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策过程
.一、政策议程建立
.二、政策方案形成
.三、政策决定
.第一节政策过程
.一、政策议程建立
.二、政策方案形成
.三、政策决定
.四、政策执行
.五、政策评估
第一节政策过程政策过程
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行政决策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存在许多机构、部门、个人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若干阶段上渐次展开,不同阶段环环相扣,构成政府行动与社会问题间的往复循环。因此,“政策过程”这个概念就是要求用动态观点认识和分析行政决策,并揭示其中的复杂性。大多数学者将政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定、政策执行与政策评估。
一、政策议程建立
议程建立是政策过程的第————阶段,决策者需要辨认什么是政策问题,并依据某种标准,对问题的轻重缓急做出排序。初看似乎并无需要讨论的价值。总是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决策,因此,决策者必然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但实际情况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不同的
角度看问题可能完全不同。把什么问题纳入议程,把它看作什么性质的问题,这对后面的决策阶段有重要影响。因此,议程建立实际上是整个政策过程中最重要的。
(一)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威胁或损害而出现的问题;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也有人解释为,政策问题是那些引发部分或全部公民需求或不满的条件和状况,而这些公民追求的是状况的改善或矫正。(二)建立议程的途径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复杂的过程。各种问题能否进入正式的政策议程,取决于各种力量的交互影响力。一般来说,公众关心和讨论的各种问题叫公众议程,进入决策程序并被正式提出来讨论的各种问题,则是制度议程或政府议程。综观各国情况,进入制度议程的途径大致有三种:
(1)外在发动型:常由政府以外的社会团体或公众提出,首先成为公众议程,引起广泛讨论或较大反响,然后以社会舆论或建议的方式被政府采纳,从而进入正式的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常由最高领导集团或政治领袖提出,自上而下地形成各级政府的基本政策议程,再向外扩散成为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的议程;
(3)内在发动型:常是某一政府部门或某一层级的政府首先提出,并被采纳为政府的正式议程。
.以上三种途径无优劣之分,不同的制度背景、环境条件、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问题性质,均导致不同的途径。许多调查材料显示,特定时期的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可能不同。亦即公众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政府未必认为最重要。
二、政策方案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政策方案形成。问题被列入议程后的任务是为解决问题寻找一系列政策方案,从中选择最恰当的、最符合政策目标的方案,以供决策者做最终的比较和决定。
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政策问题必然牵涉很多方面的利益和行为。为此,制订方案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信息性原则,掌握充分的信息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政策问题是具体的,政策方案必须基于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广泛性。
2. 系统性原则,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问题相互关联,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和系统。
3.预见性原则,问题的程度、大小、性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方案的制订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
4. 灵活性原则,政策方案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问题所提出的,一旦正式成为公共政策,它将具有强制约束性,即具备某种刚性。然而,突发或紧急情况的出现会对政策造成挑战。5.可行性原则
政策方案应是竞争择优的,“优”的标准需要综合政策目标、社.政策方案应是竞争择优的,“优”的标准需要综合政策目标、社会收益、执行可能等标准来评价,评价的过程应有充分的公开性和竞争性。仅由少数领导或少数部门提出政策方案,然后就强制推行,这种方法不可取。
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一般来说,最终决策权需要集中,但为使这种集中不走向偏颇,就要有一个对各种方案进行广泛讨论、咨询的过程。首先划定政策涉及的对象和范围,一方面公开咨询,另一方面把政策方案的制订交由负责任的团体和组织制订,然后通过公开、公正的程序提交决策部门。
政策方案的来源是可以多元化的,它比政府某部门独立操作可能更能产生效益和权威,也是政策过程民主化的一种措施。针对政策形成,我们强调的是解决办法之间的选择性。不同的参与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相应的政策方案,然后通过协商、讨论、说理来解释最后决策的理由。为每一个方案提出理由。这是程序民主的体现,如果政策方案的理由被接受,那么,公共政策实行起来会事半功倍。为了避免前面提到的两种困境,政府要提高决策公正性和协商能力。
三、政策决定
在这个阶段上,决策者要对备选方案进行淘汰,要明确选择的理由并下政治决心。很多时候,还需要对较粗略方案进一步细化,或将各种方案予以综合。
此外,还要尽可能地确定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措施和手段,包括政策界限、权限
的规定和相关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财政资金的保障等。
经决策模式确定政策方案后,必须对该方案合法化成为真正有权威性的决策,只有获得合法性的政策决策,才能在后续的政策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政策合法化包含两个层次:政治正当性和政策合法化程序。.此外,还要尽可能地确定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措施和手段,包括政策界限、权限的规定和相关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财政资金的保障等。
经决策模式确定政策方案后,必须对该方案合法化成为真正有权威性的决策,只有获得合法性的政策决策,才能在后续的政策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政策合法化包含两个层次:政治正当性和政策合法化程序。
.政治正当性包含:实质层面与心理层面。实质层面即合法性问题,是指必须在宪法架构下运作;在化过程的政策,才能为广大的民众所接受,付诸施行时,才会民主法治的国家,合法化是政策必经的历程,经立法机关合法比较顺利。
心理层面则是指被统治者愿意接受统治者以及其政策的统治与约束,统治的正当性愈高,则民众的服从度愈高,愈能得到高的政策绩效,反之则否。因此,在我国港澳特别行政区,合法性被称为“认受性”,即接受与认同的程度。
简单而言,可以认为,政策合法化就是使政策方案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1.决策者及其权力的合法化,只有具备合法性的决策主体在其权限范围内颁布的政策,才有合法化的可能。
2. 政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许多国家设有专门规范决策过程的程序性法规,如审查、听证制度等。
3. 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的政策方案必须与国家的宪法和现行法律保持一致,不能发生抵触。
正式决定了的政策方案,还需要经由执行机构的努力转化为实际效果。.正式决定了的政策方案,还需要经由执行机构的努力转化为实际效果。
四、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效受到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分三大类
1.政策决定因素
所谓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这种规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2.政策资源因素
政策资源可等同于执行条件,是指政策执行中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从制定到执行,都面临着如何配给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问题。大体可把政策资源因素分为:执行经费、执行人员、执行机构、执行保障。
3.政策环境因素
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外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是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在公众关系和对政策执行的整合程度,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自然因素主要在自然条件的突发性变化,如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会改变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