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教案(边塞征战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时间:2016年4月11日星期一
授课课时:1学时
授课地点:北校105教室
授课内容:散文艺术手法题
授课材料:
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诗
一、边塞诗与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
王昌龄、李颀等,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二、了解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

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既有写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写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写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

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等。

到了中晚唐时期,诗人们虽然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几许悲壮,几许感伤了。

如“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张乔《河湟旧卒》)等。

到了宋代,国力衰退,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所以这时期的边塞诗多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很多。

三、抓住边塞诗的意象
常见的意象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金鼓、旌旗、长云、秋月、黄草、雪山、孤城、飞雁、扬鹰、走马等。

①借助“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

②借助“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

③借助“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等。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走马从人物看:卫青、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
卫青: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霍去病:西汉著名抗匈将领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李广:西汉名将。

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就是指李广。

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

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班超: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

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

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95年,朝廷为了表彰班超的功勋,下诏封他为定远侯,食邑千户,后人称之为“班定远”。

班超久居在偏远异地,年老多病才请求被召回国。

所以才会有辛弃疾诗言“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马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

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

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四、边塞诗的思想情感
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②抒发保卫疆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三:“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刻画了将士们在国家危难之时的慷
慨赴敌不顾生死,一往无前。

③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

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
马川行雪海百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将疆域恶劣的天气形象的展示出来,其生活之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④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及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
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出征的士兵在月光
下行进,忽闻笛声,一齐回首,浓浓的思亲之情涌上心头。

⑤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如陈陶的
《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痛恨。

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③描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五、把握边塞诗的表达技巧
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是在写景。

但细细品味,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写景,而是有其寓意的。

“秋风”交代了时令,因为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那么西山如何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在加上一个“满”字,吧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是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更催飞将追骄虏”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

“莫遣沙场匹马还”写出了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了必胜的信念。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答案示例:(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图。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念。

六、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

(1)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黄沙百战穿金甲”给读者留下很多联想的想象的空间,试说说提供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答案:(1)浩瀚的青海湖上空乌云密布,是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为之暗淡,塞外荒漠中的一座古城和军事要镇玉门关遥遥相望。

景物描写渲染了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气氛,衬托了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杀敌报国的大无畏精神。

(2)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写出了征战时间长,战事的频繁,战斗的激烈、残酷、艰苦,边地的荒凉、敌军的强悍,将士克服艰难、出生入死的精神。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颔联中“蓬草”“大雁”指什么?该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诗歌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觉得那两个字用的传神,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案:(1)字面上写途中所见之景,篷草被风吹出了汉塞,大雁回归到了胡地。

实际上是以“篷”“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篷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直”和“圆”十分传神。

妙处:“直”字写出了荒漠无风、孤烟直上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的描绘了大漠雄奇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