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托制动在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时的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重症创伤性颅脑外伤院前急救的护理应用价值分析

重症创伤性颅脑外伤院前急救的护理应用价值分析

重症创伤性颅脑外伤院前急救的护理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研究重症创伤性颅脑外伤的有效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和效果。

方法:2018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接诊的重症创伤性颅脑外伤病患56例,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均分2组。

实验组实施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

对比院前急救时间等指标。

结果:实验组院前急救成功率100.0%,比对照组89.29%高,P<0.05。

实验组院前急救时间(9.08±2.15)min,比对照组(12.47±3.65)min短,P<0.05。

实验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6.21±1.17)分,比对照组(11.18±2.46)分低,P<0.05。

结论:于重症创伤性颅脑外伤中运用优化院前急救护理,可取得显著成效,且有助于缩短院前急救时间。

【关键词】颅脑外伤;院前急救;重症;护理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各种意外事故频频发生,进而导致重症创伤性颅脑外伤的患病率显著升高,已经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

对于该类患者来说,其病情较为复杂,且变化较为迅速,若救治不及时,将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为此,笔者选取了56名重症创伤性颅脑外伤病患(2018年2月-2020年2月),旨在分析重症创伤性颅脑外伤的有效院前急救护理对策及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重症创伤性颅脑外伤病患共56例,收治于2018年2月-2020年2月。

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均分2组。

实验组女性12例、男性16例,年龄介于19-65岁之间,平均(34.75±4.63)岁;体重介于40-83kg之间,平均(54.98±3.69)kg。

对照组女性11例、男性197例,年龄介于19-64岁之间,平均(34.96±4.86)岁;体重介于40-85kg之间,平均(54.27±3.15)kg。

患者病历信息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护理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的效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护理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的效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护理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的效重度颅脑外伤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撞击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在院前急救护理中,及时有效地应用相应的急救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救治效果,降低病死率。

一、早期综合护理早期综合护理是指在急救护理的初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处理伤情和挽救生命。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道管理: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可以采用人工气道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监测呼吸频率、深度和氧饱和度。

2. 血压控制:外伤患者常常伴随休克,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维持正常的血压和血流。

3. 颅内压的监测和控制: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常常会出现颅内压增高,可以通过插管监测颅内压,并及时进行降颅压治疗,以减少继发性脑损害。

二、早期复苏治疗早期复苏治疗是指在抢救中心进行的早期治疗措施。

对于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前列腺素E1(PGE1)的应用:通过抗炎、抗凝血、改善脑血流等作用,减轻脑缺血和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

2. 脑保护药物的应用:应用脑保护药物,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钠通道阻滞剂、神经节苷脂类似物等,以减轻脑损伤并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

3. 血液稀释治疗:通过将血液稀释,减少血液的黏稠度,改善脑血流,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4. 血浆置换疗法:对严重的颅脑外伤患者,可以采用血浆置换疗法,净化血液,改善脑供血,降低颅内压。

三、危重监护危重监护是指在急救中心建立合理的危重监护系统,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全面、连续的监测和评估,以及适时的处理和干预。

主要包括:1. 监测指标的选择:监测指标包括颅内压、脑电图、颅内温度、脑氧饱和度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监测指标。

2. 监测设备的应用:根据监测指标的选择,选择适当的监测设备进行监护,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多学科协作: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协作,建立专家团队进行治疗,包括急诊医生、神经外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麻醉医生、重症监护医生等。

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和转运

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和转运

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和转运对于广大的乡村医生,处理颅脑损伤主要是给予患者规范的院前急救,减少续发性脑损害,并迅速将患者转运至具有相应医疗技术条件的医疗单位。

注意:低氧血症、缺血、高热是引起徐发性脑损害的主要全身性原因。

(一)院前急救1.CPR 如患者出现心脏、呼吸骤停,立即进行CPR。

2.保持呼吸道畅通颅脑损伤患者多有意识障碍,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此时呕吐物、分泌物、血液及舌后坠均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因而,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整个急救过程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此时,应迅速清理呼吸道内的血块、分泌物、污物及义齿,舌后坠者用舌钳外拉舌体,安置口咽管确保气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可采取鼻导管、面罩、建议呼吸器等反方式。

3.止血包扎颅脑损伤多并发开放出血,应根据病情给予包扎,对裂伤或挫伤的伤口盖消毒敷料,做加压包扎止血,有活动型出血,应用止血钳给扎止血。

有脑组织膨出者需用无菌碗敷盖或纱布卷保护包扎。

有脑脊液耳漏、鼻漏者,应保持清洁,严禁堵塞。

可疑颈椎损伤,用颈托固定。

搬运时,注意保持头部与身体在同一轴线。

4.建立有效地静脉通道为了便于转运途中补液及使用急救药物,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快素树叶补充血容量。

5.其它如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应用抗生素。

(二)转运1.体位采取仰卧位,头偏向一边。

头部抬高15°--30°预防脑水肿,避免分泌物误吸,躁动者加用约束带。

2.严密观察病情在转运途中,应密切注意患者意识、瞳孔、面色、呼吸深浅、均匀度、呕吐物和分泌物颜色等。

3.保持各管道畅通要固定好各种管道,防止扭曲、滑脱、阻塞、受压、液外渗压,静脉通畅。

4.心理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紧张、恐惧心理,医务人员应沉着冷静,以高超的技能,娴熟的操作、和蔼的态度去的患者信任,配合治疗。

5.转送后交接工作转送到医院后,认真详细交代患者的并情及用药情况,做好院前急救工作的完善交接。

颈椎损伤的急救颈椎损伤容易造成颈髓损伤以致高位截瘫,高位颈椎损伤甚至可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及护理

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及护理

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及护理doi:10.3969/j.issn.1007- 61 任2012. 27. 223颅脑损伤是脑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特点是急,病情凶险,受伤机制重,复杂多变,对重度颅脑损伤救治关键是保存生命,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临床资料近两年抢救颅脑损伤患者86例,男65例,女21例,年龄15〜7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59例,打架斗殴20例,坠落伤7例;闭合性损伤61例,开放性损伤25例;合并胸或腹部闭合性损伤15例,合并四肢骨折或骨盆骨折、脊柱骨折21例。

途中死亡2例。

现场急救颅脑损伤患者现场抢救是否正确、及时,是抢救患者成败的关键:①病情评估:了解受伤时间、经过及病情变化,注意受伤后患者的意识状态、有无伤口、出血情况、肢体是否活动、有无呕吐等现象。

认真检查头部及全身情况,检查时动作迅速,不可因检查过久,耽误急救处置;也不可粗心大意,漏检重要的损伤和体征。

重点检查受伤部位,出血情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眼球位置、肢体功能以及生命体征等,并作扼要记录。

②解除呼吸道梗阻,防止窒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为意识障碍,频繁呕吐,呼吸道积存大量食物残渣、分泌物和血块,致使呼吸道堵塞或发生误吸引起窒息,应立即用手指抠出口腔内异物。

若患者牙关紧闭,则用压舌板、牙垫撑开口腔,再清除口腔内异物。

患者常因昏迷、肌肉松弛、舌后坠导致咽喉部阻塞,呼吸不畅,可用双手放在患者两侧下颌角处将下颌托起,暂时使呼吸道通畅。

也可将口咽通气管放入患者口中,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③止血固定,妥善处理伤口:头部有活动性出血时,应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对合并肢体软组织创伤可用无菌绷带加压包扎,以便止血。

有肢体大动脉损伤出血严重时,可用止血带止血,并记录时间。

疑颈椎骨折者用颈托固定,肢体骨折者用夹板固定。

④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急性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组织严重受压以致脑疝形成,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重度颅脑外伤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价值

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重度颅脑外伤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价值

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重度颅脑外伤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重度颅脑外伤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行急救护理救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94例,根据急救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其中行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患者51例设为研究组,将直接送入院内急救患者43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急救时间、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研究组急救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存活率更高(P<0.05)。

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存活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度颅脑外伤;院前急救护理;急救护理颅脑外伤指患者颅脑受外界暴力作用,对其颅脑组织造成的外部创伤,多以撞伤、跌坠伤、击打伤较为常见[1]。

颅脑组织严重受损,伤后昏迷持续6h以上或出现二次昏迷者即重度颅脑外伤,该病症病情危急,变化迅速[2],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事故、高空跌坠等意外事件频发,重度颅脑外伤发生率也将大大提升,为保证急救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我院特将院前急救护理用于急救护理工作中,报告如下。

1资料预防1.1一般资料抽选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94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据急救护理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19.3~61.1岁,平均(42.69±12.45)岁,损伤类型:交通事故18例,高处坠落16例,外物打击伤9例;研究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19.7~62.5岁,平均(43.11±12.34)岁,损伤类型:交通事故22例,高处坠落19例,外物打击伤10例,所有患者均为意外造成颅脑外伤,且患者均≥18周岁,对比两组资料(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收到急救电话后,迅速出诊,抵达急救现场,将患者带入医院抢救;研究组应用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干预,医护人员抵达急救现场后,即开展院前急救工作;a.呼吸道疏通: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其反射能力将严重受限,难以自主排除分泌物、呕吐物等,易因呼吸道阻塞导致窒息死亡[3],因此,医护人员在院前急救中,需帮助患者将其头部偏于一侧,清除口腔、呼吸道异物,及时予以吸氧干预,保持呼吸道通畅;b.搭建静脉通道: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建立俩条静脉通道,收缩压<80mmHg患者,需及时通过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4];对于颅内压较高患者,可取20%甘露醇200ml静脉滴注干预,控制颅内压升高[5];c.病情评估:对患者进行初步病情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严重内脏破裂、骨折情况;可使用无菌敷料对开放性外伤患者进行局部消毒、包扎处理;对于出现脑组织渗出患者,可使用无菌绷带覆盖,降低脑组织压迫;对于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需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干预,并注入适量呼吸兴奋剂协助患者自主呼吸[6];d.转运:在转运归返医院途中,需加强生命体征检测,并根据患者病症特点,积极与院内科室沟通,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准备相关检测仪器及手术设备,保证患者入院后可第一时间接受急救治疗。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 刘莉佳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  刘莉佳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刘莉佳发表时间:2017-11-03T16:11:50.6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作者:刘莉佳[导读] 探讨院前急救护理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急救的效果。

崇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成都 611230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急救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将自行送院接受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院前急救护理的47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抢救效果。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抢救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抢救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效果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

其分类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合并存在[1]。

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失足跌倒、工伤事故和火器伤;偶见难产和产钳引起的婴儿颅脑损伤。

本次抽取9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交通事故伤者35例,高空坠落伤者31例,挤压伤者16例,打击伤者12例;经颅脑CT检查显示硬膜外血肿者32例,脑挫裂伤者21例,颅内血肿者17例,脑干损伤者13例,颅骨损伤者11例。

根据患者院前急救处理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11例,年龄19-63岁,平均(41.6±19.4)岁;研究组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年龄20-64岁,平均(41.9±19.1)岁。

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由家属将患者送往医院接收治疗。

研究组:给予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操作如下:①成立急救小组:成立独立的院前急救小组,并为小组配置急救器械、药品、救护车等。

临床急救路径应用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病人中的效果

临床急救路径应用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病人中的效果

临床急救路径应用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病人中的效果发表时间:2016-10-25T15:20:24.0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作者:郑姬铁[导读] 在院前急救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临床急救路径,可以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563000摘要:目的:分析在院前急救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临床急救路径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06月-2016年06月期间在我院急救的80例院前急救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急救路径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参照组,每一组40例,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急救路径,干预组患者则使用临床急救的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急救的效果。

结果:干预组患者急救的成功率明显比参照组高,遗漏情况的发生率明显比参照组低,有显著的差异(P<0.05)。

结论:在院前急救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临床急救路径,可以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具有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临床急救路径;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由于颅脑损伤损伤的部位相对特殊,并且损伤情况比较严重。

因此,在患者手上以后,需要及时展开相应的抢救护护理,不然将会严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生存率。

尤其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需要采取临床急救的措施,针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急救,提高患者存活率。

本文以2015年06月-2016年06月期间在我院急救的80例院前急救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了在院前急救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临床急救路径的效果,总结如下:1.研究资料以及方法1.1一般的资料选取2015年06月-2016年06月期间在我院急救的80例院前急救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急救路径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参照组,每一组40例。

其中,参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5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68岁,平均年龄为(39±4.08)岁,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急救路径。

干预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6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0岁,平均年龄为(38±3.94)岁,干预组患者则使用临床急救的路径。

颅脑外伤急救流程

颅脑外伤急救流程

颅脑外伤急救流程颅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

在急救过程中,正确、迅速的处理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是颅脑外伤急救的标准流程:1. 事故现场安全:在进行任何急救行动之前,首先要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如果现场存在危险因素,如正在进行的交通事故或火灾,应立即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点。

2.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在急救开始时,首先要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可以通过轻轻摇动患者的肩膀或喊叫患者的名字来刺激患者。

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3. 呼叫急救车辆: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困难、严重出血等紧急情况,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辆,并告知患者的症状和现场情况。

4. 确保通畅呼吸道:在等待急救车辆到达之前,应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可以采取侧卧位,将患者的头部轻轻向一侧转动,以防止舌头后坠阻塞呼吸道。

5. 控制出血: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出血,应及时进行止血处理。

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轻轻按压伤口,以控制出血。

如果出血较为严重,应使用止血带进行临时止血。

6. 避免颈部活动:在怀疑患者颅脑外伤的情况下,应避免过度移动患者的颈部,以防止颈椎骨折或脊髓损伤。

可以使用颈托固定颈部,避免颈部活动。

7. 保持体温稳定:颅脑外伤患者往往伴有体温调节障碍,容易出现低体温。

在急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可以使用毛毯或热水袋等方法。

8. 监测生命体征:在急救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如果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9. 收集病史信息:在急救过程中,应尽量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过去的疾病史、药物过敏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治疗和诊断非常重要。

10. 尽早就诊:在完成急救措施后,应尽快将患者转移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医疗机构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CT扫描、X光检查等,以确定颅脑外伤的程度和损伤部位。

脑外伤的早期急救方法

脑外伤的早期急救方法

脑外伤的早期急救方法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引起的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坠落、运动意外以及意外撞击等。

在发生脑外伤后,早期急救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有效减轻损伤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程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外伤早期急救方法。

1. 确保安全在接触到可能发生脑外伤的场景时,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是首要任务。

如果有危险因素存在(例如火灾、电流等),应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2. 维持呼吸道通畅头部受到重击后,患者可能失去意识或出现无法正常呼吸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应迅速进行呼吸道处理。

首先检查口腔内是否有异物阻塞,并将其清除。

如果患者仍然无法正常呼吸,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进行心肺复苏术。

3. 控制出血头部受到创伤后,患者可能出血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应对出血部位进行紧急处理。

首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压出血点,并尽量保持患者的平卧位。

如果出血无法止住或是大量出血,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4. 避免颈椎损伤脑外伤常常与颈椎损伤相伴随。

因此,在处理受伤者时,应特别小心地将其头颅和颈部固定好,以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可以使用手动固定方法或合适的颈托(如软质颈托)。

5. 保持体温稳定在脑外伤发生后,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体温下降会导致代谢率降低,并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

因此,在早期急救中应确保患者保持温暖。

可以使用绒毯、加热器等方法提供额外的热源。

6. 观察神经功能脑外伤后,患者很可能出现意识丧失、呼吸不规则、瞳孔变大或缩小等神经功能异常。

因此,在早期急救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并及时记录并报告医护人员。

7. 不给予口服药物脑外伤发生后,为了避免药物的负面影响,建议不要给患者口服任何药物。

这是因为受伤头部可能存在颅内出血或其他结构损伤,而一些药物可能会加重这些问题。

8. 搬运和送达医院在初步处理脑外伤后,需要将患者稳妥地搬运到救护车等待医疗服务的地方。

在搬运过程中要做好固定工作以防止进一步损伤。

颅脑损伤的急救与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的急救与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的急救与康复护理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后引起的一系列脑组织的损伤。

这种损伤可能导致脑功能异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困扰。

在应对颅脑损伤的过程中,急救和康复护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颅脑损伤的急救与康复护理,并提供一些建议和建议。

第一部分:颅脑损伤的急救急救措施是在出现颅脑损伤后的紧急情况下立即采取的处理方法,旨在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减轻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1. 现场急救首先要确保自身的安全,接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可以进行以下简单的急救措施:- 切勿移动患者:颅脑损伤可能导致颈椎骨折,移动患者可能会加重伤情。

- 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查患者的呼吸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则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停止出血:用干净的布料轻轻按压出血点,控制出血的情况。

2. 紧急处理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后,他们会继续进行急救处理:- 静脉通路建立:通过静脉通路给患者输液,确保体内的液体平衡。

- 头部固定:使用颈托和躯干带,将头部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 CT扫描:通过CT扫描确认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制定进一步的治疗计划。

第二部分: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是指在急救阶段之后,针对患者的症状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旨在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 早期康复介入在患者脑损伤急性期,早期康复介入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以下方面的护理:- 物理治疗:包括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康复训练等,有助于维持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 言语治疗:通过言语治疗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语言沟通能力。

-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应对情绪和心理困扰。

2. 康复护理计划针对每个颅脑损伤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康复护理措施:- 功能训练:通过理疗师和职业治疗师的指导,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如自理能力、协调能力等。

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在颈椎损伤院前急救的临床研究

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在颈椎损伤院前急救的临床研究

72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10月上第21卷第28期·临床研究·作者简介:朱丽珺,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在颈椎损伤院前急救的临床研究朱丽珺(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平凉 744000)【摘要】目的:为颈椎受损的患者争取更多的治愈机会,也为患者的生命安全给予更多的保障,故通过对比实验考察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技术与常规的治疗方法相比是否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治疗颈椎受损的患者38名,将这些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院前急救,一组是实验组有19人,采用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技术治疗颈椎损伤,另一组是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可,实验治疗期间比较两种方法对于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身体功能状态的影响情况还有对颈椎损伤的治疗有效率。

结果:根据实验分析结果可知,两组患者上车之前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颈椎受伤时一致,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但在上车之后实验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相对对照组而言得到了更好的控制(P <0.05);另外在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水平观察时发现,治疗前两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在上车后以及治疗后相关指标水平是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身体相关的功能状态良好,患者独立可以进行很多日常生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治疗效果来看,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出了15%(P <0.05)。

结论:采用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运用于颈椎受损的院前急救中时,一方面可以为患者增加更多的治愈机会,还能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增加更多的防护,有利于身体的康复,因此该方法在临床上应该积极大力的推行。

【关键词】徒手颅骨固定;颈托制动;颈椎损伤;院前急救;研究【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3)28-0072-03颈椎损伤,即颈椎脊髓损伤,是颈椎在受到外力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受损,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可能会引发患者颈椎的动作、感觉、肌肉功能障碍甚至是病理性反射等变化,轻则为患者带去疼痛,重则为患者的生活带去负面的影响,如截瘫或瘫痪,甚至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安全的威胁,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除了我们需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尽量避免做一些危险动作,保护好自己之外,在已经发生颈椎损伤的情况下必须要对现有的救急措施上加以调整[1],因此本文通过对比实验考察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技术与常规的治疗方法相比是否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实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颈托制动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初步应用

颈托制动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初步应用

颈托制动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初步应用作者:杜敏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05期[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采用传统治疗结合颈托和采用传统治疗两种不同模式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68例急性脑血管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传统治疗结合颈托的模式救治;对照组33例,给予传统治疗的模式救治。

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颈托制动;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020-03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出血和缺血,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极易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后遗症。

目前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致死疾病[1]。

因此,正确、完善的实施院前急救,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院前急救实际搬运与转送途中,如何保持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头部制动尚无统一标准[2-6]。

本研究收集了本急救中心2012年1~12月救治的68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传统治疗结合颈托和采用传统治疗两种不同模式的救治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中心接诊的68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为研究对象,因患者突发头痛、呕吐、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言语不清、流涎、意识障碍、晕倒、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而要求出诊。

观察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8~100岁,平均(68.2±11.3)岁;既往病史: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6例,高血压病8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6例;急救时间(指接触患者至到达医院的时间)为(29.9±8.3) min。

对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53~99岁,平均(66.9±11.5)岁;既往病史: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5例,高血压病8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5例;急救时间为(31.4±2.5) min。

颈托制动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初步应用

颈托制动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初步应用
3 3例 , 给 予传 统治疗 的模式 救治 。比较两 组 的疗 效 和安 全性 。 结果 观察组 的 总有效 率 为 7 4 . 3 %, 对照 组 的总 有 效率 为 5 7 . 5 %, 两组 差 异有统 计 学意 义 ( P < O . 0 5 ) 。对 照 组 中有 2例 患 者病情 出现 恶化 。 结论 急性 脑血 管 意外 患 者在 院前急 救 中采用 传 统治疗 结 合颈 托 的模 式优 于 传统 治疗 的模 式 。
【 关键词】 颈 托 制动 ; 急 性脑 血 管意 外 ; 院前 急救
【 中图分类号】 R 4 5 9 .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4 7 2 1 ( 2 0 1 4 ) 0 2 ( b ) - 0 0 2 0 — 0 3
Th e i n i t i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c e r v i c a l c o l l a r b r a k e i n ir f s t a i d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c i d e n t p a t i e n t s . Me t ho d s 6 8 a c u t e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a c c i d e n t p a t i e n t s w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d i v i d e d i n t o 2 g r o u p s , t h e o b s e r —
v a t i o n g r o u p o f 3 5 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e d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t h e r a p y c o mb i n e d wi t h c e r vi c a l c o l l a r ,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o f 3 3 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e d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t h e r a p y . T h e e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 t h e t w o g r o u p s we r e c o mp a r e d. Re s ul t s Th e t o t a l e f f e c t i v e r a t e

院前急救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干预价值评析

院前急救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干预价值评析

急救流程与规范
院前急救护理的流 程:接诊、评估、 治疗、转运
接诊:快速评估患 者病情,判断是否 需要紧急救治
评估:对患者进行 生命体征、意识状 态、呼吸、循环等 评估
治疗:根据评估结 果,进行相应的急 救措施,如心肺复 苏、止血、包扎等
转运:将患者安全、 快速地转运至医院 进行进一步治疗
现场急救措施
住院时间:患者在院前急救护理后 的住院时间
医疗费用:患者在院前急救护理后 的医疗费用
患者满意度:患者对院前急救护理 的满意度
急救效果评估方法
观察指标:生命 体征、意识状态、 神经功能等
评估工具:格拉 斯哥昏迷量表、 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等
评估时间:入院 后24小时、72 小时、出院前等
评估方法:回顾 性研究、前瞻性 研究、随机对照 试验等
院前急救护理对患者预后患者的生
存率
院前急救护理 可以减少颅脑 损伤患者的并
发症发生率
院前急救护理 可以缩短颅脑 损伤患者的住
院时间
院前急救护理 可以提高颅脑 损伤患者的生
活质量
不同护理措施的效果比较
院前急救护理: 提高患者生存 率,降低死亡

院前急救护理: 减少并发症发 生率,提高患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 呼吸 控制出血,止血包扎伤口
固定骨折部位,避免二次损伤
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 调整急救措施
及时转运至医院,确保患者得到及 时救治
转运过程中的护理要点
固定头部:使用颈托或头部 固定器,防止头部晃动造成 二次损伤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 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 等生命体征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 呼吸顺畅,必要时进行人工 呼吸或气管插管

急救时应如何有效保护伤员颈部

急救时应如何有效保护伤员颈部

急救时应如何有效保护伤员颈部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事故时有发生,无论是交通事故、运动损伤还是其他突发状况,都可能导致人员受伤。

而颈部作为人体连接头部和身体的重要部位,其结构复杂且脆弱,一旦受伤,后果可能极为严重。

因此,在急救过程中,有效地保护伤员的颈部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了解颈部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颈部不仅包含了颈椎这一支撑头部的关键骨骼结构,还有众多的神经、血管、气管、食管等重要组织。

颈椎由多个椎体和椎间盘组成,其周围环绕着肌肉、韧带等结构,以维持颈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然而,由于颈部相对暴露且活动范围较大,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很容易发生骨折、脱位、扭伤等损伤。

这些损伤不仅会影响颈部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压迫神经和血管,导致瘫痪、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在急救现场,我们应该如何迅速而有效地保护伤员的颈部呢?第一步,确保现场安全。

在接近伤员之前,要先观察周围环境,排除可能对自己和伤员造成二次伤害的危险因素,如掉落的物体、燃烧的火焰等。

第二步,小心接近伤员。

从伤员的正面或侧面缓慢靠近,避免突然的动作惊吓到伤员,导致其颈部不自觉地移动。

第三步,稳定伤员的体位。

如果伤员是躺着的,在不明确其颈部是否受伤的情况下,不要随意搬动或转动其头部和颈部。

可以用手轻轻地托住伤员的头部两侧,保持其头部与身体在一条直线上,避免颈部弯曲或扭曲。

第四步,检查伤员的意识和呼吸。

在保护颈部的同时,要尽快判断伤员的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

如果伤员意识不清或呼吸微弱,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准备进行心肺复苏。

第五步,使用合适的固定装置。

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颈托等专业的固定装置来固定伤员的颈部。

颈托可以有效地限制颈部的活动,减少进一步的损伤。

如果没有颈托,可以用毛巾、衣物等柔软的物品卷成筒状,放在伤员的颈部两侧,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

但要注意,固定时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第六步,搬运伤员时要特别小心。

如果需要将伤员搬运到安全的地方或送往医院,应使用正确的搬运方法。

外伤急救模式在颅脑损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外伤急救模式在颅脑损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外伤急救模式在颅脑损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急救模式在颅脑损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3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急诊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6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急救模式。

观察两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两组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对比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结果观察组护理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明显低于对照组(14.81%),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神经能能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昏迷程度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昏迷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外伤急救模式对颅脑损伤急诊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伤急救模式;颅脑损伤;应用价值急诊脑颅损伤一般是由硬物击打、高空坠物及交通意外等原因导致,头部遭受直接或间接性的强烈冲击,致使脑颅受到严重损伤,包括颅骨软组织损伤、大脑损伤以及颅骨骨折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疼、呕吐以及意识不清等,情况严重的可以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1]。

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且病变速度快等原因,极易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

研究表明,发生颅脑外伤后,应在60min内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外伤急救护理,可以很大程度上抑制患者因颅脑受损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

因此对脑颅损伤患者采取外伤急救护理模式尤为重要。

本文以外伤急救模式在颅脑损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用2020年3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急诊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

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7.58±2.57)岁;观察组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7.21±2.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颈托制动的效果分析

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颈托制动的效果分析

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颈托制动的效果分析作者:刘志明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14期[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颈托制动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急诊中心接诊的颅脑损伤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急救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救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颈托制动的方式进行救治。

比较两组院前急救的救治效果、院内死亡率。

随访6~12个月,采用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量表(KPS)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3.75%,死亡率为2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50%,死亡率为23.75%,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上急救车时及到医院时的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到医院时的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传统治疗结合颈托制动的方式进行救治的效果优于传统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颈托制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中图分类号] R651.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b)-0062-03Effect analysis of applying cervical spine immobilization in pre-hospit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LIU Zhi-mingEmergency Center of Dalian City,Dalian 11602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pplying cervical spine immobilization in pre-hospit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160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admitted into emergency center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80) and control group(n=80)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asures.Traditional therapy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cervical spine immobilization was add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effect of pre-hospital care and hospital mortality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ascompared.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6-12 months,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as evaluated by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3.75%,the mortality rate was 20.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57.50%,the mortality rate was 23.75%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 (P0.05).Thedifference of respiration,heart rate,systolic blood pressure,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oxygen satur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in ambulance and to the hospital (P[Key words] Cervical spine immobilization;Pre-hospital care;Craniocerebral injury颅脑损伤是指暴力(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等,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

浅谈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

浅谈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

浅谈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摘要】近年来,沿海开放城市交通拥挤,人口稠密,车辆增长迅速,是导致颅脑损伤发病的主要客观因素[1]。

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创伤,它对机体影响大,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复杂、严重,常合并休克、脑水肿、脑疝形严重低氧血症等,是重型颅脑外伤后死亡的原因之一。

颅脑损伤尤其是重型颅脑外伤是院前急救的重点和难点,院前急救及时有效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颅脑损伤治疗效果和预后,而院前及时有效合理的积极治疗和监护可以为院后的后续治疗起到铺垫作用,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程度,改善预后生活质量。

因此根据对原南汇区医疗救护站2008年度救治的513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颅脑损伤伤者院前死亡原因主要是重型颅脑外伤以及合并胸部外伤,与院前急救技术、时间也有显著关系。

我急救站2008年度共救治此类伤者513例,效果满意。

【关键词】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13例,男342,女171例,年龄5-72岁,平均年龄39.5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348例,打斗暴力139例,坠落伤26例。

合并多发伤416例,多发伤主要有四肢骨折205例,胸部创伤154例出血创伤性休克104例等。

1.2 临床表现:头部外伤史明确,头疼头晕301例,呕吐278例,昏迷102例。

GLS评分[2]见表1表1 Glasgow评分评分 3—8分 9—12分 13—15分合计分级危重中度轻度病例 79 210 224 5131.3 抢救经过根据513例病人具体伤情,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到达事故现场,迅速评估周围环境安全与否,确保急救人员及伤者在安全环境中。

根据伤情严重度评分法迅速做出伤情判断,为抢救赢得时间,要一问,二看,三测,四摸,五穿刺,及早明确诊断[3]。

按心脑肺复苏术,抢救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的伤者。

骨折固定,有效处理开放性出血,迅速开通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尽快恢复有效的循环血量[4]。

颈部外伤的院前急救

颈部外伤的院前急救

封闭负压引流VSD及损伤控制技术在高压电击伤治疗中的应用潘险峰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急救部 650032目的 探讨VSD及损伤控制技术DCS在高压电击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2例高压电电击伤患者进行损伤控制外科治疗,稳定生命体征,创面一期行简单扩创、止血,负压引流VSD技术,使神经、血管、肌腱、骨骼等重要结构得到覆盖,7-10天创面炎症和水肿消退,无分泌物渗出、创面新鲜肉芽组织长出,病情稳定,能够耐受较大的手术,再行皮瓣转移和自体游离皮片移植,二期彻底修复创面。

与没有进行损伤控制和VSD技术的既往病例进行对照比较,研究电击伤患者的生存率、截肢率、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愈合情况、创面感染率等指标。

右旋美托咪啶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分析孙道杨明施杨季肖国宏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危重症中心 410000目的 探讨右旋美托咪啶对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和机制。

方法 60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右旋美托咪啶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病人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和疗效。

结果 右旋美托咪啶治疗组伤后儿茶酚胺类物质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右旋美托咪啶治疗组10d后格拉斯哥计分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组。

颈部外伤的院前急救徐黎鹏无锡市急救中心急救科 214000目的 探讨57例颈部外伤病人的院前救治。

方法现场对伤情初步评估,及时发现伤情重点,以抢救生命为主。

首先判断是否有生命危险,采用观察神志、面容,测量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检查头部、胸部、腹部是否有外伤表现。

然后检查四肢是否有骨折及脱位,同时检查四肢的痛觉、触觉、肌力、活动能力。

凡疑及脊柱损伤,尤其是颈椎损伤者在未明确排除之前均应按有脊髓损伤处理。

采用颈部颈托局部制动,正确的搬运方法,安排专人保护伤者头颈部,保持中立位。

损伤控制理论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李增春李侠刘养洲陆晴友陈国庭韩庆辉李国风李光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创伤外科 200120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 给 社 会 带 来 极 大 的 经济 损 失 。 本 研 究 准 : 院前 死 亡 或 入 院 后 未 行 C T及 M R I 场进行快速全面的评估 。 按A B C顺 序 进 探讨 颅脑 损 伤 合并 颈髓 损 伤 患 者 的 院 前 检 查确 诊 的患 者 。 共有 6 0例 患 者 纳 入研 行 , 观察呼吸道是否有阻塞 。 必 要 时应 用
我 国f 未包 括港澳 台地区1 每 年 交 通 1 资 料 与 方 法 事故 5 0万 起 , 因交 通 事 故 死 亡 人 数 均 超 1 . 1 一 般 资 料 :回 顾 性 分 析
表 1 两组 患者 的 基 本 情 况
过 1 0万 人 , 已经 连 续 十 余 年 居 世 界 第 2 o o 6年 1 0月 至 2 0 1 1年 7月
浙江创伤外科 2 0 1 3年 2月第 1 8卷 第 1期
Z H J J T r a u m a t i c 。 F e b r u a r y 2 0 1 3 , V o 1 . 1 8 , N o . 1
・5 5・

诊治分析 ・
பைடு நூலகம்
颈托制动在颅脑损伤 患者 院前急救 时的应用价值


近 几 年 ,因开 展 道 路 交 通 安 全 攻 坚 交 通 事 故 致 颅 脑 损 伤 合 并 颈
注: 均P > 0 . 0 5, 无差异 , 没有统计学意义。
战 ,严惩 酒 后 驾 车 ,以 及 急 救 水 平 的 提 髓 损 伤 患 者 的 院 前 处 理 及 院 高。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较前下降 。 但 致 残 内诊 断 、 处理 及预后 资料 , 尚
1 3 L a n g or f d J ,P i l l a i G,Ug l i a i l o o r AD,e t a 1 .
P e r i o p e r a t i v e l a t e r a l t oc r h a n t e r i c wa l l f r a c t u r e s :s l i d i n g h i p s c r e w v e r s u s pe r c u — t a ne o u s c o mp r e s s i o n p l a t e f or i n —
作 者单 位 : 3 1 1 8 0 0 诸暨. 浙 江 省 诸 暨市 表 1 。
人 民 医 院
征, 保持呼吸道及输液管道通畅 , 注 意 保
1 . 2 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 6 0例 患 者 现 暖 。 人 院后 意 识 转 清 2 8例 , 能配合查体。
p r o s p e c t i v e ,r a n d o mi s e d s t ud y c o mp a in r g t h e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c o mp r e s s i o n p l a t e a n d t h e c o mp r e s s i o n h i p s c r e w f o r t h e t r e a t — me n t o f i n t e r t oc r h a n t e r i c f r a c t u r e s o f t h e
1 0 Va r e l a Eg o c h e a g a J R, I g l e s i a s C o l a o R, S u d r e z S u d r e z MA.e t a 1 .Mi n i ma l l y i n v a —
4 8 .
6小 时 , 场 急 救 时 均 昏迷 , G C S评 分 3 — 1 2分 . 现 率 仍 很 高 。 而 颅 脑 外 伤 及 脊 髓 损 伤 的 致 需 满 足 标 准 :受 伤 至 入 院 时 间 <
残 率更 高 。给 个 人 及 家 庭 造 成无 尽 的 痛 I S S值 ≥ 1 6分 ,无 失 血 性 休 克 。排 除标 场 无 法 向 患 者 询 问 病 史及 配合 查 体 。现
7名 ( 7 8 - 3 %) , 女 1 3名 ( 2 1 . 口咽 通 气 管 , 及现场气管插 管。3 0例 患 院 内 急救 时 的诊 断及 处 理 。 提高成功率 , 究 。其 中男 4
降低 致 残 率 。
另3 0例 患者 院前 未 予 7 %) : 年龄 l 6 ~ 7 9岁 。其 中 观 察 组 3 0例 者 院前 颈 托 制 动 , 患 者 院前 颈 托 制 动 , 对照组 3 0例患 者 院 颈 托制 动 。转 运 过 程 中 , 尽量避免颠簸 , 前 未 予 颈 托 制 动 。两 组 患 者 基 本 情 况 见 均 予 心 电监 护及 吸 氧 。严 密观 察 生 命 体
吕旭 东 马 毅 军
【 摘 要】 目的 探讨颈托制动在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时 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0 例颅脑损伤合并 颈髓损伤患者 的院前处
理及 院 内诊 断 、 处理及预后 , 其 中观 察 组 3 0例 患者 院 前 颈 托 制 动 , 对照组 3 O例 患 者 院 前 未 予 颈 托 制 动 。 结果 患者远期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差异 。 结论
率。
两组患者死亡率无差异 , 但
重视颅脑 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时颈托制动 , 防止搬运过程 中的二次损伤 , 提 高成功率 , 降 低 致 残
【 关键词 】 颅脑损伤 ; 颈髓损伤 ; 颈托制动 【 中图分 类号 】 R 6 5 1 . 1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g l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 7 1 4 7 . 2 0 1 3 . 0 1 . 0 3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