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教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合集下载

[哲学]2《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2《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19/1/19 15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就 要求一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 照从而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物质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 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 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觉,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流射影像的
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
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 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 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 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
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
的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多种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 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2019/1/19
10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 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 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社会一旦有 技术上的需要,这 种需要就会比十所 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
感性认识中 渗透着理性 认识
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 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 表现
理性认识中 渗透着感性 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经验论和唯理论

2《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主体的特征: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实践性
2023/4/8
8
③主体的形式: A.个人主体 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 C.社会主体
2023/4/8
9
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①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 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 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②客体的特征
A.客观性: 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
世界是可知的。
2023/4/8
29
荀子
2023/4/8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知 之 ” ,而是“求之而后 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 知,物之理也”。
30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本不 隐藏自己的大书,只 要我们去读它,我们 就可以认识它。
37
(B)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 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客观世 界只是观察、适应的对象,而不 是实践和改造的对象,因而只能 在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
2023/4/8
38
(C)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来观察认识问题
由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与实践的 辩证关系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所以它 把认识看作是不包含矛盾的,一成不变的, 一次完成的,如同照相机照相一样,这样 就不能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抹煞 了人类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也就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也不能科学 地解决认识问题。
(一)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工业实践
2023/4/8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费尔巴哈
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
•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
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 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
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
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一,不可知论的两种表现: 一是以休谟为代表,主张人只能知道的是 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 一是以康德为代表,主张人只能认识事物 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自 在之物”是人认识不了的。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知之 ” ,而是“求之而后 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 也”;“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主体 ≠ 主观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 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客体 ≠ 客观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工具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2018版马原:第二章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fh

2018版马原:第二章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fh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 人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 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
习近平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 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有完结……人类 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 创造,有所前进”。
毛泽东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 “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 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 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 我们去研究。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 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好贯彻。认识路线和思想路 线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
第三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实现理论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改 造 世 界认
识 世 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的任务
解释世界 揭示规律 主 认识
改造世界 理论指导
客 实践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 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 有助于 改造世界
人们只有在改造 世界的实践中才 能不断深化、拓 展对世界的认识
主体
客体
人也不会满足于 世界的现存形式
世界不会自 动地满足人
人类主体总是受着目的性和 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 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
但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 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 满足主体的的愿望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编辑ppt
21
2、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规定了认识 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把辩证法应用于 反映论,科学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辨 证关系。
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摹写性和创造性。
6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 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的认识论成果的基础 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 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发展的规律问 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指导。
编辑ppt
8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 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编辑ppt
9
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 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编辑ppt
33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即承认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即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
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 绝对的和相对的。 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 和相对性。
编辑ppt
13
邓小平:关于中国改革
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 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时间决定了认识的发生。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荀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恩格斯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 王夫之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1(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从西方古代的“回忆说” ,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 〜中国古代“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到西方近代的“天赋观念”说〜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不同形式。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主体历史方位感
价值本位意识



社会秩序意识 社会规范意识 价值实践意识
特 征
社会历史性 群体性 评判定向性 规范性
含义 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
揭示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价值关系
特点
主体通过体验把握客体能否满足需要
以特定价值词进行评判

值 评
满足主体需要: 出发点,前提
合理性
利于主体生存发展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再认识 再实践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52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次完成的
78
二 、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79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80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
谬误
81
82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 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切认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 回答的问题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1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34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汽车
35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回答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36
推理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 王强是一名学生, 所以王强一定要参加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人们 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备一些 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2、必须遵循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所占有的 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一 种思维形式。推理必须要有已知的前提判 断,有已知推出未知是其特点。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它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间 接认识,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感性认识 认识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知觉是各种感觉集合起来而形成的关于 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对客观事物各种 特性的综合反映。其特点是综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 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以往感知过的 客观事物的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其特点 是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 接性、具体性。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要重 视理性因素的作用,也要重视非理 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指认识 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 信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它们对 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 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 要的意义。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 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 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的相互渗透表明,在人们的实际认识 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 理性认识,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而非绝 对的。

《马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辽宁医学院
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辽宁医学院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辽宁医学院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割裂两者关系 唯理论 经验论
辽宁医学院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经验论夸大感性
认识而轻视理性认 识; 守株待兔
辽宁医学院
唯理论夸大理性 认识而轻视感性认识;
纸上谈兵
3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A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料 B、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3 主体的特点:b 社会性
辽宁医学院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3 主体的特点:c 实践性
辽宁医学院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3 主体的特点:d 能动性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辽宁医学院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辽宁医学院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客体的特点:2 对象性
辽宁医学院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12 (1202-1200021B-012) > 学习指导书>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本章知识点(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不仅要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确立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懂得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关键词: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造世界(三)主要内容简述:1、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本节的逻辑线索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厘清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进而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正确分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揭示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各种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实践活动过程是在实践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存在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些观念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 是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带着 个别性和偶然性,而且常常会欺 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验不能 形成无可怀疑的科学知识。第二 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 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 就知道,清楚明白,无可怀疑, 这类观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第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 金山之类,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 能成为科学。笛卡儿认为,第二类观 念是普遍必然的,不可能来自个别的、 偶然的感性经验,只能是理性自身固 有的“天赋观念”。所以,他认为真 正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人的天赋观念, 只有人类先天就具有的这些天赋观念 才是知识的源泉。
其一
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 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 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 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 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其二
反映具有创造性。反 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 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 映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 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硬! 红!
甜!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 别方面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 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
表象是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的基础 上客观事物在头脑中 形成的感性形象。
一切科学的定义、定 理、定律、理论、观 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案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案

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时间决定了认识的发生。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王夫之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1(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从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到西方近代的“天赋观念”说~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不同形式。

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评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唯心主义一般看到了主体认识图示、认识结构对认识活动所引起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又把这种认识图式、认识结构先验化了~往往导致神秘主义。

2(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观点: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

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代表:休谟,英,和康德,德,对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评价: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往往为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地盘~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它从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能判定认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3(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观点: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大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直观映射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观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代表: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等都属于这种理论。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评价: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辩证法。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毛泽东“知~接也。

” “虑~求也。

” “循所闻而得其意。

”-----墨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认识主体:感性认识离不开人的感觉经验认识客体: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对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的全体的认识。

理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思维的“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而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反映。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已知合乎规律的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

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

”-----康德,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因素。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这不仅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而且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两种错误:“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掌握了大量现象的基础上~要对现象、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和分析~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

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需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1(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不是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等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第一~主体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要受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第二~主体的认识要受到各种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第三~主体认识还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2(无限性:即使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及实践过程本身的推移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把握认识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1,能使我们避免割裂理论和实践二者统一的“左”的和右的错误,2,可以使人们自觉地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相对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真理: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1,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某一部分或片段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二,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第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可以指导我们树立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 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第二~为我们提供了一件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人类活动不仅遵循真理原则~而且遵循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第一~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方面~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方面。

第二~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目的性原则。

第三~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多样化原则。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一~真理与价值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

第二~真理和价值统一的根据就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第三~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