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林业概况
吉林省森林资源概况

吉林省森林资源概况2006-03-21 | 作者: | 来源: | 【大中小】【打印】【关闭】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42.5%。
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
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种类繁多。
“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森林覆盖率达42.5%林业年创经济价值220亿元近20年来,我省林业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加速林业现代化进程。
吉林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生态建设和林业经济建设都硕果累累,据测算,全省林业年创经济价值达220亿元。
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全省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省先后开展了十年绿化吉林大地、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活动,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
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2.5%,有林地面积达到12075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8.6亿立方米,分别比1983年提高8%、23.6%和12.8%。
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九五”以来,全省重点林业工程累计完成投入45.6亿元,造林种草1405.8万亩,是建国以来投入建设总量最高的时期。
全面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地及荒山荒地造林575.8万亩,兑现粮食0.95亿公斤,使13.4万户农民受益,为28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转移就业机会。
吉林省森林概况

吉林省林业概况(新)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28.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为82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3.4%,活立木总蓄积8.9亿立方米。
吉林林区作为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部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我省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在整个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
吉林省生态可恢复性和保护程度较好。
已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9个,面积22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1.9%。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
共建立省级以上森林公园46个,经营面积20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9个,省级森林公园17个。
吉林省有发育良好的生物种群。
已查明野生植物种类3890种,占我国植物种类的13%。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11种。
吉林省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实施野生动物的全面禁猎。
现有陆生野生动物445种,约占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的17.5%,其中鸟类占全国的30%。
吉林省共有湿地面积193.8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131.5万公顷,分别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10.3%和7.0%。
全省林业系统共有在册职工15.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1.7万人;设有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70个,林业工作站783个,国有林业局18个,森林经营局4个;省厅派驻各地森林资源监督机构13个,324人;县级以上林业公安局89个,林业检察院、法院各29个,共有干警6130人;各级科研单位9个,县级以上科技推广机构52个,各类科技人员达4.5万人,占林业职工总数的28.6%。
全省林业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以木材生产、林产品加工、野生动植物人工驯养(栽培)加工、林下多种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林业经济发展格局。
截止目前,全省各类林业企业及业户已发展到23.6万户,省内规模以上涉林企业1649户,其中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250个,已通过认定的龙头企业有33个,产业基地15个。
对东北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思考

L i n y e g u o s h u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主要的组成之一,是推动各个行业发展的保障。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林业用地面积占据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按照我国第九次清查森林资源可以了解到:吉林省森林面积7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1.49%,提高(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相比,下同)1.11个百分点。
活立木总蓄积10536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101296万立方米,增加9038万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609万公顷,天然林蓄积89574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17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1722万立方米。
都排在世界的前列,当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东北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社会对于林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前林业发展,最明显的就是林业发展开始追逐速度,多年生树木逐渐被速生树木大量代替、生态效益逐渐被经济效益代替,而且森林面积在持续大幅度的缩小。
在1992年世界环境大会上提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备4个目标特点,主要是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
所以,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进吉林蛟河地区林业管理工作当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吉林蛟河地区的林业发展。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林业可持续发展制度是不仅仅需要满足目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的要求,还需要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对于子孙后期的发展不会产生威胁。
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主要指的是生态方面、经济方面以及社会方面。
统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求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和自然承载力互相结合。
要求把森林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开发,与林业的生产、消费、再循环和森林生活最终处置有关一切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安排;对森林产品的数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综合加以考虑,在满足当代利用、不损害后代利用的前提下,实现森林效益的供需平衡与生态平衡。
所以,必须要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也要注重建设林业,注重保护人类生命的环境。
吉林省省情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1932年3月,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以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将长春改为“新京”,定为伪满洲国“首都”。1934年,日本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执政”为“皇帝”,改年号“大同”为“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溥仪在通化宣布退位,伪满洲国灭亡。
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42.5%。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种类繁多。“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
二、地理气候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牡丹岭等。主要平原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的作用为主。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积平原、冲沟等。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8.6%,流水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 。
吉林概况

吉林概况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从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政府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之始,吉林省建置历经362年。
吉林省在全国的位置主要体现为三个大约2%: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5%;人口2751.28万人,占全国的2.03%;2014年GDP达到13803.81亿元,占全国的2.16%。
现辖1个副省级市、7个地级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
全省城镇化率54.2%。
省会长春市。
吉林省地处由中国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积极支持的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优越区位条件。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吉林省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
吉林省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
吉林省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重要资源具有相对优势。
全省每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前列。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
吉林省拥有自然保护区44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96%。
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43.8%,东部地区达到70%以上,是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
吉林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油页岩、硅灰石、火山渣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开发潜力巨大。
地理位置优越吉林省位于东北亚地理中心,中国东北地区腹地。
东西长769.62公里,南北宽606.57公里。
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相连;东与俄罗斯联邦接壤,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
吉林省地处边境近海,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
最东端的珲春市最近处距日本海仅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
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一、吉林省森林资源概况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类型多样。
根据吉林省林业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吉林省森林总面积达到了81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5.5%,居全国第三位。
森林类型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红松林等,森林资源种类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吉林省森林资源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东北虎、东北豹、朝鲜梅花鹿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各种名贵的药材和林木资源,为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吉林省的森林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也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现状目前,吉林省已经建成了一批以森林资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和森林公园,如长白山、亚布力、临江柳毛湿地等,这些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生态度假。
特别是长白山风景区,作为吉林省重点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已成为吉林省最具知名度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
吉林省还开展了一系列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如森林徒步、森林露营、森林滑雪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也激发了游客对森林生态的保护意识,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三、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尽管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些景区的开发建设存在急功近利,破坏了生态环境,如乱搞商业开发、过度开发资源等;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还存在保护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开发规模,避免过度开发。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景区生态环境持续稳定。
2.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对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利用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资源,避免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冲突,达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吉林省林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的诸 多问题 ,也在很 大程 度上影响吉林省林业 高林 区劳动力素质 的主要 渠道 。继续加强林 区基 经济增 长。由于受历史 原因影响 ,公益型 的、管 础教育 ,建立健全多元 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
当代 生态农业
2 1年第3 期 00 、4
吉 林省 林 业发 展 现 状 分 析
叶新 华 孙 燕
( 吉林 省辉 南县 青顶 子林 场 吉林 辉 南 15 0 ) 3 10
摘 要 :本 文立 足 于吉 林省 林 业 ,结合 吉林 省情 和林 情 , 系统研 究林 业 经济 增 长 问题 ,揭 示林 业经 济增 长各 影 响 因素对 林 业经 济增 长 总量 的影响程 度 ,提 出促 进 地 区林 业 经济增 长的政 策建议 。 关键 词 :吉林省 森 林 资源 林 业 经 营体 制
.
6 . 7
当代生态农业
2 1 年第3 期 00 、4
属粗放型 ,具体表现为 :一是资源质量下 降和结 道 ,利用好加入WT 后外 资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 O 构不合理造成林业资源供给能力不 足 ,营林 、木 场的机遇 ,并 建立相应 的林业建设基金或林业专
材采运和林产加工业三者不尽协调 ;二是工业 利 项基金 ;另外 通过发行农林债券 、林业发 展债券 用方 向、布局和结构未能适应森林资源结构 的变 等方式 ,集 中一部分社会 闲散资金用 于改善林业 化 ,资源培育与利用相脱节 ;三是非林非木产业 生产条件 ,支持林业经济发展 。
林业作 为国 民经济 的重要基础产业 ,对人类
吉林省省情概况

吉林省概况【地理位臵】吉林省简称“吉”,省会长春市。
省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
吉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在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2~46°18之间。
全境东西最长约750公里,南北最宽约600公里,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
吉林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
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
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
【生态环境】优越的生态环境。
吉林省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
从东到西自然形成东部长白山地原始森林、东中部低山丘陵次生植被、中部松辽平原、西部草原湿地4个生态区。
生态环境呈多样、系统性和可恢复性特点,且保护较好。
全省建立29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10.3%。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
省内大小河流200多条,分属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水系。
松花江、辽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78.6%。
【自然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
吉林省是“黑土地之乡”。
耕地面积400.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1%。
人均耕地0.15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松辽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素有“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有林地面积804.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2.3%,居全国前列。
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5012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
非金属矿藏丰富。
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83种,油母页岩、硅藻土、硅灰石、镁、钼以及石油等储量均居国内前列。
吉林林业概况

产条件意义重大, 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其次在气候的调节上 ,
大面积 的森林 是遏制气候变化 的首要条件 , 树 木吸收二 氧化 碳
排放出人类需要的氧气,吸收有毒气体 ,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现 象。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上, 林业有助于稳定河流的径流量 , 有助于调节河水的污染程度。 最后在自然灾害的防护上 , 事实证 明森林可有效减少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同时在遭遇洪水等 自然
灾害 时还 可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 森林有储水 的功能 , 在 夏季干 旱的时候 , 能有效 防止水量 的流失 。
大力宣传防火知识 , 设定防火期 , 防火期 间定期举行 防火 知 识普及及相关活动。健全森林 防火的各种机制 , 以村落为单 位成立防火救火 队,并且进行救火技能演练和安全知识培 训, 防火救火用品一定要齐备。 随时做好救火准备, 在发生火 灾等险情时 , 可以紧急出动救火人员与救火设备。在救火的
建设成支柱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随着林业资源 的开发 利用 , 林 业 加 工 业 的蓬 勃 发 展 也 带动 了林 业 的 发展 , 首 先 是 加工业规模 的不断扩大 , 其次是林业加工业 的规模化和集体
化。 从 国 内市 场看 , 木制 品 的需 求 量上 升 , 带 动木 材 的价格 上
涨。林业经济的发展 , 成为吉林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 民 增收 的重要支撑 。当地农民依仗得天独厚 的森林资源 , 积极
开发 当地 的林产 品深加 工 、 林地经济 、 矿产 资 源 、 森 林生 态 旅 游资源 , 成 为全 省 国民经 济 的重要 增长 点 。 林 业 不 仅对 吉林 的经济 建设 影 响 重大 ,对 吉 林 的农 业 、
吉林省集安市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

吉林省集安市主要木本蜜源植物资源吉林省集安市森林植被水平地带性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与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同属一个植物资源区,是世界植物分布区划中,作为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独立植物区的一部分。
在中国东北植物资源分布区划上,属于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植物资源区,长白山森林植物资源亚区的一部分。
区域蜜源植物分布有显著特点,具有南北混合型。
如银杏、香杨、黄蘖、刺槐、板栗、盐肤木、漆树、山葡萄、狗枣子猕猴桃、软枣子猕猴桃、葛枣子猕猴桃、人参、石竹、防风等,蜜源植物资源地理学研究表明,集安市有野生蜜源植物和栽培种类共有48个科,219种,其中,乔木植物有13个科,53种;灌木植物有13个科,40种;藤本植物有3个科,5种;草本植物有27个科,121种。
在丰富的木质蜜源植物中,有多种具有特殊价值的蜜源植物资源,它们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原生木质蜜源植物。
这些蜜源植物的泌蜜量别致,蜜质各异,是主要蜜源植物。
其生产出来的商品蜜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目前已有部分种类,通过人工栽培形成商品蜜的主要蜜源区。
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养蜂实践发现,常见的主要木质乡土蜜源植物有18种。
它们分属于12个科,15个属。
板栗,别名:栗子、栗子树、栗蓬。
为壳斗科栗属落叶乔木。
穗状花序。
为蜜粉源植物。
人工栽培面积1050hm2,青石镇有广泛分布,花期5—6月,泌蜜粉期20天左右,适温25—30℃。
可形成单花蜜,一般群蜂年产15—20㎏。
为吉林省特有区。
年群蜂产粉量依据需要而定。
苹果,别名:大莎果。
为蔷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
伞房花序,具花3-7朵,集生于小枝顶端。
为蜜粉源植物。
人工栽培面积830hm2,太王乡广泛分布。
花期4—5月,泌蜜粉期20天左右,适温22℃以上。
可形成单花蜜,一般蜂群年产10—15㎏。
年群蜂产粉量依据需要而定。
五味子,别名:辽五味子、北五味子、山花椒。
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多年生木质藤本。
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第2章 东北地区各省 第二节 吉林省

➢ 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 积的86%,
➢ 流水地貌占83.5%, ➢ 湖成地貌占26%, ➢ 风沙地貌约占52%。
吉林
地理 位置 简称 地势 地貌 山脉 平原
一 基本概况
气候
地理与气候 区划与人口 交通与资源
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张广才岭 、吉林哈达岭、老岭、牡丹岭 等。
吉林
地理 位置 简称 地势 地貌 山脉 平原
吉林
一 基本概况 地理与气候 区划与人口 交通与资源
地理
气候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平均气温 平均降水量 平均日照
➢ 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 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
➢ 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气候过渡到半湿润 气候再到半干旱气候。
➢ 吉林省气温、降水、温度、风以及气象 灾害等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 。
矿产
➢ 吉林省全省河流和湖泊水面26.55万公顷。
➢ 吉林省现辖8个地级市: 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 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 松原市、白城市;
➢ 1个自治州:延边朝鲜族 自治州;
➢ 60个县(市区),其中21个市 辖区,20个县级市,16个 县,3个自治县。
区1划 人2口 面3积
吉林
一 基本概况 地理与气候 区划与人口 交通与资源
区1划
吉林省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
面2积
人口2702万。
人3口
吉林
一 基本概况 地理与气候 区划与人口 交通与资源
水路
公路
铁路
航空
交通
主要通航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图 们江和鸭绿江,一般4月中旬至11 月下旬为通航期,吉林省内河航道 1789千米,有内河港口3个(大安港 、吉林港、扶余港),年吞吐能力140 万吨。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七章辅导:吉林省基本概况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可谓中国的粮仓和工业摇篮。
吉林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
吉林简称“吉”。
省会长春市是全国的汽车城、电影城、科教文化城。
【地理环境】吉林省位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国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
北接黑龙江省,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
吉林省地处边境近海,边境线总长1438.7千米,陆地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
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吉林省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3/5,平原约占2/5。
山地之间为盆谷地,的有珲春、汪清、延吉、和龙、松江、通化、白山、敦化、蛟河、吉林、辽源等盆地及鸭绿江、图们江、辉发河、松花江谷地等。
吉林省地形自东向西可以分为五个地形区:长白熔岩高原与中山、吉东低山丘陵、东部山前冲积洪积台地、松嫩冲积平原、辽河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
长白山峰,是我国境内天池西侧的白云峰,海拔2691米,为东北地区第一高峰。
长白山也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水系的发源地。
吉林省的河流众多,长度在3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00多条,10千米以上的多达干条。
这些河流分属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和绥芬河五大水系。
其中,松花江水系面积,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及其支流。
主要的湖泊有长白山天池、松花湖(吉林省的人工湖泊)、雁鸣湖、查干湖和月亮泡。
【气候特征】吉林省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侧,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
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气候过渡到半湿润气候再到半干旱气候。
吉林省气温、降水、温度、风以及气象灾害等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
吉林省林业生态建设问题

吉林省林业生态建设问题探析摘要:林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
从宏观经济上看,林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生态环境的优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广义来讲,林业属于农业的范畴。
在该文笔者将以吉林省为例,对该省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给出适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经济效益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相关的,它包含了湿地保护,森林生态维护,盐碱土改良,土地荒漠化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行业。
1 吉林省自然环境概况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北接黑龙江,南连辽宁,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湿润,全年降水量700 mm左右,而且每年有4至5个月的结冰期,四季分明。
年均温度,仅达4 ℃左右。
受地形的影响,气温分布明显由西北向东南显递增趋势。
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致,吉林省1月温度最低,有记录可查最低为零下30 ℃左右;7月温度最高,有记录可查最高可至37.7 ℃。
由于维度属于中纬偏高,加上地形因素影响,因此无霜期较长,山区一般在130 d左右,而平原区普遍在140 d左右。
日照时数较短,全年仅2500 h左右,总辐射量约1150/mm2。
2 吉林省林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林业一直是吉林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长期以来吉林省优先发展的战略性行业。
21世纪以来,吉林省相关部门更是针对农业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吉林省林业建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接下来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1)对林业重要性认识不够。
受宣传工作的影响,吉林省林业建设还停留在以政府为主导和主要参加者的层面,社会大众对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大美吉林-吉林省介绍

目录 CONTENT
• 吉林省地理环境 • 吉林省自然资源 • 吉林省历史与文化 • 吉林省经济概况 • 吉林省旅游景点 • 吉林省未来展望
01
吉林省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于东经121°18'-127°17',北纬40°52'-46°18'之间。
吉林省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隔江相望,其余均与黑龙江省相邻。
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吉林省的矿产资源储量较大,部 分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品质均居全
国前列。
可持续开发利用
吉林省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 时,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03
吉林省历史与文化
历史沿革
史前时期
吉林省是东北地区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 原始人类居住。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 环境。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 核心竞争力。
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 环境保护。
05
吉林省旅游景点
长白山景区
总结词
长白山是吉林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壮丽的山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 湖泊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
详细描述
长白山景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中朝两国的界山,拥有长白山天池、锦江瀑布 、长白山大峡谷等众多自然景观。此外,这里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东 北虎、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以及红松、云杉等珍稀植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如 二人转、吉剧、黄龙戏等地方戏曲和东北大鼓、相声等曲艺表演形式。
吉林汪清赤松资源分布及开发

特种经济动植物2019年第5期吉林汪清赤松资源分布及开发●韩伟东(延边州森林调查规划院吉林延边133000)●张玉国(长白山森工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延边133000)摘要:吉林汪清县域内有汪清、天桥岭、大兴沟3个国有林业局和1个汪清县林业局,林地总面积87.1万公顷。
通过对4个林业局经营区内赤松资源具体分布地点的介绍,总结出赤松在汪清的分布具有土壤多贫瘠、坡向多向阳、分布点多但面积较小、伴生植物种类少的特点,并结合赤松的经济价值,提出了发展园林绿化、强化人工扩繁、开展森林旅游等保护开发建议。
关键词:汪清;赤松;分布赤松(Sieb.et Zucc)又名辽东赤松、短叶赤松,俗称油松蛋子、美人松。
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径1.5m,树干上部树皮红褐色,赤松因此而得名。
1吉林省汪清县林地情况汪清县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的东北部,属于长白山腹地,县域被哈尔巴岭、方台岭、盘岭、大龙岭及太平岭等大岭包围,域内还有老松岭和高岭,各大岭群山连绵起伏,从中山、低山到丘陵地貌都有,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
域内有长白山森工集团所属的汪清、大兴沟、天桥岭3个国有林业局,另有1个汪清县林业局。
总经营面积953~890hm2,其中有林地总面积871092hm2。
2赤松资源在汪清的分布情况2.1在汪清林业局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沙金沟林场的25km附近公路的北侧;塔子沟林场的南沟、杨木桥子沟、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及西北沟;地阴沟林场的下步山沟、小地阴沟、十伐木场及三队东沟;大柞树林场的东沟;浪溪林场的一道沟;金苍林场的长沟;杜荒子林场的北沙金沟,另外在大荒沟林场、西南岔林场也有较多分布,但这两个林场属于珲春市的辖区。
2.2在大兴沟林业局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托盘林场的荒沟、北沟、南沟及东沟;大兴沟林场的二甲山、三兄弟砬子山、石渣沟及潘家沟;影壁林场腰营沟和鱼池沟;大石林场的北沟、砬子沟及大石屯前山;岭东林场坟地沟和春阳沟;红石林场的大青沟、小青沟、火石沟及红石砬子沟;北青沟林场的太平;档树河林场的南沟、柳树河、大刺老芽沟、石塘沟及青岭沟;小东沟林场小刺老芽沟和公家营。
“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与吉林省林业发展初探

2013年第11期现代园艺所谓“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即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含盖了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五百多个县(旗、区、市),总面积达到了406.9万km 2,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2.4%。
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但同时吉林省也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省份之一。
吉林省的“三北”防护林前三期工程建设区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其中包括白城、松原、四平和长春4个地区,土地总面积多达816.8万hm 2,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3.2%。
由于该区域,特别是位于西部的白城、松原地区,位于我国著名的科尔沁沙地的东缘,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区,所以这里荒漠化比较严重。
多年来,广大干部与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较好地完成了前三期工程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随后又迎来了“三北”防护林的第四期工程建设。
吉林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是抑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之一。
这次工程建设的总体任务和整体目标是通过以大力推进植树种草、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来达到显著提高林草的植被质量和数量,增加植被覆盖率,推进吉林省防风固沙、防止耕地盐渍化和草原“三化”,治理水土流失,全面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
经过多年建设,吉林省“三北”地区基本形成了一个网、带、片、林、路、渠相结合的区域性大型防护林体系。
这不但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而且也使中西部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治理。
通过以治沙造林为主攻方向的骨干工程建设,重点地段的风沙危害得到了基本根治。
该防护林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沙地蔓延和草原的沙化,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
吉林农业概况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的中部,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生态示范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六大林区”、“八大草原”之一。
全省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3.7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8.98%,人均耕地0.21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8倍。
总人口273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279万人,占46.7%。
全省辖8市、1州和长白山工委会,60个县(市、区),624个乡镇,9321个行政村,有汉、朝、满、蒙、回等49个民族。
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均降水量西部为400毫米左右、中部为600毫米、东部为800毫米以上。
全年无霜期为135天。
吉林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沉降,东部为长白山区,森林茂密,闻名遐迩的长白山,蕴藏丰富的森林、特产、绿色食品、矿产、水利水电和生态旅游资源,有野生动物1000多种、野生植物2700多种,素有“长白林海”和“动植物立体资源宝库”之称。
中部为松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连片集中,素有“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集中产区;西部为草原、湿地生产态区,是牧业、杂粮杂豆、糖料、油料生产基地。
吉林省是全国商品粮大省。
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和杂粮杂豆等优质农产品。
多年来,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和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全省粮食总产已经达到550亿斤阶段性水平,最高年份达到568亿斤,是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省份。
在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中,吉林省有13个县入选,其中排名在前10位的有6个县。
吉林省是绿色食品大省。
全省已认证绿色食品785个、有机食品271个、无公害农产品2090个,“三品”总量达到3146个,环境监测面积3900万亩,产量3340万吨,产值487亿元,带动从事“三品”生产农户278万户,户均增收2100元,全省共创建了12大类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36个,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6个,示范面积达到4200万亩,占耕地资源面积的48.8%。
浅析吉林省林业资源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

沙工程和土地沙化治理情况等 。五是抓好湿地 自然保护 区建 设 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报道工作 , 宣传人与 自 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 . 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林 业人才 培养 ,重视林 业科技 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培 养, 加大业务培 训的力度 , 定期或 不定期对其 进行技术培 训、 理 论培 训 , 并引进相关 高层次人才到基 层工作 , 建设及管 理林 业 。 同时依托产 学研 、 林科教 , 通过 鼓励合 作 、 入股 、 联 营等多种 方 式, 建立以龙头企业 为主体 、 科研 院校为依托 、 政策法规 为保障 的科技创新体系。 6 . 加强林业先进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乡镇林业 推广体系 , 大力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站 , 健 全科学管理方式 ,落实县镇 推广机 构的事业经 费和 专项科技推 广经费 ,逐步提高推广服 务机构和 工作条 件。引起林 业先进技 术, 落实到各基层林业 管理相关 部门和科研 院所 , 同时重视林 业 科学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推广 , 加 大科技 经费的投入 , 鼓励 研究开发林业实用技术 ,倡导乡镇地 区使用现代化技术 和科 技
源数据库 , 如代码库 、 地理 空间数 据库、 专 业模块数据库等 , 收集 相关林业资 源信息 , 实现调查 、 统计 、 规划 、 设计 、 管理、 监测 、 采 伐一体化 , 提 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益。同时加强林业资源监督体 系建设 , 并 完善 森林资源监测体 系 , 依法治 林 , 加强 基层执法 队 伍 的建设 , 对毁林开荒 和乱战林地的行为进行严惩 , 减 少林业 资 源的损失 。 3 . 创新对 林业企 业的管理 健全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后 , 落实对森林资源产权管理 , 创新 林业 资源管理股份 , 要求 林业 经营单位编制可行的森林经营方 案, 确定森林采 伐限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技术 , 科 学编制林业经营方案 , 实行 分类经 营 , 并 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的林 业资源管理方法和开 展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4 . 重视林业资源相关知识宣传 是加强宣传 , 并要求相关 宣传 部门 , 定期 定点到基层 宣传 林业资源管理及保护等知识 , 提高民众意识。 二是抓好集体林产 权制度改革 的宣传报道工作 , 广泛 宣传林权改革 的试点经验、 林 权制度改革的先进典型 ,对破坏林改和森林资源 的典型案 例进 行深度报道 。三是建立相关专项资金 , 用于林业资源 的宣 传 , 并 在要求基层乡村干部配合宣传林业资源保护 。四是抓好林业 重 点工程的宣传报道工作 , 如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 防沙治
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始建于1947年

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始建于1947年,是吉林省开发最早成立的六个森工企业之一。
全局现有经营面积30.4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9.1万公顷,占全局总经营面积的97.3%,活立木总蓄积为3970万立方米。
全局下辖30个直属单位,在册职工4908人,在岗职工3291人。
我局早在1959年就开始在经营区内实施采育兼顾的经营策略,坚持把采伐利用森林的过程作为培育森林的过程。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局在森林资源培育上实现了“三个3000万”的森林经营成果。
即:建局时森林蓄积3200万立方米,迄今为止共消耗3850万立方米,目前仍有森林资源蓄积3970万立方米。
基本上实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目标,走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路子。
同时,我们坚持一手抓森林可持续经营,一手抓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产业”上下功夫、在“转变”上见实效,努力推进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的转变,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2010年,全年社会总产值完成47020万元,同比提高18%;工业总产值完成18833万元,同比提高69%;林产工业产值完成1 6773万元,同比提高74%;实现利润852万元,同比提高13%;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4200元,同比增幅19.6%。
使企业进入了发展战略转变、产业结构转移、体制机制转型、可持续能力提升的新阶段。
现将我局体制机制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1、认真落实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2004年我局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单位”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我们于2004年11月30日协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于成立了吉林延边汪清国有林管理分局。
在工作上,我们自觉接受国有林管理分局的监督和指导,国有林管理分局也积极为我局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服务。
共同做好森林资源培育工作,共同开展资源林政工作的部署和检查,共同做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科技兴林等项工作。
2、采用有效的防护手段对森林资源管护方式进行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林业概况(新)吉林省林业厅 2009-07-31 14:15 来源:省林业厅字体显示: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28.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为82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3.4%,活立木总蓄积8.9亿立方米。
吉林林区作为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部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我省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在整个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
吉林省生态可恢复性和保护程度较好。
已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9个,面积22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1.9%。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
共建立省级以上森林公园46个,经营面积20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9个,省级森林公园17个。
吉林省有发育良好的生物种群。
已查明野生植物种类3890种,占我国植物种类的13%。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11种。
吉林省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实施野生动物的全面禁猎。
现有陆生野生动物445种,约占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的17.5%,其中鸟类占全国的30%。
吉林省共有湿地面积193.8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131.5万公顷,分别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10.3%和7.0%。
全省林业系统共有在册职工15.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1.7万人;设有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70个,林业工作站783个,国有林业局18个,森林经营局4个;省厅派驻各地森林资源监督机构13个,324人;县级以上林业公安局89个,林业检察院、法院各29个,共有干警6130人;各级科研单位9个,县级以上科技推广机构52个,各类科技人员达4.5万人,占林业职工总数的28.6%。
全省林业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以木材生产、林产品加工、野生动植物人工驯养(栽培)加工、林下多种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林业经济发展格局。
截止目前,全省各类林业企业及业户已发展到23.6万户,省内规模以上涉林企业1649户,其中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250个,已通过认定的龙头企业有33个,产业基地15个。
200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建国以来,吉林林区作为全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商品材产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二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期,吉林林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紧紧围绕林业强省和现代林业建设总目标,扎实工作,不懈创新,是建国以来发展较快、变化较大、成果较为显著的历史时期,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建设,2003年中央9号文件明确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尤其近十几年,持续对林业实行较大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到2008年11年间,全省林业累计投入各类财政建设资金162.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45.9亿元;2008年全省投入各类林业建设资金2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2.7亿元,是1998年的8.5倍,全省连续5年实现国家年度投资20亿元以上。
全社会更加关心重视林业建设和发展,省委、省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做出了建设林业经济强省的战略部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就林业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多项林业重点工作纳入省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了林业生态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林业在保障生态良好,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程中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快国土绿化的总体要求,吉林省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三北”地区率先完成了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80年代全面开展了十年绿化吉林大地活动,到1995年底提前2年完成规划目标,基本消灭荒山荒地,成为北方灭荒第一省。
在此基础上,2000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活动,实施八年来全省共完成造林种草122.4万公顷,完成十年总规划的240.6%。
今年,我省在中部4个地区、20个县(市、区)启动开展了“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全省今年春季绿化村屯3145个,绿化面积8334公顷,投入资金1.39亿元,平均每个自然屯投入资金5.2万元,村屯绿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按照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建设思路,全面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天保工程十年完成国家投资78.7亿元,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543万立方米,工程区活立木蓄积净增长3470万立方米;共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7.9万人;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比实施工程前的1997年增加了6958元,增长139%。
三北四期工程共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7万公顷。
退耕还林工程覆盖全省61个县(市、区),共完成退耕地造林23.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58.7万公顷,封山育林9万公顷,国家累计投资38.6亿元,超过22万农户在工程中受益。
在西部荒漠化较为严重的13个县(市)共完成生态草建设680万亩。
农田防护林改造已累计完成更新改造15.8万亩,新增防护林面积1万多亩,获林木总收入10.6亿元,初步实现了生态改善与增收致富双赢目标。
十年禁猎成果进一步扩大,省内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均呈增长趋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损害人身财产补偿工作,全省累计发放补偿金1064.2万元,有力推动了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林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吉林省林业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
197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仅为50亿元,2000年突破200亿元,2005年达到300亿元,2008年达到538亿元。
林业经济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仅2008年省政府就先后两次召开了全省林业产业大会和全省林业经济现场会,制定出台了加快林业经济强省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区林业经济竞相发展。
2008年在全省农民年人均收入4933元中,东部地区农民来源于林业的收入达17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5%。
(四)林业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近几年,林业改革主要在两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个是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05年,吉林森工集团抓住全省改革攻坚的重要契机,对木材加工业全部实施股份制改造,辅业全部转为民营,社会职能全部移交政府,职工全部转换劳动关系,实现了“四全部一改造”目标。
通过改革,近200户企业退出了国有,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有近5万人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50余所中小学校全部实现移交,较好地解决了管理体制僵化、产权不明晰、企业办社会、冗员负担过重等重大难题,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一个就是启动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从2007年11月开始,到去年底,我省首批10个县(市、区)的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签订各类林改合同49.1万份,落实集体林“两权”面积为1016.3万亩,占参改面积的87.2%。
已核发林权证36768本,涉及农户34616户,面积98.9万亩。
调处林权纠纷4660件,清收被蚕食林地45万亩。
在通化县和梨树县进行了林业要素市场建设试点,现已投入使用。
在首批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全面推开,先后启动了延边、白山和松原等三个市(州)的林改工作,预计到2010年底完成全省主体改革任务。
通过改革,一是激活了生态保护的内在动力。
林改后,实现了山有其主,家家是护林站,人人是护林员,造林护林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2008年首批改革的10个县(市、区)共造林18.7万亩,其中农民造林16.3万亩,占87%。
林政案件发案率下降15%。
二是农民林业收入大幅度增长。
通过林改,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无偿落实给农民,让农民得到了真正实惠。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通化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1800元。
三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基础进一步巩固。
由于在林改过程中妥善处理了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矛盾,森林资源权属清晰了、经营主体明确了,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林区社会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林业棚户区改造取得重大突破。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投资96亿元,解决14万户重点国有林区和地方国有林场职工群众住房问题,被列为国家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
到去年底,和龙、天桥岭、八家子、松江河等4家棚户区改造试点单位开工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
今年,国家给我省下达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200万平方米,改造职工住房4万户。
截止到5月底,全省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下达到建设单位投资2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的6.45亿元全部到位;省级配套到位3.4亿元,占计划的79%;林业局自筹到位1.86亿元,占计划的51.5%;职工自筹到位1.87亿元,占计划的29%。
18个国有林业局棚改工程已全部开工,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
(六)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之前,我省曾一度是森林火灾多发省。
从1980年开始彻底摘掉了森林防火落后省的帽子,到2009年春季防火期结束,胜利实现了连续28年半无重大森林火灾,明年有望实现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目标,为维护生态安全和森林资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吉林经验。
尽管吉林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林业、林区建设和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些重大的林业发展问题还需要从全局的、宏观的层面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建国以来,林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在走以木材生产为主、消耗林业资源为代价的林业发展之路。
尽管近些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积极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不断调整林业建设指导思想,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等措施,调减木材产量,增加生态建设总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森林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但资源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发生逆转,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特别是我省属不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依存度高,加上各级地方财力紧张,对林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重点工程地方配套资金欠账较多,制约了林业的发展。
二是国家对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
中央下发《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后,从国家到地方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重视生态建设,忽视产业发展的倾向,国家林业局取消了产业司,林业产业发展完全交由市场来调节。
由于林业经营周期长、利润率水平低,是个弱质产业,历史上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长期透支,导致林业企业先天不足,加之受现行体制和僵化的林业各种政策法规约束,林业企业和经营者很难一下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因而大大降低了社会各界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致使林业经济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