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风险与安全输血
输血的注意事项
输血的注意事项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成分缺失或功能障碍。
然而,输血并非没有风险,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的注意事项,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首先,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血型、血红蛋白水平、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等。
明确输血的必要性和合适的输血类型及血量。
同时,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输血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获取他们的知情同意。
在输血前,必须严格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血型鉴定是确定患者的 ABO 血型和 Rh 血型,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血液。
交叉配血试验则是进一步验证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是否相容。
这两项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输血的安全性,如果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溶血反应。
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也有严格的规范。
输血时要使用专用的输血器,输血器在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完好无损,有无过期。
输血速度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心肺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开始输血时速度要慢,观察 15 分钟左右,无不良反应后再适当加快速度。
对于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血速度应更慢,以避免循环负荷过重。
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常见的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
一旦出现,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如给予解热镇痛药等。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可预防性使用抗过敏药物。
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溶血反应是最为严重的输血并发症,通常是由于血型不合导致的。
患者会出现寒战、高热、腰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紧急处理,包括维持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碱化尿液、抗休克治疗等。
同时,要将剩余血液和输血器送检,以查明原因。
输血风险告知书
输血风险告知书尊敬的患者:在进行输血治疗之前,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并理解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输血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但仍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您知情并签署这份告知书。
输血的目的输血是一种用于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的方法。
通过将血液或其衍生物输注到患者体内,可以提供所需血液成分和代谢产物,帮助患者恢复或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尽管输血在很多情况下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是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过敏反应:输血可能导致身体对输注的血液或其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如发热、寒战、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
这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存在的某些成分引起的。
2. 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头痛、胸痛、背痛、肌肉痛、呕吐、恶心等。
这些反应可能是由输血过程中的血液成分或化学物质引起的。
3. 免疫反应:输血可能导致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输注的血液产生反应,引发免疫相关疾病。
这可能表现为体温上升、贫血、黄疸等症状。
4. 传染病风险:虽然输血属于注射治疗方法,但仍存在一定的传染病风险。
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无法排除的传染病病毒或细菌污染的风险,导致患者感染相应的传染病。
5. 其他并发症:输血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血凝块形成、肺部感染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输血本身、输血过程或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为了降低输血过程中风险的发生,我们将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血液筛查:在输血前,我们会对输血提供者进行全面的血液筛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
2. 兼容性测试:在输血前,我们会对患者和输血提供者的血液进行兼容性测试,以尽量避免输血反应和免疫相关问题。
3. 监测和观察:在输血过程中,我们将对您的生命体征和症状进行持续监测和观察,以及时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意和知情声明1. 我已经充分了解并阅读了本告知书,理解了输血治疗的目的、风险和并发症。
输血注意事项有哪些
输血注意事项有哪些输血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用于补充血液、纠正贫血等病情。
然而,输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输血注意事项:1. 临床医生评估:在决定进行输血前,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血型、体重、病情等,并确保输血是合适的治疗选择。
2. 血型鉴定:在输血过程中,医生和护士会进行血型鉴定,以确保输血血液的血型与患者血液相匹配。
这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发生输血不匹配的情况。
3. 血源检查:在输血过程中,所有输血血液都需要进行多重检查,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些检查包括传染性疾病筛查、HIV、梅毒、乙肝等。
4. 输血速度:输血速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液状态确定。
一般来说,初始输血速度比较慢,然后逐渐增加,以防止输血过快导致反应。
5. 监测血压和心率:输血期间,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需要被密切监测。
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心率失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6. 注意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对血液成分或输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
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皮肤瘙痒、发热等。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 输血引起感染的风险:虽然输血血液经过多重筛查,但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
在输血前,医务人员会告知患者有关感染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8. 输血反应处理: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输血反应,如发热、寒战、体细胞溶血等。
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调整输血速度、给予相关药物治疗等。
9. 忌食和饮酒:在输血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食用过饱或太油腻的食物。
此外,应避免饮酒,以避免对输血血液产生不良影响。
10. 完成输血后的观察:输血完成后,患者需要继续留在医院观察,以确保没有发生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输血是一项严谨的医疗过程,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合作。
医务人员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输血制度经典案例
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已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感染风险,如肝炎、艾滋病等。
为保障患者安全,我国医疗机构实施了严格的安全输血制度。
本文将以某医院为例,探讨其成功实施零感染输血的经典案例。
二、案例介绍某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近年来,医院高度重视输血安全,不断完善安全输血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该医院成功实施零感染输血的经典案例。
1. 严格把控血液采集环节医院成立血液采集小组,负责血液采集、检验和储存工作。
血液采集员均具备相关专业资格,严格遵守《血液采集操作规范》。
在采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血液质量。
2. 建立健全血液检测体系医院配备先进的血液检测设备,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严格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等。
确保输血前血液无感染风险。
3. 严格把控输血适应症医院制定严格的输血适应症,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
输血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血液检测结果、输血风险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输血。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降低感染风险。
4. 实施输血前告知制度在输血前,输血科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详细告知输血的目的、风险、注意事项等,确保患者知情同意。
同时,医院还设立输血咨询服务,解答患者及家属关于输血方面的疑问。
5. 加强输血科室管理医院对输血科室进行严格管理,制定《输血科室管理制度》,明确科室职责、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等。
定期对输血科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6.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医院输血科与其他科室(如检验科、手术室等)保持密切协作,确保输血工作顺利进行。
如检验科对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复核,手术室在输血过程中对血液进行实时监控。
三、案例成效自实施安全输血制度以来,某医院取得了显著成效:1. 输血感染率显著降低:实施安全输血制度后,医院输血感染率由原来的0.5‰降至0.1‰,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
2. 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对医院输血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医院口碑良好。
临床输血工作的主要风险与防范措施
临床输血工作的主要风险与防范措施
输血是一种宝贵且高危产品的静脉输注,不仅要求准确性必须达到100%,且需符合多项法律法规和行规要求,因为输血工作的任何疏忽都可能以患者的生命为代价,输血的安全涉及医疗活动的各个层面,存在以下几个不安全因素:
一、临床科室存在的主要风险
1.告知义务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忘签字、签署不完整和告知条款不完善等现象。
2.输血申请不规范,申请单内容填写不完整、输血申请单随意涂改字迹不清、输血申请单无上级签字,申请单血型写错更为普遍,由此造成很多医疗隐患。
3.适应证把握不严格,目前临床上存在输血指征掌握过宽、血浆作为补充血容量和营养物质应用现象,不仅浪费宝贵血液资源,也增加了患者医疗意外风险和经济负担。
4.标本采集不合格,1)受血者身份核对失误;2)从输血管中直接获取血标本,血液被稀释;3)采集的血液标本标识不清或错误等。
5.输血前核查不严谨。
6.输血后记录不完整,实际工作中存在无输血记录或输血记录要素不完整现象,如血液品种、数量记录错误等。
二、输血科存在主要风险
1.科室预约血液制品时未详细登记;
2.接收血液制品申请单后未仔细核查;
3.未根据血液制品申请单对照查看血制品;
4.发血前未与领血护士核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依法管血、规范用血是减少输血风险的重要措施。
因此,必须强化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全体人员对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输血观念,加强环节管理,力争为患者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服务,以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患纠纷。
输血安全以及合理科学用血原则
输血安全以及合理科学用血原则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况下的患者治疗。
然而,即便是普通的输血,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和合理科学的用血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输血安全以及合理科学用血原则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一、输血安全的重要性1.1 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输血是一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的操作,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安全控制,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如艾滋病、乙肝等。
因此,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对于预防传染病的传播非常重要。
1.2 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输血有时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如输血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通过严格的安全控制,可以有效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是有限的,合理使用血液可以减少浪费,保证供需平衡。
通过科学的用血原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对血液资源的浪费。
二、合理科学用血原则2.1 临床血常规检查:在进行输血前,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是必要的。
通过检查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2.2 患者血型和配型检查:输血前进行血型和配型检查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基本操作。
通过检查血型,可以避免因血型不匹配而引发的输血反应,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3 使用血液成分:根据患者的需要,合理选择输血的血液成分。
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可以选择输注红细胞浓缩液;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输注新鲜冷冻血浆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性化选择血液成分,既能满足治疗需要,又能减少输血风险。
2.4 注意血液保存条件:血液是一种易变质的物质,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否则可能会失去其治疗效果,甚至引发输血反应。
在输血前,要确保所用血液的保存条件符合要求,避免使用过期或不合格的血液。
2.5 监测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同时,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测,以便及时调整输血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安全。
安全输血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
安全输血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导言:安全输血和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是医院血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输血接受者不受感染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安全输血相关的概念、流程以及常见的预防性措施。
一、安全输血的概念安全输血是指将经过审核和测试的合格血液制品输注给患者的过程。
输血过程中需要确保输血品质的安全性以及减少输血相关感染的风险。
安全输血的实施需要专业的医务人员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
二、安全输血的流程1. 输血前准备在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输血相关的医嘱和检验结果,对接受者进行相应的评估,确保血型和交叉配血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提供有效的签字授权以进行输血操作。
2. 血液制品的选择与配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医务人员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并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3. 安全措施和操作规范医务人员需要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输血操作,包括正确连接输血管路、使用无菌技术进行穿刺、确保血液输注速度适宜以及密切观察输血反应等。
4. 输血监测与记录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参数,及时记录输血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以确保输血反应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三、预防输血感染的措施安全输血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中包含了一系列的预防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筛查和筛选针对每一批血液制品,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病原体筛查,包括病毒标志物、细菌和寄生虫等检测,以确保血液的无菌性和免疫学的安全。
2. 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对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以减少可能的感染传播及其他不良反应。
3. 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与培训医院需要定期开展安全输血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包括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技术、无菌操作技术以及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等,以保证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强化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制品管理制度,包括采血、储存和运输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强血液制品的追溯和管理,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模版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模版一、目的本制度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预防输血相关感染的发生,保障受血者的生命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事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
三、术语和定义1. 输血:将血液制品经过特定途径输进受血者体内的过程。
2. 输血感染: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感染病原体的情况。
四、安全输血措施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1 受血者选型:根据受血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血型。
1.2 输血风险评估:根据受血者的个体特点和输血前的相关检查结果,评估输血的风险。
1.3 术前告知:向受血者详细说明输血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征得其书面同意。
1.4 术前准备: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袋、输血管、输血质控记录表等设备和文件。
2. 输血过程管理2.1 输血过程管控:确保输血既定的操作流程,并按相关规定记录和反馈各项数据。
2.2 输血核对:在开始输血前,通过受血者的住院号、姓名、血型和再次核对的方式,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2.3 输血血袋质量控制:检查输血血袋的密封性、标示是否清晰,有效期是否过期,并记录在血袋标签上。
3. 输血感染预防措施3.1 输血前的感染筛查: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受血者存在的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2 输血血袋的储存和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将输血血袋储存于指定的设备中,并保证其存放的环境符合卫生要求。
3.3 输血管的选择和管理:根据受血者的临床病情和输血需求,选择合适的输血管,并在输血前进行消毒处理和相关检查。
3.4 输血操作的无菌控制:在输血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细菌污染的风险。
3.5 输血后的感染监测:对受血者在输血后的感染情况进行及时监测,并按需进行病原学检测。
五、工作责任与监督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本制度,并确保其得到有效的执行。
2. 各科室负责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开展输血操作,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输血"有风险",不是"输营养",千万别输"人情血"
输血"有风险",不是"输营养",千万别输"人情血"我们常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输血的桥段,通常都是病人情况危急,需要立刻输血来挽救生命。
但是关于输血这些事你到底了解多少?是否会被影视剧中的一些剧情所误导呢?下面我简单的谈一谈输血有哪些风险以及一些常见误区。
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健康成年人血液约占人体体重的7%-8%,(也就是说一个体重50公斤的健康成人,血液大约为4000毫升)。
血液是人体健康信息情况的反馈表,一旦身体出现了问题,血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去医院做检查时通常都要做血常规检查。
不仅如此,血液还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
血液有运输功能、调节机体功能、缓冲作用及防御和止血保护作用。
正是因为血液具有以上这些重要功能,若是失血量过大或其组成成分发生异常,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输血是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虽然医学上会用一系列的措施对血液的安全及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但还是不能保证血液的绝对安全,输血始终存在风险。
一.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如乙肝、艾滋病、丙肝、梅毒等疾病。
血液不是经过严格检测了的吗,为什么还存在风险?据中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声明,像乙肝及艾滋病等这种病毒的检测是存在窗口期的,意思就是献血者即使已经感染了此类疾病,也会有一段时间不能被发现,即所说的“窗口期”,哪怕是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最好的试剂也无法检测出来。
众所周知的艾滋病,一旦患病,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无法抵抗任何疾病的入侵,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容易患上,艾滋病患者往往痛苦不堪。
二.可能存在排异反应的风险。
排异反应是指机体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
我们的身体有一套完整的造血、血液循环系统,但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这套系统遭到了破坏,这时我们必需要输血。
而输进我们体内的血属于外来血,在输血之前医生会做如血型配对等一系列检查,力求使排异反应降到最低。
但是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超级庞大复杂且不太完美的系统,还是可能会出现有危及生命健康的免疫反应。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为确保输血过程中安全可靠,防止输血相关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而建立的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全输血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背景介绍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失血、贫血等疾病。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传播等。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输血制度。
二、安全输血制度的目的安全输血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三、安全输血制度的主要内容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输血前,医疗机构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认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 确认输血血型:对患者和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血型匹配。
- 确认输血需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输血的血液成份和数量。
- 准备输血设备: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管、输血袋、输血针等设备,并确保其无菌。
2. 输血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范:- 核对患者身份:在输血前,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赋予正确的患者。
- 核对血液标本:核对输血血液的标本和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血液与患者匹配。
- 输血前的检查: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和实验室检查,确保患者适宜输血。
- 输血速度控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血液的性质,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输血过快引起输血反应。
-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3. 输血后的处理措施在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以下处理措施:- 监测患者反应:在输血后,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病情发展,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 处理输血残留物:将输血所使用的输血管、输血袋等设备进行正确的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记录和报告: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输血的时间、血液成份、输血量等信息,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输血风险防范
大冶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冯广红
输血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工作,其安全涉及医疗活动的 各个层面,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逐年增多。输血风险主要 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医院管理层存在的输血安全风险:风险意识不强,人员和设备配置不足、环节 管理薄弱
• 临床科室存在的输血安全风险:告知义务不到位,输血中请不规范,适应症把 握不严、输血记录不完整
板受到损能血小
板数量不足,疗效差。 • 发现血袋内有细小凝块,可用手指隔袋捏散,再轻轻摇匀 • 同时输几种成分血,应优先输用血小板。
新鲜冷冻血浆(FP)
• 储存方法: • 融化后的PP应尽快输入,因故融化后未输的PP,可在4℃冰箱
暂时保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更不可再冰冻保存 • 输入要求: • 要求输注速度快一些(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准),以便迅速达一个
可避免的输血、输血延误、输血量不足
• 1.输血已执行,血液成分适合输注,与患者血型相容,但输血决定有问题 • 2.具有血液成分输血适应症,但是未给予输血,或者输血明显延误 • 3.已经有特定血型或配合血液可用时,仍继续使用O型RHD阴性血液成分 • 原因: • 1.实验室检测结果错误、笔误、录入错误、临床判断失误 • 2.输血没有适应症 • 3.输血剂量和速率不符合患者需要 • 4.具有输血适应症,但实验室或临床原因而未给予输血或血液剂量不足或输血
输血不良事件
输注了不正确的血液成分-输错血液
• 1.血型不正确: • 2.为另一患者准备的血液,与受血者血型不相容 • 3.为另一患者准备的血液,与受血者血型侥幸相容 • 4.输注了不是医生处方的血液成分。如输注血小板而不是红细胞。 造成原因: 1.取血和输注失误 2.标本采集错误 3.骨髓/造血干细胞或实体器官移植后配血要求的改变 4.检测标本选择错误、ABO/RhD定型错误,从库存血液选择血液错误,导致了不正 确血型血液的选择和发放的其他检测和程序失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范本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范本安全输血是指在输血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措施,避免输血相关的风险和感染的发生。
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提高医疗质量,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输血措施和预防输血感染制度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个关于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的范本,供参考。
1.输血前准备(1)患者确认:与患者核对相关信息,确保患者身份、血型、血液配型等。
(2)血液筛查:对供血者进行血液筛查,包括血型鉴定、血红蛋白测定、传染病筛查等。
(3)血液保存:确保血液保存和运输的质量,按照规定条件保存血液,并核对血液有效期。
2.输血设备准备(1)输血器具: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输血器具,包括输血管道、输血袋、输血针等。
(2)输血设备检查:对输血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器具完好、无损伤,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3.输血操作规范(1)消毒操作:对输血部位进行消毒,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液和消毒方式,确保输血过程的无菌。
(2)输血采样:在输血前后,定期进行血液采样,检测血红蛋白、病原体感染等指标,确保输血效果和患者安全。
(3)输血速度: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输血目的,合理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不良反应。
(4)观察监测: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和记录,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指标。
(2)不良反应处理: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快速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调整治疗方案、给予适当的药物等措施。
5.输血感染预防制度(1)供血者感染筛查:对供血者进行感染筛查,包括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等,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2)血液质量控制:确保血液的质量可靠,定期检测血液相关指标,并设立质控机构进行质检。
(3)输血器官消毒:对输血器官进行规范的消毒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医务人员培训:定期对输血相关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对安全输血操作规程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操作技能。
输血风险的内容
输血风险的内容输血存在一定风险,当操作不当或者个人体质特殊时,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
输血一般是指异体输血,即安全输入与受血者血型相同的他人提供的血液或血液成分。
输血的危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制品中如果存在致热原,输血后患者体内可能会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热,受血者可表现为发热、寒战、呕吐等症状。
2. 过敏反应:当出现受血者对血液中蛋白物质过敏,或者输入血液中携带过敏抗体等情况时,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呼吸困难、腹泻等过敏症状,严重时可以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3. 溶血反应:由于免疫原因或非免疫等原因,使受血者输入的红细胞在体内产生异常破坏,从而诱发输血的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4. 传播疾病:输血传播疾病是常见的风险之一,因为有很多传染病的病毒都是通过血液来进行传播的,因此在输血的时候就会有相当大的风险。
不过目前对于输血的控制已经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献血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输血传播疾病的情况已经在明显减少。
5. 加重病情:并不是所有的贫血情况都可以通过输血来进行治疗,比如一些溶血性贫血的疾病,就不可以采取输血治疗的方法,因为溶血性贫血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的话可能会使溶血症状进一步加重。
6. 加重心脏负担:如果大量输血或者输血速度过快的话,会影响到正常的循环系统,这样也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很多时候输血都需要保持匀速进行,即便是贫血严重的患者,也只能缓慢输血。
7. 其他反应:输血还可能发生细菌污染、肺水肿、空气栓塞等情况。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输血治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规范,因此受血者也不必过于恐惧输血治疗。
安全输血制度
安全输血制度安全输血制度是指为确保血液及其制品的安全性,预防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建立和完善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安全输血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安全输血制度的背景和意义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拯救生命,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等。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建立安全输血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安全输血制度的内容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a. 患者的血型鉴定:通过血型鉴定,确定患者的血型,以便匹配合适的血液制品。
b. 患者的抗体筛查:进行抗体筛查,排除患者体内存在的不良抗体,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c. 输血适应症评估:评估患者是否有明确的输血适应症,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d. 血液制品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等。
2. 输血操作流程a. 输血前的核对: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输血适应症等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b. 输血前的抗体交叉试验:进行抗体交叉试验,确保输血的相容性。
c. 输血设备的准备:准备好输血设备,如输血管、输血袋、输血针等,确保设备的清洁和无菌。
d. 输血过程的监测:在输血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e. 输血后的观察和记录:输血结束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如输血量、输血时间等。
3. 输血质量控制a. 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如无菌、无致病菌等。
b. 输血设备的质量控制:定期检查和维护输血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c. 输血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质量控制:对输血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定期进行质量控制评估。
4. 输血相关的风险管理a. 输血反应的处理:对于浮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住手输血、赋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等。
b.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的筛查和监测机制,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传播传染病。
输血知识培训
输血知识培训输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技术,它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输血知识。
本文将从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的过程、输血后的监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患者血型与配型:在进行输血前,需要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检测,以确定需要输注的血液类型。
同时,还需要进行配型,确保输血的血液与患者自身的血液兼容。
如果不兼容,可能会引起输血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2.检查患者过敏史:在进行输血前,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以及对哪些物质过敏。
如果患者有过敏史,需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品。
3.检查患者病史:在进行输血前,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与血液疾病相关的病史,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4.检查患者体征:在进行输血前,需要检查患者的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能够承受输血过程。
5.确定输血适应症:在进行输血前,需要确定输血的适应症,例如严重贫血、失血性休克等,以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二、输血的过程1.选择适当的输血器材:在进行输血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输血器材,包括输血袋、输血管、针头等。
同时,需要保证输血器材的消毒和无菌。
2.选择适当的输血速度:在进行输血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输血速度,通常以开始输血时较慢,逐渐加快至恰当速度,输完后再逐渐减慢输血速度,以避免输血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输血时的监测:在进行输血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输血进程,以及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
4.输血结束后的处理:在输血结束后,需要妥善处理输血器材,包括清洗、消毒和丢弃等。
三、输血后的监测1.观察患者体征:在输血后,需要观察患者的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例如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
2.检查患者血液:在输血后,需要检查患者的血液情况,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等指标,以及可能出现的输血相关的实验室异常指标。
浅谈我国输血安全的风险与挑战
4、血源招募困难重重。
无 偿 献 血
血 血
。
血
5、固定无偿献血队伍比例不足40%。 、固定无偿献血队伍比例不足40%。
为保证充足的安全血液,必须建立低危人 群固定队伍。但目前的比例太低。
安全血液应该是不含任何病毒 寄生虫、药物、 安全血液应该是不含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 血液应该是不含任何病毒、 酒精、化学物质或其它能够使受血者遭损害、 酒精、化学物质或其它能够使受血者遭损害、 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的血液。 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的血液。
窗口期” 是指HIV最初进入机体到产生可检测出 “ 窗口期 ” 是指 最初进入机体到产生可检测出 的病毒抗体的时间,通常为14-21天。 这就是说 , 一 的病毒抗体的时间 , 通常为 天 这就是说, 个献血者在感染病毒的14-21天内献血,这份血液的 天内献血, 个献血者在感染病毒的 天内献血 筛查试验将呈现出“未感染”的假性结果。 筛查试验将呈现出“未感染”的假性结果。
年份
第一次献 第一次献 血人数 血人数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合计
96730
18013
15560
16765
21164
25228
总献血人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4703
30550
33210
38413
41556
178432
百分比
51.906
50.933
50.482
55.096
60.708
54.211
2、经血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加大。
以上存在问题,关键是两个“50%” 以上存在问题,关键是两个“50%” 严重制 约着血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给我们提 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血液人,我们应当 十分清醒自己所处的地位,变压力为动力, 进一步增强职业责任感,能早一天解决这 些矛盾和困难就早一天安全,能早一天加 强规范化管理就早一天主动。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范本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范本安全输血是指在向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不受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预防输血感染制度则是指医疗机构为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责任,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指南。
以下是一份关于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的范本。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和提高医疗机构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确保患者不受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适用于所有临床科室和输血相关人员。
二、工作要求1. 输血前准备(1)根据患者需要,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
(2)核对预输血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核对输血前必需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
(4)患者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相应的安全告知。
(5)核对输血配血单和血液制品标签,确认患者的身份、血型等信息与配血单和标签一致。
2. 输血操作(1)按规定使用洁净的输血室或病房,并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洁。
(2)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帽子、口罩、手套等。
(3)按照规定程序获取血液制品,并进行标签核对。
(4)使用血液适应性确证试剂,确认患者血型与输血血液制品相匹配。
(5)进行适当的血袋和输血管的预冷处理。
(6)传递血袋和输血管前,必须进行标签核对,确认患者身份和输血品质量等信息无误。
(7)血袋传递及输血前,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姓名和床位号等信息。
(8)将输血器具连接于静脉通道后,在输血前应进行30min观察,若无异常反应后方可开始输血。
(9)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包括生命体征、皮肤黏膜情况等,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3. 输血后处理(1)输血结束后,应及时拆除输血器具。
(2)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患者反应情况等,保存至患者病历中。
(3)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输血后,建议患者尽量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5)输血器具和空包装物应按规定分类收集和处理。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一、安全输血措施的重要性安全输血措施是指在进行输血过程中,为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采取的各种措施。
输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输错血型、传染病感染等,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预防输血感染制度则是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以保证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输血感染的发生。
二、安全输血措施的内容1. 严格的血液筛查:在进行输血前,必须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严格的筛查,排除携带传染病的风险,如艾滋病、乙肝、梅毒等。
2. 确保血液的准确性:在输血前,需通过多重检验手段,确保血液的血型和配型的准确性,避免输错血型的情况发生。
3. 完善的输血标识:在进行输血时,需要对输血袋进行明确的标识,包括输血者的姓名、住院号、血型、配型等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严格的消毒措施:对输血操作的仪器、用具等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 规范的穿刺操作:针对输血时的穿刺操作,需要按照严格的操作规程进行,以减少穿刺风险和感染风险。
6. 注意输血血液的储存和保存:输血血液的储存和保存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进行,避免血液的质量下降。
7. 规范的输血速度控制:在输血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输血过快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8. 密切观察输血效果: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三、预防输血感染制度的重要性1. 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是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输血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和风险。
2. 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是输血工作的基本制度,是对输血工作的规范和约束,有助于确保输血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预防输血感染制度有利于提高输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输血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四、预防输血感染制度的内容1. 输血前的筛查工作:在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筛查工作,包括供血者的病史、检查、血型配型等,以排除携带传染病的风险。
2024年医院安全输血操作细则(二篇)
2024年医院安全输血操作细则1、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与患者或近亲属讲清利害关系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由护士核对患者资料、原始血型、rh血型后采集防凝血样送输血科备血。
血样要保证准确无误并符合配血要求。
如患者为第一次输血,备血时应检查血型鉴定、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原来输过血的患者,血型鉴定可以不检查,但上次输血超过____天者,应检查抗体筛检,如为第二次入院,应检查全部项目。
2、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
(1)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2)献血者姓名、血液编号、血型;(3)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4)血液外观检查。
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码、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有无溶血等。
(5)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以上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3、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库存血不得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____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以上第二条核对内容再次核对无误后备输。
5、至患者床边输血时,再次核对前述内容,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
假如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其近亲属共同进行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假如有时)。
6、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遵照医嘱,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输给患者。
7、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
如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应用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在输注另外一袋血液。
8、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____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临床医师,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
2024年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三篇)
2024年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一、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
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
迟发性溶血反应一般由于不规则抗体未能检测出来所致。
二、控制方法:1.abo血型、rh(d)血型初检;2.复检abo正定型、abo反定型和rh(d)血型;3.交叉配血用盐水和凝聚胺配血法等。
三、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1.成分输血。
根据病人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
2.输用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制品时,进行白细胞滤除,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3.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调配供血。
四、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清单,内容完整、准确,输血科不接受缺乏必要资料或内容不准确的申请单。
2.护士抽血时一定,要核准病人身份。
3.血样送达输血科时,由送检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
4.输血科配血时,核对病人标本与申请单是否一致,检查血袋包装、有效期、颜色、凝块、是否溶血等,正确无误时才可进行交叉配血。
5.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
6.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共同核对,共同签字发出。
五、保证血液质量1.储血条件、温度符合要求。
2.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六、输血不良反应处。
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处理,填写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
2024年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输血感染。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2024年我们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
以下是具体内容:一、医院内部加强血液适用性的评估为了确保安全输血,医院内部将加强对患者血液适用性的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二病区
1
临床安全输血
一、安全输血的概念: 安全输血就是使用合法血站提供的合格 血液为需要输血治疗的病人进行治疗。 具体地讲,就是临床使用的血液必须是 经过合法采供血机构严格检测的血液,尽 量避免或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输血传播 性疾病。
2
二、输血的目的: • 拯救生命,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 全血—补充失血量; • 红细胞—提供氧的补充; • 血小板—用于化疗的患者或术后止血; • 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13
• 表-1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成分 反应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全血 0.88 • 浓缩红细胞 1.06 • 洗涤或冰冻红细胞 0.47 • 血小板 0.40 • 血浆 0.40
19
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接受输血后,供血者的 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可能被植入,不能被宿 主排斥,而是把受体的某些组织或器官作 为靶目标进行免疫攻击产生损害,导致 GVHD。表现为低热、皮疹及肝功能变化等。
20
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 循环负荷过重:如输血量过多过快,可引起充 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对老年人、婴幼儿及心 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表现为在输血过程中突然 发生呼吸困难、紫绀、泡沫样血痰等急性肺水 肿征象。应立即停止输血,按肺水肿和心力衰 竭紧急处理。 • 出血倾向:多见于大量输入库存血,由于血小 板减少,各种凝血因子含量降低及大量枸橼酸 进入体内钙离子缺乏等原因而致。因此,当大 量输入库存血时,应及时给予补充血小板、冷 沉淀及葡萄糖酸钙等。
3
三、护士对安全输血的重要作用
• 护士对安全输血起最后把关作用 • 凭丰富的输血知识,良好的责任意识 ,遵守 安全输血护理操作常规,可以杜绝输血意 外事故的发生。
4
四 、 如何掌握输血的速度
• 先慢后快原则 • 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 • 急性大量失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 100ml/min • 年老体弱、婴幼儿及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 度宜慢,1—2ml/min
14
• 表-2 输血反应的分析
• 反应类型 所占比例(%) • —————————————————— • 发热反应 52.1 • 过敏反应 42.6 • 溶血反应 4.5 • 循环负荷过重 0.7
15
一.输血反应: 1. 发热反应 2. 过敏反应 3. 溶血反应 4.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5. 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 血倾向) 6. 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7. 输血传播的疾病
18
3.溶血反应
• 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自己的红细胞破坏过多 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溶血表现。 • 常为责任事故,多为工作人员疏忽。即配血或输 血错误,将不合血型血输入,多为ABO血型不合。 因ABO血型抗体为天然抗体(IgM型),激活补 体能力强,使红细胞迅速在血管内破坏,病情严 重。 • ABO血型外的抗体多为不完全抗体(IgG型), 红细胞主要在血管外(脾脏)破坏。 • 溶血也可系非免疫因素引起,如血液库存时间过 长,室温下放置过久,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 液,红细胞的机械性损伤等。
5
五、输血的六个指征
(1)全血: 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 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血红蛋白 <80g/L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输注。
6
(2)红细胞: 用于红细胞破坏、丢失或生成障碍引 起的贫血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80g/L或 红细胞比积<0.30时输注。
7
(3)血小板: 血小板数减少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伴有 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30×109/L,板功 能低下且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11
六、血液中禁止添加药物输注
• 改变pH,离子浓度或渗透压导致血液成分 变性甚至溶血,而且药物可能发生化学反 应失效 • 药物可能掩盖输血反应的早期发现 • 加入药物过程增加污染机会 • 输血速度慢于输液,无法达到有效药物浓 度,降低疗效
12
临床输血的风险:
一.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传播性疾病 三.人为差错
21
二.输血传播的主要疾病
1. 2. 3. 4. 5. 6. 7. 艾滋病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庚型肝炎 梅毒 疟疾 8. 巨细胞病毒感染 9. 弓形体病 10.EB病毒
22
三.常见人为差错:
• • • • • 输血指征未掌握,不该输血时输血; 检查核对不认真,输错血; 血型鉴定不准确,配血错误; 输血操作错误,发生细菌污染; 输血记录不全,无法追查或反馈等。严密观察 • 核查供、受者姓名、住院号、血型、床号 等,血液标本送输血科复查血型 • 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24
谢谢!
25
8
(4)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Ⅱ、Ⅴ、 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 有出血表现时输注。一般需输入10—15毫 升/干克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9
(5)新鲜液体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 的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10
(6)洗涤红细胞: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 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 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 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 白尿症、高血钾症或缺IgA抗原但已有IgA 抗体的患者。
17
2.过敏反应 • 输血后发生的以荨麻疹及轻度血管神经性 水肿为主的一类反应。也是常见输血反应 之一,约占总输血反应率的45%左右。 • 原因为:(1)受血者为过敏体质或供血者 血液中有使受血者致敏的物质。(2)反复 多次输全血或血浆后,受血者体内产生免 疫球蛋白抗体。(3)受血者有IgA缺陷, 接受多次输血后,因抗IgA抗体而发生严重 过敏反应。
16
1. 发热反应
• 由于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体内产生抗白细 胞、血小板或血清蛋白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而导 致的发热。是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约占总输血 反应的43%。 • 溶血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早期也可表现发热, 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多表现为寒战、 高热。 • 出现发热反应时,应减慢输血速度,如症状发展 须终止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