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Page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三、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发展的辩证过 程。 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认识过程:一是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的认识 过程;二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Page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认识的个体发生和认识的种系发生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认识的个体发生以简略、概括、浓缩的 形式再现认识的种系发生过程,犹如认识种系发生 的“缩影”。这表明,认识的个体发生与认识的种 系发生具有一种“重演”的关系。认识的个体发生 对认识种系发生的重演关系,表明了认识的种系发 生对每一代个体认识的发生在方向和过程上的制约 关系和决定作用。
● 认识的具体过程和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 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Page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首先要从认识的发生谈起。所 谓认识的发生是指人的认识能力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马 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 因素结合起来,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实践活 动。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它要求人们形成关于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 础确定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案。这就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 把握世界的需要,即提出了认识世界的必要性。同时,实 践又使认识的发生具有了可能性。
Page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
要观察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这 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
(2)
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分析,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 即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混沌的表象中提炼出 本质的规定,把个别现象中蕴涵的一般本质揭示 和概括出来。
Page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离不开建构。从信息相互作用的角度 看,建构确实是体现主体能动性的认识环节;从认识形 成过程的角度看,建构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 构过程。 认识活动中的建构与虚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哲学的视角看,虚拟就是以“代码”的形式来表达和 合成事物及其功能。人对世界的虚拟随着表达形式的发 展而不断发展,但是,不管虚拟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虚拟是立足于反映基础之上的认识能动性的高度体现, 这一本质特征不会变。
Page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 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 本形式。 所谓感觉,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和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是对事物整体 形象的反映;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觉、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 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形象的再现 和重组。
Page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一)非认知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在人的知、情、意这三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 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 “意”,即情感和意志包括冲动、欲望、本能等一般不以 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 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同时,人们还时常把认 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心理形式,如幻 想、想象、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 素中。 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本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 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 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意志不仅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克服困难的主观条件, 而且对调控人们的情感也起着重要作用。
Page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二)认识是反映、选择和建构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合理形态”的辩 证法引入认识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 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 缺陷,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 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同时,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 过程,“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
Page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三)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认识依赖于实践,但在认识活动和发展过程又有相对独立 性,遵循特殊的规律。作为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 活动,认识可能与实践完全同步进行,也可以在直接的实 践之后认识客体,或超前于直接的实践之后塑造客体。 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就是,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 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 目的; 二是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 用,使实践失败。
Page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 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 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点,以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 本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思维的 “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概念是浓缩了的判断。推理在形式 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 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不仅表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而且还 包括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 思维反映客观对象的系统形式,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最 高形式,其任务就是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观念地反映出来。
Page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活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但认识 过程到此并没有完成,还需要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 由理性认识再向实践活动飞跃,从表面上看已经不是认识 的过程了,而是认识指导实践,即精神活动向物质活动转 化的过程。 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从认识向实践、从 精神活动向物质活动转化的过程,又是认识深化的过程, 是认识正确与否得到检验的过程,是对已经取得的认识进 行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向认识和从认 识向实践两次飞跃相结合,才构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完整的 认识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 深化,这才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说明了认识活动的反复 性和无限性,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 环,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发展。
Page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要是指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 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就人类总体认识而言,认识来源于实践;对每一个具体 的认识主体来说,其绝大部分认识来自间接经验,任何 人都不必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 实践之所以能够构成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任务一般说来是围绕着实践活动 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其次,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为认识的发展 提供了手段,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第六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重点问题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Page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又 是同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可分离的。人 的认识不可能像动物的反应那样,仅仅停留在直 接感受的水平,而是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 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产生了 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思维。 在抽象思维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 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 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需要基于这 种认识创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 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Page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大体上有三种观点,即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 主义直观反映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 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 种主观自生的东西。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 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 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 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ຫໍສະໝຸດ Baidu
Page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感 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有 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 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但它又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总是 交织在一起,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 的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感觉和对事物的理解总是相 互包含、相互制约的。
Page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 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映射 论”,其特点是把认识主体看作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 把人对物的反映看成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即客体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旧唯物主义直观反 映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 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成是主体被动接受客体的刺激和 客体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忽视了认识的 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不可知主义怀疑论把认识看成是一种不能证明其真伪、 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不可知主义 的怀疑论在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 的鸿沟,本质上是错误的,但它从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问 题,即如何能判定认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Page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三)反映、建构与虚拟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从信 息论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是一个物质系统以某 种方式接收和保留另一物质系统信息的过程,反 映能力也就是接收和保留信息的能力,反映的过 程也就是信息的交换过程。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 互作用的产物,主体与客体在认识活动中的统一 是以信息为媒介的。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 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定 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人的活动还需要进行能动 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Page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三、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发展的辩证过 程。 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认识过程:一是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的认识 过程;二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Page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认识的个体发生和认识的种系发生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认识的个体发生以简略、概括、浓缩的 形式再现认识的种系发生过程,犹如认识种系发生 的“缩影”。这表明,认识的个体发生与认识的种 系发生具有一种“重演”的关系。认识的个体发生 对认识种系发生的重演关系,表明了认识的种系发 生对每一代个体认识的发生在方向和过程上的制约 关系和决定作用。
● 认识的具体过程和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 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Page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首先要从认识的发生谈起。所 谓认识的发生是指人的认识能力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马 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 因素结合起来,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 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实践活 动。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它要求人们形成关于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 础确定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案。这就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 把握世界的需要,即提出了认识世界的必要性。同时,实 践又使认识的发生具有了可能性。
Page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
要观察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这 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
(2)
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分析,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 即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混沌的表象中提炼出 本质的规定,把个别现象中蕴涵的一般本质揭示 和概括出来。
Page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离不开建构。从信息相互作用的角度 看,建构确实是体现主体能动性的认识环节;从认识形 成过程的角度看,建构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 构过程。 认识活动中的建构与虚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哲学的视角看,虚拟就是以“代码”的形式来表达和 合成事物及其功能。人对世界的虚拟随着表达形式的发 展而不断发展,但是,不管虚拟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虚拟是立足于反映基础之上的认识能动性的高度体现, 这一本质特征不会变。
Page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 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 本形式。 所谓感觉,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和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是对事物整体 形象的反映;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觉、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 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形象的再现 和重组。
Page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一)非认知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在人的知、情、意这三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 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情”和 “意”,即情感和意志包括冲动、欲望、本能等一般不以 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 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同时,人们还时常把认 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心理形式,如幻 想、想象、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 素中。 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本身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 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 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意志不仅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克服困难的主观条件, 而且对调控人们的情感也起着重要作用。
Page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二)认识是反映、选择和建构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合理形态”的辩 证法引入认识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 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 缺陷,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 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同时,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 过程,“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
Page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三)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认识依赖于实践,但在认识活动和发展过程又有相对独立 性,遵循特殊的规律。作为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 活动,认识可能与实践完全同步进行,也可以在直接的实 践之后认识客体,或超前于直接的实践之后塑造客体。 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就是,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 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 目的; 二是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 用,使实践失败。
Page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 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 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点,以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 本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思维的 “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概念是浓缩了的判断。推理在形式 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 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不仅表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而且还 包括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 思维反映客观对象的系统形式,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最 高形式,其任务就是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观念地反映出来。
Page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活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但认识 过程到此并没有完成,还需要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 由理性认识再向实践活动飞跃,从表面上看已经不是认识 的过程了,而是认识指导实践,即精神活动向物质活动转 化的过程。 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从认识向实践、从 精神活动向物质活动转化的过程,又是认识深化的过程, 是认识正确与否得到检验的过程,是对已经取得的认识进 行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向认识和从认 识向实践两次飞跃相结合,才构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完整的 认识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 深化,这才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说明了认识活动的反复 性和无限性,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 环,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发展。
Page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主要是指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 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就人类总体认识而言,认识来源于实践;对每一个具体 的认识主体来说,其绝大部分认识来自间接经验,任何 人都不必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 实践之所以能够构成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任务一般说来是围绕着实践活动 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其次,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为认识的发展 提供了手段,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第六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重点问题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Page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又 是同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可分离的。人 的认识不可能像动物的反应那样,仅仅停留在直 接感受的水平,而是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 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产生了 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思维。 在抽象思维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 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 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需要基于这 种认识创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 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Page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大体上有三种观点,即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 主义直观反映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 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 种主观自生的东西。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 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 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 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ຫໍສະໝຸດ Baidu
Page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感 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有 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 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但它又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总是 交织在一起,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 的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感觉和对事物的理解总是相 互包含、相互制约的。
Page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 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映射 论”,其特点是把认识主体看作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 把人对物的反映看成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即客体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旧唯物主义直观反 映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 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成是主体被动接受客体的刺激和 客体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忽视了认识的 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不可知主义怀疑论把认识看成是一种不能证明其真伪、 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不可知主义 的怀疑论在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 的鸿沟,本质上是错误的,但它从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问 题,即如何能判定认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Page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三)反映、建构与虚拟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从信 息论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是一个物质系统以某 种方式接收和保留另一物质系统信息的过程,反 映能力也就是接收和保留信息的能力,反映的过 程也就是信息的交换过程。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 互作用的产物,主体与客体在认识活动中的统一 是以信息为媒介的。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 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定 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人的活动还需要进行能动 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