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0901103 适用专业:12级体育教育专业
学时数:72 学分:4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二、课程性质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基本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师德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体育事业。
2、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实践课、见习课等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学校体育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重点内容,必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重视反映学校体育,特别是乡镇中、小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及最新学术观点的介绍,不断流实与完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
四、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学校指定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测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易观测的行为表正,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确立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学校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使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
五、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和技能、态度与参与、情谊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或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
表1. 课程项目(学习情境)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注:前三项内容可按“教学内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填写
六、课程教学实施
说明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情境或教学项目设计。
表2-1、体育课撰写说课稿学习情境表
注:教学材料指器械、教学资料、教学文件、教学案例等方面的准备;这里的“工
作过程”指在教学时间内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方法建议指主要教学
方法推荐。
七、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沈建华、陈融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八、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授课内容、教学方式上都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及接受能力出发,理解和尊重学生,关注其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并肯定学生自身固有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九、考核方式与标准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本课程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考核涵盖项目(学习情境)任务全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实施等几个方面。各项目(学习情境)具体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比例见表3。
表3、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