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4.16《三国鼎立》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16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三国鼎立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3. 授课时间:2024年4月16日4. 教学时数:1课时本节课将围绕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展开,讲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通过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时间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对三国时期历史特点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国家统一与分裂、民族融合与矛盾等问题的思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具体过程,包括曹操、刘备、孙权的崛起和三国之间的争霸。
- 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重点介绍三国时期的经济特点、文化艺术成就以及科技发展,例如魏国的屯田制、吴国的海上交通和蜀汉的丝织技术。
- 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分析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特别是蜀汉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政策,以及吴国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2. 教学难点- 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三国时期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
教学中需要通过时间线索和事件因果关系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逻辑框架。
-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复杂性: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如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蜀汉的丞相责任制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来解释这些政治制度的运作和影响。
- 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存在误解,如将历史人物简单化、戏剧化。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4.5《三国鼎立》学案 华东师大版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4.15《三国鼎立》学案华东师大版一、学习目标1.把握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及作用。
2.把握三国鼎立形成的时间、人物、都城。
3.把握三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实行的措施。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1.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或者说曹操统一北方具备了哪些条件?2.曹操年轻时,结交了名士桥玄。
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
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
他为什么高兴?3.强大的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失败?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二)试一试:1.归纳你学过的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2.你能否用其他的表达方式表达:220年,曹操死,他的儿子曹丕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建立吴国,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3.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战。
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
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如果不符合,错误在哪里?应怎样改正?4.你能简述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吗?5.试归纳三国在发展经济上采取的措施(三)练一练1.阅读下列材料(10分)“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虽名微而众寡,然曹虽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曹以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引自《三国志•诸葛亮传》①该材料中画线的第一句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局面?(1分)②为什么说“曹虽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4分)③诸葛亮当时提出了怎样的对策?(2分)④这一对策实践的结果及意义如何?(3分)21、读下图,请回答:⑴此图反映的是何时的什么战役?(2分)⑵这次战役中交战双方中谁失败了?(1分)原因如何?(6分)⑶这次战役中失败者曾取得过何战役的胜利?(2分)⑷这次战役有何重要历史意义?(3分)3、“今曹已拥有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导学方法】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学案导学→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点拨→总结归纳【学法指导】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宋体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活动一:知战役,以少胜多步骤一:归纳比较两次战役比较表名称背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情况结果胜方战术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步骤二:分析探究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却以多败少呢?步骤三:历史感悟是非成败,都会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活动要点:1、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做好标记或作答;2、小组内交流上面的问题;3、全班交流设计说明:此活动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活动综合性较强,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多设台阶,多点拨。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对三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4.图片展示:运用插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4.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17课 三国鼎立【目标要求】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
分析理解两次战役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3.认识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乱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热身】活动1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探究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学生自由阅读教材101-104页内容:1.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著名的军阀有哪些?这些军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愿,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展示曹操图像)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完成下列表格:读一读、记一记,看谁把下表内容记得又快又准确。
请思考:(1)官渡之战中曹军为什么能大获全胜?(2)赤壁之战中曹军为什么却惨遭失败?(3)曹军在进行的这两次战役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学生读一读: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方的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惨败回北方使之在短时内无力南下,势力只局限在北方;孙权巩固了在江南的地位;刘备先占荆州、后进入益州,势力得到巩固和扩展。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这是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
探究二:魏、蜀、吴的建立1.指导学生看书104-105页,并按下面问题整理,形成简明知识点,填一填,看谁填得又快又好。
2.观察上面的知识网络图想一想魏国的建立者是谁?议一议: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两方面分析)形成的影响呢?【课堂小结】知识要点小结为“123”:一个人物:曹操;两次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个政权:魏、蜀、吴。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曹操在《蒿里行》诗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西晋时期2.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4.奠定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5.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军队的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6.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7.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A.以少胜多 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C.以众胜寡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8.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9.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D.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10.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曹操B.孙权C.刘备D.诸葛亮11.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曹操在洛阳建立了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D.孙权在徐州建立了吴国12.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优质教案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2016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1.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 .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三国鼎立》七上册历史教案
《三国鼎立》七上册历史教案历史不像语文,不需要每一个字都记准确。
譬如商鞅变法问你起到了什么作用。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三国鼎立》七上册历史教案,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三国鼎立》七上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2021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2021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年雪燕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把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2.教学难点: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缘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摸索: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什么?是谁建立的?②我们差不多学习了哪些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历史?2.导入:秦始皇首次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局面,那么我国封建社会是否一直坚持着秦汉时期如此的统一局面呢?并非如此,正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说:“话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汉时期之后,进入政权分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学习与探究新课1.介绍第四单元所要学的要紧内容2.展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3.学生自学课文,并摸索下列问题:①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什么?这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阻碍?②赤壁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什么?这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阻碍?③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④了解三国时期经济进展情形4.学习小组内就自学情形进行交流5.各小组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先由学生解答,然后老师进行引导。
6.问题探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哪些相同点?7.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什么缘故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实力强于孙刘联军,反而失败?8.班内交流各学习小组的讨论意见9.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具备了统一北方的条件(政治才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才)但他当时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军南下有一些不利因素,孙权、刘备各有优势、联合抗曹等)10.引导学生从三国鼎立的“鼎”字含义分析三国时期历史的要紧特点。
(展现《三国鼎立形势图》(三)新课小结1.指导学生画知识结构树2.引导学生揭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三个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四)知识拓展延伸1.学生从《三国鼎立形势图》中找出三国时期长沙属于哪国。
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7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通过对曹操等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分天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分天下的形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教师:同学们,这首歌曲是什么电视剧的插曲呀?学生:《三国演义》教师:很好,同学们都看过吗?好看吗?学生:很好看,很神奇。
教师:这部小说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小说与真实的历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相关的历史《三国鼎立》。
讲授新课:(一)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200年。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过渡讲解: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
他在一个名叫赤壁的地方败给南方两个军事集团的联军,史称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指导学生阅读“赤壁之战”课文,思考回答: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208年。
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力占优的曹操。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过渡讲解: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学案无解答华东师大版
第十七课《三国鼎立》(第一课时)2、三国鼎立的形成与两次重要战役有关。
时间战役名称交战双方结果与影响四、巩固提升1、图1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A.魏、吴、蜀B.魏、蜀、吴C.吴、蜀、魏 D.蜀、吴、魏2、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图1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4、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相比较其共同点是()A、交战双方相同B、特点都是以少胜多C、刘备都参与了两场战争D、胜利者都是曹操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涉及的主要人物是。
A.于禁B.周瑜 C.诸葛亮D.刘备7、分析探究题材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提起这些词,一个历史名人的名字似乎就在我们的嘴边呼之欲出--张飞。
这样的豪侠形象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分不开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手持丈八蛇矛,鞭打督邮,喝断当阳桥,智擒严颜成为人们易于且乐于接受的一个形象。
但在历史的真实中却不是这样。
例如鞭打督邮的史实是刘备所为。
因为镇压起义军有功,刘备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但朝廷有令: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
刘备队不巧成了被淘汰精简的一批。
这种打击让有着雄心壮志的刘备无法接受,于是冲动之下把督邮绑起来鞭打了一番,便和关羽张飞二人一同弃官逃亡,从此流离周旋于诸雄之间:公元191年,三人投奔公孙瓒对抗袁绍;三年之后,他们又驰援陶谦,受邀接纳徐州;两年以后,在袁术和吕布的联合计谋下,他们又不得不放弃一切,投奔曹操;紧接着衣带诏事发,他们又只好逃跑到袁绍的地盘上。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三国鼎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
活动二:话三国,三足鼎立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1、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国名
都城
建立者
经济发展
A_____
a_____
B_____
b_____
C_____
c_____
2、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活动四:谈感悟,学史增智
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总结归纳,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随堂检测(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2、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名师教案 华东师大版
学生回答: 西汉建立之初 学生回答:曹操
官渡之战
教师:曹操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类似谁采纳谁的什么建 议而首霸中原的呢? 教师:官渡之战前,用诸葛亮的话说是“曹操比于袁绍,则名 微而众寡,然曹虽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还用诸葛亮的话说是“非 惟天时,亦亦人某也。” 《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多媒体展示):
在,(郭嘉已死)也许会帮势优的曹操分析 10 大劣势。曹操也 所以学生听讲认真。教师的讲是
许就不会有赤壁之败了,这也正是战败后退回北方的曹操为什 必要的,关键是讲什么,历史教
么最怀念的人是郭嘉了!(郭嘉之才不次于诸葛亮)
师的才学识非常重要!!!
教师: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课件出示: 《三国鼎立形势图》
学知识。
背诵一下。
教师:投影展示该首诗。
教师:曹操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不答应, 学生:没有
他们是?
学生:统一全国。
学生:一起背诵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刘备的军师是谁吧? 教师: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 教师:好!下面我们师生就一起演历史情景剧,再现当年的诸 葛亮隆中对中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情景。(投影出示三顾茅庐 的图片) 老师就当一回诸葛亮,请三位同学上台来请我出山。三位同学 分别扮演刘备、关羽和张飞,我再请一位同学扮演我的书童。
3.课件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不淡化教师的讲。
三、个人说明:本节课设计容易,但要设计得独特出色,相当不易,本人之所以敢
选这节课参评,便有相当的自信。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历史专业素质、较强的课堂驾
驭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视角,能做到与众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课《三国鼎立》(第一课时)
2、三国鼎立的形成与两次重要战役有关。
时间战役名称交战双方结果与影响
四、巩固提升
1、图1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A.魏、吴、蜀B.魏、蜀、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2、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
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
图1
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
4、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相比较其共同点是()
A、交战双方相同
B、特点都是以少胜多
C、刘备都参与了两场战争
D、胜利者都是曹操
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涉及的主要人物是。
A.于禁
B.周瑜 C.诸葛亮D.刘备
7、分析探究题
材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提起这些词,一个历史名人的名字似乎就在我们的嘴边呼之欲出--张飞。
这样的豪侠形象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与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分不开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手持丈八蛇矛,鞭打督邮,喝断当阳桥,智擒严颜成为人们易于且乐于接受的一个形象。
但在历史的真实中却不是这样。
例如鞭打督邮的史实是刘备所为。
因为镇压起义军有功,刘备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但朝廷有令: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
刘备队不巧成了被淘汰精简的一批。
这种打击让有着雄心壮志的刘备无法接受,于是冲动之下把督邮绑起来鞭打了一番,便和关羽张飞二人一同弃官逃亡,从此流离周旋于诸雄之间:公元191年,三人投奔公孙瓒对抗袁绍;三年之后,他们又驰援陶谦,受邀接纳徐州;两年以后,在袁术和吕布的联合计谋下,他们又不得不放弃一切,投奔曹操;紧接着衣带诏事发,他们又只好逃跑到袁绍的地盘上。
以上述材料为例,分析探究张飞的文学形象与史实不一致的原因。
史料链接
赤壁之战的各方兵力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
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赤壁之战的参战人数并不是《三国演义》说曹军有83万,实际没有这么多。
曹操南
第十七课《三国鼎立》(第二课时)
三、整合总结
四、巩固提升
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2、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3、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8年属于()
A.公元前3世纪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2世纪D.公元3世纪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的作者自比“烈士”,他是
A.项羽
B.诸葛亮
C.刘备
D.曹操
5、某班排练三国历史剧时涉及到了著名的人物曹操和诸葛亮。
假如你是编剧,在尊重历史事
实的前提下,你会为曹操诸葛亮的出场准备哪些剧情?
史料链接
曹魏在曹操之孙以后司马懿家族逐渐控制了曹魏朝政大权。
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帝位,自己称晋武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进攻蜀汉,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投降。
孙权病死之后,吴国出现不稳定,孙权的孙子孙皓成为最后一位皇帝,孙皓是有名的暴君,吴国终于在280年被西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