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学案(含答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续表)

重点突破

1核心概念

民族交融:指各民族思想情感和文化上兼收并蓄,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界限不断模糊。

典型例题:下图为20世纪末在甘肃嘉峪关(河西走廊中部)考古发现的魏晋时期的《黄帝问道图》(壁画砖)。该图可用于说明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C.道教发展本土化

D.民族服饰的相互影响

2重点问题

(1)西晋的建立: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西晋为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诸王日益强大。而统治阶层则昏庸腐朽及“唯钱是图”,最终引发“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的灭亡,西晋统治时间非常短暂。

典型例题: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至黄河流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则逐渐南迁至长江流域。西晋的暴政激化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反晋,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

典型例题:历史上的中国,各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民族迁徙、人口的移动是经常发生的事。某一时期,中原汉族的举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内迁使各民族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居住格局。这一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3综合探究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在列国争雄战争的过程中,春秋时的百余国到战国中期,便只有七个大国了。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齐国内有原来的东夷各族,秦国内有

义渠、大荔等西戎各族。燕国内有原来的狄族、北戎……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处于七国周围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与七国的关系既有对抗也有和平交往。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自汉末至魏晋之际,原居西北至东北边远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入居内地,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内迁各族人口众多,广泛分布于北方各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乱频仍,大批中原人聚集宗族乡里组成流民群,向南迁徙。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是以“食肉饮酪”著称的。乳酪制品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发明创造。中原上古时代也有“酪”,但是和乳酪不是一回事……随着农耕、游牧两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开,草原牧民的饮食习俗也逐渐传入中原。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

——摘编自李根蟠《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方式。(史料实证)(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末至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历史解释)(6分)

(3)根据材料三,说说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从时代背景、中华民族发展等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之味”的理解。(家国情怀)(4分)

学业评价

考点一:西晋的建立

1.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图(部分),其中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刘秀

C.司马炎

D.司马睿

2.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3.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

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

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

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4.西晋初年,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设置辖区广大的都督区,由同姓王担任都督,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这些措施()A.阻碍行省制的推行 B.消除了民族间冲突

C.造成了剧烈的战乱

D.保障了西晋长治久安

考点二:八王之乱

5.据《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

A.黄巾起义

B.国人暴动

C.楚汉之争

D.八王之乱

6.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A.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的腐朽统治

D.民族矛盾激化

7.历史解释是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B.291年,西晋发生八王之乱

C.西晋的腐朽加速了西晋的衰亡

D.两晋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8.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写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北方战乱不断

B.妇女地位提高

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

考点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10.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民族()

A.认同中原地区的文化

B.反抗西晋的腐朽统治

C.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D.人口快速增长并迁徙

11.下面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