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



一、主要参考书:

1、刘知几著《史通》

2、章学诚著《文史通义》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4、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

5、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6、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

7、王树民著《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



二、其他参考书:

1、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1957年

2、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3、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年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魏应麒著《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1941年

6、瞿林东著《中国史学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7、瞿林东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

8、瞿林东著《简明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9、瞿林东著《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仓修良著《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11、仓修良著《史家·史籍·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吴怀祺主编《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十卷本),黄山出版社2002年—2005年

13、陈其泰著《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14、陈其泰著《史学与民族精神》,学苑出版社1999年

15、柴德赓著《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92年

16、柴德赓著《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1982年

17、杨翼骧著《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一、二、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朱杰勤著《中国古代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19、汤勤福主编《中国史学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李炳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胡宝国著《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

22、岳纯之著《唐代官方史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23、乔治忠著《清代官方史学研究》

25、傅玉璋等著《明清史学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钱茂伟著《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7、杨艳秋著《明代史学探研》,人民出版社2005年

28、杨绪敏主编《中国历史要籍研究资料辑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29、周文玖著《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周文玖著《史学史导论》,学苑出版社2006年

31、罗炳良著《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2、罗炳良著《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33、罗炳良著《传统史学的终结与嬗变——章学诚

史学的理论价值》,泰山出版社2005年

34、许凌云著《儒家伦理与中国史学》,齐鲁书社2004年

35、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6、陈其泰著《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37、马金科等著《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38、张岂之著《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9、袁英光选编《中国近代史学史论集》,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年

40、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袁英光、桂遵义著《中国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42、蒋俊著《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历程》,齐鲁书社1995年

43、周一平著《中共党史史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44、许冠三著《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

45、汪荣祖著《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中华书局2003年

46、余英时著《论戴震与章学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年

47、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8、张剑平著《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

49、王晴佳著《后现代与历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50、乔治忠等编著《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三、课程组相关论著:

负责人白云同志史学史论著

著 作

1、《中国古代史书体裁研究》 白 云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2、《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论纲》 白 云 著 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史学概论》 王有录 白 云 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4、《史籍导读与史料运用》 徐 流 白 云 著 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

论 文

1、从《劝学篇》看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文明观 《史学月刊》1997年·增刊

2、政书体的源流发展和价值特点 《内蒙民族师院学报》1997年·增刊

3、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轨迹 《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4、史学审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重要标尺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5、试论魏征的史学价值观 《史学月刊》1999年·增刊

6、史注之史学价值 《学术研究》1999年第9期

7、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 《学术论坛》2000年第2期

8、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法 《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6期

9、史注的历史传统和现今的学术地位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访学专刊

10、史书体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3期

注: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第8期全文复印

11、编年体

的源流发展和价值特点 《香港现代教学论坛杂志》2001年第5期

12、求实录与扬名教:刘知己史学批评的双重原则 《蒙自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

13、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读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 《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注: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2年第8期全文复印

14、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范畴 《现代教学研究》2002年第10期

15、刘知己与章学诚历史编纂学思想之比较 《蒙自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

16、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研究 《求实》2003年第6期

17、从偏激到理性: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 《华文精颉》2003年第五期

18、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编撰三题 《天府新论》2003年第四期

19、论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

20、梁启超与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学术前沿》2004年第五期

21、略论中国古代史书的体裁和体例 《 中国当代教育》2004年第三期

22、刘勰历史编纂学思想刍论——《文心雕龙·史传》读后

《红河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23、梁启超史学思想研究回望 《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三期

24、历史编纂学遗产的重要价值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第三期

24、钱大昕的史学批评 《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第三期

26、孔子的史学批评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6年卷

27、《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评介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6期

28、明清史学史研究的力作——读《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

《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第三期



主要成员田志勇同志史学史论著

著 作

1、《三国志名篇解读》 田志勇解读 华文出版社2004年。

2、《司马迁与史记学》 张大可 田志勇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论 文

1、略说司马迁的折中于夫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访学专刊

2、对“诸子出于王官”论的再思考 《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九辑)1998年

3、关于《仇池笔记》的版本问题 《历史文献研究》(总第19辑)2000年

4、《归潜志》史料价值述评 《绍关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5、绿营兵与清代云南移民研究(第二作者),《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元代繁荣的城市经济与大众娱乐(第一作者),《昆明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7、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第二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从现代文明角度看哈尼族梯田文化(第二作者),《蒙自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要成员段润秀同志史学史论著

论 文

1、《云南史料笔记叙录(三)》 《昆明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云南史料笔记叙录》 《昆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西方史学流派及史学名著综述》 《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1辑。

4、《简评朱端强〈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 《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5、《陆奎勋与〈明史〉修纂考述》 《古籍整理与研究集刊》2006年第4期

6、参与《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讲义》校订工作,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主要成员刘永刚同志史学史论著

论 文

1、浅论中国古代天变成灾的社会因素 《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2、近十年清代西北经济研究述评 《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清代灾荒与政府行为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主要成员 张大可先生史学史论著

著 作

1、《史记研究》 张大可 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2、《史记论赞辑释》 张大可 辑释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3、《史记选注讲》 张大可 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4、《史记新注》 张大可 注释 华文出版社,2000年。

5、《史记文献研究》 张大可 著 民族出版社,1999年。

6、《三国史研究》 张大可 著 华文出版社,2003年。

7、《三国史》 张大可 著 华文出版社,2003年。

8、《中国文献学》 张大可 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论 文

(100余篇,此略)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导 论

第一节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一 “史”的含义之演变:史官、史书、史事

二 史学、史学史、史学意识

第二节 中国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

一 史学史的性质

二 史学史的任务

三 史学史的内容

第三节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

第四节 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一 意义

二 方法

三 参考书



上 编 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发展

第一章 史学的初创时期──先秦史学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

一 反映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传说

二 传说中的古史踪影

第二节 史官的设置和史学的产生

一 史学出于史官

二 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

三 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尚书》、《诗经》和国史

第三节 记言史的发展

一 《国语》和《战国策》

二 战国后无记言史的原因

第四节 编年史的发展

一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及 孔子的史学贡献

二 《竹书纪年》

三 完备的编年体史著——《左传》

第五节 其他史书的编纂


六节 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一 历史观

二 史学思想



第二章 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第一节 秦汉史学概观

第二节 《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

一 司马迁撰《史记》

二 开创纪传体通史的恢宏气象

三 历史思想──关于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的理论

五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第三节 《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

一 班固和第一部宏伟的皇朝史

二 “上下洽通,详而有体”

三 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

第四节 纪传、编年二体的并行

一 《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

二 《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

三 纪传体与编年体的优缺点



第三章 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第一节 史学多途发展的面貌及其原因

第二节 “正史”撰述的发展

一 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二 《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和《后汉书》

三 《三国志》和《三国志注》

四 《宋书》、《南齐书》和《魏书》

第三节 历史著作的繁富

一 通史撰述和历史笔记

二 地方史的发展

三 谱牒著述兴盛

四 史考的出现

五 史注的发展

六 史学评论的开展



第四章 史学在发展中的转折与创新──隋唐史学

第一节 隋朝修史的成就与失误

一 修史机构与史馆的设置

二隋朝修史的成就

三 隋朝修史的失误

第二节 唐初史馆的设立及史书的修撰

一、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

二、八部“正史”的修撰

第三节 《史通》──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

一 刘知几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主要内容

二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三 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

第四节 《通典》──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史

一 杜佑的政治生涯和《通典》的史学价值

二 关于社会结构认识的新发展

三 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的成熟

四 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和传统门阀观念的冲突

五 《通典》史论的特色



第五章 史学的高度发展——宋元史学

第一节 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

一 史家的忧患意识传统

二 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撰述

三 关于史家之忧的思考

第二节 欧阳修的史学成就

一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

二 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

三 历史文学上的主张和成就

第三节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

一 司马光主修《资治通鉴》

二 《资治通鉴》在表述上的艺术性

三 《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

四 《资治通鉴纲目》和《通鉴纪事本末》

五 通鉴学和《通鉴》胡注

第四节 《通志》──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一 《通志》的编撰

二 郑樵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思想

三 《通志

·二十略》的史学价值

第五节 《文献通考》──典制体通史范围的扩大

一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

二 《文献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

三 马端临的进步的历史思想

四 《文献通考》的文献价值



第六章 史学的总结与嬗变──明清史学

第一节 历史编纂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 纪传史(正史)的编纂

二 编年体的发展(含实录)

三 纪事本末体的发展

四 典章制度史的成就

五 方志学的独立

第二节 历史考证学的辉煌成果

一 历史考证学的内容

二 清代历史考证学盛行的原因

三 清代历史考证学的演变

第四节 《文史通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一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二 “六经皆史”

三 “史法”与“史意”

四 “记注”与“撰述”

五 “史德”与“文德”

六 “通史家风”

七 方志学的理论与实践



下 编 传统史学的转型与史学的现代化

第七章 传统史学的延续与分化——清代后期史学

第一节 传统史学的转型

一 传统史学的延续

二 近代史学的萌生

第二节 龚自珍的史学

一 提出“尊史”说

二 纵论历史变迁

三 留意西北边疆史的研究

四 复兴经世之学

第三节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

一 张穆的《蒙古游牧记》

二 何秋涛的《朔方备乘》

三 姚莹的《康輶纪行》

第四节 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一 魏源与《海国图志》

二 王韬的多种撰述

三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四 鸦片战争后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第八章 新史学与史学诸流派——二十世纪前半期史学

第一节 梁启超的新史学

一 新史学的理论

二 清代学术的总结

三 历史研究法

第二节 章太炎的史学思想

一 《訄书》的意义

二 撰述中国通史的思想

第三节 胡适、顾颉刚的史学

一 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思想

二 顾颉刚的“古史辨”学说及其影响

第四节 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

一 王国维的学术思想与“二重证据法”

二 陈寅恪的诗文笺证和“民族文化之史”

三 陈垣的史学历史考据和“史源学”

第五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919—1949)

一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

三 毛泽东对史学的贡献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普遍发展与新时期史学的多元化发展——新中国史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普遍发展(1950—1976)

一 中国史学会的成立

二 对资产阶级史学的批判

三 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新时期史学的多元发展(1976—)

一 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 史学学科的建设


历史文献的发现与整理

四 中国通史著作的撰述

五 世界史研究的繁荣

六 断代史研究的成就

七 专门史研究的拓展

八 现代地方史志的编纂

九 现代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建立

十 中外史学的广泛交流



结 语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