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我国当前就业工作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黄海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

让每位劳动者拥有就业岗位,是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途径。

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就业问题日趋成为中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目前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实际是一种阻碍就业结构转型和就业容量扩大的逆向安排,只有调整发展道路,修改制度和出台政策,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就业不足问题。

本文主要对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就业制度及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作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就业;现状;原因;制度;对策
一、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㈠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是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矛盾,主要表现为“技工荒”和“民工荒”现象。

[1]
“技工荒”现象也就是关键性技术工人短缺现象严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行各业专业性的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的需求愈来愈明显。

很多公司企业推出年薪10万招高级技工,结果却无人问津,招不到理想的人选。

这表明我国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的缺口十分严重。

在现有技工中,有专门掌握高级技术的工人数量不容乐观。

《光明日报》以题为《十万年薪为何难觅高级技工》报道,对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诸多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都不能较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缺少的状况。

“民工荒”就是民工短缺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珠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的加制造企业。

这类企业对普通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妇女的需求更为明显。

出现“民工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企业的工资太低和社会保障、福利太差,很多人都不愿意到工资低,福利差的企业去,而是向往工资高,待遇优的公司企业。

有调查显示,工资在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工资在700-1000元的企业,招工情况一般,而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没有问题。

[2]出现“民工荒”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除了与劳动者自身选择外,还与企业愿不愿意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关,与现在的就业制度、政策还不完善有关,与当前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关,与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就业局
限性有关,可以说,中国的“民工荒”问题是中国农村劳动力与资本的深化、技术的进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大规模转移
中国有农村人口中8.5亿,就农村劳动力约5亿人,其中,有7000万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1.2亿在乡镇企业,还有3000-4000万人游离在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真正从事农业的还有2.7亿。

[3]很多专家甚至是政府部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论:农村人多地少,人口数量大,收入少,迫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农村存在失业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在城市也同样存在,这成为世界许多城市普通的现象,在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例如在中国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下岗工人,他们和进城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竞争,这无形加重了就业难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虽然第一产业可容纳一部分劳动者就业,可还有相当部分劳动者向乡镇企业和大中城市转移,这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从世界范围看,青年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世界青年失业率比10年前上升了26.8%,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主体争夺资源,利益和话语权,采取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竞争,作为劳动力市场的新加入者,青年就业的脆弱性不断增强。

青年人较成年人更难进入劳动力市场,其就业问题更突出,同时,目前我国青年就业面临上升趋势,青年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自2006年起,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客观的事实。

最近几年,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每年求职的大学生人数接连攀高。

根据国际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分析,2007到201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分别为448万、512万、531万和575.4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将有一半以上提供给大学毕业生,因此,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对整个就业形势的影响是必然的。

(四)失业人员再就业普遍比较困难,再就业率低下
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失业人员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大量的下岗工人。

当然失业还包括摩擦性、结构性和季节性失业的共它劳动者。

下岗职工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产物,在当前这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面前,日益被排斥而成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

日后,我国就业形势仍面临很多压力,首先,人口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的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按照现在我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在2030年将突破16亿,随着人口增长劳动力的必然增长,据测算2005-2015年,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人左右,还有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
1000万人,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导致的下岗人员等失业人员,全国有2000万人,科技进步的压力,这里主要是“机器对人的排剂效应”,在一定时期内国内就业产生压力。

[4]总之,到2011年,我国至少要解决6000万人的就业问题,那样经济活动人口至少有800万人随时返回劳动力市场。

因此,从长远来看,妥善解决中国就业矛盾,任重而道远。

[5]
二、我国的就业制度
(一)我国现行的户籍制
度户籍制度对就业及劳动力流动影响较大,尤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巨大。

户籍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刚性户籍制度的软化是大势所趋。

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想融入主流社会,取得当地户口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

若不能取得所在地户口,首先在劳动者心理上形成了一种被歧视的感觉,不会对当地社会产生认同感;其次在实际用工市场、工作待遇、养老退休待遇及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也存在种种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限制了公民选择工作及生活环境的自由。

对农民工而言,户籍制度使他们成为二等公民。

自农民工进城以来,他们在付出艰辛劳动后,只能获取低廉的薪水,基本上得不到任何社会福利保障。

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的最大问题,并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忽视这一点,建设公平合理的和谐社会必将成为空谈。

(二)中国工会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工会制度发展不健全,不能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工会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职工是维权的对象,工会是维权的主体。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不断涌现,劳资关系呈现复杂多样的态势,利益矛盾表面化业工会未能随之发展,维权工作不到位。

工会应当密切关注劳动就业局势,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并在劳动就业方面提出合理可行的相关主张。

农民工作为劳动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他们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迫切需要工会组织维护他们的利益。

但目前农民工大多没有加入工会组织,他们大多以临时工的身份工作在缺乏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

因此,要加强用人单位的工会组织建设,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来保护职工的切身利益。

法律、法规存在缺陷,不利于充分保护劳动者
(三)劳动法的国家立法层面有待完善
1992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中,《劳动法》作为劳动、工资、保险三项制度改革成果的结晶得以颁布。

但随着时间推移,其缺点逐渐暴露。

当年制定《劳动法》时,立法者们就力图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纳入其适用范围,以与国际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然而,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一立法主旨未能实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以及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致使扩大《劳动法》适用范围的社会要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应不断完善《劳动法》,以更好地保护全体劳动者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四)
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上升,当事人各方维权意识的加强,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不足逐步暴露。

一是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起算点没有明确规定,二是仲裁和诉讼程序之间不能合理衔接,三是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总之,尽管《劳动法》及相关法律制度全面而系统地规定了保护措施,但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经济组织结构分别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加上劳动监察力度不够,以及个别法律条款滞后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劳动者权利保护形势的需要,致使我国劳动者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护。

三、当前就业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
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市场容量不足,是当前就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
1.改革开放以前,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增长,进而带动了非农业就业的迅速增长,初期这种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支撑。

一般认为这应归结于以下两点:一是因为改革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了过分压抑消费的政策,使居民消费中存在巨大的缺口,二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个人倾斜,居民成为积累与消费的主体,为消费品生产提供了现实的购买力。

这一时期以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为主的发展,为中国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农村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吸收了农村劳动力,然而曾经存在巨大消费缺口的中国国内市场,也极其迅速地走向了饱和,这是由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技术水准与投资强度较低,进入门槛不高,加之当时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已基本形成,一系列的因素非农业就业增长率的除低。

当时我国的情况是尚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大量剩余需要就业岗位,而劳动密集的产业持续低速,导致问题严重。

2.国有和集体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作为吸纳城镇劳动力的国有企业,随着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进行较大规模的破产或关闭,另一方面进行较大幅度的减员增效,导致许多城镇从业人员失业。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继续深化,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就业容量还将进一步收缩,这是城镇从业人员失业的又一原因。

3.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难度加大
下岗失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加大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

首先,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大都是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岗的人员,用人单位不愿意骋用。

其次,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较为低下,有的因一度失业或下岗,委靡不振,缺乏再就业的勇气。

㈡技术资金相对密集型产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由于市场竞争的深入,竞争的焦点逐渐由价格向质量性能转变,资本深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和资金密集度已是越来越不可分,资本深入所带来的对技术资金金密集产业的需求与就业却被泄露到国外,科技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

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使同等资本吸纳活劳动力数量相对或绝对减少,这样在社会总投资没有大幅增加的前提下,资本总额给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也不会大幅增加,反而会大幅减少,就必然出现“资本排斥劳动力”现象,失业人数增加也不可避免。

能吸纳劳动力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就业能力减弱,随着国家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投资和经济增长带动密集型的轻工业部门转向投资规模大、带动就业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单位资本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下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的能力大为减弱,尽管国家增大基建投资,扩大内需,对于日益增多的失业者却是杯水车薪。

(三)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当前就业问题的又一原因
1.隐性失业显性化,激化了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劳动就业完全由国家统包统配,企业必须按计划完成就业指标,这种“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以企业效益低下和效益损失为代价,造成“宂员”和在“在职剩余劳动力”的广泛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步伐的加快,体制转轨不可避免地造成隐性失业显性化,就业人口增加,激化劳动供需矛盾。

2.劳动者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科学文化和技素质较差,相应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跟不上,劳动力素质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需求,以致有些企业高薪聘请高级技工,而他们很难找到理想的人才,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效益发展的瓶颈,形成了较突出的结构性失业。

(四)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中国就业问题固然受一系列因素影响,但是制度性因素不能忽略。

其中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
产物,是导致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最主要制度之一。

虽然近年来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但目前户籍制度依然是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之一。

第二,就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规定政府有促进劳动者就业方面的责任,但许多地方性法规使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半封闭状态,严重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

第三,教育制度。

我国虽然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由于城乡之间教育投入和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使城乡教育出现非均衡态势,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者就业能力呈现非均衡性。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基本是一种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而大量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四、应对就业问题的对策
㈠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
经济结构的调整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按照“四个注重”的原则,促进就业增长。

一是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选择性的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轻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进一步扩大出口,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如船舶工业,电子机械工业等,特别是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增加的就业岗位是第二产业的五倍。

二是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政府要在融资、税收、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它在吸纳人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应是我国吸收过剩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

四是在就业方式上也可采取非正规方式,大力发展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等多种就业方式。

(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经济高增长,资本投入高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

因此,应当实行促进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行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扩大就业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发展是扩大就业的硬道理,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通过就业推动发展,实现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裕,资本资源相对短缺,各地区发展相差甚大,因此,无论是经济政策还是社会政策,其目标是“富民为本”,其核心是积极创造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使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

㈢加强就业制度建设
第一,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失业和下
岗人员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努力争取新的工作岗位,实现再就业。

第二,加快促进就业的立法,实施就业援助制度,要以法律形式规定政府和社会促进就业的责任,确立正确的就业方针,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前提,实行政府指导就业,中介组织介绍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平等就业机制,同时制定有利于就业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以减轻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冲击。

第三,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为解决下岗人员在就业问题,我国必须加快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拿出必要的资金,建立公益性在就业培训系统,让下岗失业人员及时得到培训,重获就业技能。

小结:我国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以及对就业问题对策的探讨,将对进一步改善我国民生问题,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3]柳云飞.《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分析》[J].《前沿》,2009年第10期
[2]中国工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6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R].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袁志刚.《经济全球化下的就业政策》[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5中国发展报告》[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