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3 燃烧条件的探究
《燃烧条件的探究》 讲义
《燃烧条件的探究》讲义一、燃烧的现象与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无处不在。
无论是取暖用的炉火、做饭时的炉灶火焰,还是照亮夜晚的蜡烛和篝火,燃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你有没有想过,燃烧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有些物质容易燃烧,而有些则很难甚至无法燃烧?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与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能量。
三、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所谓可燃物,就是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比如木材、纸张、煤炭、石油等。
不同的可燃物其燃烧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
2、氧气(或其他助燃剂)氧气是支持燃烧的常见气体,但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其他气体如氯气也可以支持某些物质的燃烧。
但在大多数日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是燃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3、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纸张的着火点相对较低,而煤炭的着火点则较高。
只有当可燃物被加热到其着火点以上时,燃烧反应才能够持续进行。
四、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燃烧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可燃物的重要性实验材料:木条、石块、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2、分别尝试用酒精灯去点燃木条和石块。
实验现象:木条能够被点燃,而石块无法被点燃。
实验结论:只有可燃物才能够燃烧,非可燃物不能燃烧。
实验二: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实验材料:蜡烛、玻璃杯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其燃烧情况。
2、用玻璃杯将蜡烛罩住。
实验现象:蜡烛在空气中正常燃烧,当被玻璃杯罩住后,蜡烛逐渐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被隔绝时,燃烧无法持续进行。
实验三:探究着火点的作用实验材料:纸片、木块、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
并
。
请你在下 表空格 中
,
填写 实验操 作 和实验 现 象
结 论
想
实验操作和 实验现 象
(1) (2 )
(3 )
燃 烧 与物 质 的性 质 有关 燃 烧 与 氧气 有 关
物质必 须 具 有可燃性
燃烧 需 要 氧气
温度必 须 达 到可燃 物 的 着火点
燃烧 与温 度有关
讨论 行验证
:
本 题 围绕燃烧 的 三 个 条 件
;
,
给 出 了 三 种猜想 和 每种 猜 想 如第 次
得 到 的结 论
。
要 求 通 过 与此 相 对应 的实验 操 作和 观 察到 的现 象来 进
一
因 此 首 先 必 须 明 确 每 次 实 验 操 作 的 目的 是 什 么
。
。
实验操作要 证 明具 有可 燃性 的物质才能燃烧
、 ,
所 以应在其他条件
m
L
的 沸 水并 放 入 用 硬 纸 圈
,
小 块 自磷
,
在 烧 杯上 盖
一
片 薄铜片
铜片上
一
端放
一
堆干
燥 的红 磷
甲)
,
另
一
端放
小 块 已 用 滤 纸 吸 去 表 面 上 水 的 白磷 f 如 图
观 察现象
。
方案二
气1
,
:
用 导管对着方案
观 察现 象
。
一
中 所 述 烧 杯 中 的 白磷 吹 气 f 或 通 氧
,
,
放在
。
(2 ) 分别点 燃 两 支小 蜡 烛
,
将其 中
一
《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结论分析。
(2)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燃烧条件。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火柴、镊子、棉花、酒精、水、蜡烛、小石块、小木条、烧杯、铜片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提问: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烧条件的探究。
2、讲授新课(1)燃烧的概念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强调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条件的猜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猜想燃烧需要的条件。
学生可能提出的猜想: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等。
(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一:探究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步骤:分别将小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小木条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实验结论: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二:探究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步骤:将蜡烛固定在铜片上,点燃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用烧杯罩住后,蜡烛逐渐熄灭。
实验结论: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燃烧发生的条件探究实验 共26页
在线测试
6、(1)纸火锅在城市里悄然兴起,这种纸火锅精
巧漂亮,白色的底衬着火锅食料,干净、醒目;
纸火锅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纸
火锅烧不着的原因是
。
(2)人们常使用固体酒精做为纸火锅加热的热源。小
刚观察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固体酒精。服务员利
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
______ 。
(3)小刚无意中发现,将饮用的某品牌碳酸饮料所 放出气体喷在燃烧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 根据上述现象推测,该气体是______(填写化学 式),该气体所具有的性质是_____ _____。
反应化学方程:
延伸思考 ⑵若铜片上的白磷量比较多,燃烧一段时间
后,铜片上的红磷也会燃烧起来,为什么?
⑶若将烧杯上的铜片移走,并用一根玻璃导 管对着水中的白磷吹入空气。你将观察到 什么现象?为什么?能不能说”水生火“?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 ① 可燃物;
三者
• 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同时
• ③达到着火点.
6、(1)纸火锅在城市里悄然兴起,这种纸火锅 精巧漂亮,白色的底衬着火锅食料,干净、醒目; 纸火锅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纸 火锅烧不着的原因是 纸张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
(2)人们常使用固体酒精做为纸火锅加热的热源。 小刚观察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固体酒精。服务员 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氧气) 。 (3)小刚无意中发现,将饮用的某品牌碳酸饮料 所放出气体喷在燃烧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 根 该据气上体述所现具象有推的测 性, 质该 是气__体不是燃C烧O也2填不写支化持学燃式烧)。,
假如你是工程人员, 结合相关知识请提出针对性整改方案
猜一猜:如此壮观的图 片描述了什么场面?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教学设计16号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题内容,它是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学生已经学过的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下使为燃料的充分燃烧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学重点: 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验用品:①仪器:大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镊子、导气管、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②药品:酒精、小木条、小石头、白磷、红磷、热水三、课堂写真:学情分析: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燃烧现象,同时在学习氧气性质时有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等物质的燃烧,氧化反应及缓慢氧化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对燃烧有了模糊的印象,这些生活经验告诉学生燃烧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在已学的课程中涉及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学生多次感受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步骤。
为本节课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教师的引导,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学生实验探究、讨论法及控制变量法多种方法相结合实验教学过程:情景设置,引入课题:让学生观看有关“火”的几幅图片和视频,引入本课题——你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猜想与假设:通过视频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做出哪些猜想? 猜想一:有可燃物猜想二:有氧气(或空气)猜想三:达到一定温度(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设计与验证:让学生合作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实验一:把小石头,湿布条(有水)、沾有酒精的布条、木条、细铁丝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烧(即空气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把把小石头、湿布条(水)、木条、木炭、细铁丝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烧烫后放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三:把白磷和红磷分别按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的条件。
2. 验证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本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这三个条件对燃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可燃物:酒精、纸张、棉花等。
2. 助燃物:氧气、空气等。
3. 点火温度:打火机、酒精灯等。
4. 实验器材:实验台、试管、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打火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
2. 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可燃物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试管中,用打火机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2)助燃物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点火温度,观察燃烧现象。
(3)点火温度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用打火机加热至不同温度,观察燃烧现象。
3.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可燃物实验: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在点火温度下均可燃烧,说明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2. 助燃物实验: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燃烧更加旺盛;在空气条件下,燃烧现象相对较弱。
这说明助燃物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点火温度实验: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在点火温度下均可燃烧,但随着点火温度的升高,燃烧现象逐渐减弱。
这说明点火温度对燃烧有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2. 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在实际生活中,要确保燃烧过程安全,需严格控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回收实验材料。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验证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实验室教案:初中生物化学中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中生物化学中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室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控制燃烧条件来观察烷烃的燃烧现象,并了解燃烧需要的化学因素。
二、实验过程1.实验用品Bunsen燃气灯,试管架,试管,燃烧烷烃(如丙烷、丁烷、异丙烷等),纯净的氧气气体,点火器。
2.实验操作将无色透明的气体充入试管中,如异丙烷。
放置试管于试管架上,准备点燃。
使用点火器仔细点燃气体。
观察燃烧燃烛的颜色,热情度、是否充分燃烧等现象。
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重复以上操作,改变每个试管中氧气和烷烃的比例,观察燃烧现象的变化。
三、实验分析1.影响燃烧的因素燃料,氧气和点火器是影响燃烧的三个主要因素。
燃料是指可供燃烧的物质,氧气是燃烧的气体,点火器是用于点燃燃料的工具。
2.燃烧的化学反应燃烧是指燃料和氧气反应产生热量、光、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反应。
燃料通式:CnH2n+2 + (n+1) O2 → n CO2 + (n+1) H2O3.影响燃烧产物的因素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它们的产量和相对比例取决于氧气和燃料的比例。
四、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相同的燃料,燃烧产物的颜色、热情度、充分燃烧情况等都会随氧气和燃料的比例而改变。
控制氧气和燃料的比例是影响燃烧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和影响燃烧的因素,掌握了调节氧气和燃料比例的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安全,充分保护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注意细节,避免产生意外。
本实验通过探究燃烧条件对燃烧效果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化学反应和其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也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实用的知识。
《燃烧条件的探究》 讲义
《燃烧条件的探究》讲义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燃烧现象无处不在,如蜡烛的燃烧、木材的燃烧、煤炭的燃烧等。
那么,燃烧究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一)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可燃物是指能够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
常见的可燃物有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煤炭等。
不同的可燃物其燃烧特性也有所不同,例如,木材的燃烧需要较长时间的预热,而汽油则容易迅速燃烧。
(二)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氧气是支持燃烧的重要气体。
大多数物质的燃烧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在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 21%。
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降低时,燃烧会变得困难甚至无法进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燃烧都依赖氧气,例如,镁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这说明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与其他氧化剂发生燃烧反应。
(三)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很低,约为 40℃,在常温下暴露在空气中就容易自燃;而木材的着火点相对较高,通常需要几百摄氏度的温度才能燃烧。
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与氧气接触就会发生燃烧。
三、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加深对燃烧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小石块、小木条、蜡烛、玻璃杯、铜片、热水等。
(三)实验步骤实验一:可燃物的探究1、分别取小石块和小木条,用酒精灯加热。
2、观察现象,小石块无论怎么加热都不会燃烧,而小木条在加热一段时间后开始燃烧。
实验二:氧气的探究1、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2、观察现象,被罩住的蜡烛很快熄灭,而另一支蜡烛继续燃烧。
实验三:着火点的探究1、将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片温度升高。
2、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置小木条和小煤块,观察现象。
3、可以看到小木条很快燃烧起来,而小煤块没有燃烧。
(四)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一表明,小石块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小木条是可燃物,在达到一定温度后能够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燃烧条件探究
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燃烧条件探究一、教学目标:1.知晓不同燃料的燃烧条件。
2.掌握燃烧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消防常识,掌握火灾应急处理方式。
4.能够自主观察、实验、总结、提出问题。
二、教学重点:1.知晓燃烧的化学反应条件,如氧气和燃料的比例。
2.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化学反应和消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对于火灾应急处理方式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燃烧条件实验操作步骤:(1)在实验室准备好测试所需的器材和燃料。
(2)取一个净空瓶,将其口用一根玻璃吸管与瓶内附的杯子连接。
(3)将瓶内燃料燃烧至完全燃烧,向瓶内慢慢注入少量氧气,使其燃烧更加旺盛。
(4)通过直观观察,比较燃烧前后产生气体的量的差异,总结出氧气和燃料的正确比例。
2.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1)将烧杯放在天平上,记录其重量。
(2)将适量的酒精倒入烧杯中并点燃酒精,让其完全燃烧。
(3)将烧杯放入烤箱中加热,直到所有水分蒸发后,再将其取出放冷。
(4)根据烧杯的重量计算出酒精的质量,再将颜色无色的费氏试剂滴入烧杯中,记录下产生的化学反应,根据化学反应推测出产生的气体类型及化学反应式。
3.消防常识与实际操作:(1)对于初中生而言,消防常识和实际操作至关重要。
(2)通过给学生讲解火灾事故的类型,结合实际演习进行示范和实现训练来提高学生对于火灾应急处理的警惕与反应能力。
五、教学后记:本教学方案设计理念广泛,通过实验教学方式,探究燃烧条件和化学反应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积极参与和学习热情。
同时在运用消防常识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了解具体的火灾应急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是分析物质燃烧及其各种燃烧变化的有效手段。
它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化学、机械、动力、材料等,用于研究物质对不同燃烧条件的反应。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可以大致分为燃料探究和燃烧探究两个基本阶段。
燃料探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燃料的物理性质,包括沸点、粘度、比重、混合物性质等等。
燃烧探究则是研究燃料在实骅条件下如何燃烧,包括反应物密度、反应物温度、燃料/氧气/其他添加物比例、反应物混合比例等影响燃烧性能及其变化的因素。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需要专业的设备,例如回旋燃烧器回旋燃烧实骅装置,它可以模拟燃烧过程的实骅环境,控制燃烧的参数,如燃烧温度、压力、流速等,并且可以准确测量反应物温度、压力、混合气体中各种组分的浓度等。
同时,专用的脉冲拍摄装置可以测量实骅燃烧的辐射能量,从而定量评价反应物的燃烧效果。
燃料探究与燃烧探究有很多交叉叠加之处,涉及到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现象。
因此,进行燃烧条件探究实骅时,实骅参数的控制和测量都十分重要,它可以为燃烧反应数据统计、信息化及模型拟合提供可靠的依据。
《燃烧条件的探究》 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火意识。
二、作业内容1、课前预习(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燃烧条件的内容,初步了解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三个条件。
(2)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并尝试分析这些燃烧现象中涉及的燃烧条件。
2、课堂作业(1)实验探究①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以下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小石块、小木条、烧杯、坩埚钳、酒精灯、湿布等。
实验一:分别点燃蜡烛和小石块,观察现象,思考为什么蜡烛能燃烧而小石块不能燃烧。
实验二:将蜡烛用烧杯罩住,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思考为什么蜡烛会熄灭。
实验三:用坩埚钳分别夹持小木条和湿布,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现象,思考为什么小木条能燃烧而湿布不能燃烧。
②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实验现象,讨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填写实验报告。
(2)知识应用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炒菜时油锅着火、森林火灾等,让学生分析这些场景中燃烧的条件是如何满足的,以及应该如何灭火。
②让学生思考如果要使燃烧更充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并说明理由。
3、课后作业(1)书面作业①完成教材上关于燃烧条件的相关练习题。
②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燃烧条件的小论文,要求阐述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2)实践作业①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检查家中的消防安全,如电器是否正常、电线是否老化、是否有易燃物品堆积等,并制定一份家庭防火计划。
②制作一张关于燃烧条件和防火知识的手抄报。
燃烧条件案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的条件,验证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加深对燃烧条件理解。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光。
燃烧的条件有三个: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酒精、水、小棉球、小木条、煤、蜡烛、烧杯、玻璃杯、滤纸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火柴、铁夹、铁架台、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2. 同时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
3. 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4.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氯气中,观察现象。
5. 将一小块镁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1. 蘸有酒精的小棉球能被点燃,而蘸有水的小棉球不能被点燃。
2. 小木条容易被点燃,而煤不易被点燃。
3. 未罩烧杯的小蜡烛能继续燃烧,罩烧杯的小蜡烛一会儿熄灭。
4. 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5. 镁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六、实验结论1.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有些物质在氧气中也能燃烧。
3. 用玻璃杯罩住蜡烛,隔绝氧气,蜡烛会熄灭。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蘸有酒精的小棉球能被点燃,而蘸有水的小棉球不能被点燃?答: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不具有可燃性。
2.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小木条容易被点燃,而煤不易被点燃?答:因为小木条的着火点低于煤的着火点。
3.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用玻璃杯罩住蜡烛,蜡烛会熄灭?答:因为玻璃杯隔绝了蜡烛与氧气的接触,导致蜡烛熄灭。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验证了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同时,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现象,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进一步加深了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探究燃烧条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燃烧的条件,探究不同条件下物质燃烧的特性,为今后的安全用火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物质具有可燃性;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实验器材1. 酒精灯;2. 酒精;3. 小木块;4. 小铁块;5. 烧杯;6. 氧气瓶;7. 温度计;8. 秒表;9. 火柴;10. 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将酒精倒入酒精灯中,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颜色和形状;2. 将小木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记录木块燃烧的时间;3. 将小铁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铁块表面现象;4. 将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上,观察火焰熄灭时间;5. 将氧气瓶打开,用酒精灯加热氧气瓶,观察氧气燃烧现象;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燃烧条件。
五、实验现象1. 酒精灯火焰呈蓝色,温度较高;2. 小木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燃烧时间为10秒;3. 小铁块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表面出现红色;4. 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上,火焰熄灭时间为30秒;5. 氧气瓶打开后,加热氧气瓶,火焰迅速熄灭。
六、实验结论1. 物质具有可燃性,酒精、木块、铁块均具有可燃性;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酒精、木块、铁块在氧气中均能燃烧;3.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酒精、木块、铁块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后能燃烧;4. 燃烧条件满足时,燃烧现象明显,如火焰颜色、形状、温度等;5. 燃烧条件不满足时,燃烧现象不明显或无法燃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酒精灯火焰烧伤;2.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器材整理归位。
八、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特性;2. 研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3. 探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4. 研究燃烧条件对燃烧速度的影响。
九、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燃烧的条件,掌握了不同条件下物质燃烧的特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安全用火,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燃烧条件学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的条件;2. 了解可燃物、氧气和温度对燃烧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和光。
燃烧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可燃物:物质具有可燃性;2. 氧气: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 温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实验器材1. 酒精灯;2. 火柴;3. 金属片(铁、铜等);4. 玻璃片;5. 玻璃管;6. 水槽;7. 温度计;8. 可燃物(如纸片、木材等);9. 计时器;10. 气球。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环境安全;2. 将金属片放入玻璃管中,观察金属片是否燃烧;3. 在金属片上放置少量纸片,观察纸片是否燃烧;4. 将玻璃管倒置,使金属片露出水面,观察金属片是否燃烧;5. 用酒精灯加热金属片,观察金属片是否燃烧;6. 将气球充满氧气,将金属片放入气球中,观察金属片是否燃烧;7.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属片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说明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2. 纸片在金属片上能燃烧,说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3. 金属片在水中不能燃烧,说明温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4. 金属片在加热后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的必要条件;5. 金属片在充满氧气的气球中能燃烧,说明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
六、实验结论1. 燃烧需要满足可燃物、氧气和温度三个条件;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的必要条件;3. 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2. 实验器材要妥善保管,防止损坏;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分析结果要客观。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使我们对燃烧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燃烧条件的探究》 知识清单
《燃烧条件的探究》知识清单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简单来说,燃烧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快速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二、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可燃物可燃物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例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等都是常见的可燃物。
不同的可燃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这决定了它们燃烧的特性和难易程度。
2、氧气(或空气)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气体。
在空气中,氧气约占 21%的体积。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物质在其他氧化性气体(如氯气)中也能燃烧。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着火点是指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当可燃物被加热到着火点时,与氧气的反应能够自动持续进行,形成燃烧。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约为 40℃,而红磷的着火点约为 240℃。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只有当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烧才能发生。
三、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实验材料:木条、玻璃棒、酒精灯实验步骤:(1)分别用酒精灯加热木条和玻璃棒。
(2)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玻璃棒不是可燃物,所以不能燃烧。
2、实验二: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实验材料:蜡烛、玻璃杯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其燃烧情况。
(2)用玻璃杯将蜡烛罩住。
实验现象:蜡烛在空气中正常燃烧,用玻璃杯罩住后,蜡烛逐渐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氧气,玻璃杯罩住蜡烛后,内部氧气逐渐耗尽,蜡烛熄灭。
3、实验三:探究温度(着火点)对燃烧的影响实验材料:红磷、白磷、热水、铜片、酒精灯实验步骤:(1)在铜片上分别放置红磷和白磷,将铜片放入热水中。
(2)用酒精灯加热铜片。
实验现象:白磷在热水中燃烧,红磷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白磷着火点低,在热水中能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红磷着火点高,在热水中不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烧。
五年级科学实验室教案:燃烧条件探究
五年级科学实验室教案: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并掌握如何进行简单实验来验证这些条件。
实验材料:1.长烛2.火柴3.放大镜4.冷水5.数量相同的两个干净玻璃杯6.湿水7.厨房纸巾实验步骤:1.观察燃烧现象,描绘自己所看到的现象并简单解释它。
2.从周围自然界中寻找不同的可燃物,以逐步确定它们是否和氧气一起参与燃烧。
3.取两个干净玻璃杯,将其中一个用厨房纸巾擦干净,另一个则用湿水擦拭。
4.点燃一根蜡烛,并在点燃前把放大镜放在它的正前方。
千万不要让悬在烛心上的火花接触到放大镜。
5.移动放大镜,观察其焦点,并记录它呈现出的形状和颜色。
6.将点燃的蜡烛浸入冷水中,描绘观察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积累的经验。
7.在一个要覆盖整个玻璃杯口的地方,点燃一些湿纸巾或细硬纸片。
注意观察它在玻璃杯中的行为。
8.点燃一根火柴,并放进玻璃杯中。
覆盖玻璃杯并观察它的行为。
实验结果:1.火柴和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2.如果没有氧气,燃烧就不能发生,因为火柴和蜡烛都是可燃的物质。
3.玻璃杯中的空气氧气不够时,细硬纸片等材料就不能燃烧,但这时燃烧还是会产生热量。
4.冷水可以用于扑灭火焰。
5.把着火的东西覆盖上去,燃烧将会很快熄灭。
实验分析: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2.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会支持燃烧。
屏住呼吸可能不会扑灭火焰。
3.由于可燃物被火焰加热,产生的热量将传播开来并蔓延到其他物质上。
4.氧气枯竭可导致可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需要避免闭合环境中的可燃物燃烧。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并能通过简单实验验证这些条件。
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燃烧的形成和烟雾所含有的有害物质使空气变得不健康,强调了燃烧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大致了解了燃烧的初步知识。
中学科学实验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
导言在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燃烧条件的探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学生掌握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学科学实验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的过程和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实验目的1、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2、掌握如何控制燃烧的条件;3、掌握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实验器材烧杯、硫酸铜、铁棒、火柴、酒精灯、试管架、试管夹、打火机。
实验步骤1、取一只烧杯,加入适量的硫酸铜;2、取一根铁棒,加热到红热状态;3、将铁棒放到烧杯中,注意观察;4、拿出火柴点燃酒精灯,制造出需要的温度;5、用试管架和夹子取出一根铁棒,两端用火柴点燃;6、将铁棒的一个燃烧端移动到烧杯内,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1、硫酸铜颜色改变;2、铁棒慢慢变红,直至红热状态;3、当铁棒被放到烧杯中时,铁棒和硫酸铜开始剧烈反应,产生了燃烧现象。
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我们依次控制了燃烧的各个条件,比如温度、氧气、燃料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在第一步中,我们加入了硫酸铜,为实验奠定了基础。
硫酸铜作为催化剂,可以促进燃烧的发生。
在第二步中,我们将铁棒加热到红热状态,使铁棒达到燃烧的温度要求。
在第三步中,我们将铁棒放到硫酸铜中,铁棒和硫酸铜之间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当铁棒和硫酸铜产生化学反应时,燃烧就发生了。
实验意义1、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2、深入学习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从而更好地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结通过这次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燃烧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充分锻炼了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实验室安全意识。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相信让学生们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燃烧,这事儿可太有趣了。
就像咱们平常生火做饭,或者在野外看到篝火燃烧,那跳跃的火苗就像有生命似的。
今天咱就好好探究探究这燃烧的条件,就像探秘一个神秘宝藏一样。
燃烧啊,它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生的。
咱先说说这燃料,燃料就像是一场盛宴的食材,没食材哪能开饭啊?木头啊,纸张啊,汽油啊,这些都是常见的燃料。
你想啊,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像炒菜没菜一样,那火从哪儿来呢?就好比你想盖房子,没有砖头水泥,这房子怎么盖得起来?那火要是没有燃料,它怎么燃烧得起来呢?有了燃料还不够,还得有氧气呢。
氧气这玩意儿就像一个超级重要的嘉宾,没有它,这燃烧的派对就没法开始。
你可以做个小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个玻璃罩子里,然后慢慢地把玻璃罩子盖上。
你会发现啥?蜡烛的火苗越来越小,最后就熄灭了。
为啥呢?就是因为玻璃罩子里的氧气被蜡烛燃烧消耗光了,就像一个房间里的空气越来越少,人就会觉得难受,火苗没了氧气也没法欢快地燃烧了。
这氧气就像是给火苗送粮食的小货车,如果小货车不来了,火苗肯定就饿死了。
还有一个关键的点呢,就是温度。
温度得达到一定程度才行,这就像我们跑步,得跑到一定的速度才能算冲刺。
你拿着一根火柴,轻轻在火柴盒上一划,“哧”的一声,火柴就着了。
为啥呢?因为摩擦产生了足够的热量,让火柴头上的燃料达到了能够燃烧的温度。
要是温度不够,就像你想把水烧开,但是火就那么一丁点儿大,水半天也烧不开,火也燃不起来啊。
这温度不够的时候,燃料和氧气就像两个干瞪眼的人,有心却无力燃烧。
这三个条件就像三条腿的凳子,少了哪一个,这凳子都站不稳,燃烧也就没法顺利进行。
咱在生活中啊,到处都能看到这些燃烧条件在起作用。
比如说咱家里的煤气灶,煤气就是燃料,打开阀门,煤气就出来了,这就有了食材。
然后呢,周围到处都是空气,氧气就有了。
最后,你一打火,“啪”的一声,产生了足够的热量,温度够了,火就呼呼地烧起来了,就能做饭炒菜了。
再比如说森林火灾,有时候是有人乱丢烟头,烟头里没燃尽的烟草就是燃料,周围的空气就是氧气,那一点点火星如果在干燥的森林里,温度很容易就达到燃烧的条件,一场大火就可能烧起来了,多可怕啊。
《燃烧条件的探究》 作业设计方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1、深入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学会设计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并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3、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对火灾预防和安全用火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回顾1、让学生回顾燃烧的定义和现象,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实例。
2、提问学生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回忆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这三个要素。
(二)实验设计1、实验一:探究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准备材料:木条、玻璃棒、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分别尝试用酒精灯火焰点燃木条和玻璃棒,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为什么木条能被点燃,而玻璃棒不能?这说明了什么?2、实验二: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准备材料:蜡烛、玻璃杯、火柴。
实验步骤:点燃蜡烛。
用玻璃杯罩住燃烧的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思考问题:蜡烛在被玻璃杯罩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实验三:探究温度对燃烧的影响准备材料:纸、火柴、酒精灯。
实验步骤:将纸折成小块。
用火柴直接点燃纸,观察能否点燃。
用酒精灯加热纸一段时间后,再用火柴点燃,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两次点燃纸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温度对燃烧有怎样的作用?(三)实验记录与分析1、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其记录在实验报告表格中。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每个实验所探究的燃烧条件的作用。
(四)拓展思考1、提出问题: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氧气逐渐减少,燃烧会怎样变化?2、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如果遇到火灾,应该如何正确应对?(五)作业形式1、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填写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
2、短文写作要求学生以“燃烧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阐述燃烧条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做饭、取暖、防火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3 燃烧条件de探究
4.实验结论 可燃物燃烧需要de条件:__与__氧__气__(或__空__气__)_接__触___、达__到__可__燃__物__d_e_着__火__点__。 5.实验分析 实验设计中运用de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①探究可燃物与_氧__气__(_或__空__气__)_接__触_有关时,使可燃物都达到着火点; ②探究燃烧与__温__度____有关时,使可燃物都与氧气充分接触。 (2)对照实验法:铜片上de白磷与__红__磷____是第一组对照实验;铜片上de白磷与水 中未通入氧气de白磷是第二组对照实验;水中未通入氧气de白磷与水中通入氧气de 白磷是第三组对照实验。
图2
图3
实验13 燃烧条件de探究
(6)课外小组用图4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注射器de摩擦力忽略不计,装置 气密性良好,白磷始终在注射器1中。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按图示组装仪器,白磷不燃烧; b.向上推动注射器1de活塞至底部; c.向下推动注射器2de活塞至底部,白磷不燃烧; d.将装置倒置……白磷燃烧。 ①步骤dde操作是_向__下__拉__动__注__射__器__2_d_e_活__塞__至__白__磷__露__出__水__面__(_合__理__即__可__)_。 图4 ②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e实验现象是_步__骤__a_中__白__磷__不_ _燃__烧__,__步__骤__d_中__白__磷__燃__烧___。
①③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de条件
③④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de 条件是_与__氧__气__(或__空__气__)_接__触
是_与__氧__气__(_或__空__气__)_接__触
【解读】(1)装置中薄铜片de作用:__传__递__热__量__、__载__体__。
(2)装置中热水de作用:_提__供__热__量__、__隔__绝__氧___气__(或__空__气__)_。
实验13 燃烧条件de探究
核 心 素 养 —— 创新 角度1——防止污染
角度2——与其他实验结合
实验13 燃烧条件de探究
角度2——可验证分子运动轨迹de创新装置
该实验可得出氨分子de运动轨迹为从右至左
实验13 燃烧条件de探究
重 点 实 验 —— 分 层 练
【例】图1是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de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de白磷, 入少量氧气,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
实验13 燃烧条件de探究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 装置
实验 装置
①处白磷___燃__烧_____ ②处白磷__不__燃__烧____ ③处白磷__不__燃__烧____
④处白磷__燃__烧______
实验 结论
①②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de条件 是_温__度__达__到__可__燃__物__d_e_着__火_ 点
实验13 燃烧条件de探究
(2)实验二中,加热片刻后观察到蘸酒精de棉球燃烧而蘸水de棉球不燃烧,由此得 出de结论是_燃__烧__需__要__可__燃__物__。 (3)实验三中,用烧杯扣住de蜡烛熄灭,没有用烧杯扣住de蜡烛继续燃烧,由此得 出de结论是_燃__烧__需__要__与__氧__气__(_或__空__气__)_接__触__。
基础训练
(1)实验一用红磷、白磷探究燃烧de条件:
①该实验主要利用铜片良好de_导__热___性。
②白磷燃烧de_量__d_e_白__烟__。
图1实验一
③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e现象是铜__片__上__d_e_白__磷__燃__烧__而__红__磷__不__燃__烧__。
④装置中铜片上de白磷燃烧,而水中de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de条件是
_需__要__与__氧__气__(_或__空__气__)接__触_____;如果要让水中de白磷燃烧,可采取de措施是
_向__水__中__d_e_白__磷__通__入__氧__气_______。
⑤考虑到环境问题,本实验最简便de改进方案是__在__铜__片__上__方__倒__扣__一__个__烧__杯__。
实验二 图1
实验三
实验13 燃烧条件de探究
能力训练 (4) 图2所示实验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de现象是_甲__中__d_e_白__磷__不__燃___ _烧__,__乙__中__d_e_白__磷__燃__烧___。 (5)控制变量法是科学实验中de重要方法。图3所示de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de方法。 实验中观察到浸在__热__水____(填“热水”或“冷水”)中deY形管中白磷燃烧;该实 验中控制de变量是__温__度___。
实验13 燃烧条件de探究
1.实验目de:探究可燃物发生燃烧de必要条件 2.反应原理:___4_P_+_5_O__2=_=点_=_燃=_=__2P__2O__5 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内容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 装置
向烧杯中加入热水,并放入一
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 向烧杯中加入热水,并放入用 实验 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块干 硬纸圈圈住de小块白磷。用导 步骤 燥de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 管对准上述烧杯中de白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