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

合集下载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优势和不足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优势和不足

!!2005年6月!!!!!!!!!!!!!!!!!!!!!!!!!外国语言文学研究!June2005第5卷第2期!!Researchin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Vol.5No.2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优势和不足李福印1田聪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083;北京外国语大学,100089)摘要:本文分析对比了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异同。

在新意义的构建中,合成理论解释性更强,适应范围更广。

概念隐喻理论解释的只是一些规约性语言表达,是两个语域之间的固定联系,解释的是系统的一词多义现象。

合成理论试图解释思维过程的普遍规律。

合成理论把概念隐喻作为合成的形式之一。

二者都存在实证验证的问题。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合成理论;意义构建1.引言Lakoff&Johnson(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下文称CMT)。

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这一理论使不少学者开始对以往各种阐释隐喻的理论进行反思,并且着手探究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特别是隐喻的意义构建与推理机制。

近年来,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Fauconnier和Turner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称之为合成空间理论或概念合成理论或概念整合理论(theblendingtheory或the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或the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简称合成理论(下文称BT),用来解释隐喻、借代、虚拟句、指示代词、语法结构、语用预设等诸多语言现象。

合成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人们在交谈和思考时不断建立起心理空间(mentalspace),然后在心理空间之间进行映射,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的空间,人们就是系统运用这种概念整合网络来进行实时意义构建的。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_诗经_木瓜_的意义建构研究_张懂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_诗经_木瓜_的意义建构研究_张懂

odern chineseM 2014.09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计三百零五篇。

因此《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卫风・木瓜》通过描述一方赠送木瓜、木桃、木李等水果和另一方回赠琼琚、琼瑶、琼玖等美玉,表达出了双方的深厚情谊。

《诗经》的主要修辞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比”主要包括当今所说的明喻和隐喻,“兴”则属于篇章层次上的隐喻。

我们认为《诗经・卫风・木瓜》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现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

在20世纪80年代,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系统阐述了隐喻的工作机制。

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

然而,简单的单向映射关系并不能解释复杂隐喻的意义生成机制和在线意义建构问题。

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于20世纪90年代在心智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著名的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的工作机制和动态意义建构问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用于分析自然语言中的诸多语言层面的意义建构问题。

以往对《诗经・卫风・木瓜》的研究多从修辞角度或文化、礼俗角度入手,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中的隐喻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对《诗鉴赏能力。

二、概念合成理论概念合成理论是由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 在心智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

概念合成理论是关于意义构建过程的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概念合成理论为隐喻的工作机制及其意义生成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框架,为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提供崭新的视角。

合成空间理论和神话隐喻模式

合成空间理论和神话隐喻模式

合成空间理论和神话隐喻模式[摘要] 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遍而又突出的认知过程。

很多学者运用这一理论来阐释隐喻现象,而本文试图以莫里森的《柏油孩子》为例用合成空间理论来分析文本中的隐喻模式。

[关键词] 合成空间理论隐喻隐喻模式柏油孩子一、隐喻西方的隐喻研究历史悠久,其传统大致可归结为两种:一是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派,二是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雪莱和柯勒律治等为代表的浪漫派。

古典派主张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有别与日常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偏离;浪漫派则认为隐喻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否认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之间有什么区别。

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众多学科都把隐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以拉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的观点对隐喻研究的影响最大,即“隐喻普通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是隐喻式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隐喻的心理基础是意象和意象图式在起作用,也就是说隐喻的两个域之间之所以能发生映射,主要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意象和意象图式。

90年代以来,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弗科尼亚(Fauconnier)与特纳(Turner)创建了合成空间理论(blended space theory)。

二、合成空间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是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是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心理空间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counterfactual)、位置、现实等。

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心理空间的建立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

概念整合理论对服装广告中隐喻认知机制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对服装广告中隐喻认知机制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对服装广告中隐喻认知机制的解释发表时间:2012-01-04T14:39:32.91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丁雪[导读] 以多个隐喻型广告为例,用合成理论解析了广告中隐喻的运作机制,使对隐喻的理解更加清晰化。

丁雪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150080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行为,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在商业广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合成空间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意义建构的过程,对广告中的隐喻具有很好的解释力,使人们对广告中隐喻的认知机制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关键词服装广告隐喻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一、引言隐喻作为现代广告基本传播形式的核心,已逐渐成为高水平广告所经常诉诸的手段。

隐喻的研究不只久远,而且角度也很多元,在语言学、哲学、以及认知科学中,隐喻都是引人关注的主题。

本文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服装广告中的隐喻现象和工作机制,进一步验证合成空间理论对于广告中隐喻的阐释力。

二、隐喻理论隐喻的发展经历了修辞学、语意学以及多学科三个发展阶段。

现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产生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翻开了现代隐喻学研究的新篇章。

以Lakoff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隐喻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并指出不仅是语言,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福科尼尔和特纳(Fauconnier & Turner)于20世纪90年代后相继发表了系列文章,如概念整合原理(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1998)、《我们思维的方式》(The Way We Think,2002)等。

二位学者结合现代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又称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心”的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_概念合成

“心”的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_概念合成

“心”的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_概念合成摘要:本文旨在考察“心”这一隐喻化词语在语言理解中所指代的概念。

通过参考研究、概念合成和意义建构,本研究认为“心”一词有多种含义,能够概括人们的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并对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上下文具有特定的意义。

关键词:隐喻化词语、概念合成、意义建构、“心”正文:“心”是比喻性词语,主要用来描述情感、情绪、内心状态等。

该词语广泛存在于日常语言环境中,表达了人们在核心认知层面上对自身内心深处感受的抽象概念,是集合多种不同维度认知的整合体。

从意义上看,“心”指代的既可以是指实际的心脏,也可以指人们的精神和思想。

当人们用“心”一词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时,实际上是在暗示自身当前所处的心理状态。

如,有人可能说“我的心里很累”,但实际上这是说明他此时正处于精神上的疲惫之中。

在传统视角中,“心”一词被视作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总称。

它概括了人们的情感、情绪、理念和价值,以及偏好和判断能力等。

它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表示着内在深处的认知能力。

例如,人们可能会说“我深有同感”,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有能力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以及认识到别人同他们有着相同的情感。

此外,“心”一词还可被视作人们的情志主宰者,籍此解释人们的决定行为,乃至是思考、感受和判断的来源。

因此,当人们在做出重大决定或判断某些事情时,可能会说“我已经用心考虑了这件事”,表明他们已经经过深思熟虑,找到了适当的行动方向。

通过对“心”一词可能指代的概念,本文研究发现,它能够概括人们的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多方面的意义,并因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上下文而具有特定的含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概念合成和意义建构的方式,全面了解隐喻化词语“心”的特殊含义。

应用“心”一词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他人的有效沟通及情感交流。

例如,在和他人沟通时,如果你也承认对方的感受,而不是只关注你自己的感受,那么你就可以用“心”一词来表达你的情感,表达你的真诚、理解他人的用心。

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概念转喻的语用推理

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概念转喻的语用推理
etl t y y 和谓 词 转 喻 ( rdctnl eo— ni o m ) a me n peiaoa m t i n
y y 。 m )
3 言外转喻 .
第二种类型的转喻是用一种言外行为代替另 外一种言外行为的转喻。正如索恩伯格和潘瑟等 人的研究所提出的那样 , 言外转喻尤其是 间接言 外转喻 , 可以依据概念框架 (oc t a e 、 cne u f m ) 理 pa r l 想认 知 模 型 (dai dcgiv oe) 言 语 行 ie z ontem d1 和 l e i 为场景(pehat cnr ) sec c sea o 等理论来进行分 析。 i
和专著 ( u eM noa 20 ) R i d edz, 02 。现今 , 多学 z 很 者认为 , 转喻比隐喻更具有本原性 , 即语言本质上 是转喻的。 与国外的研究现状类 似, 国内认知语言学 界 关于概念转喻的研究仍处在起步 阶段 , 然而其 中 不乏某些有 洞见 的研究 。这些研究 大致分为两 类: 第一类是对认知语言学 中的概念转喻定义及 其分类的文献综述 , 这些文献综述主要介绍 国外 语言学界对概念转喻所下的诸多定义和转喻的不 同分类方法。其 中, 毛帅梅介绍了 国外认知语言 学界关于转喻 的不 同分类 方法 。董成如 在论 J 文《 转喻的认知解释》 中也做 了类 似的研 究。此
转喻研究最早源 自传统修辞学。转喻被广泛
应用于人们的 日常交际 中, 修辞学家将其视为用 某事物的名称替换相邻近事物名称 的修辞手段。 与传统修辞学研究大相径庭 的是 , 认知语言学研
究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 , 更重要 的是人们
的作用 , 但是都未涉及 到概念转喻 的具体应 用。
三 、 成 空 间理 论对概 念 转喻 的 阐释 合

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

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

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汪少华,郑守疆(复旦大学外文系,上海200433)摘 要:合成空间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过程。

由于隐喻现象中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过程,合成空间理论也可用来阐释隐喻现象,特别是对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与推理机制的分析。

这一理论为隐喻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合成空间理论;意义建构;源域;目标域;映射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0)06-0007-05From Blended Space Theory to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MetaphorsWAN G Shao -hua,ZHEN G Shou -jiang(Department of Fo reign Lang uages and Literature,F udan U niv ersity,Shang hai,200433,China)Abstract:In the light of blended space theory,conceptual integ ration is taken as a pervasive cog nitive process in the mean -ing construction of natur al language.M etaphors can also be interpre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lended space theory.F rom the new perspective thi 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use this theory to seek a detailed analysis of metaphors with the focus on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reasoning mechanism of on -line metaphorical pro cessing.Key words:blended space theory;meaning construction;source domain;tar get domain;mapping1.引言纵观隐喻研究史,有不少学者和语言学家试图对隐喻现象作出种种阐释。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之比较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之比较

空间则凌驾于输入空间 I 和输入空间 I 之上, 是两者 的上
位概 念 。其 包 含 了 两 个输 入 空 间 的 共 同 的抽 象 概 念 结 构 ,
构都 比较明显 的隐喻 。而 概念 隐喻理论 则是 以隐喻 为主
导 来 解 释 人 的 认 知 方 式 , 就 是 说 , 们 正 是 以 隐 喻 这 一 也 人 工 具 或 方 式 来 认 识 世 界 的 。所 以 , 喻 就 具 有 统 领 地 位 。 隐 然 而 , 述 两 种 理 论 也 存 在 相 似 之 处 。例 如 , 们 都 将 隐 上 它 喻 看 作 认 知概 念 现 象 而 不 是 单 纯 的 语 言 现 象 ; 在 解 释 隐 都
释 为 两 个认 知域 之 间 的 映 射 。 因此 , 可 以称 作 “ 射 理 又 映 论” 。概 念 合 成 理 论 的 主 要 术 语 有 心 理 空 间 ( na met l sae) 影 射 ( ap g 、 创 结 构 (me et t c r) 优 pcs 、 mpi )层 n e r n su t e 、 g r u
区 分是 因为 认 知 域 和 心 理 空 间 的 运 作 过 程 存 在 着 根 本 差
异 。概 念 隐喻 理 论 认 为 , 的 思 维 是 单 向映 射 。 因 此 , 人 隐
为 , 于 隐 喻是 以一 种 概 念 和 经 验 来 理 解 另 一 种 概 念 和 经 由
验 , 以, 理解 隐喻就要涉及 两个心理 表象 , 所 要 即源域和 目 的域两个认 知域。这两 个认 知域蕴 含着单 个 隐喻所涉 及 的巨大的意义 网络 , 即隐喻表达 的喻体和本体 。源域 和 目 的域中都有很 多相关 的结 构及 特征 。隐喻就是 两个认 知

合成空间理论与广告语篇中隐喻的前景化

合成空间理论与广告语篇中隐喻的前景化

合成空间理论与广告语篇中隐喻的前景化
秦俊红
【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4)001
【摘要】隐喻在词汇语法层的表现是由其认知机制决定的,隐喻话语的意义建构离不开认知理论,而合成空间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通过该理论我们可以确定语篇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合成空间理论对解释广告语篇中隐喻的前景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秦俊红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2
【相关文献】
1.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 [J], 于磊
2.诗歌通感与概念隐喻理论、合成空间理论之研究 [J], 孙妮
3.合成空间理论对广告语中隐喻的解释 [J], 梁婧玉
4.合成空间理论下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分析 [J], 顾征
5.论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象似性的解释力——基于A Christmas Tree的认知解读[J], 王伟萍;张玉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岳 好 平 ,汪 虹①
( 南农业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湖 湖南 长 沙 4 0 2 ) 1 1 8
[ 摘 要 】 诗性 隐喻有别 于常规 隐喻 , 大多属 于创新性 隐喻 。由于诗性 隐喻 的超 常规性 , 它们的理 解就需要借助较 为复
构 成 。其 中一 个 输 入 空 间包 含 了一 个 抽 象 的空 框 架 , 另 一 而
大阐释力的概念整合理 论才能清 楚 的解 析诗性 隐喻 的意义
建 构 过程 。
概念整合理论引进 国内之后 , 许多学者利用该理论 对诗
性 隐喻等一些创新性 隐喻进行 了相关研 究 。由于诗性 隐喻
的 必 要 条件 , 因此 只 有 通 过 对 于 新 奇 隐 喻 或 即 时 隐 喻 具 有 强
步提 出了概念整合 理论 。该理论认 为 隐喻 意义 的建 构
过程始于两个属于不 同认知域 的输入空间 , 而产生 能够抽 进 象概括两个输入空间 内容的类属空 间( 或称 普遍空 间) 一 和
杂的多空 间投射机制。F uone &T re 的概 念合成 理论是能 够解读诗 性 隐喻 等诸 多语 言认知 活动的 重要理论模 式。文 a cn i r un r 章利 用概念整合 网络分别解析 了与文学、 幽默 、 治、 政 诗歌相关联的诗 性隐喻 , 对其 隐喻 意义建构 的认知 机制进行 了较 为详尽 的描述 。 将其认知过程动 态性地展 示出来 , 以期论 证概 念合 成理论框 架下诗性 隐喻认知 阐释 的可行性 。 [ 关键词 ] 概 念整合理论 ; 诗性隐喻 ; 心理 空间
个合成空间 。类 属空间包含两个输 入空间共 有的抽 象结构 , 形成普遍结构 ; 合成 空 间除 了包含 类属 空间 中 的普遍 结 构 外, 还从两个输 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 , 并通过 自身的组合 、

合成空间理论对比喻性表达的阐释

合成空间理论对比喻性表达的阐释

合成空间理论对比喻性表达的阐释
周舒;王永全
【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19)003
【摘要】空间合成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比喻中的意义建构及其推理机制,为比喻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周舒;王永全
【作者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合成空间理论对范畴的认知阐释 [J], 操凤玲
2.是死喻复活还是死喻仿拟?--死喻复活与死喻仿拟对比研究 [J], 石本俊
3.合成空间理论对委婉语的阐释力 [J], 梁艳春
4.文化聚焦与阐释定位——象喻式文论术语“风”“骨”传译的阐释学比较模式[J], 解学林
5.合成空间理论对英语委婉语的阐释力 [J], 王秋香;芮燕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成空间理论下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分析

合成空间理论下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分析

第33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合成空间理论下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分析顾征(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商务外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摘 要: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论文通过合成空间理论,分析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映射和整合,比较隐喻和转喻在突显性上的不同,从而阐释隐喻和转喻的不同认知方式,帮助提高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运用。

关键词:隐喻;转喻;合成空间;突显性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6-0155-03对于隐喻和转喻,过去只是把其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来研究。

莱考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1]。

转喻作为一种概念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

因此隐喻和转喻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人类的 思维认知方式。

本文将隐喻和转喻纳入合成空间理论这一共同的理论框架下研究,分析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并对隐喻和转喻的突显性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隐喻和转喻的认识运用。

一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隐喻是通过喻体描述本体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借助熟悉的事物的特征来理解新的事物的手段。

人们可以借助隐喻理解描述抽象概念和抽象推理思维。

隐喻的形成通常是两个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通过在认知领域产生的相似联想而形成[2]P202- 251。

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而相似性是相对的,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是其存在的理据。

因此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两个绝对差异的事物通过认知加工形成的相似性基础上的。

例如: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这里源域是一盒巧克力,目标域是生活,生活和一盒各种口味的巧克力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两者好像是没有什么联系的。

《围城》新奇隐喻合成空间动态认知视角阐释

《围城》新奇隐喻合成空间动态认知视角阐释

《围城》新奇隐喻的合成空间动态认知视角阐释摘要:合成空间的认知观将语言现象的认知运作视为是建立抽象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的过程,它对认识和理解隐喻有充分的解释力,为分析作品中新奇隐喻的实时意义构建和动态认知推理,提供了全新视角。

关键词:《围城》隐喻认知合成空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钱钟书在其代表作《围城》中,以留法学生方鸿渐学成归来、辗转奔波、四处碰壁的故事为中心,生动刻画了国难时期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

作品以“爱情小说”戏仿形式,从凡人琐事、逸闻掌故中,抉发中国走向现代性之“围困主题”,内涵充盈,意蕴深邃,笔风尖锐深刻、幽默诙谐。

小说表面看来戏剧色彩浓郁,初读之下令人捧腹,然而却蕴含着悲剧意味,细读之后,发人深省。

在使得小说如此成功的众多的艺术手法中,比喻又是其中最耀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绚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钱钟书如是说,而《围城》则正是隐喻的集大成者。

近二十年来,国内对《围城》的研究方兴未艾,局面喜人。

但综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多数剖析视角集中在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结构主义文学、接受美学等方面,而从隐喻角度展开分析的则为数不多,至于从认知维度对其隐喻进行动态探讨和阐释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二隐喻1 隐喻概述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首先对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隐喻是把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移到某一个特定事物上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隐喻的比较论。

而在我国,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修辞现象,其使用只是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它主要通过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来实现。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及隐喻学革命的到来,人们愈来愈清晰深刻地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方式。

现代隐喻的研究范围已从单纯的修辞学扩展到认知语言学、哲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学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

第27卷 第9期Vol.27 No.9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9年9月Sep.2019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苏瑞丽(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意义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㊂概念合成理论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特别是对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的阐释㊂概念合成理论弥补了概念隐喻理论无法阐释新生意义的理论缺陷,提供了新的视角㊂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隐喻;意义建构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19)09⁃0069⁃04 传统上,隐喻被视为一种修辞形式,是文体学家,修辞学家和作家的研究范畴㊂近年来,语言学家认为日常语言到处充满了隐喻;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㊂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隐喻研究都在方兴未艾,这引发了一场隐喻革命(metaphoric revolution)或隐喻转向(metaphoric turn)㊂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最早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6],为后来隐喻的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㊂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概念合成理论在对隐喻的意义建构(meaning construction)和推理机制(reasoning mechanism)两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能够弥补概念隐喻理论无法阐释新生意义的理论缺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研究语言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㊂一㊁概念合成理论介绍基于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s Theory),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得以发展㊂因此,笔者先阐述心理空间理论的内容,后介绍概念合成理论的主要内容㊂(一)心理空间理论的内容Gilles Fauconnier在其两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Mental Spaces(1985/1994)和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提出并发展 心理空间”[1][2]的概念来研究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㊂所谓意义来自于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概念化㊂根据Gilles Fauconnier的解释,意义建构涉及两个过程:(1)心理空间的建立;(2)这些心理空间之间映射(mappings)的建立㊂这种映射关系由局部话语语境所引发㊂也就是说,意义建构受到语境的影响㊂Fauconnier(1997:11)将心理空间定义为 当我们思考和谈话时激增的部分结构,使得细密划分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成为可能”[2]㊂心理空间将意义划分为不同的概念域(conceptual regions)或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㊂事实上,所谓的心理空间是一个包含特定类型信息的概念空间域㊂它们是在普遍性的语言,语用和文化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的㊂然而,由于心理空间是在线(on⁃line)构建的,因此它们会产生独特的和临时的概念结构包(packets of conceptual structure),为正在进行的话语而构建的㊂后来,一些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1997;Fauconnier& Turner1998,2002)基于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对概念合成理论进行研究㊂(二)概念合成理论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Fauconnier在1997年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2]㊂随后,Fauconnier& Turner(1998,2002)发展和完善这个理论[3][4]㊂概念合成是人们思考和行动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当人们在思考和行动时㊂它基于不同心理空间的映射和整合以及基于心理活动的认知操作过程,产生了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㊂ 收稿日期:2019⁃06⁃17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汉语情态动词 要”的意义研究:语法-语用互动视角(YJSCX2019-157HLJU)它由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㊁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㊁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 blend)构成㊂借助于跨空间映射,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地投射㊂两个输入空间中的相同结构和抽象信息在类属空间得以体现㊂而从两个输入空间中获取的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在合成空间得以体现㊂所以,通过映射链,这四个空间相互连接构成概念整合网络(如图1)㊂图1 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1997:151)根据Fauconnier的解释,当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合成时,要借助一些条件实现㊂首先,跨空间映射㊂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圆圈用于表示四个心理空间,空间中的实心点用于表示来自各个空间的元素,并且通过直线连接它们之间的关系㊂来自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中的相应元素之间用实线表示它们的映射关系;其次,类属空间㊂如图所示,类属空间体现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相同结构和抽象信息;然后,合成空间㊂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空间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中的元素选择性地投射㊂其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由虚线连接;最后,层创结构㊂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空间体现了两个输入空间以及类属空间中的相应元素选择性地投射,它可以投射到一个元素,即两条虚线相交,或者可以投射到不同的元素㊂在概念合成理论中,层创结构由三个基本过程获取的:(1)组合过程(composition),涉及两个或更多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在合成空间融合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涉及补充完整两个或更多输入空间中提及但不完整的信息;(3)阐述过程(elaboration),即合成空间中的结构进行认知操作以及简化的过程㊂此外,在选择性投射过程中,意义的构建要受到一些支配原则,才能正确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中㊂Ungerer,F.&H.-J.Schmid提出五条支配原则[7]㊂首先,拓扑原则㊂合成空间需要包含或保留来自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信息㊂其次,合成原则㊂合成后的概念需要具有稳定性而且容易记忆㊂然后,分解原则㊂它能够确保合成空间促进整个概念整合网络的重构,能从合成概念中推导出输入空间及相关关系㊂此外,相关原则㊂概念之间具有相关性㊂这种相关性是在具体语境下合成的推动力㊂最后,等级原则㊂这些原则可以被描述为最优性原则,因为合成不是一个确定性过程㊂相反,它取决于在给定的整合网络中可使用的精确结构和整合的目标,这需要对概念结构选择性投射到合成空间中㊂简言之,合成过程受一系列支配原则所限制,比如拓扑原则㊁合成原则㊁分解原则㊁相关原则等等㊂二㊁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的意义阐释概念隐喻理论[6]是由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提出的,并且已经在随后的一些出版物中得到了发展㊂同时,概念隐喻理论也被视为认知语义学中最早的理论框架之一,为认知方法提供了许多早期的理论推动力㊂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前提是隐喻不仅是语言的风格特征,而且本质上是隐喻性的㊂根据这种观点,概念结构是根据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s)或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s)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组织的㊂隐喻是指源域向目标域的单向结构映射㊂如前所述,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的意义建构理论,对意义的建构和理解发挥着一定的作用㊂根据这一理论,隐喻是一种突出的,普遍的认知过程,它将概念化与语言联系起来,两个输入空间源域和目标域进行跨空间映射㊂因此,合成空间在隐喻的意义阐释中有指导作用㊂(1)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㊂在句(1)中,我们可以根据源域屠夫来理解目标域外科医生㊂在源域中,我们有屠夫,切肉刀,被宰杀的动物等㊂在目标域中,我们有外科医生,手术刀,接受手术的病人等㊂但Grady,Oakley和Coulson(1999)认为在句(1)中概念隐喻理论所引起的困难是这个句子实际上暗含着否定评价(negative assessment)[5]㊂虽然屠宰是一项技术熟练的专业,但通过将外科医生概念化为屠夫,我们0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可以推测出外科医生的无能,这给概念隐喻理论带来了困难,因为这种否定评价似乎并非来自源域屠夫㊂由于屠夫在屠宰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对特定动物解剖学的详细知识,对不同肉块的了解等等,所以就会引起关于负面评价的概念起源问题㊂这个例子指出了人类强大的认知力㊂语言和思想不是严格意义上组合(compositional),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附加的(additive)㊂换句话说,意义建构不能仅仅依赖于 简单的”概念投射过程,比如,借助概念隐喻理论,用一个概念域构造另一个概念域等㊂在句(1)中,负面评价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似乎是将外科医生描述为屠夫的驱动力,但这种负面评价似乎没有包含在与隐喻相关联的输入域中㊂作为人类普遍的认知活动,概念合成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能够解释这些含义的出现,原因在于意义建构涉及层创结构,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㊂因此我们用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进行阐释(如图2)㊂图2 隐喻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的概念合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2包括输入空间I1㊁输入空间I2㊁合成空间和类属空间㊂输入空间I1包括外科医生㊁病人㊁手术刀㊁手术室㊁治疗和手术各种元素㊂输入空间I2包括屠夫㊁动物㊁切肉刀㊁屠宰场㊁切肉和屠宰各种元素㊂类属空间包括施事者㊁对象㊁工具㊁工作场所和目标或者方式各种元素㊂合成空间包括屠夫㊁病人㊁手术室㊁治疗和屠宰各种元素㊂显然,在合成空间中,这些技能并不适合对人类病人进行手术㊂被评价为屠夫的外科医生将给手头的任务带来了不适当的技能和目标,因此是无能的㊂这种无能或者不称职的新生意义(emergent meaning)是通过组合㊁完善和阐述三个基本过程获取的㊂首先,基于组合过程,解释 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这个概念时,我们将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的概念内容在合成空间进行融合的过程㊂其次,基于完善过程,补充完整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中提及但不完整的信息,这会激活人们长时记忆中的知识,逐步完善并形成合成空间里的层创结构㊂最后,基于阐述过程,人们能够根据合成空间的层创逻辑来详尽阐述 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这个概念㊂例如:屠夫在屠宰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对特定动物解剖学的详细知识,对不同肉块的了解等等㊂即使屠宰是一项技术熟练的专业,但通过将外科医生概念化为屠夫,我们可以推测出外科医生的无能㊂通过三个过程的完整分析,这种无能或者不称职的新生意义得以产生㊂正如Grady,Oakley和Coulson(1999)所解释的,合成理论能够通过考虑到层创结构来解释与这种话语相关的负面评价[5]㊂原因是虽然合成空间包含从两个输入空间投射的结构,但它还包含不从两个输入空间投射的附加结构㊂在屠夫的输入空间I1,我们拥有技术精湛的能力㊂然而,在合成空间中,这些技能并不适合对人类病人进行手术㊂被评价为屠夫的外科医生将给手头的任务带来了不适当的技能和目标,因此是无能的㊂这种无能或者不称职的新生意义代表了合成空间提供的附加结构㊂由合成空间提供的层创结构包括从输入空间复制的结构,以及与使用屠宰技术执行操作的外科医生相关联的层创结构㊂合成空间中的结构是新生的,因为它来自输入的附加结构,以在合成空间中产生唯一的实体㊂此外,正是由于目标(治疗)和手段(屠杀)之间的不匹配只存在于合成空间中,才会产生无能力的推断,这意味着合成空间中的所有结构都可以描述为新生的,即使其成分由输入空间所提供㊂最后,我们讨论类属空间在概念整合网络的作用㊂所谓的类属空间包含高度图式化信息,作为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建立跨空间映射的基础㊂换句话说,类属空间通过充当共享结构的模板来帮助识别输入空间中的相互对应的各个元素,然后可以将这些彼此17第9期苏瑞丽: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对应的各个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中㊂三㊁结语综上所述,概念合成理论在构建和理解意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弥补概念隐喻理论无法阐释新生意义的理论缺陷㊂但当我们使用概念合成理论来分析和解释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时,我们不仅要正确处理源域空间和目标域空间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相应元素的映射,还要考虑背景知识,说话者的主观意图等㊂总之,我们要以具体的语境为出发点,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和阐释隐喻现象,有助于研究语言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㊂参考文献:[1] Fauconnier,G.Mental Spaces [M ].Cambridge:The MIT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994.[2] 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3] 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Cognitive Science,1998(2):133⁃187.[4] 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5] Grady,J.,T.Oakley and Coulson,S.Blending and Metaphor[A].In R.Gibbs and G.Steen (eds.).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101⁃124.[6]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7] 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Linguistic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责任编辑:周卓)A Study on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SU Ruili(School of Western Studi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Abstract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cognition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As a kind of universal cognitive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has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especial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reason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remedies the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annot explain emergent meaning,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Key word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metaphor;meaning construction (上接第56页)复苏,一部部优异的动画接踵而来,敦煌经变壁画凝结了中国千年传统文化,除‘报恩经变“以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经变画,应深度挖掘,提炼其精髓,为中国动画重塑辉煌,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㊂参考文献:[1] 谢生保.从‘睒子经变“看佛教艺术中的孝道思想[J].敦煌研究,2001(2):42⁃50,186.[2] 大方便佛报恩经[M].见‘大正藏“第3册,本缘部,124⁃166.[3] 杨秀清.佛教的大众化与敦煌石窟 以经变画为中心[A].云冈石窟研究院.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云冈石窟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2005:16.[4] 樊锦诗.解读敦煌㊃报恩父母经典故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33.(责任编辑:谢蓓)2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

隐喻分析的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

隐喻分析的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

隐喻分析的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隐喻分析的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

该理论丰富了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特别是对实时隐喻的阐释更加深刻透彻,进一步揭示了隐喻的认知本质。

【关键词】合成空间;输入空间;概念合成;映射1.引言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他们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为当代隐喻研究开辟了了一个新天地,使2000多年来的修辞格成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

隐喻被阐释为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即源域(source domain),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部分概念映射(conceptual mapping)。

概念域是指人们所拥有的巨大知识结构,如有关旅行、教育、爱情、婚姻的知识,映射利用的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共同存在的图式结构(schemes),例如: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a lot of time. 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都是来自于TIME IS MONEY这个隐喻概念的表达式。

这种双域模式(two-domain model)简明扼要,对隐喻研究尤其是对常规隐喻的研究非常奏效。

20世纪9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1994)提出一个新的、范围更广、更普遍的概念投射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或简称为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

该理论认为概念合成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现象包含概念合成这种认知过程,因此合成空间理论便成为隐喻分析的又一重要理论。

2.合成空间理论合成空间理论利用多位空间模式(many space model)来分析隐喻,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双域模式认识不到或无法解释的一系列现象,包括那些我们最熟悉的基本隐喻。

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隐喻意义构建研究

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隐喻意义构建研究

2018年14期总第402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隐喻意义构建研究文/冯洋洋【摘要】隐喻研究已经是功能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

概念合成理论是基于概念合成理论而形成。

概念合成理论是在四个空间模式下意义映射的结果。

演讲作为人们宣传观点,表达意愿的一种方式,需要使用多种语言手段来达到其目的。

作为政治演讲中必然用到的语言手段之一,隐喻语言的使用能够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易于理解,也能使结构更加严谨。

因此,对于隐喻的研究,选择演讲作为研究语料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以政治演讲作为研究语料,结合概念合成理论解释其中隐喻意义的构建。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隐喻研究;政治演讲【作者简介】冯洋洋,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一、引言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于概念合成理论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

有的学着关注于概念合成理论本身,主要研究该理论的发展状况及应用状况。

或是研究概念合成理论与概念隐喻的区别。

而对于概念合成理论在隐喻意义构建的过程中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在于引用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意义的研究。

以政治演讲内容为研究语料。

通过本人的研究,会进一步丰富对于概念合成理论的语料研究。

同时,也对丰富隐喻意义的研究也有一定帮助。

Vestermark 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提到:“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是使听者明白抽象政治问题的工具,隐喻经常用于强调或者缓和某些问题”。

本论文侧重研究在这些政治语篇中,隐喻意义是如何通过概念合成理论中的四个思维空间的意义映射来形成的。

二、概念合成理论的形成对概念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意义层面上的研究,二是形式层面上的研究。

而概念隐喻研究是从意义层面上的研究。

在 Metaphors We Live By(2003) 一书中,Lakoff 和Johnson 从认知角度诠释了隐喻。

认为隐喻不是语言的装饰品,而是思维的工具和概念形成的基本方式。

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

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意义研究

A Study on Meaning of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lended Space Theory 作者: 于磊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0-13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7期
主题词: 合成空间理论;隐喻;源域;目标域;映射
摘要:合成空间理论认为一个普遍的认知过程存在于自然语言意义建构过程中,这个过程就是概念整合。

同时,隐喻现象也能体现出概念整合过程,因此合成空间理论能够对一些隐喻现象进行阐释,尤其是可以用这一理论分析隐喻的意义和推理机制,是研究隐喻现象的一个新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汪少华,郑守疆(复旦大学外文系,上海200433)摘 要:合成空间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过程。

由于隐喻现象中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过程,合成空间理论也可用来阐释隐喻现象,特别是对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与推理机制的分析。

这一理论为隐喻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合成空间理论;意义建构;源域;目标域;映射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0)0620007205From Blended Space Theory to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MetaphorsWAN G Shao 2hua ,ZHEN G Shou 2jiang(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In the light of blended space theor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s taken as a pervasive cognitive process in the mean 2ing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language.Metaphors can also be interpre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lended space theory.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use this theory to seek a detailed analysis of metaphors with the focus on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reasoning mechanism of on 2line metaphorical processing.K ey w ords :blended space theory ;meaning construction ;source domain ;target domain ;mapping 1.引言纵观隐喻研究史,有不少学者和语言学家试图对隐喻现象作出种种阐释。

最早要追溯到亚里斯多德。

他提出了“对比论”,即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为对比关系。

公元1世纪昆提良(Quintilian )提出了“替代论”。

他认为隐喻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

1965年,里查兹(Richards )在《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R hetoric )中提出了隐喻互动(interaction )理论。

后来布莱克(Black )发展并完善了这一理论。

70年代以来,一些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如塞尔(Searle )、约翰逊(Johnson )和莱考夫(Lakoff )等也纷纷对隐喻作出各种阐释。

影响最大的要首推莱考夫与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 2tual metaphor theory )。

莱考夫与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也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隐喻看似比较简单,但其认知过程中的意义建构(meaning con 2struction )和阐释过程中的推理机制(reasoning mechanism )却一直是困扰着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重大难题。

上述理论都各有特色,但对隐喻认知过程中的意义建构涉及甚少。

近年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阐释大多采用莱考夫与约翰逊的模式,即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 )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 )来阐释这一现象。

90年代以来,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弗科尼亚(Fauconnier )与特纳收稿日期:2000-03-27作者简介:汪少华(1968-),男,安徽宿松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讲师,现为复旦大学外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研究;郑守疆(1971-),男,山东文登人,复旦大学外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认知语义学篇章语义学研究。

第23卷 第6期 2000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23 No.6 Nov.2000 (Turner )创建了合成空间理论(blended space theory )。

在国外,有的学者开始运用这一理论来阐释隐喻现象。

但目前在我国尚未有人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笔者试图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隐喻的意义建构,并对这一理论本身及其对隐喻现象的阐释作出评析。

2.合成空间理论框架合成空间理论是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 )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我们有必要首先谈谈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同莱考夫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 )、朗加克(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 )一样,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产生标志是弗科尼亚于1985年出版的专著《心理空间》(1994年再版)。

莱考夫对该书评价非常高。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 )。

”(Fauconnier &Turner ,1996:113)心理空间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counterfactual )、位置、现实等。

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心理空间的建立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

例如:(1)Tom has lived abroad.(2)If Jack were older ,his gray hair would in 2spire confidence.(3)Maybe the tortoise is really a hare.以上3个句子分别建立了3个心理空间:例(1)建立了一个过去事件空间,例(2)建立了一个虚拟空间,例(3)建立了一个可能性空间。

弗科尼亚还运用心理空间理论来探讨歧义、预设(presupposition )和投射问题(projection problem ),在此不一一赘述。

这一理论为探究人们如何阐释意义与建构意义开辟了新视野。

后来,弗科尼亚(1994),弗科尼亚与特纳(1998),库尔森(Coulson ,1996),弗科尼亚(1997,1998)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探讨了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 2ing )。

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这一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例如,水中芭蕾这一体育运动项目就是整合了芭蕾舞中的有关动作和游泳中的有关动作。

电脑桌面是在电脑命令和带有桌子、文件以及文件夹的办公室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合成的。

弗科尼亚(1997)认为,合成过程是在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进行运演产生的第三个空间,即合成空间。

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partial structure ),并形成层创结构①(emergent structure )。

他指出,两个输入空间I 1和I 2合成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现以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es )为例分别说明这些条件。

211 跨空间映射(cross 2space mapping ):如图(1)所示,图中的圆圈代表心理空间,圆圈内的点代表各元素,元素之间的联系用线来表示。

在输入空间I 1和I 2中的对应元素之间存在部分映射关系。

这两个输入空间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

在输入空间I 1和I 2中的对应成分存在部分映射关系。

我们首先谈谈映射(mapping )。

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

它可分为投射映射(projection mappings )、语用函数映射(pragmatic function mappings )和图式映射(schema mappings )等。

投射映射是指我们在谈论和思考某一目标域时,我们会用另一域(源域)中的部分结构和相应词汇。

例如:“Sum 2mer is around the corner.”这句话就是用空间概念中的结构来谈论时间。

语用函数映射是指两个相关域之间依据语用函数相互映射。

借代就属于这一类。

例如:“最近我在读鲁迅。

”其中以人(鲁迅)代书(鲁迅的著作)。

“人”与“书”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语用函数映射关系。

图式映射是指我们运用普遍的图式、框架(frame )或模式(model )建构语境中的某一情境。

例如:“Jack buys gold from Jill.”其中的Jack 、Jill 和gold 分别与“买卖框架”中的买者、卖者和商品存在一一映射关系。

在“计算机病毒”这一概念形成之前,首先存在两个输入空间:源域(生物学与医学)空间和目标域(计算机与程序)空间。

两空间之间的对应成分存在部分映射关系:源域(生物学)中的病毒有不易觉察、传染快、损害机体健康、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等特点;目标域(计算机)中的破坏性程序有隐蔽性强、可自我复制、可删除文件或占据磁盘、需要采取对策等特点。

212 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 ):如图(1)所示,类属空间对每一输入空间进行映射。

它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并决・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 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两输入空间(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相似的结构与组织:生物学上的病毒与计算机中的破坏性程序都有难以觉察、蔓延速度快、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等特点。

从微观上来看,两空间包含着共同的意象图式。

两空间都有容器(container )图式和作用力(force )图式。

人的机体和计算机都可视为一个容器,病毒与破坏性程序都是从外面侵入的,而不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

这是一个容器图式。

病毒与破坏性程序企图侵入有机体或计算机系统,人的机体组织与计算机的使用者则会阻止它们的入侵。

这是一种反作用力(coun 2terforce )图式。

213 合成空间(blend ):如图(1)所示,输入空间I 1和I 2部分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

源域中的生物病毒的相关特性如不易觉察、传播快、损坏机体,与目标域中的相关特性如难以发现、可自我复制、删除文件等一起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

214 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合成空间的层创结构并不直接来自输入空间,其中包含着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