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倡导以读为本,将“读”字贯穿教学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倡导以读为本,将“读”字贯穿教学全过程
广西百色市第一小学黄小芸
[摘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教师操作层面出发,谈如何组织学生展开有层次地阅读课文,逐步深入地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主要通过悟中读,读中悟,在读中积累语感,陶冶情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以读为本通读感知细读悟语品读悟情诵读积累
[正文]
针对语文课堂上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许多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实行“以读为本”,要让琅琅的书声回到教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新课标也进一步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装模作样、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
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求发展。
一、自主阅读,读通感知。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所谓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教学中就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地读课文,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参与的欲望,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读,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口、眼、手、脑多种器官并用的情感感受,学生能得到切身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搭建读的平台,让学生在朗读的平台中自主地读,充分地读。如:在教学<白鹅>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全体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安
静地坐下来思考课后的问题,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读课文,学生可采用自由读、大声读、默读、同位读、小组读等方式。通过以上的读书方式,努力为学生搭建独立读书、自主读书的平台,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充分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把文本读活。
二、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出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二)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
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又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三)读练结合, 寓教于乐。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
如在教学《花钟》第一课时,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细心观察” , 根据课文内容, 我把这篇课文的读、练点确定在第一自然段。
1.提出问题
师: 读第 1 自然段, 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细心观察的,然后用笔画一画。(生读文批画)
2.汇报、交流
生: 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花开得很美而且时间不同。
生: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师: 可以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 (读)凌晨四点,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 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 睡莲从梦中醒来⋯⋯
师: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细心观察” , 你也来读一读, 观察一下, 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 写花开的时候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生: 写时间时用了“左右”。
师: 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 大约、大概、大致⋯⋯
师: 这两句话我们来比较一下。
A : 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