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本节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不仅关注各类动物的特征,更加关注人类与它们的联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定位观念: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是生物圈中普通的一员,需要关爱动物,保护动物。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

对于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他们相对比较熟悉,已有充分的生活经验及基本印象。

因此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教法和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课件设计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课件设计

海狮
【习题5】
兔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主要因 为( B)
A.具有较大的耳朵 B.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神经 C.视觉敏锐 D.嗅觉发达
点拨:家兔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 大脑发达,能对外界环境变化迅速做境
体表 特征
呼吸 体温 器官
生殖 方式
鱼类 水中
A.乌龟
B.鲤鱼
C.海豚 D.珊瑚虫
例8碧波浩渺的海洋,奔腾不息的江河,碧波荡漾的湖泊,涓涓
流淌的小溪,本来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
上水域污染日趋严重,鲨鱼决定召集广大鱼类成员开会,一起商
议将来的生存大计。章鱼、鲫鱼、娃娃鱼、甲鱼、鲸纷纷游来,
连海马也匆匆起来……在文中出现的的动物中,有几个是真正的
犬齿,适于撕裂肉食
脑干
发达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 出的神经组成。 (尤其大脑发达)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适应较复杂的生活环境
哺乳动物特点总结:
1.体表: 被毛 2.体内: 有膈 3.呼吸: 肺 4.牙齿: 分化—门齿、臼齿、犬齿 5.生殖发育: 胎生 、 哺乳 6.神经: 发达—脑、脊髓、神经,
起到保护鱼体和减少游泳时的阻力的作用。 4. 有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水压,测定方向。 5. 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鱼类代表动物
青鱼、草鱼、鲢鱼、鳙 鱼被称为“四大家鱼”
青鱼 鳙鱼
鲢鱼 鲤鱼
草鱼 鲫鱼
海洋鱼类
鲨鱼 海
带鱼

石斑鱼
银鲳鱼
【习题1】
1.从鱼口流进的水和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有什么 不同( A ) A.后者二氧化碳多,前者氧气多 B.后者二氧化碳多,前者氧气少 C.两者二氧化碳一样多 D.前者二氧化碳多,后者氧气少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分组实验,能说出各类动物与之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各类动物与之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通过参与分组实验“观察鲫鱼”,能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及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鱼类的基本特征;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最简单的脊椎动物-鱼类。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学习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通过参与分组实验“观察鲫鱼”,能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及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过渡语:明确目标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注意勾画知识点,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1.脊椎动物包括哪些主要类群?2.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结构有哪些(体色、体形、鱼鳍、侧线等)?3.鱼类属于脊椎动物的原因是什么?4.鱼类有哪些主要特征?(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自我检测。

检测学生的自学结果。

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独立完成自学检测题。

学法指导:组内两两交换,互相评阅。

鼓励学生展示,互相指正。

让部分学生班内展示答案,以便于学生核对答案。

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1-2分钟。

(三)质疑问难过渡语:同学们还存在哪些疑惑?请写一写。

三、后教环节(15分钟)(一)解疑释惑处理自学检测中学生提出的疑惑。

济南版初一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济南版初一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济南版初一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环境。

以及亲近自然、欣教学过程:我们吃鱼的时候会发现,当筷子剔除肌肉后有一条贯穿整个鱼体的粗的条状骨骼。

当用小刀分切时,这条骨骼可以很容易地分成一个一个的。

它们称为什么?有什么根据动物体中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又可细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展示各种各样的鱼,并提问:大家知道这些鱼有什么共同特点吗?现在小组内观察鲫鱼有哪些特点适合水中生活吗?了解更多的鱼观察思考讨论:1.青蛙和鳄鱼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青蛙必须在水中产卵,幼体在水中完观察乌龟和蛇,它们有什么共同点?(1)乌龟和蛇它们都有鳞或甲。

(2)它们都是以爬行为行走方式。

(3)它们都是以卵生繁殖的,即产卵,后代破壳而出。

师生共同总结:和[ ]________,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的鳍是[ ]_________。

面呈__________色,腹面呈色,这是一种__________。

板书: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八、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主要出现了一些比上节课要高等一些的动物——脊椎动物。

其实脊椎动物离学生们的生活视线更近,脊椎动物的重难点比无脊椎动物的要多,所以在本节课堂上更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应该相应的为学生留一点儿消化的时间;探讨每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在每一类群学完之后加上同类的其他动物的介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增加了热爱动物与生物学的情感。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动物进化的观点。

总之,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性,营造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生物奥秘。

不足:感觉内容太多,一节课下来比较紧张。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了解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3. 能够举例说明脊椎动物的重要性和生态作用。

教学内容:
1. 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3. 脊椎动物的生态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脊椎动物,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征;
2. 讲解:介绍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
3. 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脊椎动物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其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
4. 汇报:让学生展示他们所研究的脊椎动物,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认识;
5.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的生态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在讲解和讨论中,也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促进思维的激发和交流的互动。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22.4 动物的主要类群——脊椎动物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22.4 动物的主要类群——脊椎动物 教学设计

《22.4 动物的主要类群——脊椎动物》教学设计初二级生物组姓名:潘凤珍班级科目上课时间教学[来源:1ZXXK]目标知识与能力[来源:](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来源:1](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难点: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复习提问(3分钟)1.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回忆||,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活动:考考你的眼力——集中注意力看极速闪过的图片||,你能记住多少种动物||。

师:这些动物有生命共同特点?板书: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呢?教师明确:常见的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

(一)鱼类【导入】:你认识的鱼有哪些?你知道四大家鱼吗?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的吐泡泡||。

鲫鱼开腔道:“‘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理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生物圈中的动物2.2.2.2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家鸽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了解家鸽与飞行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让学生明确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1、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鸟类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鸟类的呼吸特点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一个梦想:如果人也能长出翅膀,像鸟儿那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有多好啊,试想一下,人类如果有了一双翅膀,真的能飞起来吗?为什么?鸟儿为什么能飞呢?它有哪些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鸟类,共同探究一下。

(二)讲授新课探究:鸟的主要特征阅读教材84——86页文字资料,思考:1.观察家鸽的体形,这种体形有何意义?2.骨骼有什么特点和飞行生活相适应?3.肌肉有什么特点和飞行生活相适应?4.呼吸器官是什么?5.家鸽的口有什么特点?6.家鸽的消化系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三)知识运用1.鸟的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可减轻飞行时的体重__________.(判断对错)2.鸟类消化系统中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重要结构特点是()A.角质喙坚硬B.肌胃发达C.小肠很长D.直肠很短(四)归纳小结一、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1.形态结构:体形、羽毛、肌肉、骨骼2.生理特点:消化、循环、呼吸二、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五)随堂检测1.谚语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下列哪项不是与鸟类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征?()A.体表被覆羽毛,身体呈流线型B.长骨中空,前肢变成翼C.体温恒定,卵生D.胸肌发达,有龙骨突2.在鸟类的消化系统中,有很多器官和结构都是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鸟类有喙无齿,适于大量快速进食B.鸟类消化能力强,为飞行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源C.鸟类直肠短,易于及时排出粪便D.鸟类的嗉囊可以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3.鸽子是和平、友谊和圣洁的象征.下列与鸽子的飞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特征是()A.体温恒定,适应性强B.前肢变成能飞翔的翼,胸肌发达C.有发达的气囊辅助肺呼吸D.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覆羽毛六、板书设计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一、鸟的主要特征鸟类的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七、作业布置请根据鸟的形态结构示意图回答.(1)鸟有许多适于飞行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体表覆__________;前肢变成翼;__________肌发达,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2)鸟的呼吸作用旺盛,有气囊辅助__________呼吸.预习87——88页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八、教学反思。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备课教案-2022-2023学年济南版七年级上册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备课教案-2022-2023学年济南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图片、视频、实验演示等)的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2、列表比较三类脊椎动物的异同。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教学重点:蚯蚓和蝗虫的系统结构和生理特征。

教学难点: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类群的主要特征,进而理解进化的历程及顺序。

课时安排:联系孩子们的社会经验及对动物的了解,能得出它们的生活环境上看,鱼类生活在水中,两栖类水陆两栖,爬行类在陆地上,鸟类及哺乳类适应陆地生活了,能得出“从水生到陆生”的结论,从而理解这5类的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这是进化的顺序。

(二)鱼类●代表动物:鲫鱼体型:梭形,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保护色体表:覆盖鳞片,能分泌粘液,起保护作用。

运动器官:鳍呼吸器官:鳃●讨论:鱼鳍在运动中的作用准备了一段视频,同学们在优美的画面中理解鱼鳍的作用。

背鳍和臀鳍:保持竖直方向平衡的作用。

胸鳍和腹鳍:保持左右方向的平衡。

胸鳍还可以转换方向。

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和决定运动的方向。

●鱼类的呼吸器官准备的第二段视频,同学们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口和鳃盖的交替闭合,理解这是鲫鱼在呼吸,鳃是它们的呼吸器官。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丝是鲜红色,气体交换就是在进行的。

鱼的口与鳃盖张合,那是鱼儿在。

侧线的作用侧线有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的作用。

常见的鱼类(淡水鱼类及海洋鱼类)四大家鱼--淡水养殖的鱼类市场上能见到的常见的海洋鱼类鱼类的主要特征师引导生总结鱼类终生生活在中;身体一般呈,体表多覆盖着,用呼吸;用游泳。

(二)、两栖类代表动物:3种:青蛙、蟾蜍、大鲵以青蛙为代表,带领孩子们总结出:●生活环境: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呼吸器官: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讨论思考:“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说课稿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说课稿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其作为“动物的主要类群”的一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脊椎动物亚门五个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之间的进化关系,通过图片展示、文字描述等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各动物类群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促使他们对脊椎动物有所了解,同时帮助他们在不同类群动物的学习中,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动物类群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相关联;动物系统进化树与生物进化的知识相关联;不同动物类群的特征与“生物圈中的动物”知识相关联;珍稀动物的知识与动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保护相关联;不同动物的分类与生物分类的知识相关联;不同动物类群的动物与生态系统的组成想关联。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列举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类群的对比学习,增强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不同动物类群的了解,进一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通过不同动物类群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脊椎动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2、脊椎动物不同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对动物多样性、动物资源及其保护、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动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章也初步学习了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对于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他们相对比较熟悉,已有充分的生活经验及基本印象。

因此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三、设计理念本次教学活动,我以“一、二、四”作为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深入地参与学习活动。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 (省优)2022年生物教学设计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 (省优)2022年生物教学设计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概述出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

2.能区分、判断出常见的脊椎动物属于哪一类群。

3.能举例说出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列举出几种我国特有的或珍稀的脊椎动物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总结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特点,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比拟的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3.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各类群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2.通过对各类群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和了解,帮助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常见脊椎动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常见脊椎动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课件、实验材料用具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鱼、乌龟、蜥蜴、蛇等,它们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又有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这些动物。

积极答复,畅所欲言。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授新课一、鱼类观察鲫鱼,观察时结合课本80页图片,并完成以下观察内容。

1.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体表。

〔1〕体色:观察鲫鱼的体色,比拟背部和腹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种体色与水生环境有什么关系?〔2〕体形:观察鲫鱼的身体呈什么形态?想一想,这种体形与水中游泳有什么关系?讨论:你知道鲫鱼的体形特点,在仿生学方面有什么应用吗?(3)体表:a.观察鳞片的分布,想一想,鳞片有什么作用?鳞片上的侧线有什么作用?b.用手摸摸鲫鱼的体表,细心体会一下,感觉如何?想一想,这与水中游泳有什么关系?2.观察鲫鱼的鳃。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的开闭规律,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同时张开或闭合?〔2〕总结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3.鱼的种类。

除了鲫鱼外,你还知道哪些鱼类?多媒体展示常见的鱼类图片。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 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列出各类脊椎动物的异同。

3. 学生能够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资料收集,发展对资料信息的筛选、掌握和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 学生能够通过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加快生物学科价值观的形成,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关于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导图等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脊椎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了解各类动物的特点。

3. 比较异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异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进一步了解各类脊椎动物的特点。

5. 总结归纳: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的观念。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挂图、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标本或图片。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种羽毛?排列成什么形?有什么作用?)注意点拨正羽、绒羽的作用,排列呈扇形,不断煽动能产生飞行的动力。

绒羽可以保温,减少热量的散失。

2、肌肉骨骼:3、呼吸系统:找一个同学来看流线图描述双重呼吸的过程;4、消化系统:提示:家鸽飞行时需要大量能量,除了需要充足的氧气外,还需要大量的有机物,所以食量很大。

比如蜂鸟一天吃进去的食物是自身体重的2倍。

展示:鸟类代表动物并出示典型例题(四)哺乳动物:结构特点:①体表被毛;②牙齿有门齿、臼齿、的分化;③体腔内有膈;(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④大脑发达;⑤胎生、哺乳。

展示:哺乳动物代表动物并出示典型例题展示交流脊椎动物比较列表格:结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总结:每一种动物的结构特点都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对本课内容回顾,查缺补漏,加深记忆。

中考在线例 [2013·湘潭] 图19-1展示四种动物,下列哪个特征可以放在阴影部分中( )A.用肺呼吸 B.体温恒定C.有脊柱 D.胎生、哺乳学生分析、交流、作答通过练习,巩固知识[2013·娄底] 图19-2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和③都能进行气体交换B.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②→③C.①是气管、②是肺、③是气囊D.家鸽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和复习下一节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主要出现了一些比上节课要高等一些的动物——脊椎动物。

其实脊椎动物离学生们的生活视线更近,脊椎动物的重难点比无脊椎动物的要多,所以在本节课堂上更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应该相应的为学生留一点儿消化的时间;探讨每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最后引导学生分《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学情分析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学生对动物的基本特征已有了大致了解,初步掌握了复习动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为本节课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 教案(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 教案(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单元二学科生物年级七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2.知道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特征。

3.知道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

重点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特征。

难点分析、归纳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容易被混淆的脊椎动物。

如下面图片,你能区分出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哪些是爬行动物吗?那么,如何区分二者呢?其实,它们与鱼类一样,都各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尝试区分引出兴趣,引出课题讲授新课一、两栖动物视频:两栖动物及特点两栖动物的代表——青蛙你一定知道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

大体是从水生到陆生的变化。

两栖动物中的两栖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幼体必须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成体可在水中或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蝌蚪是蛙的幼体,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在水里介绍两栖的含义生活,发育成蛙后,尾和鳃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

青蛙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发育成蝌蚪,蝌蚪逐渐发育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尾逐渐消失,发育成成蛙,成蛙再产卵。

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是相似的,也是保护色。

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这是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青蛙的头部为三角形,可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青蛙的头部有口、鼻孔、眼、鼓膜等发达的感觉器官,鼓膜可感知声波,鼻孔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

这些都蛙是对陆地复杂环境的适应。

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青蛙的肺不发达,结构简单,不能独立完成呼吸作用。

需要靠湿润皮肤辅助,在水中和陆地均可呼吸蟾蜍也是常见的两栖动物,它俗称癞蛤蟆。

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是皮肤腺,眼晴后面有一对大型的毒腺,能分泌白色毒液,可制中药蟾酥。

初中生物_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鸟类》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 通过观察、分析说出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2.通过分析,总结出鸟类的主要特征;3.通过学习,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4.说出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具有爱鸟护鸟意识。

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课前学习准备设计如下:提前制作“鸟类双重呼吸”和“消化系统”的视频;寻找鸟类鸣叫的音乐或者视频;家鸽;带有胸肌的鸡;鸡翅中的骨头;绒羽和正羽两种羽毛;搜寻大量鸟类的图片;鸟类骨骼图片;鸟类胸肌图片等等。

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师生课堂活动设计如下:导入:复习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这些变温动物,引出今天要学习一类更加高等的动物—鸟类。

通过这一设计,想要让学生在动物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进化的观点。

询问学生想不想像鸟类一样飞翔?能不能飞翔?理由是什么?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假设,选择有一定道理的假设板书在黑板上,通过后面的观察学习来验证这些假设。

鸟类的外部形态特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家鸽的体形、翼和羽毛,问题设计如下:1、家鸽的体形是怎样的?2、家鸽的体表具有什么结构?3、前肢有什么变化?最后总结出鸟类适于飞行的外部形态特点有哪些?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学会思考学会总结。

在这一内容学生展示的时候,我预测学生可能不清楚流线型和鱼类梭形的区别,所以准备了火车、汽车、飞机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准备了羽毛的实物,引导学生理解羽毛与飞行的关系以及绒羽的保温作用,从而为鸟类是恒温动物做好埋伏;在学生展示完以后,引导学生总结出鸟类在外部形态方面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同时设计在黑板上画出鸟类的简笔画,说明这样可以解决鸟类飞行中的阻力问题。

鸟类的肌肉和骨骼特点:出示带有胸肌的鸡的骨架让学生观察鸡的骨架上面最发达的肌肉是哪一块?观察胸肌,出示图片胸肌的一端连在翼上,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胸肌的作用牵动两翼完成飞翔。

同时观察大部分胸肌附着在胸骨上,观察龙骨突,说明有龙骨突是跟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2脊椎动物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2脊椎动物教案-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脊椎动物》是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介绍了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还涉及了脊椎动物的分类、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脊椎动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其他生物类群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描述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脊椎动物类群,并了解它们的分类。

3.学生能够理解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和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脊椎动物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主要类群。

【教学难点】:1.脊椎动物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2.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但对脊椎动物的深入理解还不够。

他们可能对复杂的分类系统和生物结构功能关系感到困惑。

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标本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脊椎动物。

2.讲授法:讲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各类脊椎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各种脊椎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不同脊椎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设计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设计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脊椎动物五个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各类群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标本或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脊椎动物五个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

(2)各类群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各类群动物在进化上的关系。

(2)分析各类群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直观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脊椎动物五个主要类群的标本、模型或图片。

(2)多媒体课件,包括各类群动物的视频、图片等资料。

(3)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本内容。

(2)收集有关脊椎动物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动物世界的视频,展示各种不同的脊椎动物,如鱼在水中游动、鸟儿在空中飞翔、哺乳动物在草原上奔跑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鱼类(1)展示各种鱼类的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鱼类的外形特征,如流线型的身体、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2)讲解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如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水的阻力,鳃能够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鳍能够帮助鱼类在水中运动和保持平衡。

(3)举例说明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用、观赏、药用等。

2、两栖类(1)展示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两栖类动物的外形特征,如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水陆两栖生活等。

(2)讲解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强调其变态发育的特点。

(3)举例说明两栖类动物对环境的依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并学习用思维
导图等归纳总结.本节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不仅关注各类动物的特征,更加关注人类与它们的联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定位观念: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是生物圈中普通的一员,需要关爱动物,保护动物。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

对于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他们相对比较熟悉,已有充分的生活经验及基本印象。

因此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
(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法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
养的提高。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
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

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出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进一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情景导入:
1、出示问题:
1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师生交流,明确答案)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引入对鱼的关注。

视频:《海底世界五颜六色的鱼》,启发学生:鱼类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板书结题: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点
(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
(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
(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让学生读目标,教师稍作点拨】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组实验:《观察鲫鱼》,了解鱼类。

1、明确要求及步骤:4 人一组,观察时结合课本80 页图片,并完成下列观察内容。

1 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鳞片,认识各种鱼鳍。

2 观察各种鳍在鲫鱼运动中是如何配合的。

3 观察鲫鱼口的开合与鳃盖的张合之间的关系。

4 触摸鲫鱼的体表,体会一下有何感觉。

5 观察鱼的骨骼标本,了解脊柱的构造。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合作交流(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 鲫鱼的体形、体色及体表对其生活有何影响?
2 描述鱼鳍的作用?
3 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4、学生展示交流结果,教师点拨:
【体色、体形】
体色——鲫鱼身体的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

(使鲫鱼不容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是一种保护色。

体形——鲫鱼的身体呈梭形,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体表——体表有粘液和鳞片,可以起到保护鱼体和减少游泳时的阻力的作用。

【鱼鳍】
胸鳍、腹鳍可保持鱼体平衡;
背鳍能保持竖直方向平衡;
尾鳍能保持鱼体前进方向。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协调作用。

【呼吸】用鳃呼吸—鱼口与鳃盖交替张合完成呼吸运动,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入鳃丝内的毛细血管;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5、引导学生认识其他常见鱼类
6、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盖
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活动二:认识两栖动物
1、展示两栖动物的生命历程,学生思考: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总结青蛙的主要特征,进而归纳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3、让学生认识常见两栖动物
4、分析:怎样的动物才能称得上两栖动物?
5、教师点拨:
两栖动物既有像鱼类那样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又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活动三:认识爬行动物
1、图片展示:常见爬行动物
2、以鳄鱼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态结构特点
生活在陆地上
有四肢,指端有爪;皮肤干燥、厚实,覆盖角质鳞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

3、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的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其卵有坚硬的外壳。

4、分析爬行动物进化的地位
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适应陆地生活。

活动四:归纳“变温动物”的概念
1、学生思考:以上三种动物的体温有何特点?寒冬季节如何生活?
(师生交流: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都属于变温动物。

如青蛙、蛇等动物需要冬眠。


2、教师点拨归纳: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都属于变温动物。

四、归纳与小结
1、列表归纳“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拓展延伸:
1 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它是鱼吗?为什么?
2 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的育儿袋里,由海马爸爸孵化,小海马在
育儿袋内长大。

海马是鱼吗?为什么?
3、是否有疑问,请提出来集体解答。

五、达标检测
1、提供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抽阅学生习题,注意收集错例。

3、展示错例,纠正释疑。

【附:检测题】
一、选择题
1、鲫鱼在水中游泳的动力来自于()
A、尾鳍摆动
B、腹鳍和胸鳍摆动
C、尾部和躯干部摆动
D、胸部和躯干部摆动
2、青蛙冬眠时,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是通过()
A、皮肤
B、肺
C、皮肤和肺
D、皮肤或肺
3、两栖类与爬行类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脊柱
B、是否用肺呼吸
C 是否为陆生动物D、是否能用皮肤辅助呼吸
二、识图填空
1. 写出图中指示线所指部位的名称:
(1)(2)(3)(4)(5)(6)
(7)(8)(9)(10)
2. 剪去图10 和9,鱼体会发生的现象是。

3. 6 是鱼的器官,主要作用是。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脊椎动物类群的前半部分,相对来说内容简单,都是学生
较熟悉的动物,而且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的
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很顺利的总结
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而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同时,通过观察,回答问题,总结结论,既锻炼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
能力,又能快速掌握知识。

同时,本节课内容较多,设计的问题也较多,这样学生就不能主动发现问
题,产生疑问,而只能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探讨。

在小组观察、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思考,自信心不足,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进行强化这方面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