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整理精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必修教案
0708 08:38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及特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讲解,老师简要讲解文体知识;合作探究,引导组织学生探讨本文体现出的新闻特写的特色;诵读品味,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体味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华民族得以洗刷耻辱的自豪感,树立铭记历史振兴中华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理解本文特色。
三.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体味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新闻体裁
(1)什么是新闻?
新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消息”,凡是最近发生的事儿、新知识和新信息;二是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我们这里讲的是后者。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
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2.新闻的特点: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
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
不少背景材料。
)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
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4.新闻有哪些体裁样式?
新闻的题材样式有五种: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和报告文学。
本文属于特写。
(二)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大意
导语:第一段,概括新闻主要内容——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第二段至第十段,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以时间为序分别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4、7、11自然段。
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
结尾:第十一段,概述英国在岛上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三)合作探究,品味特色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1)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
2.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2——4段)
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英国告别仪式)。
(5、6段)
第三场景: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7段)
第四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8——9段)
第五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3.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5个月零4天统治的终结。
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四)深入思考,把握写作方法
1.课文是从哪一角度来写新闻的?
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同志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2.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4)短新闻力求简短,但本新闻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四段,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的笔墨介绍港督府,这样写有何作用?
首先,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空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港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小时35分,这样可以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其次,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五)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六)布置作业
预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板书: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
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背景:港督府变迁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