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培养音乐的耳朵之《山林的呼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培养音乐的耳朵》之《山林的呼唤》

教学内容:

1、音乐要素

2、《山林的呼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聆听、感受、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和简单的分析音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使学生能自主了解到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及其表现形式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主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

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繁体字“聽” )

引导学生“听”是用耳朵与“心”来完成的。在欣赏音乐时要认真仔细地聆听。

师:请大家看投影,让我们来共同解读所看到的这个字。

生:这是一个繁体字

师:很棒啊!正如同学所说“这是一个繁体字”。那,大家是否知道它的正确读音呢?对于已熟悉了简体字的大家来说这似乎是个

挑战哦!

生:猜测——1、德?

2、聪?

3、听?……

师:大家的解读可以说是各有道理。正像我们有的同学读出来的,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ting—听”。那,从这个繁体的“聽”的字面结构中,我们又能读到些什么呢?

生:1、“聽”要用耳朵。

2、“聽”要认真听。……

师:对!要用耳朵,要认真听,这是鉴赏的前提。那我们看这个字的右半个,老师从这里还解读出一种涵义。大家呢?

生:哦。(恍然大悟)要用心听!

师:是啊!我们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祖先的智慧让我们叹服,而大家的细致、敏锐更让老师佩服。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聆听的真谛——用耳、用心,那就先让我们一起从我们的身边“聽”起!

(多媒体课件——“请聆听,下面的声音你熟悉吗?”)

二.聆听体验:

1.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婴儿的哭、婴儿的笑、咿呀学语声、雷雨声、爆炸声、风的声音、流水声、玻璃破碎声、交通的声音、抽水马桶的声音。

师:请大家仔细聆听这些我们身边的声音并做出判断。

生:随聆听环节的进行讨论、表述。

师:在“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的学习中,大家已经了解“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命、情感的解悟。”在听过了生活的声音之后,让我们静心聆听下面的音乐片段。

(多媒体课件——“请欣赏乐曲,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大家会做出怎样的诠释。”)

2.欣赏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片断师:从音乐的片断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众说纷纭)a:音乐刚一开始像是在描写黎明……

b:后面的部分有些压抑、沉重……

c:像是一场战争结束后,幸存的人们在悼念逝者的同时对和平生活的渴盼……

师:听了大家对音乐语言的解析,老师很感动。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千变万化的声音是如何塑造音乐形象的?怎样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的美感?音乐的要素给了我们很好

的解答。

(多媒体课件——“如何感受音乐中的美感,千变万化的声音是如何塑造的”)

3、音乐的要素

(多媒体课件——“音乐的要素”)

师:a:结合乐段的欣赏解读定义。

b: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深理解。

4、欣赏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

a:创作背景及作品介绍——马思聪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云、贵、川和粤北山区居住过,南方山林的自然景色及山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作品是他收到一封附有云南怒江民歌曲调的音乐爱好者的来信后,受到触发而动笔写作的。

师:在乐曲中分别出现双簧管、长笛奏出的“山歌风”主题请同学们聆听时注意辨别感受这两种乐器的音色。

b:赏析:(多媒体课件——《山林的呼唤》结构、音频)

师:边讲解边听,引导学生按标题、结构去欣赏理解《山林的呼唤》。呈示(A)————主题a:“山歌风”主题(双簧管独奏)

中部(B)————主题 b:“呼唤式”音调(中提琴-单簧管-圆号)

主题c:带装饰音的柔美旋律

再现(A1)主题————“山歌风”主题再现(长笛独奏)

师:引导总结,不要给出固定答案让学生自己发挥,因为各人的知识、阅历都不一样,所以音乐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

c:自主阅读(课本p18页)

马思聪(1912—1987)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广东海丰人。青少年时代曾两度留学法国,学习小提琴演奏及作曲。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与教学的拓荒者,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作曲家。其主要作品还有:小提琴曲《第一回旋曲》,交乡曲《第一交乡曲》,舞剧音乐《晚霞》,歌剧《热碧亚》等等。)

三.学生自主活动

分别让学生欣赏几段不同的乐曲,要求学生从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及整体感觉等方面谈谈对乐曲的理解并给乐曲起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标题。

(学生谈完后教师可给出原标题,简单介绍该乐曲。)

课件:音频——A.大鸟笼

B.月光奏鸣曲

C.野蜂飞舞(视频)

四.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过程里,我们尝试着通过音乐要素来把握聆听的脉搏。尽管我们分析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对音乐构成的重要性,而且他们也确实是音乐得以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可,老师仍然要强调的是:音乐是见仁见智的物件,她没有具体的形象,每个人的知识、阅历不同所感受的形象、意境就不一样。欣赏

音乐重在聆听。聆听的同时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她,例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整体感觉等等诸多方面。

我们要养成一个用“心”去“聽”的习惯!“常聼常新”!

五.作业

你认为《山林的呼唤》表达的意境,与我国诗人屈原笔下描绘的山鬼呼唤情人的形象有关系吗?试评述。

六:反思:

《培养音乐的耳朵》是音乐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对第一课的延伸。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音乐的欣赏”启发、培养学生聆听的能力,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更好的感知音乐艺术的魅力。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音乐艺术具有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如何引导学生成为“更自觉、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种事务”就是本节课的要点。

要想成为有意识的聆听者,就需要学生了解构成音乐的要素有哪些。通过设计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声音听起的环节,让学生感知“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导入对音乐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反映是热烈的,在聆听中判断,激发了同学们探知的兴趣。对生活中声音的准确判断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这就为下一环节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其实,绝大多数同学对诸如旋律、节奏、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