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师说学案(含答案)

第17课师说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

2.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句读2或不焉3官盛则近谀4郯子5苌弘6老聃7李蟠8以贻之答案1du2fu3y4tn5chn6dn7pn8y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贵无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圣益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术业有专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余嘉其能行古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8作师说以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1知道,懂得。2无论,不分。3更加。4遗漏。5学习,研究。6普遍。7赞许。8赠送。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答案1通“授”,传授。2通“否”,指不从师学习。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3吾从而师之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7李氏子蟠,年七,好古文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答案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跟从并且。4普通人。5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要学习。6不一定。7两汉及以前的散文。4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1师2传3道4惑答案1名词,老师/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动词,跟从老师学习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zhu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动词,继承/动词,传送,传递3名词,道理/名词,道路/名词,途径,方法/动词,取道4名词,疑惑,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7孔子师郯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名词用作动词,低于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所以2焉3其4则答案1相当于“用来的”.“的凭借”/相当于“的原因”2句末语气词/代词,相当于“之”,他/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在那里/兼词,于何,在哪里3代词,他们/语气词,表推测/代词,他们的;他/代词,指书/语气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他们的4连词,表转折,却/连词,就/连词,用在对比句中/副词,表判断,就是7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拘于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被动句4宾语前置句5介宾短语后置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7省略句文言文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介词短语放在谓语之后作状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其中以“于”.“以”.“乎”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居多。1介词“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是介宾短语,作谓语“战”的状语,应调整为“于长勺战”,翻译为“公与他一起乘车,在长勺作战”。

2介词“以”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例如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作谓语“饰”

的状语,应调整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翻译为“用篆文.山脉.乌龟.飞鸟.野兽的形状装饰”。

3介词“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这句话中的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应调整为“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于吾先”,翻译为“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理本来就先于我”。

4有时候,后置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会省略,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宾短语后置。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战河北”.“战河南”是“战于河北”.“战于河南”的省略语,应调整为“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翻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8翻译下列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

三.名言警句课内名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背景展示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4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韩愈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展开,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社会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文体知识说“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文化常识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2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3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人物传记。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阅读课文后把处填写完整。答案提出论点横比1文章第1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1阐明老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提出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4提出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因为他在第2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见,他所讲的“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

“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可知,文中的“师”指掌握“道”的人。3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对比的有何效果请填写下面的表格。对比角度对比效果答案对比角度对比效果“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择师而教”与“自身耻师”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揭示了尊卑贵贱和见识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有人认为这些思想具有进步性,有人则认为其有阶级局限性。你是怎么认为的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本文的思想是有进步性的。它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受业”扩大到了“传道”.“解惑”,对老师的作用给予了全面崭新的界定;针对士大夫们的门第观念,文章明确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从师观念;文章还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观点二本文的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为“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对偶句式本文主要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批判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表现了作者对“师道之不传”的深深慨叹,又以“圣人无常师”为范例,阐述了“师道”的核心意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恢宏,增强了表现力。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技巧点拨对偶按上下句出句.对句在内容上的关系可分为三种1正对上下两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相同的一件事,在意思上是有相近.相似.相补.相称关系的对偶形式。2反对上下两句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着眼,在意思上有相反或相对关系的对偶形式。3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两句着眼于相关联的事物,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

等关系的对偶形式。迁移运用请以“立志”.“恒心”为话题,拟写两副自勉联的下联。1立志篇上联学海千里雄心渡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恒心篇上联绳锯不息木终断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书山万仞壮志攀2水滴无止石能穿

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作为一篇

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无疑也有示范作用。运用示例喜欢韩愈师说中的这样一句话“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意思简单地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从师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也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只是我们的起始,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

二.课外素材陈寅恪教授的教授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与王国维.梁启超并称为“清华三巨头”。

一生拥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

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历史著作。在中国百年学术史上,

他是学贯中西的“泰斗”,更是学院派知识分子的标杆性人物。

他一贯坚持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中国学界顶礼膜拜

的精神信条。拥有长达六年留学之旅的他先后在日本.欧洲.美国

等地求学,所读高校不乏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美国哈

佛大学诸如此类的名校,拥有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语言的能力。但他读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往往兴起而学,兴尽而歇,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而且乐此不疲,因而未曾拿到一个学位。1925年,陈寅恪在清华任教。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座下听课的教授比学生还要多。在

当时,胡适.傅斯年.金岳霖等人和学术界人士就用“陈先生的学

问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教授之教授”.“太老师”.“盖世奇才”.“活字典”等评价陈寅恪。然而,如此受师生欢迎的博学鸿儒,进入清华园之初,几乎遭到了校方的拒绝。清华国学院筹建

于1925年春天。在用人之际,主持国学院筹建的教务长吴宓和甫任国学院导师的梁启超,分别向清华校长曹云祥竭力推荐正在德

国柏林大学研攻梵文的陈寅恪。而陈寅恪当时既没有学位,又没

有著作,这让曹云祥非常为难,梁启超向曹校长力荐道“陈先生

学问远胜于我”最终,曹云祥破格录取陈寅恪,也为清华增添了一段经典。选材感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陈寅恪先生的清华经历固然与先生自己的学识密不可分,但吴宓和梁启超先生的远见卓识.曹云祥校长的任人唯贤也确实是清华的一段佳话。闻识大道感悟韩愈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席,只要你来过,你就必然要留下。如果没有韩愈,现代汉语词典里最少会缺少这样一些词汇蝇营狗苟.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一发千钧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至理名言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韩愈堪称一代宗师。教授学生,这本来应该是儒家的日常工作,不知为何,唐代的学者却以招收弟子为耻。儒家的先祖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二,到了唐朝,儒家却已经没有招收弟子的习惯了。所以柳宗元才说“今之世,不闻有师。”“好为人师”今天看来还是一个时褒时贬的词语,总有一种当别人老师就是骄傲狂妄的味道。其实,好为人师,能够古道热肠,以师自任,有什么不好的呢韩愈为师,一方面不随俗浮沉.迎合时下的风气,而要移风易俗,行古道,独为旁人所不为;一方面提携后人,关心学业,鼓励进步,“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他在师说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在潮州开办学校,大兴教育之风,使潮州成了一座文化的名城。有人统

计,韩愈以前,潮州登进士第者只有三人;韩愈之后到南宋,潮州登进士第者一百七三人。所以潮州人民才这样赞颂他“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尊重知识是一种见识,爱护人才是一种修养,提携后人是一种道德。韩愈好为人师,成就了历史,成就了文风,也成就了他自己。出河南孟县县城西不到五公里,太行脚下,黄河岸边,紫金山阳坡,一代文宗韩昌黎安息在这里。韩公墓前的两株翠柏据言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后人专门从长安运来的,翠柏的主干早已斑驳如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它们依然苍遒峥嵘,挺拔不屈。但不知为何,却在墓之上,凭空生长出两棵枣树来。看枣树的姿态,也已上了年纪,并且不像专门栽种的。询问陵园的管理人员,果然他也不知道这两棵枣树到底生于何时,他只告诉我,反正很久了,已经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生长的了。他还告诉我,两棵枣树,一棵结甜枣,一棵结酸枣。一棵甜枣,一棵酸枣,这是上苍赋予韩公的偈语吗有人把他敬为一代文宗,有人说他是欺世盗名;有人说他耿介忠诚,有人说他苦心经营;他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但他却历经人间辛酸;他本是一介书生,却单枪匹马降服了山东叛乱;他和柳宗元政见相背,却和柳宗元一生相知;他特立独行,却始终信道守道;他孤独傲岸,却门生无数;他的古诗奇崛酸涩,但他几乎所有的七绝都清新明快;他文起八代之衰,但他还有很多诗文流于无聊我无言。无言中已到黄昏,夕阳照来,韩公墓一片金黄;微风轻拂,我听见树叶在“沙沙”作响读后启悟

有关韩愈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人们历来关注的是他的“古文运

动”和诗歌成就。这篇文章则是从韩愈对教育的贡献角度,歌颂

和赞美韩愈的。文章开始写韩愈对后人的影响;中间评价韩愈扭

转唐代不正常的教育风气及其成就;结尾部分化实为虚,写韩公

墓前的树,间接表达敬仰之情。写法独特,耐人寻味。左传名句

赏析171名句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释义空有虚名而无其实,

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赏析春秋时,晋国有个

大臣叫阳处父,喜欢高谈阔论。有一天,宁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分钦佩,便决定跟随阳处父。过了几天,宁赢发

现阳处父这个人华而不实,于是他就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因为人品上华而不实,实在是没有什么用处。2名句骄奢淫逸,所自邪也。释义骄横.奢侈.荒淫.安逸,是邪恶发源的处所。赏析春秋时期,卫庄公有

两个儿子,一个叫太子完,另一个叫州吁。卫庄公非常宠爱州

吁。州吁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卫庄公却任由他乱来,并不

管教。大臣石碏劝卫庄公说爱孩子,就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教

育,一定要让孩子走上正路,而骄横.奢侈.荒淫.安逸,就意味着要走上邪路了。可是卫庄公根本不听。后来,卫庄公死后,太子

完继承了王位,可是没几天,州吁就把哥哥杀死而自立为国君。

于是,大臣石碏暗地里联合陈国的国君把州吁给杀掉了。可见,

父母应该用正确的方法爱孩子,父母对孩子宠爱得太过分,孩子

就会养成恶习,最终也不会有好下场。

第17课 战国策目录序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答案) 第17课战国策目录序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2墨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这是曾巩校勘整理战国策后,为书作的目录序。整篇序言是围绕对刘向说法的批驳而展开的。序文摆出刘向的论点后,就正面阐述儒家先王之道不可变,只能以道为本.以法适变的道理。并赞扬孔.孟阐明先王之道是“因其所遇之时,所遭

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他们这样做才是坚持正道.不为流俗所惑。再用战国时代谋士们论诈言战的投机行为和孔.孟对照,揭露他们的言行并非顺应时势,“不得不然”。 批驳了刘向的观点之后,文章转而谈到对战国策的处置意见,过渡得分自然。作者提出对一种错误学说的否定,不能采用毁灭书籍的办法,而应将邪说的内容公布于世,让大家鉴别以引起警惕,自然而然地消除影响。全文结构谨严,条理清晰,言词简洁,立论精到,是曾巩书序中的代表作。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崇文总目称第一篇者阙缺失2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安定太平3偷为一切之计而已苟且4而俗犹莫之寤也同“悟”,醒悟,觉晓5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考,考究;疵,毛病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治2之3易4绝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不知道之可信古义“知”,知道;“道”,先王之道。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2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古义用意。今义把心思.思想放到某一方面。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古义“于”,比;“是”,这种做法。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形容词用作动词,订正,纠正2邪说之害正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正义.正道3明教化,修法度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则可谓惑于流俗被动句2臣访之士大夫家省略句,省略介词“于”3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被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1)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演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通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二、导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三、导学难点: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四、前置作业:通读课本 五、导学过程: 活动一:小组合作找出本课包括哪几部分。 活动二:本课知识要点(小组讨论完成) 自主进行知识梳理: (一)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2)南京何时解放?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1.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通过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2.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3.朗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4.活动与探究: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呢?(一分为二,分别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方面来分析。) 本课小结:

17课导学案(教师)

《有趣的生命时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生字,理解“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段。 3.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生物节律现象、特性以及生物节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多彩的生物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愿望。 4.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的方法,领悟课文中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 5.会用关联词“不仅……而且……”“除……还有……”“不是……而是……”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节律现象、特性的内容;揣摩课文表达顺序,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等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设疑。提问:在一幅海边招潮蟹图上添画一个钟面,你不觉得奇怪吗?对此你有什么猜想? 2.揭示课题。招潮蟹和时钟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了解。(板书课题:17.有趣的生命时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三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相关内容。 一读(放声读),读准音、读顺句,不好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多读几遍。 二读(小声读),思考:什么是生命时钟现象?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命时钟现象? 三读(默读),边读边想,看看阅读中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准备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2.检查自读情况,交流自学成果。 (1) 出示生词: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指名读、齐读。出示带生词的句子,逐句指名读;抓“焕”字理解“精神焕发”,联系句子说说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对“盗窃”的理解;看图理解“大螯”。 (2)指名说说不好读的地方,指导学生练习读正确、读顺畅。 (3)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时钟?指名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不做深入讨论。 (4)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物时钟?教师相机点拨:第1段抓总结概述句,第2段抓过渡句,第3~5段抓总起句(中心句)。在学生交流中,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各种构段方式。 (5)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梳理归结,用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三、结合资料,阅读第1段 1.同学们觉得“节律”不太好理解。请大家读读第1段,联系课文,揣测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指名交流后,请学生查查词典,说说词典上的意思。再请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生物节律。小结:生物节律是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近似钟的机构,它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调节本身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和结束。我们也俗称“生物钟”。 2.生物节律有两个关键词:时间、活动。再读第1段,列出课文所述动物、植物的活动时间表,想想作者是怎样说明什么是生物时钟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岳麓版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 1.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单元概述】 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 从内容上讲:第一,通过重庆谈判,揭示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专制独裁的本质,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巨大努力;第二,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过程,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典型事件,一南一北,相互呼应;第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其胜利的原因既有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及时、果断和战争指挥艺术的娴熟灵活等因素,也与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应从多重角度来了解和探讨这些因素及其作用。 【知识结构】

【单元知识网络】

【典例分析】 1.【2007河北】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① 广大人民的支持 ② 国民政府的腐败 ③ 正确战略战术的运用 ④ 解放区在军事、经济上的优势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判断②④两项是否符合题意。“国民政府的腐败”属于胜利的客观原因,而解放区在进入战略反攻之前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答案C 。 2.【2007河南省】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组历史事件直接有关( )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 ②戊戌变法的失败 ③中国的抗战胜利 ④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围绕“台湾问题”进行考查的角度和呈现方式很多,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离与聚的重大事件串连起来进行考查,是较新颖的一种。《马关条约》签订,台湾离大陆而去,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放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怀胞;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经过解放战争,蒋家王朝败退大陆,据守台湾,导致台湾又一次与大陆分离。答案C 。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1.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赢得备战时间并欺骗人民 B. 建立联合政府 C. 实现国内和平 D. 实现民主政治 2. 曾经到西安调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来又陪同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是( ) A. 周恩来 B. 陈毅 C. 彭德怀 D. 朱德 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方向为大别山地区,主要由于( )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4【DOC范文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4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课程导入】 平型关战役中的115师指挥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那么,你能说说抗战爆发后取得的次胜利是什么战役吗?而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又是哪一次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在哪里?作战双方是谁?概况如何? .百团大战是谁指挥的?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目的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目标又是什么?请说说战役的简单经过。 .中共七大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其主要任务是什么?作出了什么重要的决定?中共七大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中共七大会场 .“八年浴血战,今日奏凯歌。”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战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又会怎样呢? 让我们进入本课,共同探讨一下上面的问题吧。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请你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以便梳理知识。 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交战双方概况意义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请根据你收集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讲讲中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英勇抵抗日军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感受到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这是陈毅在七大闭幕时写的一首诗。你能说说诗中的含义吗? .曾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本,最后却于1945年8月15日宣告无条件投降。你能说说日本投降的原因吗?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指挥百团大战的是 A.朱德B.彭德怀c.刘伯承D.贺龙 .抗战胜利后,被日本割占五十年之久,回到祖国怀抱的省份是 A.香港B.澳门c.台湾D.东北 二、连线题 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导学案

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等史实。 2、说出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说出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认识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 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自主学习: (一)、满洲的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学生阅读99-100页“导入框”及本目课文、插图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努尔哈赤在历史上起了哪些作用? 2、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为什么叫作“后金”? 3、除了阿骨打之外,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努尔哈赤和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4、皇太极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5、清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6、清朝为什么能够入主中原?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生阅读100-101页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怎么设立?雍正帝和乾隆帝怎样调整中央政权机构? 2、联系102页“自由阅读卡·沈阳故宫”和100页插图(乾清宫、军机处),说说中央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清政府怎样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4、根据101页“动脑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描绘的情境有什么问题吗? 5、文字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6、温故知新:列举秦、汉、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三)、组内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措施有哪些利弊?(提示:从正反方面分析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的利弊;君主集权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利,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说明:1、教学参考只提供课堂导学和基础达标的参考,其中“课堂导学”只提供部分课时的思路,课本较明显部分要麻烦教师们备课时补充。2、请教师们在使用本导学案之前要认真进行第二次备课,在根据本校实际进行补充的同时完善重难点、讲课思路、板书设计和小结。3、有疑问请加入“历史替龙”QQ群(414267064)发问求解。 第1课鸦片战争 一、※课堂导学提示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使英国通过鸦片打开中国市场的阴谋破灭。不对。因为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 2.略。林则徐为什么能说动道光皇帝禁烟:因为林则徐把鸦片的危害与清政府的统治联系在一起。 3、表现是英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封建社会后期。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略) 4、我们说《南京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这里的“丧权”指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从条约内容是看出包括了贸易、关税、领土主权。对中国社会性质影响:(略) 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CBACBABD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课堂导学提示1、略。 2、略。 3、因为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加剧了农民的贫困。不同在失败原因是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BDBCCDC 第3课收复新疆 一、※课堂导学提示 1、英国、俄国都采用通过代理人(阿古柏)的方式进行侵略;俄国还直接占领我国领土。 2、“为什么能收复新疆”是指原因。略 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DCCBB 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八下历史第17课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课标要求: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学习,启发学生学习他们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下列表格)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一)、

材料一:邓稼先,中国现代著名核物理学家。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1958年他受命研制原子弹,从此,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由于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事业中,被誉为“两弹元勋”。 材料二:袁隆平,一位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产品种,每亩增产20%至30%,目前国内已推广种植12亿亩,每年增产300亿公斤。籼型杂交稻技术,已被推广到美国、日本、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请你结合材料概括出邓稼先、袁隆平最主要的贡献? 2、通过学习两位科学家的事迹,你认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值得我们学习? (二)、看图片,谈感受(建国以来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何感想? 2、你能说说这些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吗?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神七”腾飞,我们倍感自豪,自主创新,成就飞天梦想。 请你谈谈你的感想?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电影《横空出世》再现了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感人故事,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应是() A.1945年B.1946年C.1964年D.1970年 2、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发射的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案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案 第17课内战烽火 中考目标要求: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知识点整理: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⑴抗日战争胜利。 ⑵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原因 ⑴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⑵为了欺骗人民。 3、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 ⑴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⑵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谈判时间:1945年8月至10月 5、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 6、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7、认识: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 ⑵国民党统治的本质是独裁和内战。 二、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夏 2、主要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3、出发地点:山东西南 4、进攻地点:大别山地区 5、选择大别山地区进攻的原因:敌人兵力空虚 ★6、意义: 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⑵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⑶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中考目标要求: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分析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主要原因。知识点整理: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1)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站,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 (2)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 (3)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3、主要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概况: 5、意义:(1)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2)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 3、战果:(1)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2)1949年4月22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2、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略决策正确。(如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战力量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等) 3、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4、广大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如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用小车推出来的”) 5、军事进攻与政治用手段相结合。(如北平的和平解放)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2.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史实,知道满洲的兴起和入主中原。 【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的灭亡。 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1.讨论明末农民起义顺利进军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 2.李自成起义军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如何评价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当堂达标】 1.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陕北的原因是() ①连年发生大旱②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③官府不顾民众死活④宦官专权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他从小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长大后,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他经过三十多年征战,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他是() A.铁木真 B.阿保机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3.驻守重镇山海关,明朝灭亡后降清,并引清兵入关的明军将领是()

A.李自成 B.吴三桂 C.多尔衮 D.吴应熊 4.决定李自成成败的关键性战役是() A.山海关战役 B.台州战役 C.澶州之战 D.郾城大捷 5.建立清朝的是()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帝 D.乾隆帝 6.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 A.崇祯帝 B.明神宗 C.朱元璋 D.朱棣 7.阅读材料: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中的“闯王”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2)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什么口号?起义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略。 【合作探究】 1.顺利进军的原因: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优越性,起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为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常常失败,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 失败原因: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明末农民起义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政治上处理不当,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 2.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评价: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起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遏制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起义中提出均田口号,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堂达标】 1.A 2.C 3.B 4.A 5.B 6.A 7.(1)李自成;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 (2)均田免赋;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与清军夹击李自成起义军。

第17课 干戈不息导学案

第17课干戈不息导学案 课型:新课执笔:九年历史组审核:历史组时间:2013-3-21、 【学习目标】: 1、了解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2、掌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科索沃危机和科索沃战争及其影响,。 重点:科索沃战争 【学习流程】: 一、自学与交流: (一)和平路漫漫: 1、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中东地区的 _____ 民族和______ 民族矛盾尖锐。民族问 题、宗教问题也是阿以矛盾的重要根源。____ 、____ 、____ 等国的干预,使巴以问题更加错综复杂。1948年至1982年,阿以双方进行了五次战争。 2、____ 年,中东和平会议终于在________ 的原则基础上举行,1993年,以色列和 巴勒斯坦在美国的_____ 签署了巴勒斯坦首先在部分地区实现自治的原则宣言,然而,不断发生的暴力冲突表明,人们所希望看到了和平出现于中东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二)海湾战争:1991年1月,在安理会的支持下,以_____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战争。 (三)非接触性战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对南联盟发动了空中打击。战争爆发了。 (四)伊拉克战争:发生于年,是联合对伊拉克宣战。 二、展示与质疑: 三、点拨与归纳: 和平路漫漫 海湾战争 非接触性战争 伊拉克战争 教学反思: 四、巩固与检测: 1.2003年3月,美国绕过联合国,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发动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伊拉克战争爆发,这件事充分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C、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D、和平和经济不可兼得 2.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毕竟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革命……建立一个按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原国务卿克里斯托夫说:“冷战的结束正在使美国的领导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这两段材料说明:() A、世界局势呈现多样化趋势 B、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人类和平 C、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步入全盛时期 D、世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轰炸,这一次所打出的幌子是() A、种族清洗和人权问题 B、人道主义干涉 C、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 D、清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并未摆脱战争的阴影,特别是中东地区,政局更是动荡不安,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为了争夺巴勒斯坦主权问题,曾经几次将战火在此地区点燃?() A、4次 B、5次 C、6次 D、7次 5、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矛盾尖锐、冲突不断,是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根源,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A巴勒斯坦主权问题B民族问题 C 宗教问题D西方大国干预 6\1999年,美国凭借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发动的一场非接触性战争是? 下一节课展示活动: 学习后记: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嘚灭亡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嘚情况,深刻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明朝灭亡嘚必然性 2.正确认识“均田免赋”嘚口号,识记明朝灭亡嘚时间和原因 3.知道清朝嘚建立者和建立时间 【学习重点】明末嘚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嘚政策措施及其影响【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嘚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明代,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 2.中央对社会嘚控制力不断下降,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兼并_______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__________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尖锐。 4.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____________”嘚口号。 5.1644年,李自成在________立政权,国号________。 6. 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内,明朝末帝自缢,明朝统治被推翻。 7.1616年,____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史称后金。 8.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9.________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嘚军队。李自成在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二、合作探究 在历史长河中,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嘚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却在农民起义嘚洪流中走向灭亡。你知道明朝嘚灭亡有哪些原因吗? 三、练习巩固 1.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内纵情享乐,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打理;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20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从材料中你嘚出嘚信息是() A.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 C.皇室内部钩心斗角 D.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4在西安建立政权,政权名称是() A.大通 B.大利 C.大 顺 D.大西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管理】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基础过关】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秋收起义D.武昌起义 2.如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如果要求你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 ) 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0月D.1936年10月 3.“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 4.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 5.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不应该 ...出现的场景是( ) A.四渡赤水B.过雪山草地C.渡过金沙江D.井冈山会师 6.诗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下列毛泽东诗句中,与红军长征途中发生在如图所示地点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第17课 徐霞客传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徐霞客传学案(含答案) 第第17课课徐霞客传徐霞客传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 3学习记叙人物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详略互用的写法。 4了解徐霞客热爱祖国山河.为地理学穷毕生精力而执着追求的精神。 一.传主名言警句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2登黄山,天下无山。 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4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5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 6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二.了解文本常识1作者名片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

具影响力。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2传主风采徐霞客15 87.1.516 41.3.8,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年1637正月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 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梧塍chn唐寅yn蹙蹙c觐省jn绠汲n鞶帨pnshu崟岩yn台宕dn戴釜f瘗静y玄奘zn12偫糇zhhu负笈j煹烟u2多音字奇奇情q奇数j省觐省xn省略shn脉水脉mi脉脉m 创被创chun创造chun宿宿愿s一宿xi3辨形组词犊黄犊渎渎职谒谒见竭竭尽魅鬼魅魄魄力溯溯江朔朔风遣派遣谴谴责2涵咏词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奇情郁然充沛的样子2蹙蹙如笼鸟之触隅窘迫不得舒展的样子3则划然心开突然4质明已失其所在天刚亮5心动趣归急速回

17课导学案

胶南五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学案命题人;董雪雪审核人:封志霞使用时间:2014年10月21号二次批阅时间:班级:姓名: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及其特点;理解文学作品与个人经 历、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材料中归纳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用唯物主义方法分 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名家名著的了解,培养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与人生观。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 1、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是欧洲革命和改革的年代。 (2)、革命或改革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_____反应到文学领域,浪漫主义文学兴起。 2、成就: (1)、拜伦 ①拜伦是浪漫主义诗人。 ②代表作品:《》(“一夜醒来竟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追求个 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被人们称为“英雄”。 《》(未完成、“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③特色:辛辣的讽刺现实社会,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 (2)雪莱及其代表作品 ①雪莱:英国的诗人。 ②代表作品:《》(“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③特色: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乐观主义精神 3、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特点: ⑴在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体现着的追寻。 ⑵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 影响: (1)积极:对下层劳动群众寄予同情、极富感召力、给人鼓舞。 (2)局限: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贫富分化、金钱至上,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及答案

17、《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搜集作者及关于克隆知识的资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 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 濒临()孵化()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课堂探究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课文的有关介绍,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

(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4、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5、“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当堂检测 一、辩论会 克隆猴的成功意味着克隆人本身没有技术障碍,于是就有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大胆的提出了克隆人的设想,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 我们来一场小辩论好不好?注意辩论的要求。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语言要简明扼要,要针锋相对。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第十七课《三国鼎立》(第一课时)

2、三国鼎立的形成与两次重要战役有关。 时间战役名称交战双方结果与影响 四、巩固提升 1、图1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A.魏、吴、蜀B.魏、蜀、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2、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 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 图1 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 4、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相比较其共同点是() A、交战双方相同 B、特点都是以少胜多 C、刘备都参与了两场战争 D、胜利者都是曹操 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涉及的主要人物是。 A.于禁 B.周瑜 C.诸葛亮D.刘备 7、分析探究题 材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提起这些词,一个历史名人的名字似乎就在我们的嘴边呼之欲出--张飞。这样的豪侠形象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分不开关系。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手持丈八蛇矛,鞭打督邮,喝断当阳桥,智擒严颜成为人们易于且乐于接受的一个形象。但在历史的真实中却不是这样。例如鞭打督邮的史实是刘备所为。因为镇压起义军有功,刘备被封为安喜县县尉。但朝廷有令: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刘备队不巧成了被淘汰精简的一批。这种打击让有着雄心壮志的刘备无法接受,于是冲动之下把督邮绑起来鞭打了一番,便和关羽张飞二人一同弃官逃亡,从此流离周旋于诸雄之间:公元191年,三人投奔公孙瓒对抗袁绍;三年之后,他们又驰援陶谦,受邀接纳徐州;两年以后,在袁术和吕布的联合计谋下,他们又不得不放弃一切,投奔曹操;紧接着衣带诏事发,他们又只好逃跑到袁绍的地盘上。 以上述材料为例,分析探究张飞的文学形象与史实不一致的原因。 史料链接 赤壁之战的各方兵力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赤壁之战的参战人数并不是《三国演义》说曹军有83万,实际没有这么多。曹操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