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食品的风味物质解析

合集下载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与食品品质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与食品品质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与食品品质研究食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品品质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在食品品质的形成过程中,风味物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与食品品质的关系,并介绍其研究的重要性。

一、风味物质的定义和种类风味物质是指在食品中存在的可以赋予其特殊风味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常存在于食材的天然成分之中,如香草中的香兰素、大蒜中的硫化物等。

此外,风味物质还可以通过加工和调味品的添加等方式进行增加。

风味物质的种类繁多,分为天然风味物质和人工风味物质两大类。

天然风味物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天然提取物,如橘子的柠檬醛、苹果的香气物质等。

而人工风味物质则是通过化学合成或酵母菌等微生物发酵产生,如人造香精和调味品中的各种化合物。

二、风味物质与食品品质风味物质是食品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影响食品的风味、口感和香气等方面。

各种风味物质的存在和相互配合,使食品呈现出独特的风味特点。

例如,烤肉的香气、巧克力的甜味和咖啡的苦味,都是不同风味物质的作用结果。

风味物质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不仅止于风味,还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香气等方面。

加入适量的风味物质可以使食品更加美味,增加人们对食物的喜爱程度。

同时,风味物质还可以改变食品的质地和稳定性等重要品质指标,提高食品的保鲜期和贮存性,延长食品的使用寿命。

三、风味物质的研究意义风味物质的研究对食品加工和品质控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不同风味物质的作用机制,可以为食品工艺的改进提供指导。

例如,在制作某种食品时,研究其所含风味物质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参数,以提高产品的风味品质。

其次,风味物质的研究对于食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也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应用到食品中,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对这些添加剂中的风味物质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只有确保这些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才能保证食品品质的可靠性。

食品风味化学与分析

食品风味化学与分析

食品风味化学与分析食品风味化学与分析食品风味是指食品在口中感受到的味觉、嗅觉和口感特征的总体表现。

食品的风味是由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决定的。

因此,对于理解食品的风味化学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食品风味化学和分析的基础知识。

风味化学风味化学研究的是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对味觉、嗅觉和口感的影响,以及食品的加工和储存对化学物质的变化和影响。

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会影响食品的口感、味道和气味。

食品味觉由甜、咸、酸、苦和鲜等基本味道组成。

这些味道的产生是由食品中的化学物质触发人类的味觉感受细胞所引起的。

例如,甜味是由食品中的糖分子刺激味觉感受细胞所引起的,而咸味是由食品中的钠离子所引起的。

食品中的气味由食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所组成。

风味化学研究的是食品中的味觉和气味的成分,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到人类的味觉感受的。

例如,早期的研究已经发现,食品中的味觉成分一般会对人类的味觉感受产生成倍的影响。

因此,如果要改变食品的味道,需要了解食品中的味觉和气味成分,并确定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风味分析风味分析是研究食品中的味觉和气味成分,以及它们是如何组合和产生食品风味的过程。

通常,风味分析会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食品标本样品的准备,通常需要提取食品中的味觉和气味成分。

2. 使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分析食品标本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3. 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和解释,并确定食品中的味觉和气味成分组合的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食品风味的。

风味分析可以不仅可以用于开发新产品,还可以用于改善现有产品的口感和味道,以及帮助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其中,风味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包括: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3. 吸附-溶解气相色谱技术(SBSE-GC)以上技术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最为常用,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的气味成分。

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则可以用于分析食品中的味觉成分,如味精和鸟嘌呤等。

食品化学第九章 食品风味

食品化学第九章  食品风味

第二节 味觉
一、味觉基本知识
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 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 日本:酸、甜、苦、辣、咸(五类) ➢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六类)。 ➢ 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
正常味 ➢ 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7类)。
0.25-0.4nm
0.3nm
味受体
➢此学说不能解释的问题: ✓各种单糖的甜度为何存在差异; ✓D-、L-氨基酸有不同味觉; ✓有些具有这两类基团的物质(多糖和多肽)为何
无甜味却有苦味; ✓没有考虑甜味分子在空间的卷曲和折叠效应。
(2)三点接触学 说(Kier)(补充)
❖ 是对夏氏学说的 补充
(3)诱导适应的甜味受体学说 我国学者曾广植1980年提出。
✓香精得率非常高,且纯度好,无溶剂残留。 缺点:
✓设备成本高。
✓LCO2 实际使用温度0-10℃,压力0.88MPa,为非极性溶剂,能有选择萃取具 有特征香气的轻馏分(MW低于400)。 优点:无溶剂残留;无异味生成;低温 下萃取头香更丰富;特征香气尾香更饱 满;萜类得率比较低。
✓看表9-2两种方法的比较。
➢ 柑橘类水果含有很多黄烷酮糖苷类化合物。
➢ 柚皮苷使果皮带有苦味,被柚皮苷酶切断鼠 李糖和葡萄糖间的1,2键,可脱除苦味。
➢ 工业上制备柑橘果胶时,可以提取柚皮苷酶, 并用固定化技术脱除含过量柚皮苷的葡萄柚 果汁中的柚皮苷。
❖ 氨基酸与多肽类
➢ 氨基酸有多种官能团,能与多种受体作用, 味感丰富。
若在负离子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将减弱其亲 脂性,使酸味减弱,相反,若在其结构上加 入疏水性基团,则有利于负离子在脂膜上的 吸附,使膜增加对H+的引力.

第九章食品风味

第九章食品风味
(2)醋酸:无色刺激性的液体,浓度在98% 以上醋酸能冻成冰状固体,称为冰醋酸。可用 来调酸合成醋。
(3)乳酸:用作清凉饮料、酸乳饮料、合成 酒、配制醋、辣酱油、酱菜的酸味料。
(4)柠檬酸:因存在于柠檬酸、枸橼、柑桔等 果实中较多而得名。它的酸味圆润、滋美,入 品即可达到最高酸感,但后味延续较短。广泛 用于清凉饮料、水果罐头、糖果、果酱、配制 酒、辣酱油等。还可用作抗氧化剂的增强剂。
H HH
C HO
H
H
OH
H
O OH(AH)
H
(B)
5.25AO H ,
(γ )
3A O
O
3.14A
AH B
甜味感受体
γ
图8.3 AH-B-γ 关系图
甜味物质的种类很多,按来源分成天然和人工 合成的。按种类可分成糖类甜味剂、非糖天然 甜味剂、天然衍生物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
(1)糖类甜味剂
糖类甜味剂包括糖、糖浆、糖醇。该类物质是否甜, 取决于分子中碳数与羟基数之比,碳数比羟基数小2时 为甜味,2-7时产生苦味或甜而苦,大于7时则味淡。
③消杀现象 一种呈味物质能抑制或减弱另一种 物质的味感叫消杀现象。例如:砂糖、柠檬酸、 食盐、和奎宁之间,若将任何两种物质以适当 比例混合时,都会使其中的一种味感比单独存 在时减弱,如在1~2%的食盐水溶液中,添 加7~10%的蔗糖溶液,则咸味的强度会减 弱,甚至消失。
④变调现象 如刚吃过中药,接着喝白开水,感 到水有些甜味,这就称为变调现象。先吃甜食, 接着饮酒,感到酒似乎有点苦味,所以,宴席 在安排菜肴的顺序上,总是先清淡,再味道稍 重,最后安排甜食。这样可使人能充分感受美 味佳肴的味道。
茶碱主要存在于茶叶中,含量极微,在茶叶中的含量 约0.002%左右,与可可碱是同分异构体,易溶于热水, 微溶于冷水。

食品化学风味化学资料(2024)

食品化学风味化学资料(2024)

引言概述: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中的化学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风味化学是食品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食品的味觉相关的物质。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领域中涉及风味化学的资料,重点探讨食品中的香味物质和味觉物质。

正文内容:一、香味物质1.香味物质的分类香味物质可分为天然香料和人工香料。

天然香料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包括花草植物的挥发油、树脂、香脂等。

人工香料是通过化学合成或改性天然香料得到的,分为单一香料和复合香料两种。

2.香味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提取和分离香味物质是食品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方法包括蒸馏、萃取、萃取剂等。

蒸馏是将含香味物质的食材加热,通过蒸气冷凝得到香味物质。

萃取是使用溶剂从食材中提取香味物质。

3.香味物质的影响因素香味物质的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氧气、酶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香味物质的影响,可以优化食品的味道和储存条件。

二、味觉物质1.味觉的基本类型人类的味觉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甘、酸、苦、咸和鲜。

每种味觉基本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物质,如糖对应甘味,柠檬汁对应酸味等。

2.味觉物质的感知机制味觉物质的感知机制是味蕾中的感受器与味觉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味觉物质分子与味蕾感受器结合后,会触发信号传递到大脑,产生相应的味觉感受。

3.味觉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味觉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两种。

感官评价是通过人类感官进行味觉感知,如舌尖试尝法。

仪器分析是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味觉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三、香味物质和味觉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香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香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提升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例如,使用香草精提高面包的香气,使用咖啡因增强咖啡的苦味等。

2.味觉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味觉物质的应用广泛,可以在食品加工中调整食品的口味,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例如,添加甜味剂调节饮料的甜度,添加酸味剂增加果酱的酸味等。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研究食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物的味道往往是吸引人们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味物质在食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赋予食物独特的香味和口感,提升人们的食欲和食物体验。

针对食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更好地开发新的食物产品,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风味物质是一种化学物质,通常来自于食物中的天然成分。

这些物质可以是食物的气味分子、调味料中的化学成分或者添加在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对于食品味道的研究,涉及到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物理方面,主要关注食物的口感,如脆、软、酥、嫩等。

而化学方面则更关注食物的香味成分,如芳香化合物和酯类物质等。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风味物质和人工风味物质。

天然风味物质通常来自于天然食物,如植物的果实、香料、木材等。

这些物质通过提取和精制等过程得到,添加在食品中可以增加食物的天然香味和口感。

人工风味物质则是经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其结构和性质与天然风味物质相似,但通常更便宜且稳定性更好。

人工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用以增强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风味物质在食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风味物质能够增加食物的诱惑力。

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能够刺激人们的味蕾,使人们产生进食的欲望。

其次,风味物质能够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在食品烹调的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风味物质可以使食物的味道更加鲜美,提升食物的品质。

此外,风味物质还能够改善食物的质感,增加食物的口感和嚼劲,使人们有更好的食用体验。

然而,风味物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味觉和口感需求,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添加在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例如,一些合成风味物质可能会含有致癌物质或者过敏原,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在食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添加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对于风味物质的研究也正不断深入发展。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食品的香味和香味物质

发酵
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香味物质,如酸 奶中的乳酸、面包中的酵母代谢产物等 。
VS
烹调
烹调过程中会通过热解、美拉德反应等产 生香味物质,如烤肉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 等。
人工添加
香精和香料
为了增加食品的香味,生产商可能会 在食品中添加香精和香料,如柠檬香 精、香草精等。
调味品
调味品如酱油、醋、辣椒酱等也可以 为食品增加香味。
挥发性
挥发性是指香味物质能够从食品中释 放出来,以气态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 性质。香味物质的挥发性决定了它们 在食品中的释放速度和持久性。
挥发性强的香味物质能够在食品温度 下迅速释放,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而挥发性弱的物质则释放缓慢,给 人以柔和的香气感受。
阈值
阈值是指能够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最 低浓度,不同的香味物质具有不同的 阈值。
增强食品的口感和香味
增强食品的口感
香味物质能够影响食品的口感,使食品更加细腻、 丰富和多层次。
提升食品的香味
适当的香味物质可以增强食品的香味,使食品更 加诱人和美味。
增加食品的层次感
通过不同香味物质的搭配和调和,可以使食品的 味道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增加食品的发新的香味物质,可以创造出新的食品品种,满足 消费者对新鲜感和多样化的需求。
产生各种香味。
脂肪族化合物通常具有甜味、酸 味、苦味、辣味等味道,以及清 新的香味,对食品的口感和香味
有重要贡献。
芳香族化合物
1
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芳香特性的化合物,通 常具有高度结构化的分子结构和独特的香味特征。
2
例如,苯乙烯、苯乙醇、苯乙醛等都是常见的芳 香族化合物,它们在花香、果香、茶香等食品香 味中起到重要作用。

9 食品的风味物质

9  食品的风味物质

图7—21 柚皮苷的结构
4.氨基酸和肽类中的苦味物质
一部分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都有苦味。
水解蛋白质和发酵成熟的干酪常有明显的令人厌恶的
苦味。氨基酸苦味的强弱与分子中的疏水基团有关;
小肽的苦味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低于
6000的肽才可能有苦味。
第九章
一、风味的概念
食品的风味物质
概述
第一节
狭义:食品的香气、滋味和入口获得的香味。
广义:摄入的食品使人们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 觉、痛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中留下的综合 印象。
食品产生的感官反应及分类
刺激物 感官反应
味觉(甜、苦、酸、咸等) 嗅觉(香、臭等)
分类
化学感觉
食物
触觉(硬、软、粘、热等) 运动感觉(滑、干等) 视觉(颜色、形状等) 听觉(声音等)
六、辣味与辣味物质
辣味:是由香辛料中的一些成分所引起的尖利的刺痛
感和特殊的灼烧感的总和。
辣味刺激舌和口腔的触觉神经,同时也会机械刺激鼻 腔,有时甚至对皮肤也产生灼烧感。
第七节 食品中香气的形成途径
食品香气
生物合成
化学反应
酶的直接或间 接催化形成
非酶化学反应

食品中香气物质形成的途径或来源大致有以下5方面:
4 食物调香

食物的调香主要是通过使用一些香气增强剂或异味
掩蔽剂来显著增加原有食品的香气强度或掩盖原有 食品具有的不愉快的气味。

常用香气增强剂:L-谷氨酸钠,5′-肌苷酸, 5′-鸟苷酸,麦芽酚,乙基麦芽酚
第八节 食品加热形成的香气物质

1 加热食品中的香气成分 香气来源:①食品中原有的香气物质受热挥发(损失);② 食品中的其它组分受热发生降解或相互作用生成新的香气物 质。

食品保健与安全9_风味化学(滋味和呈味物质)

食品保健与安全9_风味化学(滋味和呈味物质)
食用后不被人体吸收,并具有降低血压、促进代谢、 防止胃酸过多等疗效。可用于肥胖和糖尿病人的甜味食 品。可用作甜味改良剂和增强剂。
甜叶菊苷经过多年的使用实践和毒理学研究,证明安 全无毒,使用时不加限制,可根据需要使用。
(2)甘草苷及甘草提取物
甘草苷是多年生豆科植物甘草 的甜味成分,甜度约为蔗糖的 100~500倍,甜味的特点是缓慢而 持久,略带异味,故很少单独使用。
味。
2、温度
果糖随温度升高,甜度降低。(异构化)
3、浓度
甜度随浓度升高而增强。
4、结晶颗粒大小
小颗粒易溶解,味感甜。
5、不同糖之间的增甜效应
5%的葡萄糖+10%的蔗糖=15%的蔗糖。
6、其它呈味物质的影响
三、常见甜味剂
(一)天然甜味剂 1、糖: 蔗糖、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 2、糖醇: 山梨醇、木糖醇、麦芽糖醇 3、糖苷: 甘草苷、甜叶菊苷 4、二肽:
二、食品味觉(味感)
(一)基本概念 1、味感
指物质在口腔内给予味觉器官—舌头的刺激。这种 刺激有时是单一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复合的。
表9-1 味觉的分类
心里味觉 形状、色泽和光泽等 物理味觉 软硬度、粘度、温度、咀嚼感、口感 化学味觉 酸味、甜味、苦味、咸味、辣味等
2、域值
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浓度,它是衡量味感敏感性的 标准。按质量分数计,蔗糖为0.3%;柠檬酸为0.02%;奎宁
(5)空间结构:相邻两个羟基是差向位置 时有甜味;而反错和重叠位置无甜味。
(6)卤素取代:蔗糖的果糖部分羟基被卤 素取代,甜度增加。1’,6’-二氯代蔗糖和 4,1’,6’-三氯代蔗糖的甜度是蔗糖的400倍
和2000倍。 (7)单糖的C-1或C-2羟基脱去或C-1羟基被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2. 肉类的气味
v 熟肉香气的生成途径主要是加热分解。因 加热温度不同,香气成分有所不同。肉香 形成的前体物有氨基酸、多肽、核酸、糖 类、脂质、维生素等。肉香中的主要化合 物有内酯类,呋喃衍生物,吡嗪衍生物及 含硫化合物等。
v 3. 乳及乳制品的气味
v 新鲜乳香气的主体成分是二甲基硫醚,含 量稍高就会产生异味。此外, 还有低级 脂肪酸、醛、酮等。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10.2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v 一、甜味和甜味剂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糖及其衍生物、非糖物质 v (1)山梨糖醇 v (2)甘草 v (3)甜叶菊苷 v (4)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 v (5)糖精:其钠盐、铵盐更甜 v (6)甜蜜素
形成香气成分。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4. 加热分解 v 麦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
解反应可产生风味物质。油脂,含硫 化合物等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种特有 的香气。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二、植物性食品的香味成分 v 1.水果的香气成分 v 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
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催化)。 v 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三、风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v 1、相互作用类型 v (1)、味的对比 v (2)、味的相乘 v (3)、味的拮抗 v (4)、味的变调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2、典型的呈味物质相互影响的效果 v (1)咸味和酸味 v (2)咸味和苦味 v (3)咸味和鲜味 v (4)咸味和甜味 v (5)甜味剂和甜味剂 v (6)甜味和酸味 v (7)其他:甜味和苦味;甜味和鲜味;酸味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3、簟类的香味气成分 v 蘑菇主香成分有:肉桂酸甲酯,1-辛烯-3-醇,

9章风味化学(2)食品化学汇总

9章风味化学(2)食品化学汇总
微生物代谢→酸+乙醇+胞外酶 体外酶促反应 酯
一.水果的香气成分:
二. 主要通过生物合成途径产生香气成分,如: 酯类、萜类、醛类,此外还有醇类,酮类,挥发酸 等。
三. 各种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中大多含有C6~C9的 醛类和醇类,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物 合成而得(有酶催化)。
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种酯类, 内酯及-宁烯等;
CHO+羰 基 酸
还 原 酶

构 异
3c-壬 烯 醇
CH 2 OH
CHO 2t-壬 烯 醛
还原酶
2t-壬 烯 醇
CH 2 OH
二.酶直接作用:
三.
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的香气成分。
四. 芦笋的香气形成途径如下。
CH3

CH3
CH3S+CH2CH2COOH
CH3S + CH2=CHCOOH + H+
二甲基--硫代丙酸
二甲基硫 丙烯酸
风味前体物
香气物
香气物
大蒜中气味的形成途径是蒜甘酶作用于蒜氨酸, 产生大蒜素。
O NH2
蒜甘酶
O
CH2=CHCH2SH
CH2=CHCH2SCH2CHCOOH H2O CH2=CHCH2SH [H]
+
蒜氨酸
[O]
O
CH2=CHCH2S=O
CH2=CHCH2S
大蒜素
CH2=CHCH2SOH
三. 酶间接作用:
酶促反应的产物再作用于香味前体,形成香气成 分。 四. 加热分解:
麦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解反应可产 生风味物质。此外油脂,含硫化合物等的热分解也能 生成各种特有的香气。

风味物质名词解释

风味物质名词解释

风味物质名词解释风味物质是指能够影响食物、饮料或其他产品味道和气味的化学成分。

这些物质可以来源于自然食材,也可以是通过食品添加剂人工添加的。

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增强或改善产品的口感、香气和整体感官体验。

风味物质包括多种类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味物质名词解释:1.香味前体物(Flavor Precursors):这些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通过热处理、发酵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为具有香味的化合物。

例如,麦芽酚是一种常见的香味前体物,它能够在加热时转化为具有焦糖香味的化合物。

2.发味团(Flavor Molecules):这些是食品中已经存在的风味化合物,它们直接影响食品的口感和香气。

例如,苯甲醛是一种常见的发味团,它具有杏仁般的香味。

3.风味增强剂(Flavor Enhancers):这些物质能够增强或改善食品的风味,使食品的味道更加鲜美。

例如,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风味增强剂,它能够增强食品的鲜味。

4.香精(Flavors):这些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天然来源提取的具有特定香味的化合物,用于食品、饮料和个人护理产品中。

例如,香草醛是一种常见的香精,它具有香草的香味。

5.味的阀值(Taste Threshold):这是指能够被人察觉到的最小味道浓度。

不同的风味物质有不同的阀值,超过这个浓度,人们才能感受到相应的味道。

6.涩味(Astringency):这是一种口感,指的是食物在口中产生的干燥和收敛的感觉,通常与单宁酸等化合物有关。

7.鲜味(Umami):这是五种基本味道之一,指的是食物中的丰富和美味,与谷氨酸钠等化合物有关。

风味物质的种类繁多,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食品的复杂风味特征。

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程中,对风味物质的研究有助于开发出更加美味和受欢迎的产品。

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二)常见的苦味剂
植物:生物碱、萜类、糖苷类、苦味肽类 动物:苦味酸、甲酰苯胺、甲酰胺、苯基脲、 尿素
生物碱:
最苦:番木鳖碱 奎宁:基准物 碱性越强,味越苦, 成盐后仍苦。
1. 咖啡碱、可可碱
咖啡碱: 咖啡、茶叶 白色针状结晶
熔点 235~238º C
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 可可碱: 茶、可可
2. 温度:
最能刺激味感的温度: 10 ~ 40º C (30º C 最敏锐)
不同味感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同
图1
温度与味觉阈值的关系
3. 浓度和溶解度:
浓度: 适当,愉快感 对不同味感的影响差别很大
溶解度: 呈味物质溶解后,才能刺激味蕾
图2
味感物质浓度与快感度的关系
4. 年龄、性别、生理状况
影响甜度的主要因素: 1. 浓度:
浓度增加,甜度增加
蔗 糖
甜 度
果 糖
葡萄糖
麦芽糖
0
20
40
浓度,%
2.温度:
较低温度范围内,对大多数糖甜度影响不大, 但对果糖影响大。
原因:ß -D吡喃果糖 (甜度大) ß -D呋喃果糖 (甜度小)
温度↗,吡喃果糖↘,呋喃果糖↗
3.溶解: 4.甜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半径之和<0.658 nm, 纯正咸味 NaCl
半径之和=0.658 nm, 又咸又苦
半径之和>0.658 nm, 苦味
KBr
KI
三、酸味与酸味物质
酸味强度: 品尝法:主观等价值(P.S.E) 感受到相同酸味时该酸味剂的浓度. P.S.E越小,在相同条件下酸性越强 另一方法:测定腮腺分泌唾液的平均流速 流速越大,酸性越强
正、负离子半径都小的盐:咸味 正、负离子半径都大: 苦味 介于中间的咸苦。

9 食品的风味物质解析

9  食品的风味物质解析

图10-6 甜味AH/B模型
X
X
Kier的AH/B-X学说
2.甜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甜味的强弱称做甜度。现在甜度只能靠人的感
官品尝进行评定,这样得到的甜度称为相对甜度。一
般是以蔗糖溶液为甜度的参比标准。将一定质量分数 的蔗糖溶液的甜度定为1(或100),其他பைடு நூலகம்味物质的 甜度与它比较,得出相对甜度。
于无盐酱油和肾脏病人的特殊需要。
五、鲜味与鲜味物质
1.鲜味是一种柔和协调的味感,能增进食欲。
2.鲜味物质种类:氨基酸、肽类、核苷酸类、有机酸 类。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 值时则增强其他物质的风味。
氨基酸:L-谷氨酸,L-天冬氨酸的钠盐及其酰胺 肽类:L-α-氨基己二酸,谷-胱-甘三肽、口蘑氨酸

5 奎宁 苦味感的标准物质。 苦味物质比其他呈味物质味觉阈值低,比其他味觉 活性物质难溶于水。

饮料添加剂,调和其他味感,使饮料具有清凉兴奋 作用。
四、咸味和咸味物质
咸味是中性盐呈现的味道 在所有中性盐中,氯化钠的咸味最纯正,未精制 的粗食盐中因含有KCl、MgCl2和MgSO4,而略带苦味。 苹果酸钠和葡萄糖酸钠也具有纯正的咸味,可用
第三节
食品的滋味和呈味物质
一、甜味与甜味物质 1.呈甜机理
夏伦贝尔(Shallenberger) 学说:甜味物质的分 子中都含有一个电负性的A原子(可能是O、N原子),
与氢原子以共价键形成AH基团(如:—OH、=NH、—
NH2),在距氢0.25-0.4nm的范围内,必须有另外一 个电负性原子B(也可以是O、N原子),在甜味受体上 也有AH和B基团,两者之间通过—双氢键偶合,产生 甜味感觉。甜味的强弱与这种氢键的强度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感觉
视觉(颜色、形状等) 听觉(声音等)
心理感觉
二、风味物质的特点
1 风味物质:食品中体现风味的化合物。 2 特征效应化合物:如果以食品中的一个或几个化
合物来代表其特定的食品风味,那么这几个化合物 称为~。 香蕉香甜味道:乙酸异戊酯; 黄瓜:2、6-壬二烯醛
图8-1 味蕾的解剖图
舌 头 不 同 部 位 对 味 觉 的 敏 感 性
的鲜味]、5′-黄苷酸(XMP)
有机酸类:琥珀酸二钠,贝类中含量最多,M发酵食品,如酱
油、酱、黄酒
L-谷氨酸钠 俗称味精,具有强烈的肉鲜味。采用发酵法生产。
熔点202-203℃(分解),中性时鲜味最高。Glu或 其钠盐的水溶液加热到120℃ 以上或长时间加热,发生分 子内失水生成变性Glu不仅鲜味消失,而且对人体健康不 利。在碱性中加热(引起外消旋),鲜味降低。
凡是在溶液中能离解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具有酸 味。
酸的味感与酸性基团的特性、pH、滴定酸度、缓 冲效应及其他化合物有关,尤其是糖的存在与否。
1 影响酸味的因素
(1)氢离子浓度。氢离子浓度过低pH>5.0-6.5,难 以感到酸味;氢离子浓度过高pH<3.0,人难以忍受。 氢离子浓度与酸味间无函数关系。
图10-6 甜味AH/B模型
X X Kier的AH/B-X学说
2.甜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甜味的强弱称做甜度。现在甜度只能靠人的感 官品尝进行评定,这样得到的甜度称为相对甜度。一 般是以蔗糖溶液为甜度的参比标准。将一定质量分数 的蔗糖溶液的甜度定为1(或100),其他甜味物质的 甜度与它比较,得出相对甜度。
影响甜度的主要外部因素
(1)浓度。
(2)温度。一般在30℃最敏感,温度↑,蔗糖甜度 ↑,果糖↓,麦芽糖↓,P342 图10-8。如冰激凌糖含 量高,但感觉不是非常甜(在低温下食用)
(3)溶解。
(4)甜味物质的相互作用也影响其甜度。
二、酸味和酸味物质
酸味是由于舌粘膜受到氢离子刺激而引起的一种 化学味感。
三、苦味与苦味物质
苦味依赖于分子的立体化学结构。 植物性食品中常见的苦味物质是生物碱类、 糖苷类、萜类、苦味肽等; 动物性食品常见的苦味物质有胆汁、苦味 酸、甲酰苯胺、甲酰胺、苯基脲、尿素。 其他苦味物有无机盐(钙、镁离子),含氮 有机物等。
1.茶碱、咖啡碱、可可碱
它们是生物碱类苦味物质,属于嘌呤类衍生物
第九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第一节 概述
一、风味的概念
狭义:食品的香气、滋味和入口获得的香味。
广义:摄入的食品使人们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 觉、痛觉、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中留下的综合 印象。
食品产生的感官反应及分类
刺激物
食物
感官反应
分类
味觉(甜、苦、酸、咸等) 嗅觉(香、臭等)
化学感觉
触觉(硬、软、粘、热等) 运动感觉(滑、干等)
异α酸是啤酒花与麦芽在煮沸过程中,由40%— 60%的α酸异构化而形成的。在啤酒中异α酸是重要的 苦味物质。
当啤酒花煮沸超过2h或在稀碱溶液中煮沸3min,α 酸则水解为薄草酸和异己烯—3—酸,使苦味完全消失。
3.糖苷类
苦杏仁苷、水杨苷都是糖苷类物质,有苦味。存 在于柑橘、柠檬、柚子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是新橙皮苷 和柚皮苷,在末成熟的水果中含量很多。
5 奎宁 苦味感的标准物质。 苦味物质比其他呈味物质味觉阈值低,比其他味觉
活性物质难溶于水。 饮料添加剂,调和其他味感,使饮料具有清凉兴奋
作用。
四、咸味和咸味物质
咸味是中性盐呈现的味道 在所有中性盐中,氯化钠的咸味最纯正,未精制 的粗食盐中因含有KCl、MgCl2和MgSO4,而略带苦味。 苹果酸钠和葡萄糖酸钠也具有纯正的咸味,可用 于无盐酱油和肾脏病人的特殊需要。
酸味能促进消化,防止腐败,增加食欲、改良风味。
常用的酸味物质有:
(1)食用醋酸 (2)柠檬酸:酸味圆润、滋美、爽快可口,入口即达最大酸 感,后味延续时间短。 (3)苹果酸:略带刺激性,稍有苦涩感,呈味时间长,与柠 檬酸合用可强化酸味。 (4)酒石酸:酸味强,但稍有涩感。 (5)乳酸:调pH、调味、防杂菌 (6)抗坏血酸:酸味爽快,但易被氧化。 (7)葡萄糖酸 (8)磷酸:酸味爽快温和,略带涩味,用于清凉饮料
(2)总酸度和缓冲作用。pH相同,总酸度和缓冲作 用大的酸味剂,酸味更强。如丁二酸比丙二酸酸味强。
(3)酸味剂阴离子的性质。pH相同,有机酸比无 机酸酸味强度大;阴离子结构不饱和键多,酸味比 相同碳数的羧酸强;阴离子结构羟基多,酸性比羧 酸弱。
(4)其他因素。糖、食盐、乙醇会降低酸味。
图7-19 生物碱类苦味物质
2.啤酒中的苦味物质
来源:啤酒花和在酿造中产生,约有30多种,主 要是α酸和异α酸等。
α酸,又名甲种苦味酸,它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有葎草酮、副葎草酮、蛇麻酮等。主要存在于制造啤 酒的重要原料啤酒花中,它在新鲜啤酒花中含量约 2%—8%,有很强的苦味和防腐能力,在啤酒的苦味物 质中约占85%。
Hale Waihona Puke 五、鲜味与鲜味物质1.鲜味是一种柔和协调的味感,能增进食欲。 2.鲜味物质种类:氨基酸、肽类、核苷酸类、有机酸 类。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 值时则增强其他物质的风味。
鲜味 物质
氨基酸:L-谷氨酸,L-天冬氨酸的钠盐及其酰胺 肽类:L-α-氨基己二酸,谷-胱-甘三肽、口蘑氨酸 核苷酸类:5′-肌苷酸(IMP)、5′-鸟苷酸(GMP)[鱼类、蘑菇
图7—21 柚皮苷的结构
4.氨基酸和肽类中的苦味物质
一部分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酪氨酸、色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都有苦味。 水解蛋白质和发酵成熟的干酪常有明显的令人厌恶的 苦味。氨基酸苦味的强弱与分子中的疏水基团有关; 小肽的苦味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低于 6000的肽才可能有苦味。
第三节 食品的滋味和呈味物质
一、甜味与甜味物质 1.呈甜机理
夏伦贝尔(Shallenberger) 学说:甜味物质的分 子中都含有一个电负性的A原子(可能是O、N原子), 与氢原子以共价键形成AH基团(如:—OH、=NH、— NH2),在距氢0.25-0.4nm的范围内,必须有另外一 个电负性原子B(也可以是O、N原子),在甜味受体上 也有AH和B基团,两者之间通过—双氢键偶合,产生 甜味感觉。甜味的强弱与这种氢键的强度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