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的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城市的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张萍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每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劳动力自然供给的压力始终比较大,国民经济年增长速度所达到的新增就业机会明显低于劳动力供给的实际人数。同时还有大量下岗再就业人员。因此,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仔细安排。
一、当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而言,就业人数供大于求,社会供需矛盾突出。然而,社会不同部门,不同生产领域又出现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劳动力极为匮乏的情况。
(二)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尽管从上到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除了由劳动力供大于求等客观因素外,下岗人员自身的主观因素也都严重制约了再就业工程的成效。
(三)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构比较完善,从省厅、市局到县、区,一直延伸到街道的就业服务站、社区服务室已形成网络。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机构设立上不到位,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发挥不到指导、帮助就业的职能,影响了就业工作完成的质量。
(四)部分企业职工制度不规范。企业职工人世间员流动过于频繁,埋伏下职工失业的隐患,也给政府的就业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和被动。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增大了城镇就业工作的负荷。农民在城市择业岗位的有限,就业问题就会与日俱增;国家户籍制度的日趋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人数还将有大幅度的增长。
二、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所在
当前城市的就业问题是经济、教育、社会领域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或者说是各种病因导致的一种“综合症”,不能简单归结到某一方面。首先,就业矛盾日趋尖锐,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期以来就业问题的不断积累所致,而且又引发出各种社会问题。同时,中国的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向上,没有形成物实的特色,没有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社会需求的不同口径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千篇一律,形成学历越高越好,动手能力、操作技能与学历相背反。还有就是就业的观念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下的社会现状,最为典型的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就存在类似情况。
我们分析就业矛盾的原因所在,不能离开国有企业。在运作于市场经济规律中的国有企业要强化自身的生命力,就必须实行“优化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但是这并不等于就可以把企业的剩余劳动力一股脑的全部推向社会了之。企业如何摆正三者的利益关系,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企业家个人利益的次序,三者次序颠倒不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利益,也给国家的就业增加了新的难度。
就业问题的难度与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状况是分不开的。农民工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设施一无所知,根本不符合以上要求,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是当务之急,但培训机构的设置,培训师资的欠缺又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再者,农民工在城市参加培训学习自身也存在许多困难,第一,学习费用高,第二,农民文化程度低,第三,无法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中国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如何分析原因,解决矛盾,打破就业瓶颈,使就业问题能够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正是我们努力探讨、
研究的目的所在。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就业优先”的发展目标
“就业优先”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要优先于其他要素市场的发育,即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统一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三是降低失业率的调控政策要优先于反通货膨胀政策;三是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成本要优先于其他财政支出给予安排;四是劳动者利益要优先于资本利益,促进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五是在社会发展中,就业岗位的增加要优先于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
只有实行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缓解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二)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应该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与其他要素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首先,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的工资既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成本,又很难反映劳动力供求。其次,由于干部职工和工人的身份界限没有彻底消除,以及二元结构市场的存在,加上社会保障的封闭化、分散化,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远未真正形成。再次,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具有不均衡性。综上分析,在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条件下,建立市场就业机制缺乏必要的基础。因此,要解决就业压力问题,就必须用市场配置机制来解决问题,必须着力抓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加快制度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体系等,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三)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容量
发展小城镇是一项长期战略,也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目前拟采取的措施有:一是统一规划城镇化建设,积极扩大小城镇社区就业容量。二是探索和建立小城镇从业人员统一的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接续好再就业的下岗失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实行政府“帮困就业”政策
通过建立“就业优先”经济发展战略,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等政策措施可解决化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从国内外的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措施来看,主要有二大方面帮扶手段。一是通过类型繁多的“就业康复计划”“扶贫帮困就业计划”等由政府出面的就业服务措施来促进这类群体的就业。二是社会各界及其它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及各种就业扶助自救组织来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五)适度节制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
具体有以下三个措施。一是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经济结构转型期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来缓解就业压力并不现实。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参预率极高。有效的办法是发展教育,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让低素质劳动力参加学习和培训以后再就业,降低劳动力参预率。二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把加强对在职职工和下岗、富余职工的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三是对就业年龄进行一定限制;首先,将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年龄提高到18岁。其次,对离退休人员二次就业进行控制。此外要逐步实施阶段性就业制度,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就业前培训,脱产学习或业务进修等以及进行阶段性进行就业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