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 1783—1850)于1 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 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 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 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 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 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 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 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

(A. D. 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 1 8 1 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 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

成为他用来检数据基础。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 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

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 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 农业将呈现怎样的

状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 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 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 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 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 企业经 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 重要的前提条件。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 “孤立化的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 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 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 (即市场距离) 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 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 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 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 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 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 杜能给出的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 = pQ-CQ-KtQ=( P-C-Kt ) Q

式中:R 地租收入;

P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 农产品的生产费;

Q 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 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 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收入R 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 当地 租收入为零时, 即使耕作技术可能, 经济上也不合理, 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 限。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 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 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 一般斜率较大, 相反则较小。 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 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 3-1 上部)。因农产品的生产

原;

态; 说, 变化。

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部)。

I

聽I

i

^3-1社能圈形成机制

与圈层结构示意副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如图3-1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1.第一圈一一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2.第二圈一一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3.第三圈一一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