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导教学案(2)

合集下载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起点,为学生后续学习函数、数列、不等式等数学内容提供了重要的逻辑基础。

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以及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这些内容不仅在数学内部逻辑上紧密相连,而且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描述事物群体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集合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并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集合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主要包括子集、真子集、相等关系等。

这些关系揭示了集合之间的层次结构和相互联系,是学习集合运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

学生需要掌握判断集合间关系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

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这些运算是集合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常用的数学工具。

学生需要掌握集合运算的定义、性质及运算法则,并能够进行复杂的集合运算。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逻辑推理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描述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学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学生能够理解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推理的基本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是数学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用于描述具有普遍性或特殊性的数学命题。

学生需要理解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区别,掌握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含义及用法,并能够运用量词进行逻辑推理和命题证明。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不仅涵盖了集合论和逻辑推理的基础知识,更在数学学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集合论,作为现代数学大厦的基石之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和研究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强大框架。

它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表达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为深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数学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2基本逻辑联结词教案新人教B版选修2_12017072769

高中数学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2基本逻辑联结词教案新人教B版选修2_12017072769

基本逻辑联结词尝试、变式、互动(1)存两根的绝对lg0.1>0:是奇函数;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非,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

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

山中的石!当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当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当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当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6、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1.2常用逻辑用语(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高一数学新教材配套课件(沪教版2020)

1.2常用逻辑用语(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高一数学新教材配套课件(沪教版2020)
(2)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 锐角 等于30。,那么这个锐角所对的直角边 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等于30 它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如果x>2,那么x>3;
x 2x 3
(4)如果a>b且c>0,那么ac>bc。
a b且c 0 ac bc
1.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观察下列命题,回答问题: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 锐角
等于30。,那么这个锐角所对的直角 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如果x>2,那么x>3; (4)如果a>b且c>0,那么ac>bc。
知识要点:
1.命题的形式:如果p ,则q.
1 若x 1,则x 2 4x 3 0
2 若两个角相等则两个角是对顶角
3 若ac bc,则a b
4若f x x,则f x 为增函数
5 若a b,则ac bc
(2)、(3)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所以(2)、(3)中 p是q的必要条件
填空: 如果x y,则x2 y2.是
命题。 若A B ,则A .是
例题讲解
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
qp是是pq的的必充要分条条件件
p q
1 若x 1,则x 2 4x 3 0 真命题 2 若两个角相等则两个角是对顶角 假命题
3 若ac bc,则a b
假命题
4若f x x,则f x 为增函数
真命题
5 若a b,则ac bc 假命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还与数学中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有关。
探究
如果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1.2》 教学案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1.2》 教学案

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2》教学案教学目标: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能正确地利用“或”、“且”、“非”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知道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教学重点:对“或”、“且”、“非”的含义的理解以及作为联结词的应用.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教学方法:问题链导学,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考察下列命题:①6是2的倍数或6是3的倍数;②6是2的倍数且6是3的倍数;③π不是有理数.问题这些命题的构成各有什么特点?二、学生活动1.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举手发言;2.列举数学中的类似实例;3.分析、概括各种实例的共同特征.三、建构数学1.(1)“或”、“且”、“非”称为逻辑联结词;(2)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p,q,r,…表示命题;(3)以上命题的构成形式分别是:p或q、p且q、非p.其中:“p或q”可记作“p∨q”,“p且q”可记作“p∧q”,“非p” 可记作“¬ p”,即为命题p的否定.2.一般地,“p或q”、“p且q”以及“非p”形式命题的真假性可以用下面的真值表来表示.(1)“一真即真”;(2)“一假即假”;(3)“真假相反”.四、数学运用例1分别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1)8≥7;(2)2是偶数且2是质数;(3)π不是整数.思考:例1中的几个命题真假性如何?例2 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 或q ”、“p 且q ”以及“非 p ”形式的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p :3是质数, q :3是偶数;(2)p :方程x 2+x -2=0的解是x =-2,q :方程x 2+x -2=0的解是x =1.思考:在例2(2)中,命题“p 或q ”与“方程x 2+x -2=0的解是x =-2或x =1”有区别吗? 例3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4≥3;(2)4≥4;(3)4≥5.课后作业:1.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中,“p q 或”为真,“p q 且”为假,“非p ”为真的是(1) :34p q 是偶数,:为奇数 (2) :326,:53p q +=> (3){}:,p a a b ∈,{}{}:,q a a b ⊆ (4) :p Q R ⊆,:q N Z =2.选用“或”、“且”、“非”填空,使下列命题成为真命题。

2021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2常用逻辑用语 教案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2021高中数学第一章预备知识2常用逻辑用语 教案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预备知识第二节常用逻辑用语2.1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常用逻辑用语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本节的内容包括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教学目标:1、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2、能够判断命题之间的充分必要关系二. 核心素养1.数学抽象: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概念抽象概括2.逻辑推理:本节内容依初中所学的定理,研究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引出本节知识点,从而体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3. 数学运算:判断命题之间的充分必要关系;利用充分必要关系求参数4.直观想象:讲解本节知识,利用初中所学过的定理,分析它们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从而引出抽象概述了充分,必要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更能直接的理解一个命题中,条件与结论的关系5. 数学建模:常用逻辑用语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PPT一: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1)知识引入定理1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即如果四边形为菱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定理1是菱形的性质定理,即对角线互相垂直是菱形必有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能确定四边形为菱形,那么一定可以得出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而一旦某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不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不是菱形.思考交流:试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定理2,定理3定理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定理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必要条件的概述:一般地,当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旦q不成立,p一定也不成立,即q对于p的成立是必要的.例如,在定理1中,“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四边形为菱形”的必要条件.例1:将下面的性质定理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用必要条件的语言表述:(1) 平面四边形的外角和是360°;(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解(1) “平面四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可表述为“若平面多边形为四边形,则它的外角和为360°”,所以“外角和为360°”是“平面多边形为四边形”的必要条件;(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可表述为“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关于(轴对称,则这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所以“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点关于(轴对称”的必要条件.二.充分条件与性质判断(1)知识引入定理 4 若 a>0, b>0,则 ab>0.定理4是说:如果满足了条件a>0, b>0”,一定有结论 ab>0. ,但要注意,使得ab>0 的条件不唯一,例如,由a<0,b<0,也可以判定ab>0.实际上,定理4告诉我们:只要有了a>0,b>0"这个条件,就可以判定ab>0”.思考交流:试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定理5,定理6定理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6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充分条件概述一般地,当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时,称p是q的充分条件.综上,对于真命题“若p,则q”,即p q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也称p是q的充分条件例2:用充分条件的语言表述下面的命题:(1) 若 a=-b,则 |a|=|b|(2) 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AC|=|BC|(3) 当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十bx十c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解( 1) “a = —b"是"|a|=|b|"的充分条件;(2)“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是“ | AC | = | BC|的充分条件;(3)“a c<0”是“一元二次方程 ax2十bx十c = 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充分条件.三. 充要条件(1)知识引入勾股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如且、或、非、逆、逆否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逻辑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用的逻辑用语:且、或、非、逆、逆否等。

2. 逻辑运算的规律:分配律、结合律、De Morgan 定律等。

3. 逻辑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逆否命题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逻辑用语的定义和运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逻辑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讨逻辑运算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含逻辑用语的定义、例题和练习题。

2. 案例材料:涉及实际问题中的逻辑关系。

3.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逻辑用语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常用的逻辑用语,如且、或、非、逆、逆否等,并通过例题演示其运用。

3. 逻辑运算规律:介绍分配律、结合律、De Morgan 定律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

4. 逻辑判断:讲解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逆否命题等,并通过例题演示其运用。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逻辑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逻辑用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常用逻辑用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逻辑运算规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答案准确性、解题思路清晰程度以及运用逻辑用语的恰当性进行评分。

七、课后作业1.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常用逻辑用语和逻辑运算规律。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 集合的概念第二课时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掌握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使学生正确把握集合的元素构成与集合的特征性质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认识集合.2.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给定的集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的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提出问题①上节所说的集合是如何表示的?②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除字母表示法和自然语言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集合?③集合共有几种表示法?活动:①学生回顾所学的集合并作出总结.教师提示可以用字母或自然语言来表示.②教师可以举例帮助引导:例如,24的所有正约数构成的集合,把24的所有正约数写在大括号“{}”内,即写出为{1,2,3,4,6,8,12,24}的形式,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是列举法.注意:大括号不能缺失;有些集合所含元素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1,2,3,,100},自然数集N:n;区分a与{}a:{}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a表示这{0,1,2,3,4,,,}个集合的一个元素;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次序,相同的元素不能出现两次.又例如,不等式32x ->的解集,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有无数个,不适合用列举法表示. 可以表示为{|32}x x ∈->R 或{|32}x x ->,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是描述法. ③让学生思考总结已经学习了的集合表示法.讨论结果:方法一(字母表示法):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集合,例如常见的数集N 、Q ,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记为A 等等;方法二(自然语言):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出的集合,例如“所有的正方形”组成的集合等等. 方法三(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全部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方法四(描述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注: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写成列举法的形式,只需去掉竖线和元素代表符号,例如: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 x 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写成{直角三角形}.③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四种方法: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应用示例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5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2)能被3整除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3)方程290x -=的解组成的集合;(4){15以内的质数};(5)6{|,}3x x x∈∈-Z Z . 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列举法的书写格式,并讨论各个集合中的元素.明确各个集合中的元素,写在大括号内即可.提示学生注意:(2)中满足条件的数通常按从小到大排列时,从第二个数起,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大3;(4)中除去1和本身外没有其他的约数的正整数是质数;(5)中3x -是6的约数,6的约数有±1,±2,±3,±6.解:(1)满足题设条件小于5的正奇数有1、3,故用列举法表示为{1,3};(2)能被3整除且大于4小于15的自然数有6、9、12,故用列举法表示为{6,9,12};(3)方程290x -=的解为3-、3,故用列举法表示为{3,3}-;(4)15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故该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为{2,3,5,7,11,13};(5)满足63x∈-Z 的x 有31x -=±、2±、3±、6±,解之,得2x =、4、1、5、0、6、3-、9,故用列举法表示为{2,4,1,5,0,6,3,9}-.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列举法表示.列举法适用于元素个数有限个并且较少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先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再把元素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相同的元素写成一个.变式训练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24x -的一次因式组成的集合;(2)方程2690x x ++=的解集;(3){20以内的质数};(4)2{|5140}x x x ∈+-=R ;(5){(,)|6,,}x y x y x y +=∈∈N N .分析: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关键是找出集合中的所有元素,要注意不重不漏,不计次序地用“,”隔开放在大括号内.【解析】(1)24(2)(2)x x x -=+-,故符合题意的集合为{2,2}x x +-;(2)由2690x x ++=,得123x x ==-,∴方程2690x x ++=的解集为{3}-;(3){2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4)25140x x +-=的解为17x =-,22x =,则2{|5140}{7,2}x x x ∈+-==-R ;(5){(,)|6,,}{(0,6),(1,5),(2,4),(3,3),(4,2),(5,1),(6,0)}x y x y x y +=∈∈=N N . 例2.用描述法分别表示下列集合:(1)二次函数2y x =图象上的点组成的集合;(2)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6的点组成的集合;(3)不等式73x -<的解集.活动:让学生思考用描述法的形式如何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如何表示数轴上的点,如何表示不等式的解.学生板书,教师在其他学生中间巡视,及时帮助思维遇到障碍的同学.必要时,教师可提示学生:(1)集合中的元素是点,它是坐标平面内的点,集合元素代表符号用有序实数对(,)x y 来表示,其特征是满足2y x =;(2)集合中元素是点,而数轴上的点可以用其坐标表示,其坐标是一个实数,集合元素代表符号用x 来表示,其特征是对应的实数绝对值大于6;(3)集合中的元素是实数,集合元素代表符号用x 来表示,把不等式化为x a <的形式,则这些实数的特征是满足x a <.【解析】(1)二次函数2y x =上的点(,)x y 的坐标满足2y x =,则二次函数2y x =图象上的点组成的集合表示为2{(,)|}x y y x =;(2)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6的点组成的集合等于绝对值大于6的实数组成的集合, 则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6的点组成的集合表示为{|||6}x x ∈>R ;(3)不等式73x -<的解是10x <,则不等式73x -<的解集表示为{|10}x x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描述法表示.描述法适用于元素个数是有限个并且较多或无限个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集合元素的代表符号不能随便设,点集的元素代表符号是(,)x y ,数集的元素代表符号常用x .集合中元素的公共特征属性可以用文字直接表述,最好用数学符号表示,必须抓住其实质.变式训练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25x y +=的解集;(2)小于10的所有非负整数的集合;(3)方程组11x y x y +=⎧⎨-=⎩的解的集合;(4){1,3,5,7,};(5)非负偶数;【解析】(1),25{()|}x y x y +=;(2){|010,}x x x ≤<∈Z ;(3)1{(,)|}1x y x y x y +=⎧⎨-=⎩; (4)*{|21,}x x k k =-∈N ;(5)*{|2,}x x k k =∈N .当堂检测1.(口答)说出下面集合中的元素:(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平方等于1的数};(3){15的正约数}.【解析】(1)其元素为4,6,8,10;(2)其元素为-1,1;(3)其元素为1,3,5,15.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所有绝对值等于8的数的集合A ;(2)所有绝对值小于8的整数的集合B .【解析】(1){8,8}A =-;(2){7,6,5,4,3,2,1,0,1,2,3,4,5,6,7}B =-------.3.定义集合运算{|(,)}AB z z xy x y x A y B ==+∈∈,,设集合{}0,1A =,{}2,3B =,则集合A B 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 A .0 B .6C .12D .18【解析】∵x ∈A ,∴x =0或x =1.当x =0,y ∈B 时,总有z =0.当x =1时,若x =1,y =2,有z =6;若x =1,y =3,有z =12.综上所得,集合A B 的所有元素之和为061218++=,故选D .4.分别用列举法、描述法表示方程组322327x yx y+=⎧⎨-=⎩的解集.【解析】322327x yx y+=⎧⎨-=⎩的解为37xy=⎧⎨=-⎩,用描述法表示该集合为32 {(,)|}2327x yx yx y+=⎧⎨-=⎩;用列举法表示该集合为{(3,7)}-.。

高中数学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_

高中数学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_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法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2)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难点:必要条件的定义、充要条件的充分必要性.重难点突破的关键:找出题目中的p、q,判断p⇒q是否成立,同时还需判断q⇒p是否成立,再弄清是问“p是q的什么条件”,还是问“q是p的什么条件”.二:方案设计●教学建议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情景,在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2)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参与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以求获得最佳效果.(3)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归纳总结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4)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归纳——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命题结构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真假命题中条件与结论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以上问题的答案,引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回答所提问题,得出四种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通过例1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如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的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例2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应用,进一步巩固概念.⇒分析充要条件的特点,完成例3及其变式训练,从而解决充要条件的证明问题.⇒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反馈矫正.三、自主导学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问题导思】观察下面四个电路图,开关A闭合作为命题的条件p,灯泡B亮作为命题的结论q.1.在上面四个电路中,你能说出p,q之间的推出关系吗?【提示】①开关A闭合,灯泡B一定亮,灯泡B亮,开关A不一定闭合,即p⇒q,qD p;②开关A闭合,灯泡B不一定亮,灯泡B亮,开关A必须闭合,即pD q,q⇒p;③开关A闭合,灯泡B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一定闭合,即p⇔q;④开关A闭合与否,不影响灯泡B,反之,灯泡B亮与否,与开关A无关,即pD q,且qD p.2.电路图③中开关A闭合,灯泡B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一定闭合,两者的关系应如何表述?【提示】p⇔q.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命题真假“若p,则q”是真命题“若p,则q”是假命题推出关系p⇒q p q条件关系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2.充要条件的概念一般地,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此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概括地说,如果p⇔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四、互动探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断(1)已知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Δ=b2-4ac≥0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要条件;②Δ=b2-4ac=0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充分条件;③Δ=b2-4ac>0是这个方程有实根的必要条件;④Δ=b2-4ac<0是这个方程没有实根的充要条件.A.③④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④(2)若p:(x-1)(x+2)≤0,q:x<2,则p是q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思路探究】(1)Δ=b2-4ac与方程有何关系?当Δ=0,Δ>0或Δ<0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如何?(2)不等式(x-1)(x+2)≤0的解集是什么?p、q有怎样的关系?【自主解答】(1)①对,Δ≥0⇔方程ax2+bx+c=0有实根;②对,Δ=0⇒方程ax2+bx+c=0有实根;③错,Δ>0⇒方程ax2+bx+c=0有实根,但ax2+bx+c=0有实根DΔ>0;④对,Δ<0⇔方程ax2+bx+c=0无实根.故选D.(2)p:-2≤x≤1,q:x<2,显然p⇒q,但qD p,即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答案】(1)D (2)A1.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主要判断p⇒q,及q⇒p两命题的正确性,若p⇒q真,则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若q⇒p真,则p是q成立的必要条件.要否定p与q不能相互推出时,可以举出一个反例进行否定.2.判定方法常用以下几种:(1)定义法:借助“⇒”号,可记为:箭头所指为必要,箭尾跟着充分.(2)集合法:将命题p、q分别看做集合A,B,当A⊆B时,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 的必要条件,即p⇒q,可以用“小范围推出大范围”来记忆;当A=B时,p、q互为充要条件.已知如下三个命题中:①(2013·福州高二检测)若a∈R,则“a=2”是“(a-1)(a-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2013·临沂高二检测)对于实数a,b,c,“a>b”是“ac2>bc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③直线l1:ax+y=3,l2:x+by-c=0.则“ab=1”是“l1∥l2”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④“m<-2或m>6”是“y=x2+mx+m+3有两个不同零点”的充要条件.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解析】①中,当a=2时,有(a-1)(a-2)=0;但当(a-1)(a-2)=0时,a=1或a=2,不一定有a=2.∴“a=2”是“(a-1)(a-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①正确.②∵a>bD ac2>bc2(c=0),但ac2>bc2⇒a>b.∴“a>b”是“ac2>bc2”必要不充分条件,②错.③中,ab=1且ac=3时,l1与l2重合,但l1∥l2⇒a1=1b,即ab=1,∴“ab=1”是“l1∥l2”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③正确.④中,y=x2+mx+m+3有两个不同零点⇔Δ=m2-4(m+3)>0⇔m<-2或m>6.∴是充要条件,④正确.【答案】①③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应用(2013·大连高二期末)设集合A={x|-x2+x+6≤0},关于x的不等式x2-ax -2a2>0的解集为B(其中a<0).(1)求集合B;(2)设p :x ∈A ,q :x ∈B ,且綈p 是綈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思路探究】 (1)不等式x 2-ax -2a 2>0的解集是什么?(2)由“綈p 是綈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可得怎样的推出关系?这种推出关系的等价关系是什么?表现在集合上又是怎样的?【自主解答】 (1)x 2-ax -2a 2>0⇔(x -2a )(x +a )>0, 解得x >-a 或x <2a .故集合B ={x |x >-a 或x <2a }.(2)法一 若綈p 是綈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则綈q ⇒綈p , 由此可得p ⇒q ,则A ={x |x 2-x -6≥0}={x |(x -3)(x +2)≥0} ={x |x ≥3或x ≤-2} 由p ⇒q , 可得A ⊆B ,∴⎩⎪⎨⎪⎧-a <3-2<2a ,⇒a >-1.法二 A ={x |x ≥3或x ≤-2},∁U A ={x |-2<x <3},而∁U B ={x |2a ≤x ≤-a }, 由綈p 是綈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可得綈q ⇒綈p , 也即∁U B ⊆∁U A ,∴⎩⎪⎨⎪⎧2a >-2-a <3,⇒a >-1.1.利用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常利用集合法求解,即先化简集合A ={x |p (x )}和B ={x |q (x )},然后根据p 与q 的关系(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得出集合A 与B 的包含关系,进而得到相关不等式组(也可借助数轴),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2.判断p 是q 的什么条件,若直接判断困难,还可以用等价命题来判断,有时也可通过举反例否定充分性或必要性.已知p :x 2-8x -20≤0,q :x 2-2x +1-m 2≤0(m >0).若綈p 是綈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 法一 由x 2-8x -20≤0,得-2≤x ≤10, 由x 2-2x +1-m 2≤0,得1-m ≤x ≤1+m (m >0). ∴綈p :A ={x |x >10或x <-2}, 綈q :B ={x |x >1+m 或x <1-m }. ∵綈p 是綈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A B .∴⎩⎪⎨⎪⎧m >0,1+m ≤10,1-m ≥-2,解得0<m ≤3.∴m 的取值范围是{m |0<m ≤3}.法二 由x 2-8x -20≤0,得-2≤x ≤10, 由x 2-2x +1-m 2≤0得1-m ≤x ≤1+m (m >0), ∴p :A ={x |-2≤x ≤10},q :B ={x |1-m ≤x ≤1+m }.∵綈p 是綈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q 也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B A .∴⎩⎪⎨⎪⎧m >0,1+m ≤10,1-m ≥-2,解得0<m ≤3.∴m 的取值范围是{m |0<m ≤3}.充要条件的证明求证: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等的实根的充要条件是:0<m <13.【思路探究】 先找出条件和结论,然后证明充分性和必要性都成立. 【自主解答】 充分性(由条件推结论): ∵0<m <13,∴方程mx 2-2x +3=0的判别式Δ=4-12m >0,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当0<m <13时,x 1+x 2=2m >0且x 1x 2=3m >0,故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即0<m <13⇒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必要性(由结论推条件):若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 则有⎩⎪⎨⎪⎧Δ=4-12m >0x 1x 2>0,∴0<m <13,即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0<m <13.综上,方程mx 2-2x +3=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的实根的充要条件是0<m <13.1.证明p 是q 的充要条件,既要证明命题“p ⇒q ”为真,又要证明“q ⇒p ”为真,前者证明的是充分性,后者证明的是必要性.2.证明充要条件,即说明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成立,要注意“p 是q 的充要条件”与“p 的充要条件是q ”这两种说法的差异,分清哪个是条件,哪个是结论.求证: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有一个根是1的充要条件是a +b +c =0. 【证明】 假设p :方程ax 2+bx +c =0有一个根是1,q :a +b +c =0.(1)证明p ⇒q ,即证明必要性. ∵x =1是方程ax 2+bx +c =0的根, ∴a ·12+b ·1+c =0, 即a +b +c =0.(2)证明q ⇒p ,即证明充分性. 由a +b +c =0,得c =-a -b . ∵ax 2+bx +c =0,∴ax 2+bx -a -b =0,即a (x 2-1)+b (x -1)=0. 故(x -1)(ax +a +b )=0. ∴x =1是方程的一个根.故方程ax 2+bx +c =0有一个根是1的充要条件是a +b +c =0. 五、易误辨析因考虑不周到致误一次函数y =-m nx +1n的图象同时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 .m >0,n >0B .mn <0C .m <0,n <0D .mn >0【错解】 由题意可得,一次函数y =-m nx +1n的图象同时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即⎩⎪⎨⎪⎧-mn <0,1n >0,解得m >0,n >0,所以选A.【答案】 A【错因分析】 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q ,即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qDp 且p ⇒q ,故本题应是题干⇒选项,而选项D 题干,选项A 为充要条件.【防范措施】 要说明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须满足p ⇒q ,但qD p ;要说明p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须满足pDq ,但q ⇒p ;要说明p 是q 的充要条件,须满足p ⇒q且q ⇒p ,解题时一定要考虑周到,切莫顾此失彼.【正解】 一次函数y =-m n x +1n 的图象同时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即⎩⎪⎨⎪⎧-mn <0,1n >0,得m >0,n >0.故由函数y =-m nx +1n的图象同时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可以推出mn >0,而由mn >0不一定推出函数y =-m nx +1n的图象过一、二、四象限,所以选D.【答案】 D 六、课堂小结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1)定义法用定义法判断直观、简捷,且一般情况下,错误率低,在解题中应用极为广泛.(2)集合法从集合角度看,设集合A={x|x满足条件p},B={x|满足条件q}.①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A 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若A B,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③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④若A⃘B,且A⊉B,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等价转化法当某一命题不易直接判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否定形式或“≠”形式的命题)时,可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来解决.(4)传递法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具有传递性,即由p1⇒p2⇒p3⇒…⇒p n,则可得p1⇒p n,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七、双基达标1.(2013·成都高二检测)“x=3”是“x2=9”的( )A.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解析】当x=3时,x2=9;但x2=9,有x=±3.∴“x=3”是“x2=9”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答案】 A2.设p:x2+3x-4>0,q:x=2,则p是q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当x2+3x-4>0时,不一定有x=2;但当x=2时,必有x2+3x-4>0,故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答案】 B3.在“x 2+(y -2)2=0是x (y -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这句话中,已知条件是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答案】 x 2+(y -2)2=0 x (y -2)=04.若p :x =1或x =2;q :x -1=x -1,则p 是q 的什么条件?【解】 因为x =1或x =2⇒x -1=x -1;x -1=x -1⇒x =1或x =2,所以p 是q 的充要条件.八、知能检测一、选择题1.若集合A ={1,m 2},B ={2,4},则m =2是A ∩B ={4}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当m =2时,m 2=4,A ∩B ={4},但m 2=4时,m =±2,∴A ∩B ={4}得m =±2.【答案】 A2.(2013·济南高二检测)设α,β∈(-π2,π2),那么“α<β”是“tan α<tan β”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在(-π2,π2)中,函数y =tan x 为增函数,所以设α、β∈(-π2,π2),那么“α<β”是tan α<tan β的充要条件.【答案】 C3.下列选项中,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是( )A .p :a +c >b +d ,q :a >b 且c >dB .p :A B ,q :x ∈A ⇒x ∈BC .p :x =1,q :x 2=xD .p :a >1,q :f (x )=log a x (a >0,且a ≠1)在(0,+∞)上为增函数【解析】 易知由a +c >b +dDa >b 且c >d . 但a >b 且c >d ,可得a +c >b +d∴“p :a +c >b +d ”是“q :a >b 且c >d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A.【答案】 A4.“α>β”是“sin α>sin β”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D .充要条件【解析】 由“α>β”D “sin α>sin β”;由“sin α>sin β”D “α>β”,应选C.(也可以举反例).【答案】 C5.(2013·青岛高二检测)下列各小题中,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是( ) ①p :m <-2或m >6,q :y =x 2+mx +m +3有两个不同的零点;②p :f -x f x=1,q :y =f (x )是偶函数; ③p :cos α=cos β;tan α=tan β;④p :A ∩B =A ,q :∁U B ⊆∁U A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 ①y =x 2+mx +m +3有两个不同的零点,则Δ=m 2-4(m +3)>0,得m >6或m <-2,所以p 是q 的充要条件.②若y =f (x )中存在x 0,使得f (x 0)=0,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③当α=β=k π+π2时,tan α,tan β无意义,所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④p 是q 的充要条件.【答案】 D二、填空题6.下列不等式:①x <1;②0<x <1;③-1<x <0;④-1<x <1.其中,可以是x 2<1的一个充分条件的所有序号为________.【答案】 ②③④7.(2013·武汉高二检测)“b 2=ac ”是“a 、b 、c ”成等比数列的________条件.【解析】 “b 2=acD”a ,b ,c 成等比数列,如b 2=ac =0;而“a ,b ,c ”成等比数列“⇒”“b 2=ac ”.【答案】 必要不充分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x +(m +1)y =2-m 与直线mx +2y =-8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是m =______.【解析】 直线x +(m +1)y =2-m 与直线mx +2y =-8互相垂直⇔1·m +(m +1)·2=0⇔m =-23. 【答案】 -23 三、解答题9.指出下列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1)p :⎪⎪⎪⎪⎪⎪2-x -12≤34,q :13x 2+32x -3≥0; (2)p :ax 2+ax +1>0的解集是R ,q :0<a <4;(3)p :A ∪B =A ,q :A ∩B =B .【解】 (1)化简得p :⎩⎪⎨⎪⎧⎭⎪⎬⎪⎫x ⎪⎪⎪ 72≤x ≤132, q :⎩⎪⎨⎪⎧⎭⎪⎬⎪⎫x ⎪⎪⎪ x ≤-6或x ≥32.如图由图可知,⎩⎪⎨⎪⎧⎭⎪⎬⎪⎫x ⎪⎪⎪ 72≤x ≤132⎩⎪⎨⎪⎧⎭⎪⎬⎪⎫x ⎪⎪⎪ x ≤-6或x ≥32, 所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因为ax 2+ax +1>0的解集是R ,所以①当a =0时成立;②当a ≠0时,ax 2+ax +1>0的解集是R ,有⎩⎪⎨⎪⎧ Δ=a 2-4a <0,a >0,解得0<a <4,所以0≤a <4.所以pD ⇒/q ,q ⇒p ,所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对于p :A ∪B =A ⇔B ⊆A ,对于q :A ∩B =B ⇔B ⊆A ,即p ⇔q ,所以p 是q 的充要条件.10.若A ={x |a <x <a +2},B ={x |x <-1或x >3},且A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 ∵A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 B .又A ={x |a <x <a +2},B ={x |x <-1或x >3}.因此a +2≤-1或a ≥3,∴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3或a ≤-3.11.设a ,b ,c 分别是△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证明:“a 2=b (b +c )”是“A =2B ”的充要条件.【证明】 充分性:由a 2=b (b +c )=b 2+c 2-2bc cos A 可得1+2cos A =c b =sin C sin B. 即sin B +2sin B cos A =sin(A +B ).化简,得sin B =sin(A -B ).由于sin B >0且在三角形中,故B =A -B ,即A =2B .必要性:若A =2B ,则A -B =B ,sin(A +B )=sin B ,即sin(A +B )=2sin B cos A =sin A .∴sin(A +B )=sin B (1+2cos A ).∵A 、B 、C 为△ABC 的内角,∴sin(A +B )=sin C ,即sin C =sin B (1+2cos A ).∴sin C sin B =1+2cos A =1+b 2+c 2-a 2bc =b 2+c 2-a 2+bc bc,即c b =b 2+c 2+bc -a bc. 化简得a 2=b (b +c ).∴a 2=b (b +c )是“A =2B ”的充要条件.九、备课资源试求关于x 的方程x 2+mx +1=0有两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自主解答】 如果方程x 2+mx +1=0有两个负实根, 设两负根为x 1,x 2,则x 1x 2=1,∴⎩⎪⎨⎪⎧ Δ=m 2-4≥0,x 1+x 2=-m <0,解之得m≥2. 因此m ≥2是方程x 2+mx +1=0有两个负实根的必要条件. 下面证明充分性.因为m ≥2,所以Δ=m 2-4≥0,所以方程x 2+mx +1=0有实根,设两根为x 1,x 2,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x 1x 2=1>0,所以x 1,x 2同号. 又x 1+x 2=-m ≤-2<0,所以x 1,x 2同为负数.故m ≥2是方程x 2+mx +1=0有两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求关于x 的不等式kx 2+x +k >0(k ≠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解】 kx 2+x +k >0(k ≠0)恒成立.⇔⎩⎪⎨⎪⎧ k >0Δ=1-4k 2<0⇔k >12.。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念:什么是逻辑用语?2. 常用逻辑用语:(1)且(并且、、并列):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存在或发生。

(2)或(或者、要么、选择):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中至少有一个存在或发生。

(3)非(不是、并非、否定):表示事物的相反或否定。

(4)如果……(因果关系):表示一种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5)只有……才(必要条件):表示一种必要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6)不等式: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常用的逻辑用语。

2. 难点:让学生理解逻辑用语的含义及运用场景。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逻辑用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实践演练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逻辑用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逻辑用语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和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逻辑用语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分析。

5. 实践演练: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逻辑用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逻辑用语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对逻辑用语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逻辑游戏:设计一些逻辑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逻辑用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逻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逻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全章教案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全章教案

§1.1 .1 命题、四种命题【学情分析】:命题、四种命题是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数学学科包含了大量的命题,了解命题的基本知识,认识命题的相互关系,对于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很有帮助。

本节首先从熟悉的例子出发,引入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引导学生能挖掘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从而由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引入四种命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能写出一个命题的另外三个命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命题和四种命题,让学生经历命题的概念和四种命题形成及运用过程,领会分析、总结的方法。

(3)情感与能力目标: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判断命题的真假, 一个命题的另外三个命题。

【教学难点】:把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一个命题的另外三个命题。

【教学过程设计】:练习与测试: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A .2是奇数。

B .他是学生。

C .你学过高等数学吗?D .明天不会下雨。

2.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A .语文和数学B .0sin 451= C .221x x +- D .集合与元素3.命题“内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的否命题为( )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 .两直线不平行,则内错角不相等C .内错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D .内错角不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4.命题“若a b >,则1ab>”的逆否命题为( ) A .若1a b>,则a b > B .若a ≤b ,则b a≤1C .若a b >,则b a <D .若ba≤1,则a ≤b5.命题“正数a 的平方不等于0”是命题“若a 不是正数,则它的平方等于0”的( )A .逆命题B .否命题C .逆否命题D .否定命题 6命题”02≤x ”是____________(真, 假)命题7.命题”若1x =,则220x x +-=”的逆命题是_________(真, 假)命题; 8命题“到圆心的距离不等于半径的直线不是圆的切线”的逆否命题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写出“若x 2+y 2=0,则x =0且y =0”的逆否命题: ;10.命题“不等式x 2+x -6>0的解x <-3或x >2”的逆否命题是 11.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并判断其真假.(1)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3)能被6整除的数既能被3整除也能被2整除; (4)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平分弦所对的弧.12.写出命题“若a 和b 都是偶数,则a+b 是偶数”的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参考答案:1. C 2.B 3.C 4.D 5.B 6.真 ;7.假 8.逆否命题::圆的切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9.逆否命题: 若x ≠0或y ≠0,则x 2+y 2≠0; 10.若x 23≤-≥x 且,则x 2+x-60≤11.(1)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个数是实数,则它的平方是非负数.这个命题是真命题.(2)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个命题是假命题.(3)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个数能被6整除,则它既能被3整除也能被2整除.这个命题是真命题.(4)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条直线是弦的垂直平分线,则这条直线经过圆心且平分弦所对的弧.这个命题是真命题.12.否命题为:若a和b不都是偶数,则a+b不是偶数;逆否命题为:若a+b不是偶数,则a和b不都是偶数§1.1.2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学情分析】:四种命题的关系是命题这一节的核心内容,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且引导学生探究四种命题相互间的内在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出互为逆否命题的真假性一致.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通过“正难则反”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反证明法证明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2020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1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教学设计(2)第一册

2020高中数学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1 集合及其表示方法教学设计(2)第一册

1.1。

1集合及其表示方法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元素、集合的含义,体现逻辑思考的方法,如抽象、概括等.【教学目标】在高中数学课程中,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和工具,本节可以帮助学生使用集合的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积累数学抽象的经验。

【数学抽象】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数据分析】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数学运算】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逻辑推理】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重点】1、掌握集合、元素的基本概念2、学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3、用区间表示集合【教学难点】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空集的理解3、记住几种常见的数集符号由于本小节的新概念、新符号较多,建议教学时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读后回答问题,再由教师给出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阅读与理解、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处理集合问题时,根据需要,及时提示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新课导入】在生活与学习中,为了方便,我们经常要对事物进行分类。

例如,图书馆中的书是按照所属学科等分类摆放的,作文学习可按照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等进行,整数可以分成正整数、负整数和零这三类?你能说出数学中其他分类实例吗?试着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分类.【新课讲授】一、集合的概念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集合”来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

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汇集在一起,就说由这些对象组成一个集合(有时简称为集),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英文大写字母A,B,C,。

.表示,集合的元素通常用英文小写字母a,b,c,..。

表示.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a∈A,读作“a属于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尝试与发现】你能举出几个用集合表达的、与数学有关的例子吗?指出例子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

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

常用逻辑用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逻辑用语掌握常用的逻辑用语及其用法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运用逻辑用语进行言语表达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逻辑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用的逻辑用语及其用法2. 难点如何正确使用逻辑用语进行言语表达三、教学内容1. 逻辑用语的定义2. 常用的逻辑用语3. 逻辑用语的运用技巧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关于逻辑用语的知识。

请大家说一说你们对逻辑用语的理解是什么?学生:逻辑用语是用来表达逻辑关系的词语,用于说明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等。

(1) 逻辑用语的定义:逻辑用语是指用于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或短语,用以表达不同观点之间的关系,例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等。

(2) 常用的逻辑用语:例如“因为、所以、但是、然而、由于、因而、不仅...而且、只要...就”等。

(3) 逻辑用语的运用技巧:适当使用逻辑用语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清晰、连贯,增强逻辑性。

3. 操练(20分钟)(1) 给学生一些句子,让他们在句子中添加逻辑用语,使句子表达更加清晰。

(2) 让学生两两配对,进行对话练习,要求他们在对话中使用逻辑用语,加强应用能力。

(1) 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并运用逻辑用语进行描述。

(2) 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问答,巩固对逻辑用语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到的逻辑用语,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逻辑用语的小短文,要求在文章中正确使用逻辑用语,加强实际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逻辑用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逻辑用语,并且能够在语言表达中正确运用逻辑用语,提高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加强了学生对逻辑用语的运用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逻辑用语的应用。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逻辑用语,如:并且、或者、如果…………、只有……才……等。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用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表达清晰、思维严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及用法。

2. 逻辑用语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逻辑用语在学术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示例、练习、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逻辑用语的作用。

3.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运用逻辑用语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常用逻辑用语的定义及用法,如“并且、或者、如果…………、只有……才……”等。

3. 示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并用相应的逻辑用语表示。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逻辑用语进行填空、改写句子等。

5. 讨论:分组讨论逻辑用语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享彼此的发现。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逻辑用语,并尝试在日常表达中运用。

2. 收集一些学术文章,观察其中逻辑用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逻辑用语:如“不等式、蕴含、矛盾”等,让学生了解逻辑学的更多知识。

2. 举例说明逻辑用语在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关注逻辑用语在论证、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逻辑用语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的清晰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介绍了常用逻辑用语。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逻辑用语的掌握程度,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导教学案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导教学案

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高一年级科目数学备案设计人曾卫鹏审批人(备课组长)授课时间○二通过以上学习,你认为如果原命题为真,那么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性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高一年级科目数学备案设计人曾卫鹏审批人(备课组长)授课时间探究点二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思考1 从命题“若x =1,则x 2-3x +2=0”说明必要条件的含义.答 已知命题为真命题,说明“x =1”是“x 2-3x +2=0”的充分条件;同时,“x 2-3x +2=0”是“x =1”的必要条件.若p ⇒q ,则称q 是p 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可以理解为若q 不成立,则p 一定不成立,即q 是p 成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思考2 判断命题“若x =1,则 x 2-4x +3=0”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并请你从集合的角度来解释.答 “x =1”是“x 2-4x +3=0”的充分条件,“x 2-4x +3=0”是“x =1”的必要条件. 两个条件“x =1”和“x 2-4x +3=0”都是变量的取值,和集合有关.将“x =1”对应集合记作A ,“x 2-4x +3=0”对应集合记作B .显然A B .思考3 结合以上分析,请你归纳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有哪些方法? 答 一般地,关于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利用定义进行判断.(2)等价法:“p ⇔q ”表示p 等价于q ,等价命题可以进行转换,当我们要证明p 成立时,就可以去证明q 成立.这里要注意“原命题⇔逆否命题”、“否命题⇔逆命题”只是等价形式之一,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式关系(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应用等价法.(3)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如果条件p 和结论q 都是集合,那么若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若p =q ,则p 既是q 的充分条件,又是q 的必要条件.(2)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关键就是找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要注意范围的临界值.跟踪训练3 已知p :3x +m <0,q :x 2-2x -3>0,若p 是q 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求m 的取值范围.○一 学习引导复习回顾: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二 思考引导探究点一 充分条件思考1 判断下列两个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命题(1)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1)若x >a 2+b 2,则x >2ab ; (2)若ab =0,则a =0.命题(1)中,有x >a 2+b 2,必有x >2ab ;即“x >a 2+b 2”是“x >2ab ”的充分条件.小结 一般地,“若p ,则q ”为真命题,是指由条件p 可以得出q .这时,我们就说,由p 可推出q ,记作p ⇒q ,并且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例2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是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p :(x -2)(x -3)=0,q :x =2;(2)p :数a 能被6整除,q :数a 能被3整除; (3)p :x >1,q :x 2>1.解 (1)因为命题“若(x -2)(x -3)=0,则x =2”是假命题,而命题“若x =2,则(x -2)(x -3)=0”是真命题,所以p 是q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p ⇒q ,而q ⇏p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p 对应的集合为P ={x |x >1},q 对应的集合为Q ={x |x <-1或x >1},∵P Q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预·学 演·学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 高一 年级 科目 数学 备案设计人 曾卫鹏 审批人(备课组长) 授课时间反思与感悟 本例三个小题分别体现了定义法、等价法、集合法.一般地,定义法主要用于较简单的命题判断,等价法主要用于否定性命题,集合法一般需对命题进行化简. 跟踪训练2 指出下列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1)p :x 2=2x +1,q :x =2x +1; (2)p :a 2+b 2=0,q :a +b =0; (3)p :x =1或x =2,q :x -1=x -1; (4)p :sin α>sin β,q :α>β.探究点三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思考 设集合A ={x |x 满足条件p },集合B ={x |x 满足条件q },若A ⊆B ,则p 是q 的什么条件?q 是p 的什么条件?答 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例3 是否存在实数p ,使“4x +p <0”是“x 2-x -2>0”的充分条件?如果存在,求出p 的取值范围;否则,说明理由.解 由x 2-x -2>0,解得x >2或x <-1. 令A ={x |x >2或x <-1}, 由4x +p <0,得B ={x |x <-p4}.由题意得B ⊆A ,即-p4≤-1,即p ≥4,此时x <-p4≤-1⇒x 2-x -2>0,∴当p ≥4时,“4x +p <0”是“x 2-x -2>0”的充分条件.反思与感悟 (1)设集合A ={x |x 满足p },B ={x |x 满足q },则p ⇒q 可得A ⊆B ;q ⇒p 可得B ⊆A ;p ⇔q 可得A =B ,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A B .例2 求证:方程x 2+(2k -1)x +k 2=0的两个根均大于1的充要条件是k <-2. 证明 必要性:若方程x 2+(2k -1)x +k 2=0有两个大于1的根,不妨设两个根为x 1,x 2,则⎩⎨⎧Δ=k -2-4k 2≥0,x 1-+x 2-,x 1-x 2-⇒⎩⎪⎨⎪⎧k ≤14,x 1+x 2-2>0,x 1x 2-x 1+x 2+1>0,即⎩⎪⎨⎪⎧k ≤14,-k --2>0,k 2+k -+1>0,解得k <-2.充分性:当k <-2时,Δ=(2k -1)2-4k 2=1-4k >0. 设方程x 2+(2k -1)x +k 2=0的两个根为x 1,x 2. 则(x 1-1)(x 2-1)=x 1x 2-(x 1+x 2)+1 =k 2+2k -1+1=k (k +2)>0. 又(x 1-1)+(x 2-1)=(x 1+x 2)-2 =-(2k -1)-2=-2k -1>0, ∴x 1-1>0,x 2-1>0.∴x 1>1,x 2>1.综上可知,方程x 2+(2k -1)x +k 2=0有两个大于1的根的充要条件为k <-2.反思与感悟 一般地,证明“p 成立的充要条件为q ”时,在证充分性时应以q 为“已知条件”,p 是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q ⇒p ;证明必要性时则是以p 为“已知条件”,q 为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p ⇒q .跟踪训练2 求关于x 的方程ax 2+x +1=0至少有一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高一年级科目数学备案设计人曾卫鹏审批人(备课组长)授课时间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高一年级科目数学备案设计人曾卫鹏审批人(备课组长)授课时间例3 已知函数f (x )=4x 2-2(p -2)x -2p 2-p +1在区间[-1,1]上至少存在一个实数c ,使得f (c )>0.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解在区间[-1,1]中至少存在一个实数c ,使得f (c )>0的否定是在区间[-1,1]上的所有实数x ,都有f (x )≤0恒成立.又由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可知,⎩⎨⎧f -,f,即⎩⎨⎧4+p --2p 2-p +1≤0,4-p --2p 2-p +1≤0,即⎩⎪⎨⎪⎧p ≥1或p ≤-12,p ≥32或p ≤-3.∴p ≥32或p ≤-3.故p 的取值范围是-3<p <32.反思与感悟 通常对于“至多”“至少”的命题,应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处理,先考虑命题的否定,求出相应的集合,再求集合的补集,可避免繁杂的运算.跟踪训练3 若任意x ∈R ,f (x )=(a 2-1)x 是单调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高一年级科目数学备案设计人曾卫鹏审批人(备课组长)授课时间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高一年级科目数学备案设计人曾卫鹏审批人(备课组长)授课时间2.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否命题既否定结论又否定条件,要注意区别.○四 拓展引导已知命题p :方程x 2+2ax +1=0有两个大于-1的实数根,命题q :关于x 的不等式ax 2-ax +1>0的解集为R ,若“p 或q ”与“綈q ”同时为真命题,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命题p :方程x 2+2ax +1=0有两个大于-1的实数根,等价于⎩⎨⎧Δ=4a 2-4≥0,x 1+x 2>-2,x 1+x 2+⇔⎩⎨⎧a 2-1≥0,-2a >-2,2-2a >0,解得a ≤-1.命题q :关于x 的不等式ax 2-ax +1>0的解集为R ,等价于a =0或⎩⎨⎧a >0,Δ<0.由于⎩⎨⎧ a >0,Δ<0⇔⎩⎨⎧a >0,a 2-4a <0,解得0<a <4,所以0≤a <4.因为“p 或q ”与“綈q ”同时为真命题,即p 真且q 假,所以⎩⎨⎧a ≤-1,a <0或a ≥4,解得a ≤-1.故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布置作业: 1、《全品作业手册》 2、章节测试题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 高一 年级 科目 数学 备案设计人 曾卫鹏 审批人(备课组长) 授课时间思·学1.若命题p 为真,则“綈p ”为假;若p 为假,则“綈p ”为真,类比集合知识,“綈p ”就相当于集合P 在全集U 中的补集∁U P .因此(綈p )且p 为假,(綈p )或p 为真. 2.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否命题既否定结论又否定条件,要注意区别.○四 拓展引导已知命题p :方程x 2+2ax +1=0有两个大于-1的实数根,命题q :关于x 的不等式ax 2-ax +1>0的解集为R ,若“p 或q ”与“綈q ”同时为真命题,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 命题p :方程x 2+2ax +1=0有两个大于-1的实数根,等价于⎩⎨⎧Δ=4a 2-4≥0,x 1+x 2>-2,x 1+x 2+⇔⎩⎨⎧a 2-1≥0,-2a >-2,2-2a >0,解得a ≤-1.命题q :关于x 的不等式ax 2-ax +1>0的解集为R ,等价于a =0或⎩⎨⎧a >0,Δ<0.由于⎩⎨⎧ a >0,Δ<0⇔⎩⎨⎧a >0,a 2-4a <0,解得0<a <4,所以0≤a <4.因为“p 或q ”与“綈q ”同时为真命题,即p 真且q 假,所以⎩⎨⎧a ≤-1,a <0或a ≥4,解得a ≤-1.故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1].布置作业: 1、《全品作业手册》 2、章节测试题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 高一 年级 科目 数学 备案设计人 曾卫鹏 审批人(备课组长) 授课时间思·学例2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作答例3q:实数例(1)若A例(1)对于任意例例(1)3=。

高中数学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1(2021

高中数学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1(2021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数学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县高中数学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县高中数学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1的全部内容。

1。

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非”解决问题(3)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中严密性品质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命题“¬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P"。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教学过程:1、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的两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①35能被5整除;②35不能被5整除;(2)①方程x2+x+1=0有实数根。

②方程x2+x+1=0无实数根。

学生很容易看到,在每组命题中,命题②是命题①的否定。

2、归纳定义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 ”或“p 的否定"。

3、命题“¬p ”与命题p 的真假间的关系命题“¬p ”与命题p 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析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p 与命题¬p 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两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概念和重要性,能够运用逻辑用语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论证。

1.2 教学内容逻辑与逻辑学的基本概念逻辑用语的分类及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1.4 教学目标了解逻辑与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分类及作用第二章:判断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判断的基本类型和推理方法。

2.2 教学内容判断的分类:陈述判断、疑问判断、命令判断推理的分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判断和推理解决问题。

2.4 教学目标掌握判断的基本类型和推理方法能够运用判断和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演绎推理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

3.2 教学内容演绎推理的定义和特点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演绎推理的规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4 教学目标理解演绎推理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能够运用演绎推理进行推理和论证第四章:归纳推理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归纳推理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归纳推理的定义和特点归纳推理的基本形式: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方法:枚举法、类比法、归纳假设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推理解决问题。

4.4 教学目标理解归纳推理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归纳推理的基本形式和方法能够运用归纳推理进行推理和论证第五章:类比推理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5.2 教学内容类比推理的定义和特点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直接类比、间接类比类比推理的方法:相似性比较法、因果关系比较法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理解决问题。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1.1 命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2.思考、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2)2+4=7.(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若x2=1,则x=1.(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3.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

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5.练习、深化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2(=-2.(6)x>15.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解略。

高二数学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材分析 教案

高二数学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材分析 教案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本章内容的重点是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2)本章的主要难点是理解必要条件的意义,能正确的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或特称命题进行否定。

(二)内容安排及说明1.本章有四节内容,共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供参考):1.1命题及其关系约2课时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约2课时1.3简单的逻辑联接词约2课时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约2课时2.本章知识框图(三)通过大量数学实例的介绍,加强对基本概念意义的理解在大量的数学实例的基础上,思考、探究、分析、发现,最后总结概括出相关概念和知识,是本章内容的突出特色。

本章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对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体会运用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能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更好地进行交流。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这样的编写意图贯穿本章内容始终,本章突出了对数学实例进行“思考、探究、发现、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实际运用”的特点。

2.强调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本章知识内容的学习注重了几个方面的联系:(1)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大量的学生已经学过或熟悉的数学实例的基础上,也即联系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学习新内容;(2)联系物理中的串联、并联电路及其开通情况,更加形象地理解和学习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及判断由它们联结的命题的真假,体会新知识内容的含义;(3)联系并类比集合“交”“并”“补”运算,进一步体会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以及由它们联结得到一个新命题的过程。

通过前后知识内容的关联,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体会新知与旧知间的联系及新知识的运用。

3.注重数学符号语言的运用大量的借助符号语言表述数学内容,也是本章的特色之一。

符号语言作为数学的基本语言,具有表述的简洁、准确的特点。

本章借助大量的符号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体会了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达和交流的简洁与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高一年级科目数学备案设计人审批人(备课组长)授课时间
西安市第一中学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高一年级科目数学备案设计人审批人(备课组长)授课时间
课型:
课题: 章节复习
第_ _课时
个人修案
例如当x =-12,⎪⎪⎪⎪-12-2=52
<3. 故否命题为假.
(3)原命题:a ,b 为非零向量,a ⊥b ⇒a·b =0为真命题. 逆命题:若a ,b 为非零向量,a·b =0⇒a ⊥b 为真命题. 否命题:设a ,b 为非零向量,a 不垂直b ⇒a·b ≠0也为真. 知识点二 充要条件及其应用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定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综合考察数学各部分知识,是高考的热点,判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定义法
(2)传递法:对于较复杂的关系,常用推出符号进行传递,根据这些符号所组成的图示就可以得出结论.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具有等价性,运用这一原理,可将不易直接判断的命题化为其逆否命题加以判断.
(3)等价命题法:对于含有逻辑联结词“非”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往往利用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的结论进行转化.
(4)集合法:与逻辑有关的许多数学问题可以用范围解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这时如果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就能更加直观、形象地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若p ,则q ”形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
命题,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2.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正确使用逻辑用语,准确理解与表达数学内容,同时,不断地体
会到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整理所学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网络化认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人生观.
重 点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并会进行判断. 难 点
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理解


○二 思考引导
知识点一 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命题是能够判断真假、用文字或符号表述的语句.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与它的逆否命题的真假性相同,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原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也是互为逆否命题.
预·学 演·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