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德勒《理解人性》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阿德勒《理解人性》有感
【摘要】:阿德勒认为自卑给人困扰,但不足以解释性格的不良,还认为隐遁其实是攻击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阿德勒;自卑;隐遁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写了《理解人性》一书,该书的宗旨在于向普通公众介绍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同时也对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作了示范,这些示范处理了人们日常行为中的诸多关系,既包括人们和世界的关系,也包括人们和其同伴的关系,还包括人们和个体生活组织的关系。

该书的任务是照亮人类在更好地理解人性上前进的道路。

对于阿德勒本人及在此书中他所提出的理论,令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自卑感及对它的克服。

对于自卑而言,作为研究器官缺陷对人们心理困扰的第一人,阿德勒博士有着无可取代的发言权。

因为在那漫长的日子里,他是怎样的为自己的驼背、矮小、丑陋而无可救药的难过、卑怯、畏缩过啊!是的,身体缺陷给人带来的负担和痛苦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有真正刻骨铭心的感受和体会。

那缺陷,时时刻刻地跟着你。

这也就是为什么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因为有缺陷的身体,他们要比正常人背着更多的负担,但正如博士所言:”身体的缺陷是孩子们的一种额外负担,但是我们也说过,它们并不足以解释性格上的不良特征”。

但是器官的缺陷并不能强迫人们采用错误的生活模式。

你仍然是你,不管你的身体有着怎样的缺憾,都决不影响你和自己向上的心合作并做出成绩。

当然,面对问题,逃避远比解决要轻松容易的多。

而你比别人有更多的借口这样去做。

自暴自弃、顾影自怜、畏缩、逃避,这是一部分器官有缺陷的人会采取的方式。

而我们同时也看到另一些人,他们努力地克服着器官缺陷所带来的困难,并在克服这些困难时,运用”补偿作用”发展出非常有用的才能。

有许多对我们的社会文化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都有器官上的缺陷,他们的健康状况经常很差,偶尔他们还会早夭。

然而,这些奋力克服身体或外在环境的人,却造成了许多新的贡献和进步。

当然,也并不是说只有身体有缺陷的人才有自卑感,每一个正常人也同样具有。

像他在书中所说,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每一个儿童或多或少都伴随着自卑。

因为每一个儿童都必须在成人的环境中长大,所以他容易认为自己是软弱的、渺小的、无法独立生活的;他不相信自己能不出错误地、得体地做完那些别人认为他能做的简单工作。

长大之后,人们容易拿自己的缺陷或不足之处和别人的优点及长处进行对比,结果总是自卑。

自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我否定,是一种消极认知所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它使人们无法正确的评价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整天生活在阴郁之中。

既然它是不好的就应该克服。

如何克服?阿德勒博士把它解释为:通过努力力求获得承认和优越感,最终克服依赖于发展社会兴趣。

如果某些有自卑感的
人们对于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没有足够的信心,但是他们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目的,而是凭借更大的努力和一些辅助性情感和情绪的帮助下去接近他们的目的,那么在自卑感的刺激下,他们很可能会取得成功,获得优越感。

从表面来看,他们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对生活永远充满着激情的人,但事实上他们是在自卑感的刺激下,为了寻求别人的认可而做的一种被动的努力,他们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但是如果他们能理解人性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各方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拿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比较。

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缺陷的完人,人们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也总有这方面那方面的优点。

为自己的人生定好目标,并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你会成功,获得认可和优越感。

这样的一种人才是心理健康的社会强者,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

对于另一些有自卑感但又不努力克服的人们来说,他们是生活的失败者,已经被生活打倒,除了整天悲伤、抱怨外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他们总是说如果某事不是那样情况会很好;如果怎么样我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会成为什么什么。

整天不去改变某些不合适的方面或不去补偿某些缺陷,而幻想着让环境适应自己,其结果只能是不进则退,情况越来越糟。

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人随处可见。

对于后者而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就是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

对贫困生而言,经济并不是决定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对待贫困的态度。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河南贫寒大学生洪战辉在回忆自己不平凡的成长经历时,他说:”环境只能影响一个人,但不能决定一个人。

少一点怨天尤人,多一分自尊自立,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 由此可见,个人的认知和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贫困包括精神上的贫困和物质上的贫困,物质上的贫困并不代表精神上的贫困,更不代表个人尊严和价值的缺失。

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讲,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

再进一步而言,贫困大学生应该把贫困看作是对自己情感、意志和能力的一种考验和锻炼。

北宋文学家张载曾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认为”贫困有时是成功的催化剂。

” 民间更有”寒门出英才” 的说法。

这些都说明逆境有时更能增加人的知识和才干,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除此之外要克服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还应该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因为这样不仅能缓解经济上的困窘,而且还能预防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的形成,使人格朝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与他人、与团体合作的方式(例如勤工俭学)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同时对于同学和老师善意而真诚的帮助也不要拒绝接受,更不必为此背上沉重的人情包袱,要意识到寻求帮助、接受帮助正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贫困生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也要学会关爱他人,在生活中处处凸现人性的光辉。

如,当室友抱病在床时主动为其打水、买饭;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同学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上的难题;当同学遭受挫折时送上温暖的安慰等等。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真诚地对待他人,学会使人悦纳自己。

总之,广大贫困生完全可以从阿德勒博士的理论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引领自己走出心理贫困的泥沼,在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己、塑造自己,开创美好的人生。

阿德勒博士对隐遁性格的描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离群索居的人使自身和社会隔离,他们少言寡语,不直视同伴的眼睛,不听同伴说话。

一个人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他们握手的方式、他们说话的腔调、他们问候或拒绝问候他人的方式中感觉到这种冷漠。

阿德勒发现,离群索居的人内心深处藏着野心和虚荣心,这些人企图通过强调他们和社会之间的差异来使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他们获得的多是想象性的荣誉。

在这些看来似乎是无害的自我放逐中,好战的敌意是明显的。

很多孤独的人并不真正的与世无争,或者宽容,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掩盖竞争的失败。

而且希望卷土重来。

我们以后会真正认清隐遁者的面目,而不被其假象所欺骗。

举个例子,倪瓒,字元镇,号云林,诗书画无一不工,是”元四大家”之一。

中年后过起了避离尘世的隐士生活。

倪瓒出身于豪富之家,青年时代过着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生活,但他全无纨绔之气,而是”强学好修”,志向高远。

倪瓒23岁时,持家的兄长去世了,由他接过了支持家道、经营田产的重担。

吟诗作画,清高孤傲的倪瓒,却不善经营。

由于他的兄长倪昭奎在世时,是个很有影响力的道教上层人物,倪家因此享受很多特权而无人侵扰,兄长去世,倪家便失去了保护,官府逼租,敲诈勒索,接踵而至,致使倪瓒无力应付。

”白眼视俗物”的倪云林,此时不得不与诸多”俗事”、”俗人”打交道,他常是半夜等候于公堂,见到小吏也要折拜,甚至于因欠公粮而被押到官衙,加以拘捕,令他痛苦难忍。

同时,他也看清了这个苛政如虎,视民如猪的丑恶社会,他忧愤不已,与其”身辱亲贻”,宁愿弃田而去。

但他又自恨要保全先人遗产,不忍弃去,致遭侮辱。

最后,他决定效仿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隐遁江湖,过安静无忧的生活。

分析倪士的心理,他原来是特权阶级,但事实上生活能力很差,用隐居来告知世人我不是无能,我是高雅人士,不屑于与人争,但心里想的是你即使争赢了我,我仍然比你高贵,这不是虚荣是什么?不是敌意是什么?所以阿德勒说的还是很有道理。

而且离群索居也可以是更大的社会群体的特征。

众所周知的是,有些家庭将自身生活封闭起来,他们想象自己比别人更好更文雅。

离群索居也是阶级、教派、种族和民族的特征。

这样的阶级,努力想象自己比别的民族优秀,极高地评价自己的精神,并极力证明他人的邪恶,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他们不宜接受进步文明和文化。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

我国的陶渊明文化是很受国人推崇的,还有诸葛亮的隆中隐。

隐遁,与道学思想是相吻合的。

庄子有”蝴蝶栩栩观物化,濠鱼洋洋乐何似”的自由逍遥的境界,希望摆脱人世纷扰,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无欲无为、超尘脱世的境界。

道家之”虚”、”静”、”道”、”隐”、”逸”思想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受种种外在的限制的,它要突破一切的局限、形役、物役返回到本然的本真性上去。

这是一中提倡归隐的文化。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从明朝开始,中国就开始关起了国门,清朝的康熙朝以后更是厉害,虽然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就是可以,但是事实说话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

所以我觉得考虑问题还是不要有惰性,还是尊重事实为好,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凭感情说话。

我国现在还是有这样的倾向,为什么在作出评价之前不把问题搞清楚呢?客观中肯是最好的,甚至不需要好与不好的评论,直接摆事实就行了。

一个民族都具有离群索居的性格意味着整个群体的虚荣心理,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落后,不虚心认识他人。

诸葛亮隐
的成功,陶公隐的无害,但世界大交融的今天,实在是一个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无处可隐,世界太透明了,隐而逃避,不直接面对只能导致失败挨打,所以我们的价值观是该修正了。

读了阿德勒德著作,我的感想很多,不能尽写,但还是佩服阿德勒对个体心理理解的深邃,希望今后能继续阅读,能有更深层次的领会。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第一版[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2]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出版社,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