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1. 引言1.1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背景在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这一现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多方面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被其他形式的信息吸引,导致对传统语文学习的兴趣减弱。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并非致力于深刻理解知识,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性地学习,导致学生表达能力不足。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缺乏语言交流的氛围使孩子们缺乏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进而影响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背景正是这些因素交织而成。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背景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和深刻理解知识的问题。
引入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深层理解,激发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才能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表达能力。
【2000字】1.2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缺乏语言表达的能力。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也限制了他们在思维和表达方面的能力发展。
在课堂上,学生的“失语”现象导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课堂活跃度不高。
学生的“失语”现象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考试表现。
在语文学习中,语言表达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若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就无法在考试中得到较好的成绩。
这种“失语”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学习动力。
学生的“失语”现象还可能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在课堂上无法流畅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发展,也影响了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有必要采取措施来改善这一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正文2.1 原因一: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可能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
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报告
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报告一、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日渐减少,学生保持沉默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等待其它同学的回答或者教师的讲解。
这种课堂“失语”现象既不利于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发展、思维水平的锻炼,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和自我表现水平的发展,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为探明引发这个现象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我们从黄埔区姬堂小学1―6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20人,并对任课教师实行了随机访谈。
作为研究工具,我们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
先设定与课堂“失语”现象密切相关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自身因素等,然后针对这些因素,设计相对应的问题。
经过多次试测,修改润色,问卷中设计的问题能够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
为了保证答题时不受任课教师的干扰,要求其任课教师回避,问卷由作者带领学生独立完成。
本次调查发放的252份问卷全部收回,无效问卷12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4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一)小学课堂“失语”现象描述1. 学生眼中的课堂“失语”现象调查结果显示,160名学生意识到课堂发言能够给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好处,不想成为“失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6.7%;而想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学生12名,仅占5%。
有65名学生对待课堂发言与否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占总人数的27.5%。
从学生个体来看,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不想成为“失语”一族,希望教师能够给予发言的机会,不同学生的想法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男女生之间的看法也没有太大的差异。
2. 教师眼中的课堂“失语”现象教师对课堂“失语”现象的看法不一,综合访谈教师材料,能够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课堂“失语”现象与教师及其授课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失语”现象与不同的授课教师及其授课方式密切相关。
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的课堂,“失语”现象就会减少,反之则不然。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心理,他们乐于接受,“失语”现象就会减少。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失语”的现象,即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时,出现词不达意或者无话可说的情况。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成绩,也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造成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的对策呢?下面,我们将从原因和对策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原因分析1. 缺乏语言环境很多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缺乏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导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在语文课堂上,这种情况会更加显著,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 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现在的小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输入,却忽视了语言表达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缺乏对说、听、读、写等语言形式的全面训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会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现象。
3. 自律能力不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般是以讲解和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则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
由于自律能力不够强,很多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会出现沉默或回答含糊、不清晰的情况,这也是造成他们“失语”的原因之一。
4. 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由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导致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不愿意积极参与到语言表达和交流中去,这也是造成“失语”现象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措施1.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学校应该通过开展语言环境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语言交流中去。
可以开展班会、朗读比赛和语文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多说、多读、多写,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开展综合素质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训练。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出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前言语文作为中小学必修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经常出现“失语”现象。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的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分析1.语言能力不足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指他们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常常会提问,希望学生回答,但是许多学生由于词汇量较少,语言能力较差导致无法回答,从而产生“失语”现象。
2.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在上语文课堂时,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对语文兴趣不高或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导致了他们对语文内容的不关注,这样的学生就更容易产生“失语”现象。
3.自我压抑心理在语文课堂上,有些学生由于过于紧张或自我压抑无法发挥其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产生“失语”现象。
4.教学方法不正确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原因。
一些老师可能教学方法单一,重复呈现知识,讲解内容繁琐无味,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产生不自信心理,产生“失语”现象。
二、对策建议1.开展听说训练听说训练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互动、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注重精细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依据,精细化地调节讲解语言和形式,以防止学生产生“失语”现象。
3.引导积极学习态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心理辅导针对“失语”现象,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帮助他们积极面对自己的心理压力,树立自信心,从而不再产生“失语”现象。
结语“失语”现象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日常交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言思维和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指的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无法流畅表达思想或回答问题的情况。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主体因素、家长教育责任以及教师引导作用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增加口头表达练习的机会、加强家长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建议。
通过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可以提升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学校、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原因分析、对策建议、学生主体因素、家长教育责任、教师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1. 引言1.1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解释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失语”现象是指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出现困难或不流畅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尤为常见,造成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欠缺,影响其语文学习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学生“失语”可能表现为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思维混乱等情况,给教师和家长带来教学和教育上的困扰。
导致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既包括学生个体因素,也与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有关。
解决学生“失语”问题需要全方位考虑,从学生自身能力提升、家庭教育引导和教师专业指导等方面综合施策,共同关注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失语”障碍,激发他们的语言潜能,提高语文课堂上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2. 正文2.1 原因分析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语言表达的机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学生更愿意通过电子设备与人进行交流,而不是通过口头交流。
这导致他们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也就无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环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字失语现象调查报告(一)
文字失语现象调查报告(一)文字失语现象调查报告经过一项针对现代社会中“文字失语现象”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现象描述文字失语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过度依赖文字表达,以及缺乏真实的沟通方式,导致语言受限、表达能力下降的现象。
表现形式•使用大量缩写或符号代替完整的单词和语句•缺乏基本的语法和标点符号•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语句常常缺乏上下文,导致歧义和误解影响文字失语现象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自我表达能力,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导致沟通障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尤其是在需要书面沟通的情景中•形成社会性问题,如影响语言、文化传播等对策建议针对文字失语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重视学习语言和书写技能,加强基础的语言能力•积极寻找真实的沟通方式,如面对面的交流和电话沟通•充分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过于依赖文本信息•在书面沟通中,注意语法、标点符号和上下文的准确性结论文字失语现象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需要我们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实践意义文字失语现象所带来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存在于工作和学习中。
尤其在信息时代,文字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去寻找切实有效的对策:•加强语言和书写基础的学习,打牢基础;•学会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不要只局限于文字表达;•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思想,更有创造力;•在书面沟通中,注意语法、标点符号和上下文的准确性,让读者更易读懂。
结束语文字失语现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我们共同应对。
而有效地应对这一现象,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沟通技巧,积极寻找更多解决办法,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更加便利的社会环境。
对话教学中语文课堂失语现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对话教学中语文课堂失语现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对话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少出现学生和教师都能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况。
一些学生在对话中经常出现“失语”现象,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对话教学中语文课堂失语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找到实现对话教学目标的更有效的方法。
具体目的如下:1. 探究造成语文课堂失语现象的原因;2. 分析对话教学的关键因素;3. 研究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作用;4. 通过课堂实验和调查,比较不同实验方法和教学策略,寻找最适合语文教育的方法。
三、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访谈研究、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对话教学中语文课堂失语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对话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2. 进行访谈研究,调查教师和学生对对话教学的看法和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失语现象;3. 对多个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对话教学中出现失语现象的原因;4.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对不同对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看法和反应。
四、研究计划1. 文献资料分析阶段(2周):收集相关文献,分析对话教学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2. 访谈研究阶段(3周):对多个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对对话教学的看法、认识和态度,并了解对话教学中的失语现象;3. 课堂观察阶段(4周):对多个语文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对话教学中失语现象出现的原因,找到相对有效的对策;4. 问卷调查阶段(2周):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实验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学生和教师中的反应和效果;5. 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阶段(3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探究出对话教学中语文课堂失语现象的成因,并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一、现象描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些学生存在着“失语”现象,即上课时极少或几乎不发言的情况。
这些学生在课堂上默默无语,缺乏表达和交流的积极性,导致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1. 怯场心理:有些学生在陌生环境中面对众多同学和老师,感到紧张不安,从而抑制了表达的欲望,甚至害怕被人 ridicule。
2.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有些学生缺乏词汇量,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得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困难,自然犹豫不决。
3. 缺乏有效的引导:有些老师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只重视讲解,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和动力。
三、对策建议对于存在怯场心理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逐步增强自信,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社交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教育实践中设置个人小组或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成长。
2. 注重语言训练:对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学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写作、听说活动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参与和表达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交流氛围,用亲切的语言、关注孩子、提问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激发表达的欲望。
同时,教师要注意平衡上课的时间和参与性,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交流互动,从而带动课堂情绪,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
4. 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包括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制作课堂展示、参观实地研究等等。
这些做法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学生“失语”的现象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语言训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质的课堂教学组织和有效的引导得到改善。
学校和老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失语”现象,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教育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合理的认可和指导。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失语”的现象,即在教师提问或组织讨论时,有些学生总是沉默不语,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思路。
这种现象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失语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失语现象的原因1. 自卑心理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自卑感较强,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信心,害怕被别人笑话或批评。
在语文课堂上,一旦涉及到讨论和发表意见的环节,这些学生就会退缩不前,选择沉默来逃避。
2. 语言贫乏另一些学生可能是因为语言基础较差,词汇量较少,表达能力不足,无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不愿意开口发言,害怕被质疑或指出错误。
3. 缺乏思辨能力也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思维混乱,难以理清头绪,无法形成有条理的表达,因此也选择了沉默。
这可能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有关。
4. 缺乏表达机会在一些老师主导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了发表观点的机会和动力。
二、对策1.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自在,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可以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和互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他们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2. 尊重和包容每个学生教师在提问和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和看法,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期望不符而做出负面评价,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 定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定期组织口头表达训练,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逐渐提高语言表达的信心和能力。
4. 提供必要的辅助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扩大阅读、积累词汇、模仿范文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可以通过培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中国的教育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小学语文课程也越来越重要。
语文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但是,在现在的小学生群体中,我们发现一种现象,“失语”现象,即在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在面对老师询问或提问时,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或者缺乏表达的自信心和语言能力。
本文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受传统教育历史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教育注重记诵和呈现,而未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未培养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很多家庭教育观念也注重听从长辈、不发表个人意见等,导致了孩子们抑制自己的情感和表达欲望。
2.缺乏对语文课堂的重视在当今社会,许多学生将语文课程当做“必修课”,而非真正重视它的表达和交流功能。
在平时的学习、答题和考试中,许多学生重复教材,而未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这种缺乏表达欲望和交流习惯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时,显得手足无措。
3.缺乏自信和知识储备由于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够聪明,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也存在知识储备不足或不系统的问题,导致在面对老师的提问时,无从下手,甚至不敢说出自己的答案。
二、对策建议1.转变教育方式,注重思考和表达能力为了解决学生“失语”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教育方式上入手,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式教学、课程设计和交流互动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表达欲望和思考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其表达热情和自信意识。
2.多方位提升语文课堂的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多方面拓展语文课堂的实际意义。
可以通过实践体验、文化阅读和辩论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背景、思想观点和交流技巧。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极大地提升其表达和交流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却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即学生“失语”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缺乏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面对老师的提问或开放式问题时,难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甚至出现语言“失灵”的情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问题。
一、原因分析1. 缺乏语言环境许多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导致他们的语言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或者与同学的交流时,就会显得非常局促和不自然。
2. 缺乏阅读习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学生更愿意通过电子书籍、网络视频等方式获取知识,而忽视了阅读纸质书籍的重要性。
缺乏阅读习惯导致学生的词汇量不足,表达能力也随之受到影响。
3. 学习压力过大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他们需要面对大量的作业和考试,这导致了他们缺乏自由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和语言交流,从而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
4. 家庭教育不当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过于严厉,不给予孩子足够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来的是被动的接受态度,缺乏主动表达的能力。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出现“失语”现象,给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带来了诸多障碍。
二、对策建议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浓厚的语言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朗诵比赛、语言表达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环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家庭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家庭对话,注重家庭成员间的语言交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表达能力。
2. 注重阅读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合作,推荐优秀的读物给学生,并鼓励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读书。
学校可以举办读书分享会、书香周等活动,让学生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而“失语”的现象,即在课堂上不愿意或者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思考。
这种现象可能会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到对策,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失语”现象,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语文课堂,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我们需要了解造成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一些可能原因。
一方面,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学生害羞、自卑或者缺乏自信心所致。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学生感到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足或者担心被别人嘲笑或批评,就会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现象也可能与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不足、思维能力不足或专注力不足有关,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家庭环境、社交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失语”产生影响。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帮助学生克服“失语”现象。
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能够自由、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或者口头表达的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见解,慢慢培养他们的表达欲望和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感知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更加自信和主动。
我们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是解决“失语”现象的关键之一。
只有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才能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有意义的作业设计等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找到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欲望。
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得失语。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生个人因素、教学环境问题等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提高。
首先,要考虑到学生个人原因。
很多学生因为自身的情绪或身体原因导致在语文课上表现失语。
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方法,以尽可能降低学生情绪问题、身体不适和其他影响学生思维的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干扰。
其次,教学环境也是造成学生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环境对于教学质量也是有影响的。
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例如合理搭配音响、投影等设备,在课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以及采用一定的比较、分析、评价等教学手段。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同时,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重要抓手。
针对学生学科知识水平的不足,教师不仅要注重各种语文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掌握词汇、语法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创造思维、分析问题、思考发展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应用和乐趣。
例如,在课外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读、交流等活动,加深对语文的认识,并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文活动中能够尽情地体验语文的魅力。
最后,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指导者,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是指一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愿意开口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是缄默不语的情况。
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并不罕见,却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的害羞、缺乏自信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而对策建议则包括鼓励学生多开口发言、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练习等。
通过分析这些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助于解决学生“失语”问题,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入和提高。
在未来,可以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原因、对策、引言、研究背景、问题意义、正文、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结论、总结归纳、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出现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话语贫乏、缄默不语等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反映了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研究这一现象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语言表达形式也在不断拓展。
学生在大量媒体信息的冲击下,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
当前学校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注重传统的文化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缺乏实际的语言训练和实践机会,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也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些社会环境中言论封闭、思维单一,也会限制学生的语言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出现与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我们找准问题所在,寻找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现象带来的问题。
1.2 问题意义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出现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话语贫乏、无法清晰表达自己思想的现象。
教师失语现象分析总结报告
教师失语现象分析总结报告1.引言1.1 概述教师失语现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正常表达思想和交流的现象。
这种现象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教师失语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报告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失语现象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报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教师失语现象的背景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对本报告的整体了解。
正文部分包括了定义与背景、影响因素分析和应对策略探讨三个子部分,对教师失语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则对整个报告进行了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回顾了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报告的内容和逻辑顺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1.3 目的:教师失语现象是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其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的目的是对教师失语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影响因素,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共同努力改善教师失语现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正文2.1 定义与背景:教师失语现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无法清晰表达、语言结构混乱、表达不清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意图的现象。
教师失语现象的出现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教态不佳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
教师失语问题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教师失语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通过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有效地寻找应对策略和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指的是在语文课堂上,一些学生出现了不愿意开口、不会表达、不思考问题等问题。
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因为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
背景介绍中需要了解到,学生“失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家长缺乏关注和引导、学生自身缺乏自信等方面。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只有有效地解决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问题意识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是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表现出不愿意开口说话,甚至是完全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种“失语”现象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沟通能力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整个教学环境的氛围。
问题意识是指对这种“失语”现象引起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敏锐的观察。
通过对学生“失语”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潜在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这也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去应对这一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失语”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仅要解决表面上的问题,更要从根本上找到解决之道。
只有通过深刻的问题意识,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帮助,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展现自己的潜力。
【字数:201】2. 正文2.1 原因分析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法不当是导致学生“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学生缺乏表达的机会和动力,导致他们变得“失语”。
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对学生“失语”现象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一些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1. 引言1.1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一现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将导致学生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和交流。
语文是学生的基础学科,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基础打好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这个阶段就出现了失语现象,将会对其日后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成为沟通障碍。
对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重要性在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失语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沟通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引发的问题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引发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学生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导致交流受阻,影响沟通效果。
学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难以正确表达复杂的概念和观点,影响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学生缺乏思辨能力,缺乏对问题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和综合素质的缺失。
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缺乏互动和讨论的机会,使学生缺乏表达的机会和动力。
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表达意见和发表观点,导致思想受限和个性受压抑。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急需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解决。
2. 正文2.1 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原因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原因可以有多方面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缺乏语言交流的机会。
如果一个学生在家庭中很少和家人交流,或者在学校中也不愿意和同学们交流,那么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建立在对语文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理解基础上,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积累,那么他很难在表达时运用得当。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不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失语”现象,即不善言辞、不爱表达,甚至常常缄默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分析造成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这一问题。
造成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的热情。
这往往与学生个人兴趣、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有关,比如有些家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一些学生害怕犯错误,害怕被别人笑话甚至批评。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常常想得太多,担心自己的答案不正确,害怕自己的表达遭到质疑,因而选择保持沉默。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当,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激励,也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解决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关注。
比如可以利用故事、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能够实际应用的语文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达欲望。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校可以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衔接,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够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可以多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鼓励孩子多与家长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学校和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以及朗诵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只有通过教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学校和家庭要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语言表达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在语文课堂上,有一些学生出现了“失语”现象,即在表达自己想法、理解文章内容或回答问题时出现困难,甚至无法流畅地用语言沟通。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那么,造成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对策呢?一、原因分析1. 学习压力过大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学习压力,学习任务重、考试频繁,使得他们在学习语文时会感到紧张和焦虑。
这种学习压力过大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进而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抵触情绪,认为语文枯燥乏味,对语文知识学习缺乏兴趣,导致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失语”现象。
3. 缺乏语言文字能力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对语文学习不够积极,导致在语文课堂上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出现了“失语”现象。
4. 思维表达能力不足二、对策建议1. 调整学习方式,减轻学习压力学校和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时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避免出现“失语”现象。
2.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避免学生出现“失语”现象。
3. 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避免他们出现“失语”现象。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和语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避免出现“失语”现象。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失语”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大、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语言文字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不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堂“失语”现象研究报告
一、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日渐减少,学生保持沉默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等待其它同学的回答或者教师的讲解。
这种课堂“失语”现象既不利于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发展、思维水平的锻炼,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和自我表现水平的发展,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为探明引发这个现象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我们从黄埔区姬堂小学1―6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20人,并对任课教师实行了随机访谈。
作为研究工具,我们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
先设定与课堂“失语”现象密切相关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自身因素等,然后针对这些因素,设计相对应的问题。
经过多次试测,修改润色,问卷中设计的问题能够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
为了保证答题时不受任课教师的干扰,要求其任课教师回避,问卷由作者带领学生独立完成。
本次调查发放的252份问卷全部收回,无效问卷12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4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一)小学课堂“失语”现象描述
1. 学生眼中的课堂“失语”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160名学生意识到课堂发言能够给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好处,不想成为“失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6.7%;而想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学生12名,仅占5%。
有65名学生对待课堂发言与否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占总人数的27.5%。
从学生个体来看,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不想成为“失语”一族,希望教师能够给予发言的机会,不同学生的想法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男女生之间的看法也没有太大的差异。
2. 教师眼中的课堂“失语”现象
教师对课堂“失语”现象的看法不一,综合访谈教师材料,能够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课堂“失语”现象与教师及其授课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失语”现象与不同的授课教师及其授课方式密切相关。
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的课堂,“失语”现象就会减少,反之则不然。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心理,他们乐于接受,“失语”现象就会减少。
课堂“失语”现象在一定水准上反映教学的效果,也反映出学生的听课效果。
杨老师说,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是不会“失语”的。
在这里,教师所指的通常都是学习水准较好的学生。
只要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就能够理解上课的内容,“失语”现象就会减少。
第二,课堂“失语”现象是因为学生不积极思考造成的。
部分教师认为,不知为什么,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是不会思考,专门等待教师的讲解。
为了节省时间,面对着“失语”的学生,无奈之下,教师就代替学生回答问题。
王老师说,学生学习就像在生活中养成的享受型的习惯一样,也有一种惰性――“思维懒惰症”,他们也总是希望直接得到结果,而不愿意经历“艰难”的过程。
(二)课堂“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1. 被调查者角度
统计结果显示,害怕在课堂上受到老师的批评和体罚的学生有105人,占总人数的43.7%,;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受同学们欢迎,觉得没意思的有48人,占20%;认为课程本身太难,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学生66人,占27.5%;怕受到同学们的嘲笑10人,占4.2%,其它原因如受课堂秩序等影响的11人,占4.6%。
同时,对中高年级学生发言次数减少即课堂“失语”水准增加的原因总结发现,有74人,占总人数30.8%的学生是因为以前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打击,而畏惧发言;24.2%的学生是担心发言出错会受到教师批评;怕同学的嘲笑的占22.9%;还有17%的学生因为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或者课程较难而造成的发言次数减少,这个原因在三四年级表现得较为明显。
可见,在由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时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适合更多的学习任务,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这种现象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特别注重,即时协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使他们更快的适合中年级的学习生活。
另外,其它5%的学生因为家庭变故或者同学的影响等而变得“失语”。
2. 研究者角度
(1)教师给予学生的机会不均等
学生问卷表现给我们一个较为可喜的现象,158位学生认为教师并不是经常叫“好学生”发言,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偏向“好学生”。
由此看来,绝大部分教师已经注重全体学生。
每个儿童都是平等的,应该接受同样的教育,享受同等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课堂发言的机会也应该是平等的。
、
不过,调查中发现,84位学生认为,教师经常把课堂发言的机会留给了所谓的“好学生”。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好学生”的机会多了,一些相对的“差生”就容易被忽略。
“差生”经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得不到应有的注重,仅仅做课堂上的听众而已。
或许,正是学生没能意识到课堂上的机会对自己的成长如此重要,没有即时得到教师的督促和协助,所以,他们不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成为课堂“失语一族。
”
(2)教师评价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师不经意的评价或许能影响某个学生的一生,一次暖人的表扬会给学生莫大的学习动力。
统计结果显示,41.7%的学生说,受到教师的批评非常害怕,害怕看到严厉的目光。
有学生这样说:“自从数学老师说我们写的作业就像是猪爬的一样,我听着老师刺耳的话语,泪都流出来了,发誓从此以后在他的课堂上再也不发言。
”教师不恰当的评价使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应有的声音,导致了他们的“失语”。
调查中2.0%的学生竟然说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批评,对老师的批评持无所谓的态度,实在令人吃惊。
另外,调查中还发现,有22名学生(占总人数9.2%)认为受到老师批评之后应该认真
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没有引起其它的心理不适。
它不但使学生理解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也没有使学生受到打击。
只有这样的批评才达到教育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210名学生(占总人数的87.5%)的学生受到表扬时,心理感到特别高兴。
有调查显示,人处于愉快状态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最高的。
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自己鼓励的语言。
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是最需要老师的鼓励。
有学生写道:“尤其我们在课堂上出错的时候,是最需要老师鼓励的,因为毕竟发言的勇气也是值得表扬的。
”只有受到了鼓励,才会有下一次精彩的思维火花。
(3)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谈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用的教学手段,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
调查中发现,学生课堂“失语”的原因中,受到教学方法影响占20.1%。
这是值得我们注重的。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影响之外,还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诸如学生的性格特点、生理发展特点及家庭背景等也对其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所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引起学生课堂“失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学生、教师、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占60%以上,其中涉及到教师对学生不恰当的批评、不公正的评价或者不经意的忽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等。
但是更关键的是“失语”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违背教育之宗旨。
(二)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作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改变传统教育观点,树立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观。
建立对话式的民主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气氛,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尊重学生个体。
赞可夫说: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
每一位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得到教师的注重,这是学生对老师最起码的心理需求2。
教师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的存有,不能施以“成人模式”,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和要求,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老师的:“时刻不要忘记,你以前也是个孩子。
”
第二,注意提问技巧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这个学校里,不但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3]教师就要讲究教学艺术。
法国教育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183页。
2郑日昌,真诚▪通情▪尊重――心理学家谈师生关系[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第104页。
3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第14页
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到:“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教师要锤炼语言,讲究提问艺术,提问随意性不要太强,要即时给予学生反馈信息,还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三,讲究评价艺术。
大量的调查证明,学生对教师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他们最不喜欢那些厚此薄彼,对学生有亲疏贵贱之分、不能公正的对待他们的教师4。
不能简单的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价的标准要多元化;评价的语言要讲究艺术性,既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伤害其自尊心,又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