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bo码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串行级联码器
信息 外编码器 (N,K) 分组码 内编码器 (n,k) 分组码 信道
级联码编码器
• 连接信息源的叫外编码器;
外码是(N,K)分组码;码率为Ro;
• 连接信道的叫内编码器;
内码是(n,k)分组码,码率为Ri;
• 两者合起来有:码长Nn、信息位Kk、码率 Rc=RiRo
11
9.1.4 硬判决和软判决
由于软判决维特比最大似然译码算法适合于 约束长度较小的卷积码,因此级联码的内码 常用卷积码,外码用分组码,如RS、BCH 等。 卷积码译码是根据序列的相似性来译码,一 旦出错就是一个序列的差错(发生突发错 误)。 卷积码的本质是纠随机错误而不是突发错误 误,适用于高斯白噪声信道。对于衰落信道, 最有效且简单的方法:采用交织器。
卷积码
1955年由Elias等人提出。卷积码的信息块 长度和码字长度都比分组码小,相应的译码 复杂性也要小一些。 卷积码常用算法:
• Wozencraft和Reiffen在1961年、Fano和 Jelinek分别在1963年和1969年提出了改进 的序列译码算法; • 由Messey在1963年提出的门限译码算法,类 似于大数逻辑译码算法; • 由Viterbi在1967年提出的Viterbi算法,是 一种最优的译码算法。
9
9.1.3 串行级联码编码方案
Forney在1966年提出; 基本思想:将编制长码的过程分级完成,从 而通过用短码级联的方法来提高纠错码的纠 错能力; 目标:利用两个短码串接构造一个长码; 级联码结构:由外编码器和内编码器构成;
在级联码中,内编码器可以看成一个噪声滤 波器,它不仅可以改变噪声的分布,还可以 有效地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
信道编码定理分析(2)
采用随机编、译 码方式 编 译 码 长 度 L→ , 即 码 长 无限
译码采用最大似 然译码方法
由于长码的译码复杂度太高, 而性能优异的短码能达到的传 输速率R<<C,因此为了获得中、 低译码复杂度的长码,前人在 现有的短码的基础上提出了串 行级联码的结构。但这种结构 还是没能摆脱短码的束缚。由 于在接近信道容量时,短码的 译码过程不仅不能使错误减少, 反而会增加错误,因此传统的 串行级联码的性能与香农极限 之间还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传统的最佳接收机中解调器和译码器是独立 的两个部分; 解调器首先对调制器输入符号做最佳判决, 然后将硬判决的结果送给译码器,译码器再 根据输入的信息做最佳判决,纠正解调器可 能发生的错误判决,这是硬判决; 经过解调器的硬判决,丢失了许多有利于译 码的信息。为了提高编码通信系统的性能, 人们从信息论的角度,对接收机中解调器与 信道译码器的功能划分和接口重新审视,提 出软判决的方法。
14
级联码Biblioteka Baidu于突发差错信道
信息 外码 RS 内码 卷积码 信道
交织器
调制器
级联码编码器
交织器与扰码器的区别
交织器:数据顺序的随机化 扰码器:数据形式(0、1幅度)的随机化
15
由于RS码没有简单的软判决译码算法, 所以人们发明了一种卷积码+卷积码的级 联方式,并采用软输入、软输出译码算 法。 这种码被看作是Turbo码的一种,被称为 串行级联卷积码(SCCC,Seria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
7
9.1.2 纠错编码方法的发展过程
分组码:
20世纪40年代,R.Hamming提出了第一个差错控制 码(7,4),后来被命名为汉明码; 汉明码的效率较低,M.Golay研究了汉明码的缺点, 提出了两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性能码:二元 Golay码 和 三元Golay码; Muller于1954年提出了一类新的分组码ReedMuller码,即RM码。RM码在汉明码和Golay码的基 础上进了一大步,在码长和纠错能力方面有更强的 适应性; RM码之后,人们提出了循环码的概念;重要的子集 是1960年提出的BCH码和RS码。但是直到1967年, Berlekamp 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译码算法之后, RS码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8
Turbo码简介
Turbo码
Turbo码基础 Turbo码编码器
并行级联结构 反馈系统卷积码 交织器
2
Tubor码基础
Shannon 信道编码定理(第二定理)
1948年,美国Bell实验室的C.E.Shannon 在贝 尔技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的论文。 Shannon指出:任何一个通信道都有确定的信 道容量C,如果通信系统所要求的传输速率R小 于C,则存在一种编码方式,当码长n充分大并 应用最大似然译码(MLD)时,信息的错误概 率可以达到任意小。这就是著名的 Shannon 有躁信道编码定理。 3
6
信道编码定理分析(3)
采用随机编、译码 方式 编 译 码 长 度 L→ , 即码长无限 译码采用最大似然 译码方法
最大似然译码算法的 性能优异,但复杂度 很高,不适于工程上 实现。目前真正能达 到最佳译码性能的只 有Viterbi译码,但 只适于约束长度较小 的卷积码和短或低纠 错能力的分组码
分析:
实现信道编码定理的条件
采用随机编、译码方式 编译码长度L→,即码长无限 译码采用最大似然译码方法 长期以来,信道编码的设计一直是沿 着后两个方向发展
4
信道编码定理分析(1)
采用随机编、译码 方式 编 译 码 长 度 L→ , 即码长无限 译码采用最大似然 译码方法
5
第一项的随机化思 想贯穿编码的构造 与译码算法的选取 原则,是香农信息 论的精华,它应该 是构造理想信道编 码的方向
12
软判决: 解调器对输出不进行判决,送到译码 器的判决信号:可能的概率值或者未量 化的输出,而不是硬判决的值;译码器 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作出综合的判决。 采用软判决可以得到2dB左右的附加编 码增益; 针对解调器的输出是“软判决”输出; 而对于内译码器,则是进行“软输入” 译码。
13
9.1.5 用卷积码做内编码器
串行级联码器
信息 外编码器 (N,K) 分组码 内编码器 (n,k) 分组码 信道
级联码编码器
• 连接信息源的叫外编码器;
外码是(N,K)分组码;码率为Ro;
• 连接信道的叫内编码器;
内码是(n,k)分组码,码率为Ri;
• 两者合起来有:码长Nn、信息位Kk、码率 Rc=RiRo
11
9.1.4 硬判决和软判决
由于软判决维特比最大似然译码算法适合于 约束长度较小的卷积码,因此级联码的内码 常用卷积码,外码用分组码,如RS、BCH 等。 卷积码译码是根据序列的相似性来译码,一 旦出错就是一个序列的差错(发生突发错 误)。 卷积码的本质是纠随机错误而不是突发错误 误,适用于高斯白噪声信道。对于衰落信道, 最有效且简单的方法:采用交织器。
卷积码
1955年由Elias等人提出。卷积码的信息块 长度和码字长度都比分组码小,相应的译码 复杂性也要小一些。 卷积码常用算法:
• Wozencraft和Reiffen在1961年、Fano和 Jelinek分别在1963年和1969年提出了改进 的序列译码算法; • 由Messey在1963年提出的门限译码算法,类 似于大数逻辑译码算法; • 由Viterbi在1967年提出的Viterbi算法,是 一种最优的译码算法。
9
9.1.3 串行级联码编码方案
Forney在1966年提出; 基本思想:将编制长码的过程分级完成,从 而通过用短码级联的方法来提高纠错码的纠 错能力; 目标:利用两个短码串接构造一个长码; 级联码结构:由外编码器和内编码器构成;
在级联码中,内编码器可以看成一个噪声滤 波器,它不仅可以改变噪声的分布,还可以 有效地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
信道编码定理分析(2)
采用随机编、译 码方式 编 译 码 长 度 L→ , 即 码 长 无限
译码采用最大似 然译码方法
由于长码的译码复杂度太高, 而性能优异的短码能达到的传 输速率R<<C,因此为了获得中、 低译码复杂度的长码,前人在 现有的短码的基础上提出了串 行级联码的结构。但这种结构 还是没能摆脱短码的束缚。由 于在接近信道容量时,短码的 译码过程不仅不能使错误减少, 反而会增加错误,因此传统的 串行级联码的性能与香农极限 之间还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传统的最佳接收机中解调器和译码器是独立 的两个部分; 解调器首先对调制器输入符号做最佳判决, 然后将硬判决的结果送给译码器,译码器再 根据输入的信息做最佳判决,纠正解调器可 能发生的错误判决,这是硬判决; 经过解调器的硬判决,丢失了许多有利于译 码的信息。为了提高编码通信系统的性能, 人们从信息论的角度,对接收机中解调器与 信道译码器的功能划分和接口重新审视,提 出软判决的方法。
14
级联码Biblioteka Baidu于突发差错信道
信息 外码 RS 内码 卷积码 信道
交织器
调制器
级联码编码器
交织器与扰码器的区别
交织器:数据顺序的随机化 扰码器:数据形式(0、1幅度)的随机化
15
由于RS码没有简单的软判决译码算法, 所以人们发明了一种卷积码+卷积码的级 联方式,并采用软输入、软输出译码算 法。 这种码被看作是Turbo码的一种,被称为 串行级联卷积码(SCCC,Seria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
7
9.1.2 纠错编码方法的发展过程
分组码:
20世纪40年代,R.Hamming提出了第一个差错控制 码(7,4),后来被命名为汉明码; 汉明码的效率较低,M.Golay研究了汉明码的缺点, 提出了两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性能码:二元 Golay码 和 三元Golay码; Muller于1954年提出了一类新的分组码ReedMuller码,即RM码。RM码在汉明码和Golay码的基 础上进了一大步,在码长和纠错能力方面有更强的 适应性; RM码之后,人们提出了循环码的概念;重要的子集 是1960年提出的BCH码和RS码。但是直到1967年, Berlekamp 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译码算法之后, RS码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8
Turbo码简介
Turbo码
Turbo码基础 Turbo码编码器
并行级联结构 反馈系统卷积码 交织器
2
Tubor码基础
Shannon 信道编码定理(第二定理)
1948年,美国Bell实验室的C.E.Shannon 在贝 尔技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的论文。 Shannon指出:任何一个通信道都有确定的信 道容量C,如果通信系统所要求的传输速率R小 于C,则存在一种编码方式,当码长n充分大并 应用最大似然译码(MLD)时,信息的错误概 率可以达到任意小。这就是著名的 Shannon 有躁信道编码定理。 3
6
信道编码定理分析(3)
采用随机编、译码 方式 编 译 码 长 度 L→ , 即码长无限 译码采用最大似然 译码方法
最大似然译码算法的 性能优异,但复杂度 很高,不适于工程上 实现。目前真正能达 到最佳译码性能的只 有Viterbi译码,但 只适于约束长度较小 的卷积码和短或低纠 错能力的分组码
分析:
实现信道编码定理的条件
采用随机编、译码方式 编译码长度L→,即码长无限 译码采用最大似然译码方法 长期以来,信道编码的设计一直是沿 着后两个方向发展
4
信道编码定理分析(1)
采用随机编、译码 方式 编 译 码 长 度 L→ , 即码长无限 译码采用最大似然 译码方法
5
第一项的随机化思 想贯穿编码的构造 与译码算法的选取 原则,是香农信息 论的精华,它应该 是构造理想信道编 码的方向
12
软判决: 解调器对输出不进行判决,送到译码 器的判决信号:可能的概率值或者未量 化的输出,而不是硬判决的值;译码器 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作出综合的判决。 采用软判决可以得到2dB左右的附加编 码增益; 针对解调器的输出是“软判决”输出; 而对于内译码器,则是进行“软输入” 译码。
13
9.1.5 用卷积码做内编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