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研究

合集下载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对外经济考察活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对外经济考察活动

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4期·党史资料·01234156781569):;<=>?@A文 世 芳 〔摘要〕1978年6月,中央政治局听取和讨论了三个出国考察报告,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但是,对外经济考察,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验,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而目前研究中却存在简单化、符号化的倾向。

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外经济考察的系统梳理,可以展现出中国兼收并蓄,汲取世界各国各地区先进经验,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路径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面貌。

这是探求改革开放成功的“基因密码”和“中国奇迹”何以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对外经济考察;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D232;F125;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7)-04-0088-14ForeignEconomicInvestigationActivitiesintheLate1970sandEarly1980sWenShifangAbstract:InJune1978,thecentralPoliticalBureaulistenedtoanddiscussedthreereportsaboutstudyabroad,whichactivelypromotedthereformandopening updecision.Theeconomicinvestigationsabroadandlearningfromforeignexperiencesrepresentedhuge,complex,andcomprehensiveundertakings,buttheexistingstudiestendedtobesimplisticandsymbolic.Byfocusingonforeigneconomicinvestigationsinthelate1970sandearly1980s,weshowthatChinaeclecticallylearnedfromtheadvancedexperiencesofvariousregionsintheworld,andwerevealthecomplexfeaturesofChinesemodernizationanditssocialistroad.Thiswasthe“geneticcode”ofthereformandopening uppolicyandanimportantfactorinthesuccessoftheChinesemiracle.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史研究综述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9期·研究综述·!"#$%&"'()*+,-./01李 彤 40年前的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而农村改革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1世纪以来。

其中第一阶段是农村改革的起始和展开阶段,更是整个农村改革历程的奠基阶段。

学界对于该阶段农村改革史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中后期。

近年来,这一题目日益成为中共党史、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热点,成果十分丰富。

本文拟对相关研究作一鸟瞰和特写。

一、文献和研究概况几乎在农村改革起步的同时,已经有机构编辑相关资料,如1981年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辑了《包产到户资料选》(内部资料)。

当时编辑资料还不是为了研究历史,但为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原始文献。

此后陆续有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汇集或选集编辑出版,主要有: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编《农村经济政策汇编(1978—1981)》(农村读物出版社,1982年)、《农村经济政策汇编(1981—1983)》(农村读物出版社,1984年),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政策文件选集(1980—198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年)、《1985—1989年农村政策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等。

这些汇集或选集所收录的文件在时段和内容上有重叠,也有互补,是了解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指令性政策的基本文献。

但作为一种“结果文件”,它们很难反映决策的背景和过程。

在80年代编辑、出版的农业史料文献中,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这套书分上、下两册,时间跨度为1949年至1981年。

与大多数文件汇编类史料集不同,它不只收录“结果文件”,也就是说,既有中央的指示、决定、通知等指令性文件,又有部分地方报告、汇报、请示等“反馈文件”,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实施,大致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史料链条。

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谁提出

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谁提出

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谁提出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经济制度及其改革的研究上。

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用来解释经济组织和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绩效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经济行为是基于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和规范的,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和选择。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主要来自三位经济学家,分别是罗纳德·科斯、奥利弗·威廉姆森和道格拉斯·诺斯。

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首先,罗纳德·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937年发表的《经济组织问题的自然》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即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资源的配置结果与产权安排无关。

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制约经济组织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同的产权安排会影响交易成本的大小。

他的研究为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奥利弗·威廉姆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位重要贡献者。

他在1985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杰出贡献。

威廉姆森主要研究经济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竞争政策、公司治理和公共政策等。

他的研究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认为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经济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后,道格拉斯·诺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突出贡献。

诺斯强调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交易费用”和“制度费用”等重要概念。

他的研究引导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分支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综上所述,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由罗纳德·科斯、奥利弗·威廉姆森和道格拉斯·诺斯等经济学家提出。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并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表在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表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兼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原则的经济模式。

它在最初的计划经济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了生产力的高效运作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想评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表,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这一进程。

下面,我将按照这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表。

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步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

当时,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挑战,并认识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试验性地引入经济改革措施,放宽对市场经济的限制。

这个阶段,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础。

2.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探索和调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通过特殊经济区的建设和外资引进,开始积极探索市场机制的运作。

这个阶段,被称为探索和调整阶段,中国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体制建设模式。

1992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定下了明确的方向,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 19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大规模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规模实施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

中国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通过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制定,逐渐完善市场经济的基础框架。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推进。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的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4. 21世纪初至今:持续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21世纪初至今,中国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自1978年以来,中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影响。

一、市场化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向市场经济。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决定放开经济并引入市场机制。

这一举措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和高效。

市场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同时,市场化经济体制的确立也带来了一系列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变革。

私有企业得到了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市场机制的引入也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引入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的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之后逐步扩大开放的范围。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化,对外贸易和投资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中国的出口也得到了大幅增长,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对外开放政策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和合作。

三、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经济体制改革也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和高效。

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资源价格逐渐由市场决定,促使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和合理。

同时,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得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配置和利用。

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工业化经济转型,同时也逐渐转向更加现代化的服务业经济。

中国的制造业也经历了迅速发展,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产品出口大国。

四、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经济体制改革使得中国经济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企业更加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这个进程的核心目标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鼓励私营经济等一系列措施,中国成功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改革开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政策基础。

首先,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活动主要由政府计划安排,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供需失衡现象严重。

而改革开放后,中国鼓励市场竞争,引进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和投资,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签订了众多自由贸易协定。

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与国际市场接轨,获得更多的商机和机遇。

同时,国际资本的进入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外国企业的投资和技术引进,促进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

改革开放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农民工的流动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廉价劳动力,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也进一步拉动了内需市场,推动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产业存在过度竞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贫富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城乡差距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中国为什么成功

中国为什么成功

中国为什么成功——纪念改革开放40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正是在中国实施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初期,我考入了中国的一所财经大学。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后来分别到欧洲和美国留学,并曾加入世界银行从事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加入法国的一家投资银行从事中国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研究;2000年左右,我与朋友联合创立了一家软件外包公司,利用中国的工程师为美国提供IT咨询服务。

这样的经历,使我不仅完整地见证了中国这4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迁,而且也亲身参与了其中一些重要领域(农业、城镇化、资本市场、IT 产业、对外开放等)的变迁过程。

1976年底,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

那一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539。

4亿美元(现价美元),占当年世界GDP总量的2。

2%;人均GDP仅165。

4美元(也是现价美元),排在(世界)第120多位;国家总的外汇储备只有12。

55亿美元,比海地、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摩洛哥等发展中的极小国家的外汇储备还少;当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34。

3亿美元,仅仅只有美国同年货物贸易总量的5%多一点;那时完全没有外商直接投资(FDI),更没有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ODI);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也就只有150美元左右和60美元左右。

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

6%,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同时,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正常的政治体制与制度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开始冷静地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领导人开始设计新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与措施;同时,中国基层的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也开始了符合现实的种种实践探索。

到1978年底,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方案正式公布并得以实施,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

三、我们可以知道得更严谨 基于概念
概念的尝试表述(1)时间历程(2) 含义和实质(3) 作用。 概念的示范表述: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皖、川等地 的农民实践,经中央肯定后80年代前期推广到全国; 它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给农民以生产经 营和产品分配自主权的经济体制改革;它是中国农 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 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 社会面貌,并促进了城市改革。 概念表述的结构运用:1983年中央1号文件的表述 该纳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哪一概念要素里? “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 化的具体道路更符合我国实际。”

四、我们可以知道得更深刻

基于史论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有 四位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请选出正确的表述并 用一句话概述出你的理解。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乙: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 放;丙: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丁:从僵化集权到灵活放权,全面改革。 2.认识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援引下列材料 展开你的思辨智慧,表述这一命题。(1)如果现在再 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 会被葬送 (2)改革要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 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它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3)活力、中国式奋斗。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 改革开放
1978——1990年的中国经济概览
束鹏芳 江苏镇江 2010—3
一、我们已经知道的 参阅图片说说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那些事
邓小平和陈云在某次会上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部分农民签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
一、我们已经知道的 参阅图片说说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那些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和困境。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生产力效率低下,物资供应短缺,物价上涨,国际收支紧张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摆脱这些困境,中国政府开始进行经济调整研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经济调整的核心任务是打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经济体制。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城市企业、对外开放等。

农村是中国经济调整的重要一步。

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启动,将集体农庄改为农户小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这一释放了农村的生产潜力,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外,农村还解决了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问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乡镇企业是中国经济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企业是乡镇办的工矿企业,起初是为了实现地方富裕和农民集体富裕而设立的。

然而,由于体制约束和管理不善,乡镇企业陷入了困境。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乡镇企业,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了乡镇企业的生产力。

乡镇企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城市企业是中国经济调整的重要环节。

城市企业是国有企业,也受到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

为了推动城市企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推行了市场化,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效益评价。

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城市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调整的重要方面。

1978年,中国决定对外开放,吸引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逐步开放,中国的外贸逐年增长,外资流入中国也大幅度增加。

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总结来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调整研究,通过农村、乡镇企业、城市企业和对外开放等措施,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经济体制。

这一系列措施激发了中国经济的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论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及原因与对策

论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及原因与对策

论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及原因与对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我国开始逐渐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从1992年算起,到2009年,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

在这近20年的建立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经济借助于市场这一资源调节和配置手段,加之国家有力的宏观调控,有了长足的发展。

据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的GDP总量在今年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且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当前我国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但在取得这些骄人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当前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存在许多问题的;而且我国当前要建立和完善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市场经济,它必须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差异(虽然它和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不能决定社会性质)。

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一样,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摸着石头过河。

那么在建立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中主要问题如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下的三农发展问题等都制约着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尤为突出。

所以,笔者将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问题的原因与对策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浅析。

(一)市场经济秩序是指为保证社会经济系统的顺畅运行的社会共同约定。

具体说,市场秩序是对各类市场主体和客体的规范化状况,以及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对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则和公共习惯的认同、遵守状况的客观描述与反映。

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历史真题(含解析)

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历史真题(含解析)

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历史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

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

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2.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A.设置节度使B.设置通判C.实施“推恩令”D.设立噶厦3.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

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4.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1和图2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主要反映了()A.农业经济的发展B.对外贸易的繁荣这一时期()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9.“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这里的“伟大传奇”()A.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D.影响了世界局势的变化10.1938年,在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保卫大武汉”成了全体中国人响亮的口号。

据此可知,抗日战争()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D.正面战场取得重大战果11.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

2020年自考专升本复习笔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前总复习(十)_9

2020年自考专升本复习笔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前总复习(十)_9

2020年自考专升本复习笔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前总复习(十)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平反冤假错案:从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规模进行,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和纠正。

其中包括为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

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5、“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开始。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6、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7、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8、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举行。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

中苏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摘要: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和苏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本国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本文从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改革的内容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得出经验教训以及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一、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比较(一)国际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发展本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代科技革命的出现,一方面它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科技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另一方面,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美苏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需要抓住机遇,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在此背景下,邓小平抓住历史机遇,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审时度势的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中国全面改革的序幕;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以往改革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场新的改革,企图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但最终也没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以失败而告终。

(二)国内原因。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处于文革十年内乱时期。

文革十年给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主法治遭到了严重践踏,文化事业同样也遭到了破坏,使得全国上下的社会秩序处于混乱中,导致人民的温饱得不到解决,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同年12月邓小平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促进苏联经济发展,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展国内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发展的后期,苏联模式的弊端显露出来,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经济发展。

东大20秋经济法作业1、2、3

东大20秋经济法作业1、2、3
A.所有消费
B.生活消费
C.生产消费
D.企业消费
答案:B
7.商业银行的终止,不可能出于哪种原因?( )
A.商业银行的接管
B.商业银行的解散
C.商业银行的撤销
D.商业银行的破产
答案:A
8.改革初期,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占居主流地位的经济法学说是( )。
A.“全经济法”观点
答案:错误
19.依据财政法原理中的“一级政权,一级财政”的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五级预算构架。( )
答案:正确
20.在实践中,要想认定几家企业的行为构成卡特尔,必须证明企业间存在正式明确的试图限制竞争的协议。( )
答案:错误
20秋学期《经济法》在线平时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5.政府采购中采购方对所有的供应企业必须一体对待,不允许出现优先购买某一类企业的产品的情况。( )
答案:错误
16.由于古代就有了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所以经济法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
答案:错误
17.一个企业市场份额高就必定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因而针对这样的企业必须适用反垄断法强制令其解散。( )
B.抽查样品由被检查者无偿提供
C.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地方可以重复抽查
D.在抽查过程中,如果需要,可以对产品进行检验
答案:C
9.危害最严重、对竞争的破坏力也最强的一种卡特尔形式是( )。
A.限制数量卡特尔
B.划分市场卡特尔
C.价格卡特尔
D.联合抵制卡特尔
答案:C
10.华星厂发运一批陶瓷器皿,以印有“美味牌方便面”的纸箱包装,在运输过程中,装卸工装卸时损坏若干件,该损失应由下列哪个部门承担?( )

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以摆脱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1978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宣布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的新时代的开始。

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是鼓励市场经济和外商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重视,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由。

在1980年代,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市场化经济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改革、价格改革、企业改革以及财政金融改革等。

以农村改革为例,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农民可以自由经营土地并享受到了一定的劳动收入。

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

在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将原先的“包产到户”的经营体制改为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200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国内改革政策,以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这些改革政策包括财税体制改革、医疗教育改革、环境保护等。

同时,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未来,随着中国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中国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着巨大的潜力。

一轮复习: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之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轮复习: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之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 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 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
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形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2)1946年,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 建立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2)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造成财政赤字,引起中产阶 级普遍不满;同时带来社会道德危机,助长惰性,降低劳动积极 性。
(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1.发展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生产力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力比重都 迅速上升,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更加容纳其 生产力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以凯恩斯主义为指 导,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利用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理论为 指导,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更 好地结合,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作用。
4.特点: 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在克林顿统治时期,美国就出现了“新经济”革命。 其主体是私有资本和创业企业,像微软、英特尔、Yah oo、Google就是显著例子。另一个就是在20世纪后期, 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几乎占了2/3,甚至 是3/4。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现象。
正确认识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80年代
走出衰 退(复
苏)
(1)根据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里 根总统采取措施减少政府开支,紧缩 货币以抑制通货膨胀;(2)削减税收, 加大国防开支以刺激投资;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陈云在1979~1989年十年中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有哪些重要思想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一)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先要把“实事”搞清楚。

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1977、1978年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

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已经不可能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

考察了日本、欧洲,只看到了他们战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为发达的国家,没有看到他们的工业基础比我们好,他们的技术力量比我们强,更重要的是没有看到他们没有八亿农民革命胜利30年了还有要饭的这样一个情况,从而不适当地坚持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且错误地提出要以比原来的设想更快的速度、要在20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结果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1983年以后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坚持20年翻两番的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同样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

当时的“实事”是什么?首先,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经济体制有待在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前十年只能着重于打基础、理顺关系,速度不能搞得太快,而且要边走边看,走一步看一步。

由于没有这样做,一些领导人天天在那里鼓动翻番,鼓动大上基本建设项目,鼓动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果出现了1984年第四季度的严重失控,1987、1988年又没有正视经济中存在的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问题,软着陆没有着下来又再度起飞,最后导致国民经济的再度大调整,重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我们的问题,无不出之于不分析“实事”。

我们每一个大的报告都是从形势分析讲起,而且用的篇幅不短。

问题在于是不是把“实事”搞清楚了。

回过头来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实事”搞清楚,不然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差错。

什么东西妨碍我们把“实事”搞清楚?先有目标,然后去“分析”实事。

国内对营销策略的研究

国内对营销策略的研究

国内对营销策略的研究营销策略在国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那时中国正在进行经济改革开放。

营销策略的研究在中国主要集中在广告、品牌、市场定位、促销等领域。

在广告领域,营销策略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广告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研究者通常从消费者的认知、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找到能够有效吸引消费者的广告策略和创意。

在这方面,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如层次准则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模型等,这些模型分析了广告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广告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研究还探讨了不同媒体和广告形式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如电视广告、互联网广告、户外广告等。

在品牌领域,营销策略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构建和管理品牌。

研究者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和忠诚度等行为来研究品牌策略。

研究发现,品牌形象、品牌声誉、品牌认知等因素对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重要影响。

因此,品牌策略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提高品牌形象和品牌认知,以促进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品牌扩张、品牌故事等方面的策略。

在市场定位领域,营销策略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选择和定位目标市场。

研究者通过分析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等因素来研究市场定位策略。

研究发现,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对企业的市场表现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市场定位策略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选择目标市场、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位等方面的策略。

在促销领域,营销策略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通过促销活动来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研究者通过分析促销策略的设计和实施来研究促销活动的效果。

一些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促销活动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如折扣促销、赠品促销、促销组合等。

研究还分析了促销活动对消费者忠诚度和品牌形象的影响。

总之,国内对营销策略的研究主要关注广告、品牌、市场定位、促销等领域。

这些研究为企业提供了在中国市场上实施营销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

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

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引言克里斯提尼改革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克里斯提尼在中国进行的一场改革。

这场改革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背景在探讨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乏力,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概述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改革、农村改革、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等方面。

经济改革1.市场经济的引入: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中国开始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并允许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创办。

这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外开放政策: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策略。

中国开始吸引外资,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

这些举措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国有企业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中国推行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分置和股份制改革,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性和效率。

农村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里斯提尼改革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协作经营土地。

这一制度的实施解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克里斯提尼改革还鼓励农村发展集体经济。

农民组织国家合作社,开展经济合作,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3.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改革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规模和效益。

政治改革1.党和政府机构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对党和政府机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2.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推行了竞争上岗制度,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选拔干部,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70年代末、调整研究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脉络特别是新时期经济工作的起步和发展,围绕20世纪70年代末、调整这一丰题,对这次经济调整的国内外背景,经济凋整的过程,经济调整和中困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调整和改革丌放起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梳理。

在此基础上,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贡献:这次经济调整的背景,特别是国际环境变化的背景对这次经济调整有何影响?这次经济调整何时结束?这次经济调整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有何关联?这次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有何影响?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又有何关系?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本选题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等。

论文『F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20世纪70年代末、调整的背景分析。

这次经济调整是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新形势下进行的。

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新审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构成了中国进行经济调整的国际背景;国内政局的重大变化、经济上的急躁冒进及其所带来的困难,对建国以来历次经济调整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是本次经济调整的国内背景;而思想路线以及基本经济理论的拨乱反萨,则为本次经济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章经济调整的过程分析。

这次经济调整从开始提出到调整的基本结束前后延续了约血年时间左右。

本章以这次经济调整的发展顺序为主线,把这次国民经济调整分为经济调整的酝酿和提出、第一个阶段调整、第二个阶段调整以及调整的基本结束等四个大的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经济形势作了一些评论。

第三章经济调整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本次经济调整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始了重要的转变。

本章从经济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战略措施的转变等几个主要方面来予以论述。

第四章经济调整和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之间的关系。

本次经济调整开始,就提出了改革的任务;而这次经济调整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外开放的产物,同时又给对外开放以很大的影响。

本章从这次国民经济调整与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确立来说明这次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确立的影响;经济调整与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则主要从经济调整与经济特区的兴建、利用外资及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等方面来予以说明。

结语部分简略地论述了这次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间中国经济管理方式发生的转变,并对这次国民调整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经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革丌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经济管理方式TheStudyonChina’SEconomyAojustmentattheendof70’sandatthebeginningof80’Sinthe20thCenturyAbstractThethesisstudiesChina’seconomyadjustmentattheendof70’sandatthebeginningof80’sinthe20thCenturyandattachimportanceonitsbackground.thecours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conomyadjustmentandtheturnofthe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conomyadjustmentandtheinitiationofChina’sreformandopening-uppolicybasedontheactualdevelopmentcourseofChina’seconomysincethefoundingofthePRC,especiallytheinitiationanddevelopmentoftheNewPeriod’seconomy.Thethesisintendstomakesomebreakthroughandcontributiononfollowingissues:whatisthebackground,especiallytheinternationalbackground’sinfluenceonthisadjustment?Whendoesthisadjustmentfinish?Whatrelationshipexistsbetweenthisadjustmentandtheturnofthe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WhatdoesthisadjustmentinfluencetheestablishmentofthetargetmodeofChina’seconomicsystemreform?WhatrelationshipexistsbetweenthisadjustmentandtheinitiationofChina’sopening—uppolicy?Thethesisincludesintroduction,textandepilogue.Theintroductionstatesthethesis’sresearchmeaning,currentresearchsituation,theinsufficientresearchfieldaboutthisissueandthethesis’sinnovationpointsaswellasitsmainresearchmethods.Thetexthasfourchapters:ThefirstchapteranalysesthebackgroundoftheChina’sEconomyadjustmentattheendof70’sandatthebeginningof80’sinthe20thCentury.Thisadfustmentiscarriedoutunderthenewbackgroundwhichbothdomesticandabroadsituationchangesdrastically.Theshifioftimestheme,theintegrationoftheworldeconomyaswellasth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inggloballyandthereassess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aandothercountriesaretheinternationalbackgroundofthisadjustmentTheenormouschangeofdomesticpoliticalstage,therashpolicyandtheimported�9�9 leapineconomyaswellastheirseriousconsequence,thesummarizingofexperiencesandlessonsoftheeconomicdevelopmentsincethefoundingofthePRCandthereflectingoftheSovietUnionsocialismModelarethedomesticbackgroundofthisadjustment.Thecorrectingofthethoughtlineandbasiceconomictheoriesoffersthetheoreticalsupportforthisadjustment.Thesecondchapteranalysestheprocessoftheeconomyadjustment.Theeconomyadjustmentlastsaboutfiveyearsfromitsproposaltoend.Thechaptertakesthedevelopmentprocessofthisadjustmentasthemainlineanddividesitintofourstages:theproposaloftheadjustment,thefirststageoftheadjustment,thesecondstageoftheadjustmentandtheendoftheadjustmentandmakessomecommentoneverystage’seconomicsituation.Thethirdchapteris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conomyadjustmentandthechange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The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sVategybeginstochangeduringthisadjustment.Thechapterstatesthechangefromtheguidancethought,thetargetandstep,theemphasisandmeasures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Thefourthchapteri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isadjustmentandtheinitiationofChina’sreformandopening-uppolicy.Thereformisunderlinedsincethebeginningofthisadjustment.Thisadjustmentistheresultofopening—uppolicyinsomedegreeandimposesprofoundinfluenceonitinturn.Thechapterillustratesthisadjustment’simpactonChina’seconomicreformfromtherelationshipbetweenthisadjustmentandtheestablishmentofsocialistcommodityeconomysystem.Therelationshipbetweenthisadjustmentandtheinitiationofopening—uppolicyisillustratedbytheestablishmentoftheSpecialEconomicZoneandtheuseofforeigncapitalaswellasstrengtheningforeigneconomicties.TheepiloguestatesbrieflytherelationshipbetweenthisadjustmentandthechangeofChina’swayofmanagingandcontrollingnationaleconomyaswellasitshistoricvalueandmeaning.Keywords:economyadjustment,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reformandopening-uppolicysocialistcommodityeconomysystem,thewayofmanagingandcontrollingnationaleconomy..4.导论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一)选题的缘起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题目,一是源于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