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激励理论 (11.38)--行为引导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作业

一、选择题

1. 为强化课堂教学管理,老师向学生强调了教务处的管理规定:如果在本学期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出现一门课程四次以上逃课现象,将取消该学生期末考试资格。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规定属于( B )。

A. 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惩罚

D.自然消退

2. 企业向员工定期提供奖金属于( C )。

A. 间歇强化

B. 自然消退

C. 连续强化

D. 负强化

3. 研究挫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最终目的还在于找出对待受挫人的有效方式方法,一般采用( ABCD )。

A. 采取宽容的态度

B. 提高认识,分清是非

C. 改变环境

D. 心理咨询

4. 归因论又叫认识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感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一般人可作出( ABCD )几种归因。

A. 努力程度

B. 能力大小

C. 任务难度

D. 运气与机会

5. 行为改造理论是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理论,主要包括( ABD )等。

A. 挫折理论

B. 归因理论

C. 期望理论

D. 强化理论

6. 某企业在车间加装了移动摄象装置试图更好地监控车间内工人的活动,结果发现工人们在摄像装置监督下普遍变得过度紧张,以至于一星期内车间废品率上升了 0.6 个百分点。企业管理层不得不暂时撤掉了这些视频监控设备。这种群体对个人活动的影响属于( B )

A. 社会助长作用

B. 社会抑制作用

C. 正强化作用

D. 负强化作用

二、简答题

1. 强化理论的种类有哪些?如何应用强化理论?

答: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四种类型:

(1)积极强化

在行为发生以后,立即用某种有吸引力结果,即物质的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在这种刺激的作用下,个体感到对他有利,从而增强以后行为反应的频率,这就是正强化。

(2)惩罚

当某一不合要求的行为发生以后,即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和威胁性的结果,如批评、降薪、降职、罚款、开除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乃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令人满意的条件,以示对这种不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

(3)消极强化(逃避性学习)

这种强化方式是指预先告知某种不符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允许人们通过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

(4)自然消退(也称衰减)

是指撤消对原来可以接受的行为的正强化,即对这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

主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运用强化理论改造下属的行为时,应

遵循的原则是: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分步实现目标,不断强化行为;要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2. 管理者从归因理论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从内外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属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与机遇则属不稳定因素;从可控性来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超出个人控制范围。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失败看成是必然的、自己无能为力的,就会降低以后从事同样行为的动机;反之,如果将失败看成是偶然的或自己可以主动控制的,就可能保持甚至是增强同类行为的动机,努力去争取成功。

归因理论给管理者很好的启示,即当下属在工作中遭受失败后,如何帮助他寻找原因(归因),引导他继续保持努力行为,争取下一次行为的成功。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尽量帮助职工做出后一种归因,即将成败归之于自己的努力,这对增强人们的积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科研人员的作用更明显。

3. 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任何人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

(1)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环境背景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指因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困难。物质环境因素是指由于物质的缺乏或故障,使人们无法满足其需要而形成的挫折。社会环境背景因素又包括家庭环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三方面的因素。

(2)主观条件方面的原因

主要包括个人目标的适宜性、个人本身能力的因素、个人对工作环境的了解程度、个人价值观念和态度的矛盾。

○个人目标的适宜性。 在实际中,很多人所定的目标常常过高,不切实际,因而事与愿违。

○个人本身能力的因素。许多时候,由于个人的能力限制、生理缺陷或知识面窄等障碍,使人无法顺利达到目标,也会产生挫折。

○个人对工作环境了解的程度。 如果对工作条件和环境了解不够,将会增加工作的难度,甚至会引起适应不良的情况,常使人遭受不必要的困难和挫折。

○个人价值观念和态度的矛盾。 每个人都只愿做他认为值得做的事,但有许多时候,人们可能同时追求两个以上的目标,

而又无法都达到,就必须有所取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