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体论美学观中的主体性初探
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维普资讯
20 02年第 3 期 ( 总第 11 ) 5期
裂, 而在 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的内在统一 美键词 : 审美活动 ; 主体性 ; 主体问性
中图分类号 :8 0 13— 2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48 4 2陀 一01—0 03 —0∞c0 01 8
一
、
主体性 概念 的审美意义及 其局 限
审美主体性理论对于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有着深刻揭示性意义, 因而 , 在现代美学解释 中, 有关审美主体性的解释构成了美学解释的一个核心性主题。2 世纪 8 年代以来 , 0 O 审美主 体性理论对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 , 直至解构主义思想盛行 的今天它仍 有 不 可低估 的主导 性价 值 。对 于 主体间性理论 的倡导 者胡塞尔 来说 , 对此 也有深 刻 的认 识 : 特 别有一种奇迹超过所有其他奇迹或称之 为 奇迹 中的奇迹”这就是“ , 纯粹 的 自我和纯粹 的意 识” 。施皮格伯格( .p gl v 在《 H Si e ̄g e l ) 现象学运 动》 中则干脆注 明“ 一切奇迹中的主体性” 1 。[] (I 由此 可见 , 能将 主体 性理论 与主体 同性理 论强 硬地对 立起来 。 P ) 不 主体 性 自由在人 的精 神生活 中一直 是一个 基本 的生存 事实 , 由于理论 的局 限 , 但 主体性 的 自由始终未能获得理论 的台法性。主体性理论运用于美学解释中不仅可以看作是对创作 自由 的一种积极的辩护 , 而且可以看作是对人的生命 自由创造价值 的一种充分肯定 。这是主体性 理论对美学解释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 因为文艺创作始终是一种个人性 的创作活动 , 要想保证创 作 的充 分 自由 , 必须重 视个 人主体性 的 自由发 挥 。另 一方 面也 应 该从 艺 术 交往 的 目的 出发 就
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的关系初探
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的关系初探摘要:本文通过对内在性思想的语境分析以及对主体论美学的相关阐释,论证了主体论美学深受内在性思想的“浸染”,这种“浸染”是一种先天性的存在,它因“人”的天然主体性地位而具有永恒性,“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沟通了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
abstract: through context analysis of inner thought and explanation of subjective aesthetic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subjective aesthetics is deeply “dyed” by inner thought. the “dyeing” is a congenital existence and is eternal due to the natural subjectivity of “man”. man, as a subjective existence, links up the inner thought and subjective aesthetics.关键词:内在性思想;主体论美学;“浸染”key words: inner thought;subjective aesthetics;”dye”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300-030 引言“随着哲学对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入,美学也在不断地发展、转向。
在西方,由最初的客体性哲学影响下的客体论美学,发展到近代的主体性哲学影响下的主体论美学。
”①中国当代美学也同样经历了由客体论美学到主体论美学的历史进程。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苏联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以蔡仪的反映论美学(主张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美感是对客观的美的反映)为代表的客体论美学占主导地位。
在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中,以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成为主流,从而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探索历程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探索历程更新:2012年10月25日来源:美学研究作者:李健夫阅读:1706这里介绍的是一位美学研究主体,是“当下之我”对“已然之我”(化为他在)的说明。
斯人为了真正成为美学研究主体,几乎不考虑过分的物质与文化的享受,只要不挨饿、受冻、生病,只要有一张书桌可供安定地学、思、写就满足了。
至于天地万汇与人生万象,那是唯一不花钱就可以自由享有的宝贵财富;这是供给人类生存发展的多功能财富(也是审美享受的财富),斯人总是在精神上如饥似渴地审美占有这些财富。
因占有而至于生产,于是出版了多种美学书籍,写了一系列文章,向青年学子讲解美学真知,竭尽全力对社会做出奉献。
故而受到《美与时代》惠顾,要他介绍自己的美学研究情况。
可是介绍什么呢?经长时间思考后感到,大概主要特点或优势,不过就是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思维方法方式有新的探索。
现代美学的科学化,是人类思维科学性追求的现代主题。
“现代性”的实质,主要是人类思维的科学性与主体性追求。
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发展走向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现代思维发展进一步的问题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如何整合起来,成为“同一性”的思想。
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思维发展共同提出的问题。
从实质上说,科学主义归根到底追求的是科学性的提升,人本主义追求的是主体性的地位。
那么,科学性与主体性能否统一起来呢?这是现代思维面临的一个尖端问题。
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已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他们的思维在对立二分的模式里沉陷,不可能走出二元循环的魔圈。
面对这样的思维困境,现代思维如何解放和发展,如何推进现代美学与哲学的研究?这是现代思维必须承担的任务。
同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提出的要求,亦即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就是,美学必须回到人生现实,关心人生,引导人生,走出人生的现代危机。
而这种危机也正在于科学性与主体性的对立。
因此,现代美学和哲学的深度前沿研究和原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解决科学与主体对立关系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重大突破和深度掘进,也才有可能打开思维新天地,逐渐建构起既符合主体又符合科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同一实现的美学和哲学理论体系。
论现代美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体方法
论现代美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体方法
周鑫
【期刊名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22)2
【摘要】中国美学研究要实现科学化,就必须有适应现代美学研究的科学的方法论.科学主体方法就是对此所作出的探索.它以马克思的整体思维方法为主导,有机融合了西方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在美学的和历史的高度上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力求使现代美学研究走向科学、真实、有效.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周鑫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2
【相关文献】
1.浅议体育美学研究中的自然科学方法论 [J], 肖力
2.科学研究中的另辟蹊径--试析“建筑美学研究的新维度--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审美共通性研究综述”的科学研究方法 [J], 刘楠
3.论体育美学研究中的自然科学方法论 [J], 白晋湘
4.坚持美学研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由《现代美学与自然科学》一文想到的[J], 王善忠
5.论体育美学研究中的自然科学方法论 [J], 白晋湘;钟海平;刘少英;吴湘军;夏思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论文关键词:西方美学客体性主体性主体间性论文摘要: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相应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为基础。
古代西方哲学关注实体本体论,具有客体性特征,古代西方美学因而表现为客体性;近代西方哲学关注认识论,近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生存论,现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间性。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变,勾勒出西方美学体系的发展脉络,是今天建设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美学体系,它们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的历史演变上可以发现美学体系演变的规律。
哲学体系尽管千差万别,但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大的阶段,又各自形成了共同的特性,产生了三种哲学范式,由此也形成了三种美学范式。
因此,我们可以从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出发,考察相应的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哲学的本体论与美学的客体性古代西方美学的基础是古代西方哲学。
古代西方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本体论,二是客体性。
古希腊哲学已经把“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存在” 是最抽象的范畴,对它的研究就是本体论。
但是,古代哲学是在主体与客体分立的前提下来探讨“存在”的,“存在”被看作是客观的实体,主体被排除在实体之外。
古希腊哲学有多种体系,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基于实体观念,建立了实体本体论。
所谓实体,是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哲学抽象,他们从直观的印象出发,认为世界是独立于人的客体,它就是实体或本体。
古希腊哲学提出了实体或本体的概念,它的希腊文是ousia,拉丁文是substantia,英文是substance。
实体与属性相对,人只能感知事物的属性,而属性是实体的表现。
实体又称本体,本体与现象相对,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它是决定一切、产生一切的本原。
总之,实体是事物的属性所依存的客体,而本体是万物的本原。
西方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哲学,它具有客体性的倾向。
主体论美学
主体论美学
主体论美学是当今西方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它强调和讨论的是主体主义的美学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囊括的艺术理念。
一般来说,主体论美学是指由西方洛克主义理论中概念“主体”延伸而来的美学审美观。
其指出,作品或现象必须归因于主体审美意识,即美感取决于主体对视觉形象的异化,从而显现出主体凝视审美空间。
从技艺角度来说,主体论美学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倾向于表现其主观情绪及创作艺术形象的“主体”所形成的艺术作品,比如表现主义和写实主义。
而从美学学的经典概念来看,主体论美学承认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标准,依赖于主体情绪,以其审美心态理解作品为核心,被定义为心理视觉及其艺术认知心理行为表现。
主体论美学被认为是大量艺术范式的新省思,它的概念的发展非常先进和多样化。
因此,可以说,主体论美学不仅有利于审美对美的理解,而且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的实践会把艺术的新进程融入到艺术审美的根底里,从而使美学的观点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身体主体性的起源与审美发生论——主体论身体美学论纲之一
( 意志结构 ) ‘ } 和 理 生的积淀 ’审美结构 )”1H ( 。【(㈣李泽 J 厚 自己显然意 识到 了这 一逻辑 问题 , 曾特意强调其 主 体.概念侧重于精神性 :人类学本体论与主体性二词 1 生 “ 在本文 中基本通 用 , 前者更 着眼于包 括物质实体在 但
化一心理结构或头脑 当作 审美 的直 接承 担者 。因此 , 要建立 以身体 ( 实践者 ) 为主体 的美 学体 系 , 首先 必须 研究身体 主体性 的起 源 , 继而重新 阐释审美 的发生学
有限的冲突与有限的合作并存构成了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未在争取海权的战略中搁置主权共同开发是中国作为来中美发生军事冲突的唯一可能性在于台湾问题而其现实的个大国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但就目前而言这一原则尚未得到条件是台湾宣布独立迫使中国大陆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有效配合也没有找到具体的适合的操作选择军事干涉进而与中国发生冲突
行 机制 , 在实际 的论述 过程 中又 自觉或不 自觉地将 文
的东西都被划归群体场域, 个体主体性实际上等同于 精神 ( ) 心 主体性 (㈣。正因为如此 , J H 李泽厚才将 “ 主
体性 的人性结构 ” 同于精神 结构 :这 种主体 性 的人 等 “
性结构就是 ‘ 理性 的内化 ’ 智力结 构 ) ‘ ( ,理性 的积淀 ’
[ 摘
要] 作为建构主体论身体美学的第一步, 本文首先探讨 了身体主体性 的起 源, 而重新 阐释 了审 美的发生 学过程 。 继
主体性 归根结底是 身体建构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诞 生于三个以上身体的联合 , 联合 的本质是共 事, 共事 中的个体结缘
为行动 网络 。此行动 网络 实现着个体一 身体 的共 同目的, 展开为动态的筹划结构。所以 , 的审 美主体是 “ 原初 我们 ”人 、 。
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审美则是探讨美的体验与评判的过程。
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一直是这一领域热议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它们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的影响。
首先,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强调了个体的感知和体验。
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受到自身经历、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审美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喜好和偏好。
这意味着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让我们认识到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件事物产生不同的感触和体验。
然而,美学与审美的客观性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美学的客观性通过一系列的规律和原则来系统地研究美的本质和特征。
例如,在绘画中,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处理等元素都遵循着普适的规则和原则。
这些规律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幅作品是否美观。
审美的客观性则要求我们基于这些规律和原则来进行评判和欣赏,而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的喜好和偏好。
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
审美的主体性为每个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体验,而审美的客观性则提供了一种共同的标准和参照。
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
然而,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受到时代、地域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会存在差异。
例如,东方的审美观注重内涵和空灵,西方的审美观则更注重形式和表达。
这种差异导致了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的变化和发展。
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研究不仅仅是对美的本质和特征的探索,也涉及到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通过深入研究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对艺术的鉴赏水平。
总而言之,美学与审美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在我们对美的认知和欣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
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引言蒋孔阳是中国当代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美学思想中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他认为,所有的审美行为都是一种主体的行为,而人的主体性是审美行为的本质特征。
因此,研究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审美行为和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进而推动美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一、蒋孔阳美学思想中的人的主体性蒋孔阳认为,人类的审美行为是一种主体的行为,这种主体性是通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实现的。
他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中是以主体的方式去接触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并且所有的审美判断都是基于主体的立场和标准进行的。
因此,主体性是美学思想中的本质特征,它是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二、例子证明1. “人的内在感受是决定审美评价的关键因素。
”在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中,审美评价是基于人的内在感受而产生的,而这种感受是一种主体的情感体验。
例如,同样是一幅画作,不同人的审美评价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人在欣赏画作时产生了不同的内在感受。
这种感受是主体的,并且是基于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等因素来决定的。
2. “审美行为是一种主体的情感和认知结合的过程。
”蒋孔阳认为,审美行为既包括情感体验,也包括认知分析,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
例如,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人的情感体验和对作品的认知分析是相互交织的,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体验是欣赏的基础,而对作品认知的分析则是审美评价的重要依据。
3. “人类创造艺术作品是一种主体的创造行为。
”在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中,人类创造艺术作品的行为也是一种主体的行为。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是以主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且通过作品来影响和感染观众的内在感受。
因此,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基于主体的立场和体验来理解和评价的。
4. “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在主体的共同认知过程中形成的。
”蒋孔阳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在主体的共同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它不是由艺术家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由观众个人独立决定的。
从“主体性”走向“存在”与“时间性”——30年以来美学演进对美育学的推动
在审 美之维 对美 育学 的规定 。 就 中国美育 理论 的历 史 来 看 , 时期 的美 育 研 新 究在 单纯 的时 间 向度 中 只是 一 个极 为短 暂 的构 成 ,
的作用 , 其是在 汉 代 以后 , 家思 想 不 断发 展 , 尤 儒 在
国家 机器 与官方 意识形 态 中的权力 话语地 位更 加强
但是 在学术 发展 的历 程 中 , 二 十 余 年 的美 育 研究 这
却构 成 了中 国美 育理 论史 的三个 最重 要 的历 史 时期 之一 。在 中 国 美 育 学 演 化 之 中 , 以清 晰 地 看 到 可
化。在《 礼记 ・ 乐记》 《 、 诗大序》 等文献 中我们可以 看到 儒家 美育思 想 的系统描 述 , 且从 总体上 来看 , 而 儒家美 育 思想可 以 说是 发 挥 了最 主要 的作 用 ; 道 但
Ju a fR do& T iest( hlsp y& Sca ce cs o rl o a i n V Unvri P i oh y o oil ine) S
N . 。O 9 S m o 10 o 32 O ( u N . 5 )
[ 摘 要 ]近3 0年来, 美育理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期的划
美的主体性、时代性与民族性
第十七单元美的特点:主观性、时代性、民族性美具有主观性、时代性与民族性。
美离不开主体性的因素,每一个人自己独特的文化教养、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感心理等都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这些是他们在对“美”做出评判前每个人都必然已经具有一个“期待视野”,这是一个人做出判断前的“先结构”,是加达默尔所说的“合法偏见”,他不可能把自己的这些“前见”如胡塞尔所说的那样完全“悬搁”起来,“还原”成一个没有任何个人主观的“纯粹意识”,从而客观地建构美的概念,他是带着自己的这个“胎记”来开始认识的,因而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主要就是说的审美中的主观情感性。
“清水芙蓉”是有些人眼中的至美,认为“错彩镂金”的雕琢华丽一点不美,而另一些人却很欣赏那种雍容华贵的人工装饰之美,有人欣赏柳永的“十七八女孩”之歌,而另一些人喜欢苏轼“关西大汉执琅岈板”的美,这种美的标准的主体性是存在的。
这一点我国的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即是说艺术作品的风格个人不一样,即使是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也会各不一样。
事实上曹操、曹丕、曹植三人之间各自所青睐的美学风格确实各不一样,曹操的萧瑟、劲健和苍凉;曹丕的深情与稳重;曹植的飘逸与激情,父兄三人各不相因。
唐三彩、青花瓷、珐琅釉,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明显不同。
美的概念的时代性是很明显的。
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发生很大变化,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常常具有很不相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
比如汉、唐朝时人们的审美风格是比较雄健的、激昂的和华丽的,这我们可以从汉代“铺张扬厉”“丽以淫”“侈丽闳衍”的大赋,汉代的织锦,马王堆墓壁画那“琳琅满目的世界”1里,从唐代的杜诗、颜字、韩文、李诗、张书所反映出来的唐代美学精神里看到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赫拉克利特审美主体塑造观[论文]
浅析赫拉克利特的审美主体塑造观摘要生活在古希腊民主制开放时期的赫拉克里特,他的美学思想以人为核心,并依据人性的自然发展提出了主体的审美塑造,特别强调人的审美创造精神,肯定主体精神层面的心理和谐。
本文从科学主体论出发,探讨赫拉克里特的美学思想在今天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审美主体的塑造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赫拉克利特审美主体心理和谐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一直以来,人们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的研究都集中在他的流变说和辩证统一说上,尤其强调他是“辩证法奠基人”的历史地位,而忽略了他在审美创造方面的研究。
并且现在的学界大多数人认为赫拉克利特的语言晦涩难懂就忽视了对其学说的解读,而以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主体论美学观点来看,重新梳理其残篇我们发现赫拉克利特的美学观具有很高的价值,赫拉克利特将哲学从完全讨论外部世界开始转向认识的主体——人。
其依据人本身的人性发展来提出主体的审美塑造、主体精神层面的心理和谐等美学问题对现在的学科现状有很大的价值和研究的必要性。
赫拉克利特生活在古希腊民主制的开创时代,当时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民主制的开创,而古希腊开创的民主制进而又塑造了古代雅典人的人权意识,被塑造的古代雅典人的人权意识又保障了人性的自然展开。
这种当时的现状我们完全可以从当时文学艺术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日常生活的多样性、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性当中可以看出来。
尤其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在古希腊神话中得到完全展开,那种完美的意识我们表述为神的人性化体现出人性的神圣。
并且每一个神都有某一方面的完美性,寄托了人的审美观念,同时在艺术方面古希腊神话把审美创造追求放到了很高的位置。
所以生活在这样一个民主开放的时代,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也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
他看到了人这个主体的根本,强调人的审美创造精神,注意到了主体完满塑造的重要性。
并且认识到了一个完整的人是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赫拉克利特认为内在的和谐比外在的和谐更重要,内在的心理和谐规定着人生能否科学和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美学思想新探
本 质 出发 , 批 判 了德 国 古典 哲 学 的精 神 主 体 ; 从 劳 动 异化 入 手 , 批 判 了世 俗 运 动 的经 验 主 体 。 马 克 思主义重构主体性 . 以启 蒙思 想 家 卢梭 、 狄 德 罗等 思 想 为 资 源 , 提 出 了感 性 主 体 的全 面发 展 是
解 决 人 的 异 化 等 问 题 的 必要 手段 , 从现代性 角度看 , 马 克 思 主 义主 体 性 关 学 思 想是 以 感 性 为 哲
性 。
这也表明 , 古典社会 的上帝 、 神权 、 先 验 等 外 在 于 主 体 的超验性原则在 “ 现代结 构” 下崩溃 , 现 代 性 确 立 的 准 则 就
是 此 岸 世 界 的 自我 主 体 性 。 主 体 性 的 双 面 确 证
现 代 性 概 念 涉 及 范 嗣广 泛 , 但却具有共 同的本质倾 向,
对 比 造 成 的 。“ 现代” 所 蕴 含 的是 生 存 型 的 时 间 , 带 有 在 体 性 的 意涵 。 表 明 生 存 品 质 和 样 式 的变 化 , 与 过 去 的 生 存 品 质 和 样 式 构 成 紧 张关 系 。 【 1 J ( p 6 3
从分析启蒙思想家人手 , 也 许 可 以 揭 开 这 个 盲 点 。卢 梭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人是社会体化商品关系狭隘化环境污染人文精神丧失等就成了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马克思论证了在传统哲主体性原则的另一极感性审美现代性批判的主要对学家和常识看来是自然产物的人的五官感觉
浅析赫拉克利特的审美主体塑造观
浅析赫拉克利特的审美主体塑造观作者:杨云华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2期摘要生活在古希腊民主制开放时期的赫拉克里特,他的美学思想以人为核心,并依据人性的自然发展提出了主体的审美塑造,特别强调人的审美创造精神,肯定主体精神层面的心理和谐。
本文从科学主体论出发,探讨赫拉克里特的美学思想在今天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审美主体的塑造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赫拉克利特审美主体心理和谐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一直以来,人们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的研究都集中在他的流变说和辩证统一说上,尤其强调他是“辩证法奠基人”的历史地位,而忽略了他在审美创造方面的研究。
并且现在的学界大多数人认为赫拉克利特的语言晦涩难懂就忽视了对其学说的解读,而以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主体论美学观点来看,重新梳理其残篇我们发现赫拉克利特的美学观具有很高的价值,赫拉克利特将哲学从完全讨论外部世界开始转向认识的主体——人。
其依据人本身的人性发展来提出主体的审美塑造、主体精神层面的心理和谐等美学问题对现在的学科现状有很大的价值和研究的必要性。
赫拉克利特生活在古希腊民主制的开创时代,当时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民主制的开创,而古希腊开创的民主制进而又塑造了古代雅典人的人权意识,被塑造的古代雅典人的人权意识又保障了人性的自然展开。
这种当时的现状我们完全可以从当时文学艺术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日常生活的多样性、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性当中可以看出来。
尤其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在古希腊神话中得到完全展开,那种完美的意识我们表述为神的人性化体现出人性的神圣。
并且每一个神都有某一方面的完美性,寄托了人的审美观念,同时在艺术方面古希腊神话把审美创造追求放到了很高的位置。
所以生活在这样一个民主开放的时代,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也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
他看到了人这个主体的根本,强调人的审美创造精神,注意到了主体完满塑造的重要性。
康德审美观中的主体性
康德审美观中的主体性
康德审美观中的主体性
突出人的理性、强调主体的作用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康德认为,美学主要是考察主体的情感,考察主体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才能产生美;美与事物的内容无关,它完全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主观心态.没有主体的情感,任何事物就无所谓美;崇高与美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性;天才是审美主体的天赋才能.
作者:丁智琼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刊名: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2 8(4) 分类号:B83 关键词:康德 <判断力批判> 的知识脉络' > 审美观主体性。
科学方法与主体性哲学的困境——读黑格尔《美学》
给 出解 答 ,而是 把这些 问题 留给 了哲 学史 。
二 、黑格尔的 “ 主体性 ”问题
黑 格尔 在序 论 第三 部分 艺术 美 的概 念分 析 艺术作 品
决 ,而是 将其 悬置 存疑 。在 序 论 中 ,黑格 尔在 论及 如何 用科 学方法研究艺术哲学 问题时就充满 了怀疑与不确定 。 黑格 尔 《 美学 》一 书 的 目的是 用科 学 的方法 研 究美 的艺术 。 “ 用科 学 的方 法进 行研 究 ,就 必须 从研 究 艺术 美 的概 念 开始 。 ”… 问题 也随 之 而来 ,我 们 从 哪里 得 但 到 这种 概念 呢 ? “ 照 哲学 方法 ,必 须证 明这 个概 念 是 按
艺 术 理 论
科学 方法与主 体性 哲学 的困境
读 黑格 尔 《 美学 》
李慧子
摘 要 :黑格尔 《 美学 》因其 强大 的哲 学思辨能力与体 大思精的构架 ,一直 以来被视为美 学史 上的经典 名著,但 是黑格
尔在致 力干运用科学方法论证 问题 的过 程 中,也经常会对科 学方法本身产生质疑 与困惑。本 文以此为切入 点,分析 黑格 尔 在 《美学》一书 中凸显的研 究方法 与结论 之间的悖论 ,即方 法的科 学并没有保证其观念 的正确 ,从而对 “ 主体性” 问题进 行 批判,由此指 出黑格尔主体性哲学的困境 。 关 键词 :研 究方法 ;困境 ; 自由理性 ;主体 性哲学
二 ,人 要把 自身的 思想 、观 念投 射到 外 界事物 中去 ,在
对外界事物的改造中直观 自身,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 也其 实是 一种对 人 的主体 性 的肯定 与褒扬 。
“ 以两种方式 获得这种对 自己的意识:第一是 以认 人 识 的方式 ,他 必 须在 内心 里意 识到 他 自己,意 识到 人心 中有什 么在 活 动 ,有什 么 在动 荡和 起作 用 ,关 照 自己, 形成 对 自己的观 念 ,把 思 考所 发现 为本 质 的东 西凝 固 下 来 ,而 且在 从 他本 身 召唤 出来 的东 西和 从外 在 世界 接受
实践性、主体性、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的再审视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出现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后,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对于美的一系列问题的解答。
纵观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史,自19世纪40年代,在马克思、恩格斯初步提出唯物史观的一些美学命题后,历经一代又一代无产阶级思想家不断阐发、丰富,至今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已经构成对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类审美历史进程和审美经验的科学概括[1]。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以毛泽东的《实践论》为代表的工农革命美学思想为开端,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七八十年代的《手稿》研究带来的“美学热”,再到90年代末逐渐升温的“美学复兴”,已经成为美学界的主流话语。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由开始的西方话语环境体系在中国的阐释与运用,发展成为逐渐体现华夏民族美学话语语境,使马克思主义美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批判性地继承人类所有先进美学思想并适度加以创造性更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的美学理论体系。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文本,以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延伸解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命题是围绕着美的本质与根源、审美主体辩证关系和审美活动与异化劳动关系展开的。
一、美的本质与根源理论:实践性区分美学流派的最根本标准就是关于美的本质与根源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学上的观照,它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美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性——实践性;而实践性揭示了唯心主义美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美学的根本缺陷。
对于美的本质问题,学界主要分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大派别,前者认为美是理性的衍生或中介,后者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美在客观事物本身。
而马克思归纳提炼出一个重要的关于美的本质的命题,“劳动创造美”,即美并不完全靠理性或者完全依存客观物质,而是产生于作为主体的人的物质劳动。
虽然马克思当时语境下的“劳动”还是异化了的劳动,而此处达成的“美”也还不是真正自由的美,但是究其终极目标,马克思的命题还是充满着对美的实践性根源的肯定。
科学方法与主体性哲学的困境——读黑格尔《美学》
艺术理论科学方法与主体性哲学的困境——读黑格尔《美学》李慧子摘要:关键词:黑格尔《美学》因其强大的哲学思辨能力与体大思精的构架,一直以来被视为美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但是黑格尔在致力于运用科学方法论证问题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对科学方法本身产生质疑与困惑。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凸显的研究方法与结论之间的悖论,即方法的科学并没有保证其观念的正确,从而对“主体性”问题进行批判,由此指出黑格尔主体性哲学的困境。
研究方法;困境;自由理性;主体性哲学黑格尔在《美学》中对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清晰界定、根据研究内容对研究方式的甄选,在概念基础上给出的分类,其界定之准确,分析之严谨,思考问题之全面细致,展示了强大的哲学思辨能力。
与此同时,黑格尔在理性的思辨中也充满了精致瑰丽的文学性表述。
因此,黑格尔的《美学》一直以来被视为体大思精的美学经典著作。
但是,黑格尔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仍然存在问题,即方法的正确并没有保证其观念的正确。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研究方法与结论之间的悖论,从而对“主体性”问题进行批判,指出黑格尔的主体性哲学的困境。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德国唯心主义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在研究艺术哲学具体问题时,非常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在《美学》一书中,黑格尔坚信科学的方法能保证问题研究的正确性,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黑格尔不时感到怀疑。
因而在一些问题上,黑格尔也没能把问题解决,而是将其悬置存疑。
在序论中,黑格尔在论及如何用科学方法研究艺术哲学问题时就充满了怀疑与不确定。
黑格尔《美学》一书的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美的艺术。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就必须从研究艺术美的概念开始。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从哪里得到这种概念呢?“按照哲学方法,必须证明这个概念是真实的,必须证明它是必然的。
”“对每门哲学进行孤立的研究,都必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
”“一般内在界的观念和知觉的对象是否存在?这种对象是否由主观意识创作的:主观意识把这种对象摆在自己面前省视的方式是否符合对象的自在自为的实质?这种疑问引起了人们提出一个更高的科学要求,就是:纵然我们好像觉得一个对象是存在的,或由这么一个对象,我们还必须按照这个对象的必然性来把它加以说明或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论”结合,就出现了对于人类研究的动态过程 普遍性的事实。但这不能说在这一过程中不存在人
Hale Waihona Puke 的整体研究和把握,即马克思说的“由抽象上升到 具体”整体的方法 ,这 [1]P104 种方法使美学研究获得
的主体性。然而,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毕竟在历 史激流中艰难曲折地发展起来,并随着社会的进步
了新的生机,使美学既用科学方法考察人生事实, 逐渐成为主流。
Duan Yujie
(Liberal Arts/News Media Institut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2)
Abstract: It is certain that esthetics will develop in the scientific way. The core of esthetics is how peo-
作为理论根基,后者抓住人的生命冲动或生命体验 作为依据,将人分割为经验的人和生命冲动的人, 至今难以吻合;而机械论哲学则强调心物对立、精 神与世界对立,忽略了心物同一的人类生存事实, 导致人与世界关系的僵化和人的封闭化,人与物失 去互动互化的统一发展关系,人成为不敢大胆想象 与创新的毫无价值的庸夫俗子,这就是我们面对的 人生事实!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压迫 人性,使人性发生异变、扭曲和膨胀,走向自然人性 的对立面;另一方面又是人性的张狂、失控、放纵和 腐败堕落,走向人性的沉沦与毁灭。人生的矛盾、文 化的矛盾、社会的矛盾如何解决?历史发展尖端上 的科学与主体、文化与主体、世界与精神的对立如 何调整?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成全了人类欲 望的同时,也对人性健全发展产生了破坏性后果, 这一矛盾如何解决?流行的旧美学和旧哲学面对这 一现实已经无能为力。它们强调心物分立、主体与 对象分立这一套非科学理论,导致科学与人本分 立,从而促使心物关系僵化,心灵物化,主体坍塌, 人性异变,生活发展迷失了方向。现代人性在呻吟 呼唤,呼唤属于人的世界、属于人的科学人文,而不 是撕裂人的异变力量。科学主体论美学与哲学对这 一呼唤给予了关怀应答[7]P1-3。
物的机械唯物论,是肯定在认识主体的主动性条
一、 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辩证认识
件下,主体承认物质事实与心物辩证关系,特别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成为现代人
承认事物的有机性和发展变化,多面性和整体统 最重要的一个核心观念。而主体性问题由来已久。
一性,人类精神的客观性和对物质世界的主动创 自从活动着的人作为主体同对象分化之日起,就有
力,但是,我们这里所研究的“主体性”与西方的主 弗莱德·多尔迈的《主体性的黄昏》一书中,说到“主
体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的主体性指的是人本思 体性的衰落”、“主体性的观念在丧失着它的力量”,
想,他们所谓的主体性简单地说就是主体作为主体 似乎是确定地指出“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命运。这本
应具有的性质、功能和状态。人的主体性就可以说 书给人的感觉是,人的主体性像是落日的余辉,越
又将人的日常生活意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成并涌
有种观点认为,人的主体性就是按照计划建构
向审美创造过程作系统的完整的描述,从而揭开 世界的能力,可以通过理想世界来评估人类主体性
收 稿 日 期 :2008-10-12 作 者 简 介 :段玉洁(1982-),女,云南保山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第1期
段玉洁:科学主体论美学观中的主体性初探
·67·
在当下的实现程度,也可以把主体性当作衡量理想 体性。“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以倡导“自由”为目标的
世界是否理想的程度。这里要指出的是,人是要“按 社会,人类追求“自由”之心在现代不仅未曾稍减,
照什么样的计划”来建构“什么样的世界”呢?建构 反而更加强烈。而我们都知道,自由是对于人而言
造性,物质内化为精神和精神外化为文明事物的 了人的某种主体性。早期人类起初并未意识到自己
互动性与这种互化的主体性。而历史唯物论,就是 是什么主体,因而也意识不到自身主体所具有的主
承认历史过程—— —特别是人类历史过程中确实存 体性。况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于大部分
在过的事实,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事实。而通过人将 人来说,他们的主体身份还没有成为一种确定性和
ple look at things.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study of esthetics in this aspect.
Key Words: Scientific Main Body Theory; Esthetics; subject
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在于对人生的探索。任 人类审美创造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理。这就是现
义概括出来,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完整的。
一面成为主体,一面又成为非主体。
二、 用整体方法正确认识人的主体性
同时,我们也不否认人的主体性有着显隐强
作为人类生存现实中核心的“人的主体性”,在 后现代主义却加以否定。“所谓的主体性只是形而 上学思维的一种虚构而已”“事实上真正的主体性 并不存在”[4]P63。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彻底否定或试 图“消解”主体性的人,却在极力显示自己独特的主
于就是主体性原则,人类主体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 人的主体性的消解①,以及一段时期内人的主体性
量组成的一个能动主体,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统一 的消解。这都不能代表人类主体性的消解。从整个
发展过程中形成人的主体性。因此,单纯的重人的 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人的主体性不但不会消
“人本”并非真正的科学的主体性,对主体性的研究 解,反而是日益强化的,而主体也是日益多样化的。
审美主体的人的主体性问题。现从科学主体论美学的观点来分析人的主体性。
关 键 词 :科学主体论;美学观;主体性
中 图 分 类 号 :B8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6587(2009)01-066-03
A Study of Subject in Scientific Theory
是人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性质、功能和状态。所以,人 来越暗淡,即将随着夜幕的到来而消失。难以想象,
的主体性的研究,就是回到人本身,按照人的真实 在今天,一种非主体的存在,无主体性的存在将会
完整地掌握人。我们并不否认人的主体性研究必须 是怎样的存在,如果我们就是这种存在,那么这种
回到人本身,按照人的真实完整地掌握人。因为任 存在是否还有意义?实际上仔细分析,这里多尔迈
2009 年 1 月 第 28 卷 第 1 期
保山师专学报 Journal of Bao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9 Vol.28 No.1
科学主体论美学观中的主体性初探
段玉洁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昆明 650092)
摘 要:美学的发展必将走向科学主体的道路,这是不争的事实。科学主体论美学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作为
关于主体的讨论都潜在地指向具体的、历史发展 由意识的伸展本性,总是要使人从现实压迫之下超
中的人。对于人的主体性,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给它 越出来,求得主体性的扩张,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下一个完满的定义,而只能在它的多种联系上与 和自然本性的复归”[6]P223。主体性本身有着强大的力
多元位置上作具体的、真实的描述。“在多种联系 量维护自己的存在。古今中外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
考察主体性,可以看出多元主体的主体性。主体的 会进步的最大标志就是对主体性的肯定、解放和加
单元至少有需要的主体,生活的主体,实践的主 强[3]P222,P228。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主体性是不
体,认知的主体、伦理的主体、审美的主体、创造的 可能消解的,也不会是日落的黄昏。我们可以说,人
主体等等”[3]P222,P228。因此,将主体性用一个简单的定 一面丰富着自己的主体性,一面又丧失着主体性,
这个“世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可见,这样定义的 的,而人只有成为主体才可能是自由的。正如黑格
“人的主体性”是经不住辨析的。虽然主体性这个概 尔所说的,“主体在主体中自由才能得到实现,因为
念是从西方文化群落中移植到中国文化本土的,并 主体是自由的实现的真实的材料”[5]P12。可见,后现
很快在中国本土文化上扎根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 代主义者的“主体消解论”是不成立的。美国哲学家
也不能只停留在单单的一个“人”身上,而应该在人 “尽管自然力的威胁、专制制度的压迫、物质的压抑
生主体这个具体的动态的过程中和多元的现实关 往往使人的主体性萎缩在狭小的躯壳里,甚至使人
系中考察。
的主体性灭绝于自然灾害,人为灾祸和物质文明的
其实,在科学整体方法指导下不难看出,任何 副作用之中,但人类进步文化的巨大传统力量,自
方法的影响,人本主义思潮的启示,是我们感到发 一体,这种统一决定了主体是掌握世界能动的主
展马克思主义“两论”并阐释其新义的必要性。辩 体,是认知、审美和改造世界、创造万物的主体[2]P7-9。
证唯物论,是健全的思维主体在科学的思维过程 因此,人的主体性作为科学主体论美学中的核心问
中掌握的辩证法与唯物观的统一,并非离开人谈 题,我们必须对它做出切实整体的把握。
何科学的发展,包括哲学和美学,都不应该远离人 代美学— ——科学主体论美学[2]P7-9。它研究在艺术审
生,而应该贴近人生,从人生出发,又回归到人生。 美、生活审美与自然审美中,主体怎样欣赏对象并
科学主体论美学,立足于人的主体性,用科学的整 作出千差万别的审美评价。一切由主体出发,一切
体方法来掌握世界,掌握人生。受现代科学思想和 又回到主体。人类主体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
何科学,都不应该抛开人来研究,对“人的主体性” 所说的主体性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是片面的、狭隘
的分析,不能抛开人本身谈“建构世界”,“世界”只 的、走极端的或是未充分发展的主体性。对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