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分析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 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2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总结

2土地资源学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总结

0.2-0.5mg/L,华北、西北、东北某些地区偏高, 0.20.5mg/L——产生氟骨症。
2.地质因素影响
1)地质构造与深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不
同的地质构造层具有不同的水化学成分。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与其岩石矿物质元素的种类高 度相关
岩石类型
花岗-流纹岩
水的特征
离子含量低,主要是Na+、HCO3-、pH6.3-7.9
三、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地球化学分析: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 1.地理因素影响 1)气候因素 温度与降水的差异导致的风化壳中化 合物和相应元素淋溶迁移系列 NaCl Na2SO4 CaSO4 CaCO3 Fe2O3 AL2O3 干旱区 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湿热区
土壤和地下水中相应元素淋失或积聚规律:自湿润区 向干旱区,Na+ ClSO42- Mg2+等离子含量提高, 而CO32- ,H CO3-, Ca2 +等含量下降
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存储条件以及水质,从
而制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 主要通过土壤和地下水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岩石是土 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性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存条件与水质,对土地类型演化有 一定的作用。
火成岩(玄南方:化学风化强 土层 北方:不易风化,土层薄, 武岩) 深厚,土壤肥沃 不易利用
一、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
1. 剖面
2.土层厚度
影响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状况
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
质层以上德土体总厚度。最佳土层厚度>100cm,
临界土层厚度>50cm。
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农作物最佳耕
作层厚度>20-25cm

第2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第2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7
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体系较多,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主 要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 1、温度:地表及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均由温度来控制。
农业生产上较有意义的温度指标主要有:≥0℃(农耕 期)、≥5℃(喜凉作物)、≥10℃(喜温作物)、≥15℃ (敏感喜温作物)的日均温。 2、积温:是指日平均温的累积,农业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10℃的温度总和。一个地区的积温数表明某种作物在当地成 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国≥10℃ 的年积温变幅为1600-9000 ℃。
22
台风(飓风) 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 上的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
23
台风(飓风)
24
25
2.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地质、地貌分布规 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 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 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气候规律控 制下进行重新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不同的土 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湖积物 风积物 海积物 湖积平原,质地粘重,富含有机质,肥沃 养分贫乏,透水持水能力强,易水蚀 沙滩或水产养殖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特征分析
地表水 水文要素 地下水 1、地表水—陆地表面各种水体 地表水的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 (1)河流———河水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 集水区——河流的流域 分水岭——一条河流的集水区和它相邻河流集水区 之间的山岭或高地 河流的组成 河谷——河流两侧分水岭之间的条状倾斜凹地 河床——河流流水正在占据的部分
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 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平原

高考地理植被知识点

高考地理植被知识点

高考地理植被知识点植被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生长的各种植物群落的总称。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植被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考地理植被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一、植被的分类根据地理学的研究,植被可以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

1. 自然植被:自然植被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植物群落。

根据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的不同,自然植被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比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等。

2. 人工植被:人工植被是人为种植和培育的植物群落。

在人工植被中,人们通过改善土壤、调节水分和施肥等方式来营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

二、世界植被分布世界各地的植被分布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世界各大洲主要的植被分布:1.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非洲中西部的刚果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

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年降水量丰富,植被种类繁多。

2. 温带草原: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中纬度地区。

温带草原气候较干旱,植被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

3. 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东部和欧洲中部等地。

落叶阔叶林的特点是四季分明,树木叶片在秋季会脱落。

4. 针叶林: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寒冷地区,如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

针叶林的植物主要是针叶树,如松树、云杉等。

5. 沙漠植被:沙漠植被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和南部、澳大利亚中部以及亚洲中部等地。

沙漠植被适应干旱条件,植物数量较少。

三、我国植被分布我国境内的植被分布受到气候、地形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我国主要的植被分布:1.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广西、海南等地的南部沿海地区。

这些地区气候湿热,降水充沛,植被种类非常丰富。

2. 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季风雨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广西等省份。

这些地区气候湿润,夏季有强烈的季风,植被生长茂盛。

3. 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等省份。

徐州市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特征分析

徐州市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特征分析

徐州市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徐州的气候类型:徐州位于北纬34度15'48.37",东经117度11'16.35"。

徐州市坐落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东西狭长,受海洋影响程度有差异,东部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西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

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

徐州在气候区划上属暖温带的鲁淮区,具有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过渡的气候特点,而略近于黄河流域。

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较为丰沛,雨量适中,雨热同期。

1. 日照: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9.4千卡/平方厘米。

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

2 .气温:全年平均气温14 C。

3.降水: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

,年降水量东部多于西部,930—800毫米不等,且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都较大。

地学要素(一)地形地貌:我国古代城市一般都依托有利的自然条件,建在依山、傍原、临河之处,或者处于山涧、河谷之中,这样有利于城市地位的巩固和安全的保障。

徐州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依赖于山水环绕这一地理环境特征。

徐州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属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

1. 丘陵:海拔一般在100 —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

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贾汪区中部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

.2. 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 ,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海拨一般在30 —50米之间。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1、土地: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或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影响。

2、土地的涵义:土地是综合体、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的产物、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土地不同与土壤、土地与国土不是同一概念。

综上所述,可简述为: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3、土地与土壤的区别(1)从相互关系来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2)从本质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表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4、国土:是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的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5、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6*、土地的资源属性(土地具有的特征):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时间的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7*、土地的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8、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Ⅰ、自然构成要素包括:气候组成要素、地学组成要素、水文组成要素、植被组成要素、土壤组成要素。

(1)、气候组成要素包括:光照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力资源。

(2)、地学组成要素包括: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地表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2.2.2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分析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地 表的岩性及其矿物质组成以及风化物质 的性状等方面。地表的岩性、矿物质组 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 从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其生产力。 此外,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存条件及水 质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
1.岩性及矿物质 组成
2.4 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 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 史自然题。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 性质及生产能力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 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
其生产力的高低。
1)土壤剖面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土体中的物质不 断发生移动和淀积,引起土体内部物质的 分异,逐渐形成了发生层次,不同的发生 层次组合便构成了土壤剖面。
2.1.3 降水
③地形与降水
在降水中一般可以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和地 形雨等三种类型。锋面雨与对流雨往往与大区气 候有关,但地形雨则不然。
地形雨在我国这个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的条 件下往往具有重要意义。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资源的地学特征分析主 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 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 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 的影响。
(2)潜水在其分布范围内都可以接受大 气降水的补给
(3)承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的入渗补给,有时也可获得相邻含水层 的越层补给。
2.3.2 地下水
3.地下水的水质与矿化度
地下水的水质主要是指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在区域的土地资源评价中对地下水的物理 性质考虑的较少,一般仅是温度、气温、 导向性和放射性等,而重点是分析其化学 成分。
地下水矿化度系指地下水中含有各种阴阳离子的 总量。常用1升水中含有可溶性盐的克数来表示, 其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与地表水一致,地下咸水主 要分布于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为例)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为例)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气候要素特征分析1.太阳辐射:(1)光照强度:日照平均1700hr以上(2)光照长度:7h左右(3)光照质量:太阳辐射中红外线和可见光比例较高,相比北方及高纬度地带光照质量不好2.热量资源:(1)温度:日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以上。

(2)积温:(>=10摄氏度)变化于7500~8000℃之间(3)无霜期:在360d以上3.降水(1)空间分布:处于湿润区(2)时间分布:每年4—9月是汛期,全年80%以上的降水出现在这段时间里,前汛期雨量与后汛期雨量大致持平,年雨日最多的年份有200天。

年降水量2020.8mm地学要素分析1.地形地貌(1)海拔高度:全区平均海拔28.8m(2)地面坡度:平均坡度<3°,属于极缓坡,最高坡度不超过15°(3)地貌类型:山地和冲积平原占大多数面积2.地质条件(1)岩性:沉积岩中的石灰岩较多,部分是砂岩(2)不同母质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属于冲积三角洲水文要素分析1.地表水(1)地表水类型:河流和湖泊众多(2)地表水数量和质量:新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之20.63%。

西江干流位于新会东部,全长18公里,从大鳌镇百顷乡张字围进入新会境内,干流在此一分为二,统称“磨刀门水道”。

东干流为新会、中山界河;西干流向南流至睦洲再向南分一支流为劳劳溪注入虎跳门水道;从虎跳门流入南海。

东、西干流在大鳌尾怡兴围重新汇合,出境流入中山及斗门。

潭江新会段长37.7公里。

水矿化度低,硬度小,平均为30mg/L2.地下水:种类较多,其中土壤水十分丰富土壤要素分析1.土壤类型:砖红壤2.土壤质量:土壤肥力较低,水分充足,满足碱性作物及水稻的生长生物要素分析1.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结合2.植被(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植被生产力:种植香蕉,甘蔗产量大社会经济特征分析1.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1)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2)土地使用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区位特征(1)自然区位:新会位处在珠江三角洲中部,北屏圭峰,南临南海(2)经济区位:是全国纺织业中心,是广东省造纸、制糖业中心(3)交通区位:毗邻西江,控制粤西物流运输。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4.土地与土壤的区别(1)从相互关系来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2)从本质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土地则是具有生产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表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5.国土:是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6.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7.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9.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0、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

探索地球上的土壤和植被

探索地球上的土壤和植被

探索地球上的土壤和植被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其中土壤和植被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维持着地球生态的平衡。

本文将探索地球上的土壤和植被的特点、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

一、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组成的物质,它在地质过程中形成并承载着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土壤的特点主要包括颜色、质地、温度、湿度和PH值等。

首先,土壤的颜色可以反映其成分和质量。

一般来说,黑色的土壤富含有机物质,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红色或黄色的土壤富含铁氧化物,适合某些特定的植被生长。

其次,土壤的质地也影响着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水分透过性。

粘土质地的土壤容易固定水分,但通风性较差;砂质土壤的透水性强,但持水能力较差。

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个阶段。

物理风化是指由于温度、风力和水力等作用,岩石破碎成小颗粒;化学风化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在水和空气的作用下发生溶解、氧化和还原等反应,使岩石分解;生物风化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促进岩石的分解和风化。

二、植被在土壤形成和保护中的作用植被是土壤形成和保护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植被通过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质,促进土壤的物理结构改善。

植物根系的生长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流失。

同时,植物根系的分泌物质可以与土壤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和分解,为其他生物提供养分。

其次,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调节土壤的水分和温度。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保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含量。

同时,植物蒸腾作用可以散发下来的水分进一步调节土壤湿度,维持了土壤的水分平衡。

第三,植被还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

植物的残体和落叶会在土壤中分解,形成有机质,为土壤提供养分。

这些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能力和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

三、土壤和植被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土壤和植被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地理地理环境与植被关系归纳,看高考地理如何考察植被类型及分布

初中地理地理环境与植被关系归纳,看高考地理如何考察植被类型及分布

地理环境与植被关系归纳,看高考地理如何考察植被类型及分布地理环境与植被【知识构建】【知识精析】一、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地形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比如,铁芒萁(qí)的生长反映了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而碱蓬的生长则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水湿环境。

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许多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分布类型的名称来表示,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等,原因即在此。

三、植被破坏的影响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大气和地表岩层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培养植物生长、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外部层状物质。

二、土壤的形成1. 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地球表面岩石风化、生物作用和水体的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土壤。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等。

2. 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植被、地形、地质、时间等。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被通过根系的渗透和生物作用,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地形的起伏不仅影响土壤的深度和产状,也影响土壤的排水、保水和肥力。

地质条件决定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如矿物质和有机质等。

时间是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不同时间的作用对土壤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可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棕壤、土壤、盐碱土、沙质土壤等。

四、土壤的结构1. 土壤的物理结构土壤的物理结构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组成和土壤颗粒的排列状态。

土壤的颗粒组成主要包括砂、粉、黏土等颗粒,土壤颗粒的排列状态主要包括土壤的团聚体、土壤的孔隙、土壤的密实度等。

2. 土壤的化学结构土壤的化学结构主要包括土壤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土壤中的有机质、氧化物等物质的含量。

土壤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包括氮、磷、钾等,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氧化物等物质则对土壤的肥力和肥料吸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土壤的肥力1. 土壤的肥力概述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土壤的肥力主要通过土壤的肥力指数、土壤的养分状况等来评价。

2. 土壤养分的种类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

氮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蛋白质、细胞壁和核酸的组成成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

磷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元素,它是ATP、DNA和RNA等物质的组成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摘要】土地资源构成元素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土壤、植被、水文、地形等要素。

这些元素对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利用产生直接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决定了土地的适宜性和可利用性,对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导致土地资源特征和利用的差异。

合理配置和优化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未来的研究还需深入挖掘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制,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提升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这将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土地资源特征、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变化、优化配置、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其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作为土地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定义和分类,可以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内在组成,为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和作用奠定基础。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变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一项重要课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其趋势,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研究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和利用方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对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形成和特点,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具有差异性,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影响机制,可以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 水质季节变化明显, 随时空变化差异大, 东南沿海向西北大陆, 水的矿化度逐渐提高, 硬度增加。
• 冰雪融水矿化度低、 硬度小,是西北干旱 各业用水的优质水源
25
2.3.2 地下水
• 地下水对农业的影响从水量、水质和埋 深几个方面评价
潜水和承压水区别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
型, 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 之上的潜水和埋藏
2.降水对工业的影响不如农业显著,但对某些 露天作业的部门例如采矿、晒盐等的作用明显。
14
2.1.4 风
15
风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 1. 风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主要在于保证作物呼 吸、土壤呼吸,对作物的光合效率,主要是 CO2供给方面有一定影响;(干热风的危害)
• 2.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 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对城市用地的 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的配置,也有影响;影 响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风洞的形状)
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26
•潜水水位
• 高潜水位:﹤0.5m,水稻,水产养殖 • 中等潜水位0.5~2m,蔬菜种植 • 低潜水位﹥3.0m,旱地
•潜水水质
• 淡水:﹤1g/l, 饮用及灌溉 • 微淡水:1-3g/l, 勉强饮用及阶段性灌溉 • 咸水:3-10g/l, 无特殊措施不宜灌溉 • 盐水:10-50g/l, 不宜农用,工业可用
4
• 2.光照长度:日照长 度对农作物影响较大, 其中基本可分长日照 作物与短日照作物。 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 变化着。
5
3 .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 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它随纬度、 地区大气干燥度及其季节而有所变异。 纬度较高的干旱地区,光照质量优于低 纬度湿润区。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主要内容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2.3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2.4
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2.5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2.6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主要指地 球表面至10-12km的对流层,即与地球表面产生 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 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 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光(太阳辐射)、温(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降水)三个 方面。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1.3光照质量 ➢ 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
的比例。其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区大气干燥度以 及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化。 ➢ 光照质量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和产品质量。光照质量好, 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 太阳光照条件对农业土地资源利用意义重大,光 照强度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多数作物的 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亚热带(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热带 (边缘热带 中热带 赤道热带) ➢ 不同温度带有着相应不同的自然景观、土地类型以 及土地利用特征。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2.1.2.2农业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 ➢ ≥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
≥0℃的温度,一般代表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等 耐寒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之间的无霜天数。 无霜期小于100d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受严格限制;100-
130d的地区,可种植喜凉作物(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 原)。到黄淮海平原地区,无霜期可达180-200d,洞庭湖 平原可达250-300d,南岭以南可大于300d,西双版纳、 广东沿海、海南岛则全年无霜。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气候资源包括光、温、降水、气等,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高度在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

尔格=达因*厘米;(属于厘米克秒等单位制...)焦耳=牛顿*米;(属于米千克秒、SI等单位制...)因为 1牛顿=100000达因;所以 1焦耳=10^7尔格1卡=4.18焦耳 1千卡=4.18千焦1勒克斯=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1流明=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一、一、光照资源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光照指标等(一)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部分地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太阳辐射能量是巨大的,计算资料表明,一年内地球受太阳辐射量为7.03×1024kJ,约为2000亿t煤燃烧所产生的能量。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的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称为太阳直接辐射;另一是大气中经过短波散射(天空光)和微粒(水汽、尘埃)散射形成的散射光而投向地面,此称为散射辐射。

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但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其直接辐射。

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多在502.0kJ/cm2以上。

由于它受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影响,低纬度区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地区一般585.8 ~ 669.4kJ/cm2,东部平原区为502.0~544.0kJ/cm2,西藏高原可达585.8~836.8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4 kJ/cm2。

太阳总辐射量不仅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而且有清晰的时间变化。

太阳辐射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来源,是其物质迁移与转化的动力,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照和热量。

因此,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大,生物生产量就越高。

(二).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11
5பைடு நூலகம்
(1)生物多样性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则包括各种各样生 存着的生物群落,各群落彼此之间多 层次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生态过 程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等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这也 是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6
5、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 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 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 性。它反复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它包括斑 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8
(2)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的特性:A、生态学上的一个结 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的最高层次;B、 内部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更新的能力; C、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 功能;D、营养级的数目有限;E、是一个动 态系统。
9
(2)植被
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 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4
(1)生物多样性
4、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 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 过程变化的多样性。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 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 土壤及水文等。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 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 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 节等方面。
10
①植被类型 ②植被系统的生产力
赤道雨林、热带雨林、季风林、 温带雨林、针林、硬叶林、草地生物
群落、荒漠生物群落、苔原生物 群落。
全球各种生态系统每年光合作用生产 出的有机物总量8.3×1010t;其中森林
2.83×1010t。
③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
2
(1)生物多样性
2、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基因变化,包括种内两个 隔离地理种群问及单个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这种遗传变异通常可以从3个方面来度量:
A、种群基因为多型的数目和百分数; B、每个多型基因的等佐基因数; C、每个个体中多型基因的数目和百分数。
3
(1)生物多样性
3、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即为物种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包括受威胁状况)、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演化及维持机制等是 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7
(2)生态系统
①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 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 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 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 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 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 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 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 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 括景观多样性。
1
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一词的英文为Biodiversity,对其理 解因人而异。美国技术监督局给予的定义是“生命有 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 性。生物多样性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每一 级实体—基因、种群、物种、群落乃至生态系统都不 止一类,亦即都存在着多样性,因此,多样性是所有 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 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以及其形成的生态过 程,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化程度的内容广泛的概念, 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