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两篇文章相互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两篇文章相互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展示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两篇文章相互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过渡语:有了目标就好像航船有了航向,接下来我们就依据我们的航向,开始我们学习之旅吧!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1.跳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快速跳读课文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包括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读完后查

字典解决生字并标记在书上(注:跳读课文是指快速浏览扫描课文,或者省略跳跃阅读,

原则是集中精力,迅速扫视,跳读的目的是快速锁定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请再读课文,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

题也不同。试结合文中句子进行概括。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根据课文的结构顺序,填写下面两文的思路图

《恐龙无处不在》:总起——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

不有——()——大陆漂移——总结: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被压扁的沙子》:争论的问题——()——对立的理论——

()——之一:沙子在撞击的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所以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如果是火山说——(斯石英在火山的超高温下会变成

沙子)——所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说。

过渡语:刚才我们同学自学地快速而认真,到底效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

自己吧!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给下列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褶(zhě)皱 jié(劫)难致mì(密)追溯(sù)朔(shùo)方天衣无fèng(缝)要求:先自己完成,同桌互换批阅,用红笔改正错误,齐读两遍,巩固1分钟。

2.整体感知

(1)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文中句子进行概括。

教师点拨: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两篇短文共同涉及的问题,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根据课文的结构顺序,填写下面两文的思路图

《恐龙无处不在》:总起——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地球的其他大陆也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徙)——大陆漂移——总结:大陆漂移学说成立《被压扁的沙子》:争论的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对立的理论——

(“撞击说”与“火山说”)——之一:沙子在撞击的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所以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如果是火山说——(斯石英在火山的超高温下会变成沙子)——所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说。

(三)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自学,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梳理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文的语言也是非常准确和严谨的,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攻克下一个学习难关吧。

三、后教环节

要求:

1.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提示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2组内交流时,按照组长指定顺序逐个发言,推选出本组最优秀的发言修改完善后在班里展示。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教师点拨: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

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

“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

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

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教师点拨: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

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

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参见教参“有关资料”

部分)。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教师点拨: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

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

现实意义。

4.即非常纯的沙子。

教师点拨: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

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

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四、训练环节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二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吗?请写下你的启发和思考。

教师点拨:设置本题意在让学生在学习时与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有悟;同时借此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

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