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讲课教案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文化“万花筒”文化的形式和现象(PPT图片展示)总结:①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都呈现出各自独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1)文化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①文化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不同于经济和政治。
②文化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
补充: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2)文化的特征(事例引入)特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A、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图片引入)特点二:文化又是一种文化素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讨论引入)特点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文化精品PPT课件
(二)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 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注意: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促进作用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阻碍作用
三、能力提升,迁移运用。 (一)单选题。
文化是一种_____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 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_____的成长历 程中,而且表现在_____的历史中。
材料二:海尔是中国的骄傲,是企业界学习的典范。海尔集团成功 的秘诀,则在于海尔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海尔文化。如今,海尔 文化已经融入到海尔集团的运营管理中,使海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竞争大环境中,仍能充满活力地快速发展。
毛泽东思想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夺取中 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 导,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长远的指导作用。
2.文化的内涵(重点、难点)
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 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的文化素 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的。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
山。据此回答:
1、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
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A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政治教案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计划学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1.1-2 文化的内涵;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式及媒体】教学方式:遵循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教学过程】(3)回答问题: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你印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4)学生回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文化各具特色。
(1)学生讨论回答:人类:社会实践个人:社会实践+文化教育(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中必然包含着人力的作用、【形成性练习】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C.文化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答案】A我们在《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据此回答2~3题。
2.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答案】D3.根据上述规定,以下属于文化的有()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营销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C4.在下列活动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A.①③⑤⑦B.②③④⑤⑥⑦C.②④⑤⑦D.①②④⑥⑦【答案】B【评价建议】学生对于“文化”一词可谓“耳熟能详:饮食文化、电影文化、校园文化……但是对于文化的内涵,却不一定真正理解。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学生分析】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文化“万花筒”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
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多媒体展示:合作与探究问题:动物有没有文化?为什么?
材料:黑猩猩是动物中比较“聪明”的。曾经有人在地上点了一堆火,旁边放一只装满水的水桶。实验者将水桶中的水倒进火堆,将火扑灭。这一切都让黑猩猩看着。然后再在地上点一堆火,旁边放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此时,黑猩猩会同样将水桶中的水倒进火堆,将火扑灭。可是将黑猩猩放在船上,在船上放一只空桶,并在船上点一堆火,将船推入水中,黑猩猩只会在船上乱叫,却不知道用桶去舀水来灭火。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知识总结: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是要经过人类的艰苦实践,在是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那能不能这么说,文化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文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3)、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就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来说,它是我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受教育,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两个“镜头”,分析:谁更有文化?)
点拔:小学生让座,体现出了一种教养;男青年在公共汽车内抽烟,缺乏公共礼仪、教养。
既然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那么文化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力量。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文化的力量。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
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
(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7
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
中,我国 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 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 年前还居于第 12 位,现已上升到第
4 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
齐驱。在美国 400 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 1/4 是文化企业。
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
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
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案
五峰一中高一政治教(学)案课型:新课时间::2011年6月备课组:高一政治组编写: 文红艳审核: 林有刚计划课时:2节实际用时: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提示与建议:资料演示:都市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生活、边远地区文化生活等,展现了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记。
日常生活的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现着生活环境的文化价值。
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
●设计理念1、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的发挥:在设计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如安排学生自学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体现这一理念。
2、注重课堂文化的建构。
民主、开放、竞争和谐的课堂氛围。
3、贴近生活: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3、贴近高考:选取近几年相关的高考题,了解高考在本框怎样考。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文化实质一种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三、知识联系:《政治生活》综合国力的内容。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四、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
2、练习法。
3、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五:学法指导: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六:教学模式:3.15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针对性讲解、典型练习各约15分钟时间)七、教学环节(三个环节)●课前5分活动:1、学生活动(内容略)2、教师课前时事渗透:(一)先学:基础自主学习●基础自主学习(约15分钟)1、宏观把握:自主学习教材,简要建构本框知识体系并展示。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高二《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①天生具有、与生俱来 ②体验社会生活 ③参加文化实践活动 ④接受知识文化教育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这种差别反映出
A.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B.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C.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 D.我们的饮食生活就是文化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3、文化特色: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特殊性)
“你不问我什么 是文化旳时候,我还 懂得文化是什么;你 问我什么是文化,我 反而不懂得文化是什 么了。”
——钱钟书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旳东西比文化更 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旳成份无穷 无尽,我们不能论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旳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 抓在手里似旳: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 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思索讨论材料3和4说说文化会给社会旳发展带 来什么影响?
先进旳、健康旳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旳增进 作用;
反动旳、腐朽旳、没落旳文化则对社会发展起着 重大旳阻碍作用.
和精神力量 ②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和建设中旳 强大精神支柱 ③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 具有主动增进作用 ④先进社 会意识旳变化决定革命和建设事 业旳发展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
马克思、恩格斯从广义、狭义两个角度 了解和利用文化概念。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取 得旳物质、精神旳生产能力和发明旳物质、 精神财富旳总和。
“狭义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涉及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例如自然科学、技 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 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旳知 识。
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 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句诗 能够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旳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发明旳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旳精神世界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什么是文化
1、概念(内涵) 注意三个基本点
①从文化与社会旳关系来看 ②从文化与个人旳关系来看 ③从文化与物质旳关系来看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
然而“熟知并非真知”。
如何认识和把握文化,是学生在既熟悉又陌生中体味文化与省会生活的关联性,使我们本课学习的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1、课前时政评述2、教学【练习】课堂检测精讲精炼课堂达标检测【教学小结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不忘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
传统的政治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等等。
本节课能够结合热点生活现象,具象概括文化内涵。
存在不足之处是新授课程、开学准备等原因,配套练习不够详实。
第二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学情分析】作为社会生活重要领域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对经济、政治有形无形的影响,但关于三者之间系统的关系未曾概括,学生缺乏整体认知,通过本框体学习将带领学生初识三者系统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利用电影主题案例,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学过程】1、课前时政评述2、教学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电影城里话电影(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对生活有一定认识,对文化有一定感悟。
但文化理论知识却少之又少。
2、学习本课前应当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 (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3、[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师:暑假刚刚过去,同学们放假在家都会干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看电视、上网、旅游、温习功课、打球等。
《文化生活》第一课体味文化教案
《文化生活》第一体味文化教案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一教案集体备部分题第一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中心发言人备时间第一周上时间第一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文化的涵义难点文化的涵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导入新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程——文化生活。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本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第一课体味文化(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课体味文化(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力量。
【课前自学】一、预习指要阅读教材P3—9,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完成知识要点的梳理、自我过关预习检测题以及思考探究题,在书上划好记号,并做好展示、质疑的准备。
(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不在。
2、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环境;同样的区域,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而言的人类全部活动及其。
既包括、、等具有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语言和等的部分。
(注: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
如:语言学、科学技术。
)2、文化的特点:⑴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⑵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⑶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的。
⑷文化作为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离不开人们的物质活动和。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等;人们进行文化、、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一个民族,只有和都富有,才能自尊、自立、自强地屹立于民族之林。
二、预习检测1、文化的特点有哪些?2、文化的含义是什么?3、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三、自主质疑【课堂探究】1、判断:下列现象属于文化的有哪些?(1)小王到市场上买了二斤猪肉和一把芹菜。
(2)李教授发现了淡化海水新技术(3)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4)老王经营着一个杂货店(5)9月4日周五晚,全国快乐女声总冠军产生,江映蓉以绝对优势当选。
(6)9月6日晚中央电视台《娱乐风景线》在新校举行大型文艺演出,著名歌星费翔、杨臣刚等都登台献艺。
《文化生活》第一课体味文化教案
《文化生活》第一课体味文化教案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一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文化的涵义难点文化的涵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3.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板书)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其文化生活呈现各自特色。
学生活动:参照P6的内容,选择你熟悉的区域谈谈它们留给你的文化记忆。
举例:城市的市井文化、农村的乡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学生活动: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你能举例吗?(二)文化是什么(板书)前面我们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阅读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即文化的概念(板书)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概念解析:(1)动态理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
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举例:动态的行为过程就是文化、艺术表演、精神创作等。
(2)静态理解: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
如思想、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文化是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即文化的理解(板书)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板书)──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
◇课堂探究:(教材P6页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探究提示:例如。
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板书)──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学习目标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社会作用二、知识梳理1.文化的内涵:(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
(2)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3)从特点上看: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由所创造,为所特有的,是的产物。
文化素养是通过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2. 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道德、教育等;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三、识别正误1.文化是人类全部活动及其产品。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3.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4.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一、学习目标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二、知识梳理(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一方面,经济是,政治是经济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一定的文化由决定;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又一定的政治、经济。
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有其和。
2. 相互交融:(二)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越来越成为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 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识别正误1.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遍性)
3、文化特色: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特殊性)
“你不问我什么是 文化的时候,我还知 道文化是什么;你问 我什么是文化,我反 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 了。”
——钱钟书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 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 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 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 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重要 标识,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从一定意 义上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
2、特征
(1)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们社会 实践的产物(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2)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社会实践中 逐步培养出来的(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来看)
(3)文化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从文化与物质
文化是什么
大文化
(文明)
物质财富
道德 风俗习惯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小文化
◎ 我们当前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是指以马列、毛思、邓理、“三个代 表”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四有”公民 为目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 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
意义来讲,包括知识、信誉、美术、 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 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 整体。
——英国人类学家 泰勒
人类的文化包括语言、神话、宗教、艺 术和科学等。他认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 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看成是人类文化 最高最独特的成就。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
文化是历史创造的生存形式系统,既 包含隐性形式,又包含显性形式,并具有 为整个群体或在一定时期为某个特定部分 所共享的倾向。
当人类第一次使用打制石器时,文化 就像空气一样与人类不可分离了;
当婴儿还在母腹中时,母亲的抚爱就 是对婴儿的“文化熏陶”;
出生以后,小孩咿呀学语,就是与父母 的“文化交流”;
长大以后,听音乐、看电视,阅读报
刊杂志,那是一种精神享受……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古今文化
公元前4000多年 苏美尔人 楔形文字
——当代西方学者罗威(wrence Lowell)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文 化的说法有三百种之多。
20世纪50年代开展扫盲运动,提 倡“学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 识字、学知识。
一个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在公交车 上旁若无人地抽烟,人们说他“没文 化”,是指缺乏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
马克思、恩格斯从广义、狭义两个角度 理解和运用文化概念。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例如自然科学、技 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 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 识。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 《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 芭蕉》等一大批富有邻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作品,享 誉中外。这说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的关系看)
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根基 书籍、文物、城市雕塑
(2008年广东卷)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 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这表明( )
A.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特征
(1)现实性 (2)总体性
(3)阶级性 (4)相对独立性(5)依赖性
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的是
(1)小王道到市场上买了二斤猪肉和一把芹菜。 (2)李教授发现了淡化海水新技术 (3)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 (4)老王经营着一个杂货店 (5)中国好声音汪峰队压轴组PK赛中,毕夏胜出。 (6)2009年兰州大学百年校庆晚会在研究生院举行,著名 歌星白雪、王心凌、陈好等都登台献艺。 (7)刘主任将作为县人大代表出席了县人代会 。
20世纪20年代,一对牧师夫妇在 印度加尔各答的乡间山洞里,发现了 两个野外生长的小女孩,她们的外表 是人形,却具有狼的习性,不能直立 行走,昼伏夜出,用舌头舔食食物, 且咧嘴示警,她们虽然是人,却是没 有文化的人。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也就 是说,文化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也不是 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 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文化一经产生就对人的活动具有重 要的影响。
◎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 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 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二)文化是什么
1、内涵: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 包括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
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2)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 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 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龙图腾
守墓神阿努比在为法 老安葬前做法事
摩崖石刻
中国印 2008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时间上)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空间上)
化校 园 文
化社 区 文
化企 业 文
化网 络 文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各具特色
(中西、南北、城乡等)
西班牙的斗牛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1、“鸟鸣山更幽”是文化现象吗?
2、文化和文明是一回事吗?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 是不是一种“纯”精神产品?
文化与文明
区别: 文化(culture):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
“化”的过程。 文明(civilization):与“野蛮”相对,主
要指“明”的结果。
联系: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