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醇与酚
教学设计
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醇与酚
学情分析
一、学生认知情况:
在本章的前一节中,学生将必修阶段对于乙醇的知识上升到对醇类物质的学习,这是由点到面的拓展。

其中对有机物分子中断键位置的判断,进而预测物质性质的思路,是本节课非常重要的铺垫。

在学习过有机反应类型及规律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预测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可能与怎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怎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

本节课就是带领学生再次运用这些规律,预测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

能在思维上主动分析、预测、验证酚类物质的性质,势必能帮助他们对于有机化合物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心理状态:
高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生活经验,但看待身边物质或变化过程时缺少化学思维和视角。

而本节课从真实情景引入,最终回到生产生活,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立体。

再配合分组实验,激发起兴趣的同时也在培养他们在实验中应有的严谨和审慎态度。

三、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习惯于背诵结论,认为能够答对题即可。

往往忽视了某些性质背后微观结构的决定作用,不知其性质从何而来,更谈不上主动预测和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这导致在处理含有陌生或复杂物
质的题目时无从下手,不能从中找出结构关系加以分析。

因此本节课从苯酚结构出发引导学生判断所含有的基团,通过类比与合理推演进而预测苯酚的性质,最后通过数理分析和分组实验加以验证。

带领学生体验结论得出的过程,打破他们更注重结论的固有思维。

让化学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让每道习题都成为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

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醇与酚
效果分析
本节课属于选修课本《有机化学基础》中的内容,相对必修阶段内容较多,课堂容量大。

并且本节课更加侧重从微观结构分析,到预测判断性质,最后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思路养成,因此对于学生注意力和思维活跃程度的要求较高。

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学生掌握程度比较理想,课堂达标率高。

对以苯酚为代表的酚类物质的结构认识清晰,能够进一步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不同基团间相互影响对物质整体性质的影响。

在本节课中,用学生身边触手可得的茶叶、丁香花、葡萄、药皂等真实物品引入,使学生对酚类物质不再感到陌生,让学生更快进入课堂。

而后,通过感官体验、亲自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获知并总结苯酚物理性质,这样的过程更加直接且有效。

在后续教学中,通过问题组引导,让学生从苯酚特殊结构出发,并与乙醇、水、硝酸等物质的结构对比,引出羟基与苯环相连时会电离出氢离子和苯酚具有酸性这一性质。

这样设计不但紧扣由结构到性质这条思路,并且为学生建立模板,使他们在分析有机物分子中不同基团间相互影响时有据可循。

相比直接给出苯酚具有酸性更能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化学学科素养。

之后再通过对电离常数定量分析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苯酚所具有
的酸性强弱,并引导他们设计实验亲自证实预测。

当学生投入其中完成结构预测、定量分析、实验验证这一过程后,他们会对苯酚具有酸性的原因和强弱等内容深刻理解。

这样代入式的探究过程能够将理论、数据、现象更好的在学生脑中交融,将新课标中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

当学生体验过本节课主要探究思路之后,后续学习就更为顺理成章。

类比甲苯,探究羟基对苯环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始终延续从结构到性质这条主线,推进课堂发展。

在课堂最后,通过一张网状图展示苯酚的用途。

在系统学习过各类性质之后再回到生活中,首尾呼应,使得学生对于物质理解更为全面。

教学中应尽可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让学生放开,多自主学习,多互助合作,大胆展示自我的风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醇与酚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科版有机化学基础第2章第2节第2课时的内容。

从教学体系看,对酚类性质的学习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知识体系看,本节内容是对之前所学的延续。

在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并且具备从结构出发预测有机化合物相关性质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预测苯酚可能存在的性质并实验验证,并引入定量分析思路,让他们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生对于基团间相互影响以及有机化合物之间关系概念的形成,在本节课后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

本节教学能够极好的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目的是使学生能将宏微结合,类比推理等学习方法充分应用,多角度分析有机化合物特点,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拉近化学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二、核心素养及教学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基团结构特征认识以苯酚为代表的酚类物质;熟悉苯酚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并用基团间相互影响的有关原理进行预测、推理、解释,建立起认知模型。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学会运用科学实验对苯酚性质进行验证,学会联想质疑、推理验证。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用苯酚相关性质科学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物质结构角度出发分析并预测苯酚相关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

【难点】
苯酚酸性的定量判断及实验设计。

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醇与酚
评测练习
一、课堂练习内容
1.下列物质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水②乙醇③碳酸④苯酚⑤醋酸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
2.只用一试种剂把下列四种无色溶液鉴别开:苯酚、乙醇、NaOH、KSCN,现象分别怎样?
二、分析
这两道练习出现在课堂总结后的反馈环节。

其中包含了本节课所学苯酚化学性质、基团间相互影响等重点内容的练习。

学生在做题后全班交流答案,进行自主互助展示的教学模式实践。

有助于教师精确把握教学情况,合理选择课后习题。

从学生回答结果上来看对于本节课重点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正确率较高。

从与全班的互动来看,学生已经能够从物质结构角度出发,考虑物质典型性质,进而深化对有机物集团间相互影响这一特点的理解。

在第二题中,学生需要回忆各类物质的特点并进行横向比较,有一定难度,因此回答过程并不顺畅。

这提示教师在后续学习中要做到时常回顾,减少知识遗忘。

总体来看达到了预期目标,体现出课堂练习并反馈的价值。

三、课后习题
完成学案巩固区内容
1.扑热息痛是一种优良的解热镇痛药,其结构简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不与烧碱溶液反应B.它能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C.它不能被氧化D.遇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2.符合化学式C7H8O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x种,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的有y种,能与NaOH反应的有z种,则x、y、z分别是()
A.5,4,3 B.4,4,3 C.4,3,3 D.3,3,3
3.药皂具有杀菌、消毒作用,通常是在普通肥皂中加入了少量()
A.氢氧化钠和苯
B.酒精与苯酚
C.苯酚和硫磺
D.氯化纳与甘油
4.欲从苯酚的乙醇溶液中回收苯酚,有下列操作:①蒸馏;②过滤;
③静置分液;④加入足量金属钠;⑤通入过量的CO2;⑥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⑦加入足量的FeCl3溶液。

合理的步骤程序是()
A.①⑤③
B.⑥①⑤③
C.④①
D.④②⑤③
5.甲苯中混有少量苯酚,除去苯酚的操作正确的是()
A.加FeCl3溶液 B.加水分液
C.加溴水过滤 D.加NaOH溶液,分液
6.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葚、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

能够跟1mol该化合物起反应的H2的最大用量分别是()
A.1mol B.5mol C.6mol D.7mol
7.下列化合物,既不能跟盐酸反应,又不能跟KOH溶液反应,也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是()
8.常温下就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A.苯酚和溴水B.苯和溴水C.乙烯和溴水D.乙烷和溴水9.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苯酚沾到皮肤上,用酒精冲洗
B.苯酚久置于空气中,因发生氧化而显粉红色
C.苯酚水溶液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D.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苯酚晶体,晶体溶解并产生CO2气体
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醇与酚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对于学生思维活跃程度要求较高,因此在引课阶段从他们非常熟悉的茶叶、葡萄、丁香花等物质出发,介绍其中含有的酚类物质。

但此时,如果在给出物质结构之后由学生自己分析其中基团特点,发现并说出它们均含有酚类物质,效果会更好。

问题虽然简单,但将积极表达和思考的课堂氛围在开课伊始就带给他们,我想后续的教学或互动过程会更加顺畅,学生的回答也会更加大胆富有创造力。

二、验证苯酚与碳酸酸性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这部分教学起到着重体现教学思路和验证教学结果的作用。

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小组都能够成功用碳酸制取出苯酚,但也有个别小组始
终没有成功。

但由于时间原因,我并没有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剖析其不成功的
原因。

其实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验失败同样是化学学科要传递给学生的科学态度。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要更加注意抓住课堂中的随机生成,利用教育机智使课堂教学更加丰满。

三、在学生展示环节,我发现他们时常出现使用化学符号不规范的问题,这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因此在后续教学中要更加注意板书和语言表达上的规范化处理。

使学生在化学课上时时注意到科学表达的规范和标准。

第二章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醇与酚
课标分析
一、内容要求
1.认识酚的组成、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

二、教学策略
在进行酚类物质性质教学时,除了以典型代表物苯酚的具体反应为载体,通过类比迁移学习醇类物质的性质,还可以分析苯酚分子中的官能团和化学键、引导学生预测可能的断键部位与相应的反应,之后为学生提供反应事实,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酚类物质的性质。

三、学业要求
1.能写出酚类物质的官能团、代表物的结构简式和名称。

2.能分析和描述苯酚的重要反应并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3.能基于官能团、化学键的特点与反应规律分析和推断含有酚羟基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根据相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反应式。

四、核心素养体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能够落实以下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