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住院之前的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影响程度。

方法:选择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患者由救护车运送并有专业护理人员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对照组患者自行到医院没有专业护理人员进行院前护理。

两组到医院后及时进行治疗。

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经治疗后自理程度。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的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来说,能够及时缓解颅脑损伤对患者的伤害,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救护理;院前;颅脑损伤;急性急性颅脑损伤在临床上是一种相当严重的疾病,死亡率较高。

一般来说急性颅脑损伤由外部因素引起,比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1]。

急性颅脑损伤发病急,病情状况变化快,所以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以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2-3]。

本次研究就是为了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影响程度如,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到医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换损伤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5.2±1.5)岁。

其中因车祸导致急性颅脑损伤80例,从高处坠落者31例,被击打所致者9例。

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4.8±0.8)岁;观察组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5.4±1.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症,性别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两组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观察组患者由医院救护车送往医院并且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恰当的急救护理。

专业急救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需要进行以下急救措施:(1)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需要掌握病人的现场情况,包括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频率、心率等。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分析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分析

产生中枢性高温ꎬ医护人员可通过降温毯对患者进行降温治
畅状态ꎬ科学吸氧ꎬ吸氧量控制在每 2 ~ 4L / minꎮ 如在急救现
清除护理ꎬ保持呼吸通畅ꎬ防止产生脑、肺恶性循环的产生ꎮ
程:急救人员必须通过各种科学手段确保患者呼吸道处于通
疗ꎮ ④脑—肺功能不全的观察ꎮ 对患者施行呼吸道分泌物
场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病情ꎬ难以有效鉴别脑出血与脑梗死ꎬ
口咽通气管ꎬ视患者病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ꎻ出现烦躁等
会使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的速率较快ꎬ对患者生命安全和预
现象时ꎬ确认患者是否存在缺氧征ꎬ视病情可应用地西泮注
后不利ꎮ 本研究中ꎬ对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研
射液镇静治疗ꎮ 急救人员应注意观察急性颅脑操作患者血
究ꎬ患者例数 76 例ꎬ时间 2017 年 3 月 ~ 2018 年 9 月ꎬ对照组
58
菌感染ꎮ 通过对患者产生咳嗽反射、吞咽能力时及时发现医
护理园地

全的观察ꎮ 对患者的自主意识以及瞳孔变化进行观察ꎬ结合
续表
患者躁动程度与颅内损伤程度ꎬ对脑疝发生的概率进行评
组别
例数
恢复显著
中度残疾
重度残疾
死亡
估ꎬ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ꎬ减轻患者症状ꎮ ⑥脑-胃
对照组
27
17(62.96)
3(11.11)
3(11.11)
4(14.81)

<0.05
>0.05
>0.05
>0.05
肠功能不全的观察ꎮ 采用鼻饲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营养供给ꎬ
在营养供给时对鼻饲用品进行消毒ꎬ保持在每周更换一次并
果:对照组患者院前死亡率为 28.95% ꎬ而观察组患者院前死亡率仅为 7.89% ꎬ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ꎻ对照组患者恢复显著比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摘要:重型颅脑损伤发生后,发展快速、病情严重,且引发的并发症较多,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对于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护理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完善,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与选择。

本文此次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实施的院前急救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措施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非常常见,是一种危重急症,往往是因为重力直接或间接导致头部颅脑组织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是外科损伤相对来讲比较难治的一种疾病,当前引起颅脑组损伤的主要原因有多种[1],例如重大交通事故、外伤、高空坠落等。

一旦发生,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复杂,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越发多见,导致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数量也逐年升高。

有学者研究表明,颅脑组织损伤后1小时内在临床称为黄金一小时[2],在这一过程中,发生颅脑损伤致死的患者数量占一半以上,故在发生创伤后1小时内开展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

1院前急救内容1.1院前日常准备工作定期维护、更新急救药品、仪器、用物、器材等管理工作,保证随时都处于急救备用状态。

对参与院前救治医护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加强急救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提升,并定期组织培训考核。

1.2急救电话颅脑损伤多数是交通事故引起,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启动急救管理小组,准备好充足的抢救药品、抢救设备、通讯设备等,通过电话了解患者大致情况、受伤部位、事故发生位置、周围环境等[3],在接到电话后用最短时间内到达事故发生现场,争取抢救时间。

1.3现场伤情评估到达现场后,立即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估,查看伤员情况,把伤员搬运到安全位置后,对伤员情况进行病情评估,评估内容有[4]:患者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频率、创伤情况、神经损伤程度等,评估检查建议在2分钟内完成。

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探讨

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探讨

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探讨目的:研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措施。

方法:于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对照组患者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措施直接送至医院,观察组患者在送入医院前实施院前急救与护理,主要包括:迅速到达现场、车载配备齐全、了解患者病情、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顺畅、建立静脉通路以及运转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植物人率、重残率均低于对照组,中残率、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的实施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争取了治疗时间,减少了患者死亡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重大意义。

效果显著,应广泛运用。

标签: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是指脑挫裂伤、颅底骨折、颅内血肿,是临床院前急救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也是当今医学上的重难点,具有病情复杂且危急、致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危害,因而对其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这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重大意义。

大多数患者发生重型颅脑损伤的原因是头部外伤、挤压、撞伤、高空坠落或者是车祸。

笔者就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探讨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甚好,可以广泛运用于急救治疗,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分别将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未采取任何急救与护理措施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采取院前急救与护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1、2、3、4……的顺序依次编号,并分别抽选其中单数的前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50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小为17岁,最大为64岁,平均年龄为39.1岁;其中,坠落13例,砍伤3例,打伤11例,车祸23例;GCS评分在3至5分的有12例,6至8分的有38例。

观察组:50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为66岁,平均年龄为41.2岁;其中,坠落14例,砍伤2例,打伤14例,车祸20例;GCS评分在3至5分的有11例,6至8分的有39例。

颅脑外伤急救护理论文

颅脑外伤急救护理论文

颅脑外伤的急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178-02【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急救护理在急诊颅脑外伤抢救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经我科急救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

结果 62例患者经过科学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措施,抢救成功56例,抢救成功率达90.32%。

结论早期采取积极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措施,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颅脑外伤;急救;护理颅脑外伤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并发症多,护理人员及时有效的抢救和科学规范化的护理,可使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提高[1]。

本次对62例患者实施科学、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20例,年龄为6-75岁,致伤因素包括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钝利器损伤等。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结果示:27例为脑挫裂伤,6例为原发性脑干损伤,8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为硬膜下血肿,混合性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或颅内血肿)3例。

2 急救护理方法2.1 呼吸道护理:呼吸道护理的重点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预防肺部感染,这是整个抢救过程自始至终应该把握的中心环节。

应松解限制呼吸的衣物,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血块及异物,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深入气管内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

给予低流量吸氧,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必要时置入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采用人工气囊辅助呼吸,躁动者给予约束双手。

2.2. 体位护理:保持正确体位是护理的关键之一,应给予平卧位或头高15°~30°卧位,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及呕吐物阻塞气道而影响呼吸功能。

2.3 止血护理: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尽快制止头部外出血,协助医师加压包扎,开放性颅脑损伤等可能有脑组织膨出,应以棉圈围于伤口周围,然后包扎。

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护理分析论文

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护理分析论文

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对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操作及作用进行分析。

方法将我院治疗护理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

观察组采取急救护理方式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死亡率及护理满意率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为36.8min,死亡率为13.3%,护理满意率为93.3%,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1.2.1 对照组护理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具体操作内容按照临床常规护理方式进行。

1.2.2 观察组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急救护理方式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护理评估:①接诊评估:在接到急救电话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地址、联系方式、致伤原因、生命体征、神志及呼吸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好急救的药品和用具,制定相应的急救方案,并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

②现场评估:在3min内完成对患者意识、瞳孔变化、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检测;同时对受伤部位、受伤时间、神志、肢体活动等进行全面检查。

(2)急救护理:①监测护理: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观察神志和瞳孔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②呼吸道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常会导致呼吸障碍,引起窒息,因此护理过程中要保障呼吸道的通畅,对于存在呼吸障碍的患者及时进行呼吸道清理,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吸氧;严重者可以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③建立静脉通道:于患者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建立2-3条静脉通路,以确保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及时供给。

对于外周静脉塌陷或穿刺失败的患者及时行静脉切开术。

④对症处理: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通过静脉滴注给予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防止发生脑疝;给予过度烦躁者适量的镇静剂,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预防颅内压升高;对于有血液或脑脊液由耳道或鼻腔流出的患者,仅需使用消毒棉球擦洗干净,不要进行鼻腔吸引或填塞,防止加重颅底损伤或颅内感染[2]。

颅脑损伤护理论文_0

颅脑损伤护理论文_0

---------------------------------------------------------------范文最新推荐------------------------------------------------------颅脑损伤护理论文1临床资料颅脑损伤患者88例,男50例,女33例。

其中严重脑挫伤并脑内血肿25例,广泛性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2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并硬膜外、硬膜下血肿34例;急诊手术50例,死亡8例,自动出院2例。

2病情观察意识状态意识变化可提示颅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

临床上依据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分为嗜睡(能叫醒)、浅昏迷(不能叫醒,但压迫眶上神经有反应)和深昏迷(压迫眶上神经无反应)3种。

也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即对病人睁眼、言语和运动3方面的反应进行计分,用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8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重。

2.2瞳孔瞳孔变化是诊断脑疝的可靠依据,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和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当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有脑组织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并伴有深昏迷是病危的前兆,应积极抢救[1]。

2.3生命体征立即做好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记录工作,如有进行性血压升高,脉压升高,脉搏变慢而有力,呼吸变慢而深,提出颅内压升高,是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早期,应立即向医生报告,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若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变浅而不规则,常为脑干功能衰竭的表现。

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有体温升高,一般38~39℃之间,若体温下降又复升,并为伤后1周持续高热,应考虑有伤口、颅内、肺部或泌尿系发生感染。

2.4肢体活动注意观1 / 5察有无自主活动,活动是否对称,有无瘫痪及瘫痪程度等,伤后立即偏瘫或原发瘫痪加重,并伴意识障碍加重多为继发性脑损伤。

2.5对骨窗张力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由于脑膨胀而形成脑移位,变形可引起迟发性血肿。

颅脑损伤优质护理论文

颅脑损伤优质护理论文

颅脑损伤优质护理论文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伤后导致的脑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严重伤害。

颅脑损伤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护理和治疗,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给予优质的护理。

本文就颅脑损伤患者的优质护理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技能,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护理前的准备工作当颅脑损伤患者来到医院时,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同时建立病历档案。

在护理前,医护人员需要了解患者家属的联系方式,并向患者家属进行详细明确的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的解释。

在确定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时,医护人员需要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选择,并告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预后,让患者和家属有清晰的认识和预期。

二、开展护理颅脑损伤患者需要长期的护理和治疗,医护人员需要细致地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和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安静环境在护理颅脑损伤患者时,需要确保患者周围的环境安静、优雅、温馨。

社区医疗机构不应设有声响过大的设备、歌唱者、起床铃等活动场所,以免影响患者的恢复。

医院病房应定期消毒和清洗,确保病房内空气清洁,不积飞灰,如能开窗通风更好。

2. 睡眠和休息颅脑损伤患者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在医院就诊期间,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睡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规律的睡眠和休息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3. 规律饮食颅脑损伤患者需要合理的饮食,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并且按时喂食,如有吞咽困难的患者,需要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案。

4. 细致的护理颅脑损伤患者需要细致的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定时检查患者的身体常态,如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等。

同时,医护人员要每天帮助患者清洗脸部,口腔卫生和换洁衣等。

5. 疼痛管理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疼痛,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和有效的处理患者的疼痛,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三、总结针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优质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感到机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并且从细节入手,做到细致入微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目的: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在患者入院之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脑外科外伤患者急救中心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反响,就是本论文所研究的目的。

方法:研究这种目的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对于2018年6月,截止到2019年6月我院共计收治的患者进行试验和调查。

试验共计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对照组,第二组是观察组,两组共计66例病患,每一个实验组分别有33病患。

结果:观察组的时间、病情情况、以及住院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成功率相较于对照组成功几率也更高。

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极大的减少入院的时间以及患者的并发症的几率,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术后恢复都有很好的帮助效果,这种方式可以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广泛的施行推广。

标签:院前急救护理;重度颅脑外伤;并发症;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颅脑外伤是属于比较严重的且比较常见的重症病症。

颅脑外伤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较高、病情凶险、病情发展迅速等等。

这种病情一旦突发,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这种并发症也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影响。

由于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的特点,医护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情况,针对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情况的变化做出最有效的救治手段。

由此一来才能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风险。

本论文选取了33名颅脑外伤患者对其进行了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急救,并且切实的研究其对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陈胜的效果,具体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本论文的研究资料主要选取了本院在2018年6月,截止到2019年6月12个月之间的收治的路脑外科患者为参考。

在此期间,本院共收治了66名颅脑外伤患者,并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形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的患者有33名,观察组的患者也有33名。

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分别的名句年龄大致为,18岁到67岁之间。

颅脑外伤病人急救措施及护理对策分析论文

颅脑外伤病人急救措施及护理对策分析论文

颅脑外伤病人的急救措施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脑外伤病人的急救措施和有效护理方法。

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措施和护理方法的回顾性分析。

护士接诊后,配合医生采取急救措施,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结果本组研究中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下,能够顺利地转危为安,抢救和护理的存活率高达96.5%。

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诊抢救和精心护理是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存活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颅脑外伤;急救措施;护理对策颅脑外伤是脑科常见的病症,近年来的发病率只增不减,严重威胁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成为目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的第三大杀手[1]并且需要短时间内接受抢救治疗,具有很大的抢救风险,容易发生[2]保证患者健康的关键,同时对治疗和恢复期间的护理同样不能忽视。

本文主要针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方式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96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16岁,平均38岁;患者导致颅脑损伤分类:车祸伤42例,高处坠落伤10例,跌倒伤67例,锐器伤23例,碰撞伤30例,挤压伤20例,钝物击伤20例,斗殴伤16例。

1.2 急救措施颅脑损伤患者的门诊急救是患者治疗和恢复的关键,具体的急救项目体现为以下几点。

呼吸系统: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门诊急救时,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使患者头颅偏侧,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咽部的呕吐物、血块、分泌物等,对于个别有义齿者及时取出;用舌钳拉住舌头后固定,对鼻子行导管吸氧,保证氧流量为每分钟4-6升。

对于呼吸困难和呼吸停止的患者,护士要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手术,采用人工机械通气的方法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

重度颅脑外伤院前急救护理论文

重度颅脑外伤院前急救护理论文

重度颅脑外伤院前急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96-02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的迅速发展,我国颅脑外伤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加。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急,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治和转送能够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

我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院前救治重型颅脑损伤221例,现就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抢救成功率。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中心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患者共221例。

其中男170例,女子51例,年龄9-70岁,平均年龄33.7岁;致伤原因车祸173例,高处坠落伤32例,重物砸伤9例,暴力伤5例,砖土埋2例;现场急救154例,从县级医院转送24例,从乡、镇医院转送43例。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评分:6-8 分165 例(74.66 % ),3-5 分56 例(25.34 % )。

诊断均符合国内颅脑损伤统一标准分型[1]即:颅脑损伤后g c s 评分3-8 分,伤后昏迷或再昏迷6 h 以上为重型颅脑损伤。

1.2 临床症状 221例患者均为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172 例;开放性损伤83例,闭合性损伤138例,头皮及颌面部多处裂伤61例,耳鼻口腔出血92例,合并四肢骨折45例,脊柱骨盆骨折30 例,合并胸腹45例,8例合并酒精中毒;现场行气管切开11例,气管插管25例。

2 院前急救措施2.1 现场快速检伤调度人员接到报警后迅速派出救护车并快速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立即使伤患者脱离危险场地,避免二次受伤,1min 进行体检,根据伤员的呼吸、脉搏、意识等生命体征以及通过睁眼、语言及动作所得gcs来评定,初步确定颅脑外伤等级,使患者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

2.2 基本生命支持重型颅脑外伤的院前急救,强调争分夺秒,黄金时间内的抢救对于重型颅脑外伤的意义重大。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目的:探讨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2里。

对照组不采用院前急救,干预组增加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结果:干预组患者的首次救治时间明显降低,生存率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其ADL分级I级、Ⅱ级和Ⅲ级的比率明显提高,而Ⅳ级和V級的比例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可有效提高治愈效果,促进生活能力恢复。

标签: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颅脑损伤是由暴力作用于头颅而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

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

急性颅脑损伤具有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患者致残率较高的特点,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或观察护理不当,均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因此,为有效抢救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我院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43.67±10.23)岁。

其中车祸伤46例,殴打伤32例,高处坠伤26例。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不采用院前急救,直接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干预组则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快速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

当医护人员到达抢救现场后,首先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尽量使其恢复正常呼吸,为患者建立有效的循环,以解除急性脑受压[2]。

②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通畅。

取患者平卧位,使其气道开放,迅速清除口鼻腔内的呕吐物及分泌物,将头偏向一侧。

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护理论文(全文)

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护理论文(全文)

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护理论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XX年7月~20XX年7月接收治疗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平均将其分为32例观察组和30例对比组,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13~82岁,平均(45.2±12.3)岁;损伤种类:15例车祸伤,8例打斗伤,5例坠落伤,4例砍伤;损伤部位:11例颅内血肿,9例脑干损伤,7例外伤性蛛XX膜下腔出血,5例脑挫裂伤;治疗方式:17例气管切开,15例手术治疗。

对比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4~83岁,平均(45.5±12.4)岁;损伤种类:12例车祸伤,9例打伤,5例坠落伤,4例砍伤;损伤部位:12例颅内血肿,10例脑干损伤,5例外伤性蛛XX膜下腔出血,3例脑挫裂伤;治疗方式:14例气管切开,16例手术治疗。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种类、损伤部位以及治疗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对比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入院救护、基础治疗护理等;观察组患者主要给予急救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急救措施和护理措施:1.2.1急救措施1.2.1.1保持呼吸道的畅通:脑组织完全缺氧六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保证气体交换和有效通气应放在所有抢救措施的首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以及呕吐等临床症状,昏迷后,患者的呼吸中枢会受损,咳痰、咳嗽以及吞咽反射等情况消逝,出现误吸后会导致患者窒息,加重脑缺氧。

因此,需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和血液,如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不易吸出,且患者昏迷情况较深,则要对患者采取气管切开术治疗;如患者呼吸中枢受到损伤,则会导致气体交换能力下降,因此,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2.1.2降低颅内压: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出现脑组织缺氧、缺血、脑水肿以及脑血循环障碍等现象,且其持续时间较长,如不及时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论文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论文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护理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统称,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滑动与碰撞所引起的。

脑实质的挫伤是以点状出血为主,轻者可没有原发性意识障碍,重者可致深昏迷,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共抢救和护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性35例,女性33例;年龄2岁-75岁。

其中车祸伤47例,高空坠落致伤15例,跌倒伤6例。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26例;9-l2分28例;13-l5分14例;对冲伤48例,后枕着地20例,受伤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昏迷。

2护理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1]。

对gcs评分在3-8分的患者,特别是评分为3分者,一定要专人护理,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因为如果出现脑疝形成,对手术来说已为时较晚。

所以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病情要有预见性,15-30min观察一次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遵医嘱对症处理。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的关键。

患者呕吐,口鼻腔分泌物,无法吸痰,舌根后坠等均是造成呼吸不通畅的原因,可加重脑水肿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的关键,护士要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呕吐物、分泌物,解除舌根后坠。

对深昏迷或昏迷时间较长,呼吸道不畅以及痰液粘稠不易吸出的患者应及时行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后应做好以下护理:①气管切开后24小时内主要观察是否会出现气管切口出血,可以通过对颈部周长进行观察,如果颈部肿大就可能有内出现的现象,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同时要观察有无皮下气肿,有皮下气肿时手触皮肤有捻雪感。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②保持气管套管通畅,采用一次性硅胶气管套管,每日更换气管切开敷料1-2次,敷料被痰液或血液渗湿时及时更换,防止切口感染,套管口用双层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以保持吸入的空气有一定的湿度,并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效果。

方法针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60例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收治入院为观察组,42例患者未经院前急救护理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在我院治疗后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在我院经过治疗后,通过治愈率、中残率、重残率、植物生存率以及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到院内治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明显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2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其中60例患者经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为观察组,男42例,女性18例,年龄在22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37.8岁。

颅内血肿28例,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18例,脑挫裂伤14例,就诊时间15~45min,平均25min。

其中42例未经院前急救护理直接就诊为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在18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38.9岁,颅内血肿12例,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18例,脑挫裂伤12例,就诊时间35~180min,平均115min。

两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未经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直接到院就诊,观察组患者在发生急性颅脑损伤后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急救护理措施如下[1]:根据中国初级创伤救治PTC进行院前急救措施(A.B.C.D.E):1.2.1保持气道通畅,有效呼吸(A+B):颅脑外伤的患者常伴有颜面以及口鼻出血,有些患者会出现呕吐,因此呼吸道常常会发生分泌物、血块以及呕吐物误吸阻塞呼吸道,呼吸道梗阻完全威胁患者的生命。

院前急救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干预价值评析

院前急救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干预价值评析

急救流程与规范
院前急救护理的流 程:接诊、评估、 治疗、转运
接诊:快速评估患 者病情,判断是否 需要紧急救治
评估:对患者进行 生命体征、意识状 态、呼吸、循环等 评估
治疗:根据评估结 果,进行相应的急 救措施,如心肺复 苏、止血、包扎等
转运:将患者安全、 快速地转运至医院 进行进一步治疗
现场急救措施
住院时间:患者在院前急救护理后 的住院时间
医疗费用:患者在院前急救护理后 的医疗费用
患者满意度:患者对院前急救护理 的满意度
急救效果评估方法
观察指标:生命 体征、意识状态、 神经功能等
评估工具:格拉 斯哥昏迷量表、 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等
评估时间:入院 后24小时、72 小时、出院前等
评估方法:回顾 性研究、前瞻性 研究、随机对照 试验等
院前急救护理对患者预后患者的生
存率
院前急救护理 可以减少颅脑 损伤患者的并
发症发生率
院前急救护理 可以缩短颅脑 损伤患者的住
院时间
院前急救护理 可以提高颅脑 损伤患者的生
活质量
不同护理措施的效果比较
院前急救护理: 提高患者生存 率,降低死亡

院前急救护理: 减少并发症发 生率,提高患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 呼吸 控制出血,止血包扎伤口
固定骨折部位,避免二次损伤
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 调整急救措施
及时转运至医院,确保患者得到及 时救治
转运过程中的护理要点
固定头部:使用颈托或头部 固定器,防止头部晃动造成 二次损伤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 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 等生命体征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 呼吸顺畅,必要时进行人工 呼吸或气管插管

颅脑损伤护理论文

颅脑损伤护理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颅脑损伤护理论文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10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

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3例,硬脑膜下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

患者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86例、摔伤9例、打击伤15例。

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在30分钟~3天,平均5.4小时。

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的患者有90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的有20例。

全部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48例,6~8分62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本组资料110例患者中,治愈64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死亡10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

有效率为58%。

护理术前护理:护士要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

在每次监测前均要校准“0”点,监护时患1/ 5者保持平卧或头高10°~15°为宜,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

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及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8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8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和护理过程,并总结急救和护理要点。

结果:通过对患者伤情的评估及救护,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结论:颅脑损伤病情复杂,变化快,在院前采取及时有效地急救和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23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特点是急,病情凶险,受伤机制重,复杂多变,对重度颅脑损伤救治关键是保存生命,提
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临床资料
近两年抢救颅脑损伤患者86例,男65例,女21例,年龄15~7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59例,打架斗殴20例,坠落伤7例;闭合性损伤61例,开放性损伤25例;合并胸或腹部闭合性损伤15例,合并四肢骨折或骨盆骨折、脊柱骨折21例。

途中死亡2例。

现场急救
颅脑损伤患者现场抢救是否正确、及时,是抢救患者成败的关键:①病情评估:了解受伤时间、经过及病情变化,注意受伤后患者的意识状态、有无伤口、出血情况、肢体是否活动、有无呕吐等现象。

认真检查头部及全身情况,检查时动作迅速,不可因检查过
久,耽误急救处置;也不可粗心大意,漏检重要的损伤和体征。

重点检查受伤部位,出血情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眼球位置、肢体功能以及生命体征等,并作扼要记录。

②解除呼吸道梗阻,防止窒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为意识障碍,频繁呕吐,呼吸道积存大量食物残渣、分泌物和血块,致使呼吸道堵塞或发生误吸引起窒息,应立即用手指抠出口腔内异物。

若患者牙关紧闭,则用压舌板、牙垫撑开口腔,再清除口腔内异物。

患者常因昏迷、肌肉松弛、舌后坠导致咽喉部阻塞,呼吸不畅,可用双手放在患者两侧下颌角处将下颌托起,暂时使呼吸道通畅。

也可将口咽通气管放入患者口中,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③止血固定,妥善处理伤口:头部有活动性出血时,应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对合并肢体软组织创伤可用无菌绷带加压包扎,以便止血。

有肢体大动脉损伤出血严重时,可用止血带止血,并记录时间。

疑颈椎骨折者用颈托固定,肢体骨折者用夹板固定。

④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急性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组织严重受压以致脑疝形成,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如果患者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异常升高,肢体偏瘫等现象,应立即给予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

常用
20%甘露醇250ml,15~30分钟快速滴入。

急救护理
密切监护病情变化:①意识状态:临床一般将意识障碍分为清楚、嗜睡、朦胧、浅昏迷、昏迷五级。

意识的变化往往提示病情的改变。

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因此应充
分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昏迷程度。

可通过对话、给予适当的刺激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及精神状态,以便对病情做出正确的估计。

特别注意有无昏迷—清醒—再昏迷现象。

②瞳孔变化:瞳孔是反应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窗口,可直接反应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病情变化。

正常范围内瞳孔直径在2~6mm,大小对称,对光反应灵敏。

应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和对光反射。

一旦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表明发生脑疝,要及时抢救,不可延误。

③生命体征改变:重点监测患者脉搏、呼吸和血压,注意呼吸的深浅、节律、脉搏是宏大有力还是细弱,脉压差是增大还是缩小。

如果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而慢常是进行性颅内高
压的表现。

体位:一般情况下,患者可以采取平卧位。

但对昏迷患者,呼吸道不通畅或发生呕吐时,宜采取侧卧位,防止误吸入气管发生窒息。

颅内高压时宜采取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开通静脉通道:选择粗而直的肘、腕部或下肢静脉,用套管针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建立静脉通道,确保能快速的治疗用药。

转送的护理:颅脑损伤患者经现场急救处理后,一般情况下需要及时转送到专科医院治疗,已赢得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

①患者应平躺在担架上固定好,搬运动作要轻柔、平稳,避免颠簸、摇晃、震动等,以免加重脑水肿或引起颅内出血、急性颅内压增高,
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导致患者死亡。

②注意检查患者的创面包扎是否稳妥,各管道是否畅通,如氧气管、输液管、气管导管等,防止扭曲,受压、移位和脱出。

③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转运患者途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十分重要,出发前应彻底清除口腔、咽喉异物和分泌物,吸尽气管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途中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立即气管插管,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脑部缺氧状态。

④病情观察:行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作相应的对症处理。

心理护理:突发地意外伤害常常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惊慌,治疗过程中除应积极的给予患者心里安慰外,还应以沉稳的心里状态,娴熟的操作技术给患者以安全感,获取患者的信任,增强战胜
伤痛的信心。

颅脑损伤的患者,因为病情急而危重,变化迅速的特点,救治不及时必将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要求急救护士有高度的急救意识,稳定的心里状态,有正确判断病情的能力和准确敏捷的处理技能,在现场和转运途中与医生密切配合,为患者院内的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