阿拉伯人武力扩张的结果,也有上古这些地区走向统一的历史传统的影响,且是这些地区走向统一过程的更高阶段。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适当了解阿拉伯扩张对近现代世界(尤其是西亚、北非)民族、宗教和政治格局的影响。又如,讲述中世纪印度的种姓制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上古阶段印度的种姓制度作一回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中世纪时印度种姓制度所发生的变化(教学时间允许的话,对近现代以来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和变化情况要作适当介绍)。此外,对于像印度教、天主教等中世纪其他重要文化现象,也都要做必要地贯通考察。当然,既然讲述的是中世纪史,教师在授课中还是要以这些事件和文化现象在中世纪阶段的情况作为主要内容,避免因涉及上古或近现代内容过多而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方法
要搞好《世界古代史(下)》教学,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有利
于学生发展的目的出发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只是也只能是居于“主导”的地位——主要任务是指导、辅导学生学习,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既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由《世界古代史(下)》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课程内容不仅头绪复杂且年代久远(讲述的是人类在中世纪阶段的发展史)、时间跨度长(约1500年)、地域跨度较大(涉及世界亚欧非美四大洲),但教学时间很短(仅一学期约40-50学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转变观念,给学生和自己正确定位,并选择一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课下努力自学看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在《世界古代史(下)》的课堂教学中,如下六种方法:发讲义、做综述、开书目、讲信息、做比较、搞讨论,应该说较为符合上述要求,是可以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加以采用的。
所谓“发讲义”,就是教师将自己的讲义或教案在课程开始时发给学生(笔者的做法是将讲义挂在“网络硬盘”上,并把提取码提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去下载)。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并对相关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思考,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或课下与教师展开交流。教师则可以借此在课堂上对讲义或教案中的一般内容不讲或略讲,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重难点上,放在对学生的答疑解惑上。当然,实行了这种做法后,教师必须在每次上课前做非常充
足的准备,且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以应对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还要想到如下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其一,学生有可能会发现并指出教师讲义或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如文字表述的不当、史实的出入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当众向发现问题的学生表示感谢并加以改正。其二,学生有可能会对教师讲义或教案中以及课堂上表述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有可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耐心地与学生展开讨论,直到双方能够达到一致。不过要说明的是,这种一致并不一定是学生接受了教师观点,如果经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发现学生的观点更有道理,教师也应虚心地加以接受。
所谓“做综述”,不仅是指课程“绪论”部分对世界历史在中世纪阶段发展情况的概括介绍,也指课程各章开头对相关地区在特定时期历史发展大势所做的总体叙述。绪论部分的“综述”相当于课程学习的总纲,而各章的“综述”则涉及的是本章学习所要关注的重点。做这种“综述”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较为明析的线索,并培养学生总揽历史全局的意识和能力。
所谓“开书目”,是指教师授课时应开出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或在具体讲授每一章时,列出与其内容有关的重要参考书目)。要说明的是,教师“开”书目,不能简单地开出一个书单就了事,而是有较高的要求:第一,要自己先阅读过所开的书籍,并能够向学生推介其中的重点书籍;第二,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获取这些书籍的途径(图书馆、相关网站等);第三,要对学生提出阅读任务,明确要求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