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技术

合集下载

母婴阻断实施方案

母婴阻断实施方案
母婴阻断实施方案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篇
母婴阻断实施方案
一、背景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为降低母婴传播率,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母婴阻断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本方案旨在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为母婴阻断工作提供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
二、目标
1.降低母婴传播率,实现母婴零传播目标。
(2)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母婴阻断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6.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母婴阻断工作落到实处。
(2)完善母婴阻断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3)加大投入,保障母婴阻断工作所需经费。
(4)加强监督考核,确保母婴阻断工作取得实效。
五、评估与监测
(2)对高风险人群提供个性化咨询,提高其预防母婴传播的意识和能力。
2.孕期管理
(1)建立孕产妇档案,定期进行孕期检查,确保及时发现并管理感染孕产妇。
(2)对感染孕产妇进行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减少母婴传播风险。
(3)加强孕期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
3.分娩期管理
(1)提倡住院分娩,确保母婴安全。
5.健康教育
(1)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及家庭成员的防治知识知晓率。
(2)利用各类媒体,加大母婴阻断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6.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母婴阻断工作落到实处。
(2)完善母婴阻断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3)加大政策支持,保障母婴阻断工作所需经费。
2.提高孕产妇及婴幼儿的检测率、治疗率和随访率。
3.提高孕产妇及家庭成员的艾滋病、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

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合理应用

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合理应用

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合理应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是指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减少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机会,从而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风险。

替诺福韦酯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从替诺福韦酯的药理特点、适应症和应用方式等方面,探讨其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合理应用。

替诺福韦酯是一种经乙酰化后可活化成替诺福韦三磷酸的类似核苷酸,能够直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逆转录过程。

其药理特点包括广谱抗病毒作用、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分布特点等。

替诺福韦酯经口给药后能够迅速吸收,通过肝脏转化为活性代谢物替诺福韦三磷酸进入肝细胞。

由于其亲和力较高,替诺福韦三磷酸能够在肝脏中积累,并与病毒复制所需的核苷酸竞争结合,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孕期抗病毒治疗: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高病毒载量孕妇,可考虑在孕期进行替诺福韦酯的抗病毒治疗,以控制母体病毒载量,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替诺福韦酯治疗孕妇能够有效降低妊娠期和分娩期的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风险。

但应注意,在孕期应用替诺福韦酯时需权衡风险和利益,根据患者病情和孕周进行个体化决策,并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围产期母婴阻断:除孕期抗病毒治疗外,围产期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也是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关键。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产妇,应在分娩后24小时内给予新生儿替诺福韦酯的口服治疗。

替诺福韦酯的剂量和治疗时长应根据新生儿病情和出生病毒载量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并定期监测新生儿肝功能和病毒标志物的变化。

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应用需注意以下几点:严密监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替诺福韦酯对胎儿的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应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用;合理的药物使用和患者合作治疗是确保疗效的重要环节,医患之间需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和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孕期抗病毒治疗和围产期母婴阻断中有其合理应用的价值,但在应用过程中需权衡风险和利益,并进行个体化决策和有效监测。

乙肝母婴阻断检测技术要点

乙肝母婴阻断检测技术要点
3、传播途径
血液、体液(唾液、精液、阴 道分泌物、乳汁、泪液、尿液) 母婴 输血及血制品 性传播 皮肤、粘膜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传染源:携带者、急慢性病人 传染性 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 DNA 水平,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 平无关。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新生儿、易感儿童、高危人群重点预防 潜伏期:1.5~5个月
免疫金标记技术:
胶体金是一种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而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 免疫金标记技术: 主要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
免疫耐受 免疫清除 非活动或低复制期 再活动
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HBsAg
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1、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2、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3、慢性HBV感染临床诊断
乙肝五项检测的影响因素
样本采集与处理的影响 干扰物质的影响:常见的干扰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 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药物的影响: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会与HBsAg形成复合物,影响HBsAg的检出 HooK效应影响:随着ELISA一步法的应用,一些标本中抗原含量过高,产生HooK效应。影响检测结果,采用同步稀释测定或使用线性范围高的两对半定量法可以减HooK反应的发生 试剂的影响

乙肝母婴阻断策略

乙肝母婴阻断策略
32
母乳喂养
(3)以治疗乙型肝炎为目的而服用抗病毒药 物的孕妇,分娩后继续用药,由于乳汁中 存在少量的抗病毒药物对婴儿的安全性尚 不清楚,目前不建议母乳喂养。但有研究 表明,TDF在乳汁中药物含量少、毒性有 限。
33
母亲产后随访
(1)产后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者,按慢性乙 型肝炎患者的随访方案进行随访,每3个月 复查肝功能、HBV DNA;每6个月复查乙 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上腹部超 声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
29
(3)若婴儿第2针乙型肝炎疫苗延迟时间在3个 月以内,则尽快补打第2针,第3针仍在6月龄 时注射;若超过3个月,应尽快接种第2针疫 苗,至少间隔2个月后可接种第3针;
30
• (4)低体质量儿(<2000 g)或早产儿的免疫 接种:于出生12 h内接种HBIG 100 IU+乙肝疫苗 10 μg,并于1、2和7月龄各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0 μg;如母亲HBsAg不详,则按母亲HBsAg阳性 处理,即于出生12小时内接种HBIG 100 IU+乙肝 疫苗10 μg,同时尽快检测母亲HBsAg,如母亲 HBsAg阳性,婴儿于1、2和7月龄各注射乙型肝 炎疫苗10 μg;如母亲HBsAg阴性,出院时或1月 龄时接种乙肝疫苗10 μg,并在2和7月龄各注射 乙肝疫苗10 μg。
韩国荣等,慢性乙型肝炎育龄期妇女及孕妇的抗病毒治疗指征与时机,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年11月第23卷第11期,806-809
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妊娠患者:
• 应用干扰素治疗:建议终止妊娠; • 应用TDF、Ldt、LAM治疗:在充分沟通、权衡 利弊的情况,可继续治疗; • 应用ETV和ADV治疗:在充分沟通、权衡利弊的 情况下,换用TDF或Ldt治疗,可以继续妊娠。

母婴阻断整改措施_母婴传播整改措施

母婴阻断整改措施_母婴传播整改措施

母婴阻断整改措施_母婴传播整改措施母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亲传播给胎儿或婴儿的一种传播方式,其中以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的母婴传播最为常见。

为了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整改。

本文将针对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母婴传播,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

一、完善孕前和孕期保健服务1. 加强孕前健康教育:普及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基础知识,提高备孕夫妇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倡婚前检查和孕前咨询。

2. 提高孕期保健服务质量:加强孕期保健服务,确保孕妇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孕期感染。

3. 推广乙肝疫苗接种:鼓励孕妇及其家庭成员接种乙肝疫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二、加强新生儿免疫预防1. 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确保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按照0、1、6月的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

2. 推广乙肝免疫球蛋白应用:对于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三、加强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母婴阻断治疗1. 早期诊断:加强对孕妇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筛查,确保早期发现感染。

2.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载量高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3. 定期监测: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妇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治疗效果。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支持1. 普及母婴传播知识: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母婴传播的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

2. 消除歧视:倡导社会消除对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为母婴阻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政策,为母婴阻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母婴阻断整改措施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进行完善和整改,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保护母婴健康。

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合理应用

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合理应用

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合理应用替诺福韦酯(Entecavir)是一种特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

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合理应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临床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替诺福韦酯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的合理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风险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常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是指孕妇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的过程。

如果不及时干预,母婴传播的风险极大,易造成婴儿在出生后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二、替诺福韦酯在母婴阻断中的作用替诺福韦酯是一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其通过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DNA合成和复制,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在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中,替诺福韦酯可以通过一系列机制阻止病毒在孕妇和婴儿之间的传播,保护胎儿和新生儿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三、合理应用替诺福韦酯的策略1、对孕妇的治疗孕妇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必须及时接受替诺福韦酯的治疗。

替诺福韦酯在孕期的应用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可以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量,从而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肝功能、孕妇和胎儿的病毒载量、孕妇的生化指标等,以保证用药的效果和安全性。

2、对新生儿的干预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受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同时在出生后的最短时间内接受替诺福韦酯的口服治疗。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病毒在新生儿体内的复制和传播,有效防止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

3、母亲哺乳适当干预对于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她们可以继续哺乳,并且在哺乳期间孩子也可以接受替诺福韦酯治疗。

经过医生的指导和监控,母亲可以通过哺乳将自己体内的抗体传递给孩子,提高孩子对乙型肝炎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技术实施方案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技术实施方案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技术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一)总目标全面落实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如期实现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目标,提高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至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1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梅毒检测率达95%以上。

2.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85%以上。

3.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抗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

4.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早期诊断率达98%以上。

5.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5%以上。

6.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首针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时注射率达98%以上。

7.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2%以下。

8.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9.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1%以下。

二、工作内容消除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简称“消除母婴传播”)工作应以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综合防治体系为支撑,以常规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为基础,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为育龄人群、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全面、整合的消除母婴传播服务,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开展消除母婴传播相关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青少年、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及其家人对消除母婴传播的认知,增强其“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健康行为。

(二)检测与咨询医疗卫生机构遵循知情不拒绝的原则,检测前医务人员主动告知母婴传播的危害性、预防母婴传播措施、接受各项检测的必要性和检测的相关信息,并依据检测结果提供检测后咨询。

为所有结婚登记人群在接受婚前保健时提供艾滋病、梅毒检测与咨询服务;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期保健过程中开展夫妻共同咨询检测。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母婴阻断 (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母婴阻断 (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阻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母婴阻断是指采取措施防止乙型肝
炎病毒在母婴之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是通过血液和其他
生物体液传播的,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要进行母婴阻断,需要在预防和控制措施上采取以下几种
方式:
1. 孕妇乙肝筛查:所有孕妇在怀孕初期进行乙肝五项筛查,包括HBsAg、HBeAg、HBcAg、抗-HBs、抗-HBe。

如果孕妇HBsAg阳性,则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干预措施。

2.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同时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3. 推荐母乳喂养:乙肝病毒可以通过乳汁传播,但目前的
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于乙肝病毒的传播风险较低,且母
乳喂养对于婴儿的营养和免疫系统发育有益。

4. 避免剖腹产: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如果母婴血液接触的风险较高,如分娩过程中出血较多,建议进行剖腹产,以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总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阻断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通过及时的筛查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乙肝病毒在母婴之
间的传播风险,保护婴儿的健康。

HBV宫内感染母婴阻断的临床进展

HBV宫内感染母婴阻断的临床进展

B V治疗 ,但 其安全性受到 了国内学者 的质疑[ 1 。替 比 仍 高达4 3 . 0 %:若孕妇 HB V D N A< 6 l o g 。 拷贝, ml 时,H B V 抗H 母 婴传播的危 险将减 少3 0 . 0 %[ 6 】 。其机 制为高H B V D NA载量 夫定 ( t e l b i v u d i n e ,L d T)是一种新型 的B 左旋胸腺嘧啶类似 易导致 胎盘 发育 不 良,使胎 盘滋养 细胞 失去 了屏 障保护 作 物 ,于2 0 0 7 年4 月在我 国上市 ,通 过竞争D NA聚合酶的天然 用 ,出现 了HB V 经胎盘 的血源性和细胞源性 的宫 内感染f 4 ’ 。 底物 ,对HB V D NA的双链 复制 均具有强大 的抑制作用【 1 , 究显 示 ,Ld T 无遗 传毒 性 、致癌 性和 生殖毒 性 ,胎儿暴 露 于L d T中也是 安全 的[ 1 9 - 2 0 ] , 目前 已成为H B V母婴 阻断首选 的
HB V宫 内感 染的较适 宜方法 。其机 制是妊娠 2 0 周 胎盘滋养
HB V a c )可获得 良好 的免疫 阻断 。 】 ,而宫 内感染 目前 尚缺乏 细 胞 具 有 转 运 I g G的 能 力 , 同 时 早 期 应 用 H BI G, 除 直 接 中 确切的阻断措施 ,为我 国目前H B V感染母婴传播的最主要途 和 孕妇体 内的HB V颗 粒外 ,通过刺 激母体 的免疫 系统 ,提 径p ] 。研究显 示,H B V 经胎 盘宫 内感 染主要发生在 妊娠晚 高孕妇的细胞免疫功 能而 降低HB V DNA载量【 】 ,恢复胎盘 期 ,其 感染率与母亲血清 HB V D NA载量呈正相关 。资料显 屏 障 功 能 ,从 而 减 少 了HB V的 宫 内感 染 。 示 ,乙型肝炎病毒e 抗原 ( h e p a t i t i s B v i r u s e a n t i g e n ,H B e A g )

2024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要点(全文)

2024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要点(全文)

2024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要点(全文)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重要传播途径,围产期和婴儿时期感染HBV的慢性化率约为90%。

感染HBV的儿童继而成为水平传播的宿主,女性感染者生育期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下一代,是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聚集性HBV感染家族中,感染子代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病年龄较无家族史者提前10年,具有肝癌家族史的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升高32.9倍。

为帮助感染科、肝病科、妇产科和妇幼保健等相关工作者,在管理慢性HBV感染孕妇及所生婴儿的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24年版)》,医脉通特此整理了指南推荐意见,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临床问题1母婴传播所致的慢性HBV感染的诊断标准是什么?推荐意见1: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若7~12月龄时静脉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或HBV DNA 阳性,可诊断发生母婴传播所致的慢性HBV感染(1B);新生儿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不作为母婴传播的标准(1B)。

临床问题2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措施有哪些?推荐意见2.1: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尽早接种1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10µg酵母疫苗或20µg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1A);低体质量儿或早产儿,若生命体征稳定则在出生12h内尽早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满1月龄后,再按“0-1-6月”程序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若生命体征不稳定,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1A)。

推荐意见2.2: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在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不同的部位尽早注射1剂100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1A)。

乙肝母婴阻断PPT课件

乙肝母婴阻断PPT课件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的预防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胡孟彩
精选课件
1
一、流行病学
世界性分布 4亿
HBsAg(+)率<2%
2%-8%
>8%
1992年
低度流行区 中低度流行 高低度流行区
9.75%
精选课件
2
中国卫生部 2008
2006年1-59岁 9.75%1992 降至7.18%
1-4 岁 0.96%
精选课件
44
注意事项
(1)应避免将乙肝疫苗与其它疫苗在一个注射器内混合后接种。 (2)乙肝疫苗在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使疫苗液中的氢氧化铝胶
体完全悬浮。如果未能将乙肝疫苗中氢氧化铝胶体完全悬浮 均匀,或因贮藏不当导致氢氧化铝胶体呈块状,其接种效果 将明显降低或完全无效。 (3)如乙肝疫苗安瓿破裂、容量不足、变质、有摇不散的凝块、 超过效期,均不得使用。 (4)乙肝疫苗不得冻结,冻融后的乙肝疫苗不得使 用。 (5)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注射操作制度。
精选课件
27
乙肝疫苗第一针后有30%±的人产生抗 体,而第二种后有50%~70%±,第三 针后90%±产生抗体。
精选课件
28
乙肝疫苗预防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作用
198名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免疫
母亲仅HBsAg阳性的新生儿经全程免疫后,
第1年抗-HBs阳性率达97.2%,到第6年抗-HBs
阳性率仍达92.2%。
精选课件
35
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的机理
抗HBs与HBsAg结合,使整个Dane颗 粒被机体清除,降低母血病毒颗粒,同 时激活补体系统。但HBeAg存在于Dane 颗粒外的游离HBeAg 和IgG HBeAg两种 可溶形式, HBIG无法与之结合清除。

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是多少?

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是多少?

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是多少?大家知道,乙肝是会传染的,而且也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孩子,所以乙肝患者在过去不建议怀孕,而现在有了乙肝母婴阻断技术,乙肝患者也可以成功怀孕,但也有人担心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不高,费用等问题,那么,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到底有多高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有关乙肝母婴阻断这种技术的作用,以及它的成功率。

★什么是乙肝母婴阻断?乙肝母婴阻断其实是一种技术,只是现在很多人还不了解,因为很多妈妈在怀孕之前自身患有乙肝,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就很容易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出生后也有乙肝,甚至传染给他人,那么,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高吗?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乙肝母婴阻断。

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是指患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孕妇(俗称“澳抗阳性”),在妊娠期或围产期将携带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胎盘、产道等方式传给婴儿,婴儿出生后HBsAg阳性或6个月内转为阳性或发生乙型肝炎。

虽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但如果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乙肝病毒携带母亲很可能生下一个健康宝宝,这一过程称为乙肝母婴阻断。

★乙肝母婴阻断的作用由于我国人群HBsAg携带者比率高(约12%),约有40%的母亲携带乙肝病毒,其子女约有38%-58%也成为HBsAg阳性。

研究资料表明,其中90%将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不仅会使健康人受到感染,而且自身亦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因此,采取对策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

★乙肝母婴阻断的成功率高吗?要想阻断母婴传播,首先就要知道母婴传播的途径,目前认为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有分娩过程中受染、子宫内受染和通过卵子受染三种,因此阻断也从这些方面考虑。

阻断分娩过程中受染“24小时之内注射就可以”是误区,“免疫球蛋白”自费也要打,分娩过程中受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分娩过程中子宫的强烈收缩有可能将母血挤到新生儿的血液中。

由于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的血液中,如果这时能立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可以马上把新生儿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中和掉,新生儿就不会被感染了。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技术实施方案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技术实施方案

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技术实施方案目录一、概述 (2)1. 方案背景 (2)2. 问题现状 (3)3. 工作目标 (4)4. 工作范围 (5)二、技术应用 (6)1. 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技术 (7)2. 梅毒母婴传播预防技术 (9)3. 乙肝母婴传播预防技术 (10)3.1 诊断和筛查 (11)3.2 母体乙肝疫苗接种 (12)3.3 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抗HBe抗体注射 (13)三、工作内容 (14)1. 建立完善的母婴传染病监测体系 (16)2. 加强筛查和诊断能力建设 (17)3. 做好母婴传播管理和干预服务 (18)4. 推广使用先进的预防技术 (19)5. 开展宣传教育和社区服务 (21)四、组织管理 (22)1. 工作机构 (23)2. 职责分配 (24)3. 项目管理 (25)4. 信息宣传 (26)五、预期效果 (27)1. 显著降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率 (27)2. 提高孕产妇对母婴传染病的知晓度和早期诊断率 (28)3. 促进母婴健康平安 (29)六、经费保障 (31)1. 项目资金来源 (32)2. 资金使用计划 (33)七、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 (34)1. 潜在风险分析 (36)2. 应对措施 (37)八、1 阶段目标 (39)一、概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三种疾病的母婴传播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严重威胁妇女儿童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有效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我国制定了《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技术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母婴传播的发生,保护广大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权益。

本方案强调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母婴传播防治体系,提高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方案还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策略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策略

万方数据
.1052.
±堡塞旦』!壁堕压盈查!!!!堡!旦箜垫鲞箜!!塑竺!虫!垒£垡业!!!!!!!!!些!!垫!兰!∑!!:!!!堕!:!!
纤维化,可推迟至分娩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此类患者在妊 娠过程q】应临测HBV DNA,如HBV DNA升至>1×10…拷 贝/mL,则可在妊娠中晚期应用妊娠B级药物降低HBV
尘堡塞塑』!銎堕盎堑查!!!兰生!旦箜垫鲞箜!!塑鱼堕!!皇业!垦!尘!鲤堕!!!!堕!!!兰!!!!:!!!型!:!!
・1051・
・专家论坛・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策略
张雪峰 【摘要】 母婴传播途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重要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阻断是控制乙 型肝炎流行和危害性的有力措施。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母婴传播阻断进行了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相关学术组 织也分别公布了关于母婴传播阻断的新指南,但从临床实施指南现状的情况看,很多问题仍然未达成共识。现
qi儿HBV感染与母亲的密切接触相关,分娩后如母亲不注意卫
1)01:10
3760/cma.j.issn.2095—428X.2014.14.004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解放军第302医院新生儿疾病诊疗q1心 通信作者:张雪峰,Entail:doctorl966@sina.t-onl
病毒载量HBV携带状态的孕妇进行母婴传播阻断的前瞻性研 究结果显示,在妊娠32~36周开始口服LAM,8周后有71%
对产前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抗病毒治疗、产后联合免疫等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热点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使母婴 传播阻断策略更加规范有效.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
Interrup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maternal-infantile transmission

《乙肝母婴阻断》PPT课件.ppt

《乙肝母婴阻断》PPT课件.ppt

(四)出生后感染
• 新生儿接受乙肝母亲的母乳喂养及与患者 密切接触而受染。
二疫接种 • 夫妇一方HBV阳性,另一方检查乙肝标记
物,全部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以0、1、6 方案接种,接种剂量20µg乙肝酵母重组疫 苗,未产生抗体前,应用避孕套避免交叉感 染。鉴于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区,每个人 都处于感染乙肝的危险之中,提倡对 HBsAg阴性的尚未产生HBsAb者进行接种。
传播方式:
• 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 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产期传播是母 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Ⅰ)。在我国人 群中约30%~5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是 由母婴围产期传播引起的。
• 在围产期感染HBV的新生儿,有90%将发 展成慢性感染 (Ⅰ)。而这些慢性感染者约 25%在成年时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Ⅱ2)。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围生期工作的 一个重要方面。
3.尽早联合免疫
• (1)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 (2)乙肝疫苗接种
• 4.检测新生儿HBsAg • 5..关于母乳喂养 • 产后检测母乳HBV-DNA,了解乳汁的传染
性的大小
• 6.随访
(三)出生后阻断
• 国内外均有报道,剖宫产对降低HBV母婴 传播感染率的效果优于经阴道分娩;但也 有学者曾对HBV感染的孕妇所生新生儿随 访12个月,分析经阴道分娩、剖宫产、产 钳助产的三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比较 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不过,鉴于 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某些产科操 作(例如胎头吸引器)对胎儿皮肤产生微 创,将增加被HBV感染的风险
(3)抗病毒治疗
• 有学者主张给HBVDNA高载量的孕妇使用 拉米夫丁,以此来降低孕妇HBVDNA载量, 减少宫内感染,目前已见小样本的报道。 作者认为孕期使用拉米夫定安全性良好, 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和出生时状态无影响; 对于HBVDNA水平较高妊娠妇女应用拉米 夫定降低病毒载量后,减少了婴儿免疫失 败发生,是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指南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指南

• 3.孕晚期应用HBIG无预防母婴传播的作用:有学 者提出,HBV感染孕妇在孕晚期应用HBIG可预防胎 儿的宫内感染,但相关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对 照组新生儿免疫预防后的保护率仅55%~85%, 明显低于公认的保护率,提示对照组没有正规预 防;(2)诊断标准不正确,夸大了宫内感染率;(3) 部分研究自身前后的结果存在矛盾。另外,孕妇 使用HBIG后,新生儿体内并无抗一HBs[1]。;大 猩猩实验和HBV感染者肝移植后预防再感染的研究 提示,孕晚期每4周注射200~400 U的HBIG不可能 降低HBV病毒量”[5];我国也有报道指出该方案 并不能减少母婴传播[6-7]。因此,对HBV感染孕 妇在孕晚期不必应用HBIG。
• HBe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经正规预防后,仍 有5%-15%发生慢性HBV感染[7-9]。虽然, 有报道在妊娠中、晚期用拉米夫定或替比 夫定治疗可减少母婴传播[10-12]。但这些 研究有的病例数很少[10],有的对照组新 生儿可能没有正规预防[11],也有经治疗 后仍发生母婴传播的情况[10-11.13]。因 此,目前尚不能将孕妇HBeAg阳性进行常规 抗病毒治疗手段以作为减少母婴传播的适 应证
• HBV母婴传播,即HBsAg阳性孕产妇将HBV传给 子代,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和分娩后,而垂 直传播(分娩前的宫内感染)感染率<3%[1], 多见于HBeAg阳性孕妇。
• 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即HBsAg、乙型 肝炎表面抗体(抗HBs)、HBeAg、乙型肝炎e 抗体(抗-HBe)以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可判断有无感染或有无免疫力,其临 床诊断的意义见表1。
• 采取上述正规预防措施后,对HBsAg阳性 而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保护率为98 %~100%,,对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 妇的新生儿保护率为85%~95%[7-9]。如 果不使用HBIG,仅应用疫苗预防,总体保 护率仅为55%~8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技术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区,HBV母婴传播是病毒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从采取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以来,婴儿感染率已明显下降,但仍然有10%婴儿阻断失败。

研究表明:联合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而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儿目前尚无补救措施。

阻断母婴传播是乙肝的源头预防
母婴传播的概念: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尤其是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在妊娠、分娩、产后母婴密切接触及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者新生儿,引起婴儿HBV感染的过程。

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
1、孕妇体内乙肝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成正相关
高风险:HBV-DNA>1x106 copeis/ml
低风险:HBV-DNA 1X103-4 copeis/ml
极低风险:HBV-DNA<1x103 copeis/ml
2、胎盘屏障的完整性
3、胎儿的遗传易感性
4、e抗原的相关性
·母婴乙肝阻断技术研究进展:
主被动免疫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血源性乙肝疫苗
.基因疫苗
.酵母重组疫苗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新生儿联合免疫
孕期阻断+新生儿联合免疫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孕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联合免疫
分娩方式的探讨:
有研究认为,HBV阳性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的机率与产程长短关系密切;而剖宫产的胎儿不经过产道,可避免或者减少胎儿与母亲的体液接触,从而减少感染机会。

术前,产妇尚未进入产程,因此宫缩强度较弱,时间较短,或者没有宫缩,减少了由于胎盘血管破裂而引起母血进入胎儿血循环的机会。

但是,王建设等,采用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观察到,HBsAg阳性率和慢性HBV感染率在不同分娩方式间无统计学差异,认为阴道分娩虽能增加产时感染的机会,但由于目前采用生后联合
免疫,对产时感染可以采取较好的阻断效果,
故并不主张采取剖宫产分娩的方式减低乙肝母婴的传播。

降低产时传播的措施:
1.避免和降低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
2.减少阴道操作,尽量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预防胎儿头皮损伤。

3.胎儿娩出后更换无菌手套或有另一人实施新生儿处理。

4.吸粘液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吸引造成黏膜损伤。

5.断脐前用干净的纱布清除断脐部位的粘液和羊水。

6.断脐带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脐带断端。

7.注射前彻底清洁局部皮肤的血液和羊水,无菌纱布覆盖注射针孔。

生后阻断措施:
1.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12h内,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2.免疫接种后,应检测抗-HBs水平,如果抗HBs滴度<10mIU/ml,应加强免疫。

有关母乳喂养:
目前对HBsAg(+)或者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是否母乳喂养,尚有不同意见。

多项研究表明HBsAg(+)或者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分娩的婴儿,生后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母乳喂养不增加HBV的母婴传播。

但有学者主张,母亲血双阳性且HBV-DNA 阳性时,不宜采用母乳喂养。

北京佑安医院对207例乙肝病毒携带产妇乳汁病毒携带情况的研究表明,14例乳汁HBV-DNA 阳性者中,产妇HBV-DNA≥1X106,故产妇血液HBV-DNA<1x106者采用母乳喂养相对安全,但应注意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如果发生乳头皲裂或者新生儿口腔溃疡、腹泻等情况应暂停母乳喂养。

乙肝病毒的宫内传播:
HBV宫内传播的机制:
1.胎盘途径
2.PBMCs(外周血单核细胞)途径:PBMCs提供的HBV-DNA可能是HBV母婴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母胎细胞转运)
3.生殖细胞转运:此途径并不是宫内感染的主要途径。

胎盘途径传播方式:
1.妊娠晚期胎盘滋养叶细胞膜上产生P-C受体,其可与乙型肝炎病毒成分结合,以胞饮的形式进入胎盘细胞,但是胎盘细胞不含溶酶体,故不能将病毒成分杀灭,而是按浓度梯度以胞出的形式进入下一层胎盘组织内。

2.乙型肝炎病毒成分在胎盘各层组织的分布,由母体面至胎儿面呈浓度递减趋势。

3.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滋养层>绒毛基底层>毛细血管基底层>毛细血管上皮细胞
宫内感染临床诊断指标:
1.新生儿生于HBV携带母亲。

2.出生日,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前,采集外周血检测到HBV复制标志物(非脐血)。

3.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以排除产道感染及一过性感染)。

(第二届阻断HBV母婴传播和临床应用学术会)
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
1.母血中HBV-DNA含量
2.HBV基因型
3.遗传因素
4.其他因素
宫内感染发生的时间:
宫内感染发生率为2-15%,主要发生在妊娠第三期。

妊娠第一期:0-12w
妊娠第二期:13-28w
妊娠第三期:29-40w
孕期HBIG应用:
1.孕晚期28w 32w 36w 分别给孕妇肌注HBIG 200-400u
2.HBIG系高效免疫球蛋白的制剂,属于被动免疫,其中的抗HBs抗体可与HBsAg同时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消除HBV,降低母血中的病毒含量,可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的感染,也可能减少HBV在母体的复制.
3.孕期多次注射HBIG,抗HBs经胎盘输给胎儿,使其在宫内及获得被动免疫保护,预防了HBV 的宫内感染。

HBIG的对乙肝孕妇宫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但是近年循证医学资料的研究已经证明,肌注HBIG不能降低孕妇血液中病毒的含量,也不能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已不主张应用。

孕期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HBV复制
抗病毒药物安全性分类:
1.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曲他滨、替诺福韦被归入B类。

如果应用这些药物给母亲和胎儿带来的收益超过风险,则可以应用。

2.恩替卡韦、阿德福韦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胚胎和胎儿毒性,归入C类。

3.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由于具有抗增殖作用在妊娠期间应禁忌应用。

WHO推荐的HIV母婴阻断方案:
2009年11月30日WHO发布了HIV感染的妊娠期妇女抗病毒和HBV母婴阻断建议,其中拉米夫定是妊娠期推荐药物之一。

拉米夫定: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拉米夫定是安全的;能有效预防胎儿宫内HBV
感染,减少乙肝疫苗免疫的失败率,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率。

替比夫定:
1.属于妊娠期安全程度的B类药物,其优势在于,抗病毒作用比拉米夫定快而强;第一年的抗病耐药率低。

2.在妊娠期有可能更快地达到病毒复制的目的,降低病毒载量,减少母婴传播阻断的失败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