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惩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教育中的“惩罚”

【摘要】教育中的惩罚不能一味地理解为以体罚为主。最好的惩罚方式应该是深入学生的心灵,以民主、平等、独立为基本原则。要让学生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

【关键词】教育惩罚民主

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奖励和惩罚,不过提倡更多的还是“奖励”,比如说“愉快教学”“成功体验”“赏识孩子”。这种观点形成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认知和情感作用下进行的,积极的认识、愉快的心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如功课好的学生、守纪律的孩子是“夸”出来的一样。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倾向于使用惩罚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提到惩罚这个词汇,大家自然联想到打手心、责骂、批评、罚站、罚款等体罚方式。有如此想法,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惩罚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认为,惩罚对学生具有威慑作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另外,我国古代的个别教学中还有“头悬梁,锥刺股”“朴作教刑”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着“鞭子本姓竹,不怕书不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放下棍子,宠坏孩子”等俗语。这些故事和俗语都强调了惩罚在教学中的作用。于是,作为一种传统,惩罚被人们一代一代不假思索地承袭了下来。今天的教师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而且,部分教师从小在课堂上所受的就是这种惩罚性教学。

从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经历出发,习惯性地,他们相信惩罚可以起到惩一儆百的作用,惩罚学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再加上部分家长的认同,更加使得如此惩罚合情合理地存在着,并在一定程度上滥用了。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是充满现代民主精神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直接也是最亲密的。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教书育人”。为了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必然要借助教育手段。但是,我们看到最多的还是老师是教育中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教育惩罚主要来自的还是教育者,而不是学生。这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师生冲突、学生个性的压抑、心理亚健康等多重问题。

如何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呢?如何让师生的关系和谐美好呢?如何达到教而育的功效呢?我个人认为,它在于如何行之有效地用好教育惩罚。之前,我们已经肯定了一点——教育惩罚存在的必要性,所以,教育惩罚最佳的方式是改变施予者,让学生成为教育惩罚的主体。

在这个教育惩罚中,学生成为主体并不表示说老师没有参与权。老师的作用是监督和引导。为了让教育惩罚能切实地达到教育的初衷,老师首先需要营造出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制定出一个有公信力的制度,让学生懂得惩罚的目的和意义。这样可以尽量避免老师的独裁,学生也能心平静气地接受惩罚。正如著名的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他。”

现代社会提倡的是法治,在教育领域里,同样也适用。让学生接受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这些正能量的教育,对于学生整个人生的成长都是有益无害的。教育家魏书生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做了很多尝试,现介绍几例。

1.惩罚犯错误的学生唱一支歌,在愉快的氛围中,并没有削弱惩罚教育的效果。

2.惩罚犯错误的学生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3.惩罚犯错误的学生写说明书,这比写一般检讨书效果好。写检讨书往往千篇一律:“我犯了一个大错误……给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以下几点。”这样做浮皮潦草,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写说明书基本使用心理描述的方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第二张照片,正犯错误,两种思想怎么交战;第三张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

4.罚写心理病历。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好心理病历。心理病历包括五个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学生犯错误写心理病历,有利于他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

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错误的方法。

5.罚其喊口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得曾因偷杀爱犬被罚绘制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图;里根曾因踢碎邻居玻璃而被父亲罚做临工赔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为惩罚爱睡懒觉的女儿,早上故意不叫她起床让她品尝不按时起床造成的恶果,结果女儿从此改掉了这个毛病……这些高明的惩罚产生的精神力量不得不让人叹服。教育上的“润物细无声”就该是这样吧。

总之,“惩罚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它。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那种为惩罚而惩罚的行为,是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可以转换思路,师生共同制定规则,让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成长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