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学
临床变态反应学
临床变态反应学1. 介绍临床变态反应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过度反应和异常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对于通常被认为是无害的物质或环境因素产生的异常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疾病。
2. 变态反应的类型变态反应可分为四种类型:I型、II型、III型和IV型变态反应。
I型变态反应I型变态反应也被称为即时型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变态反应类型。
它主要通过IgE抗体介导,免疫系统对特定的抗原产生过敏反应。
常见的I型变态反应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
II型变态反应II型变态反应是通过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或细胞产生异常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由IgG和IgM抗体介导,导致细胞毒性和组织破坏。
典型的II型变态反应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III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变态反应。
当免疫复合物在体内沉积时,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典型的III型变态反应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结节性多动脉炎。
IV型变态反应IV型变态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通常在接触到抗原后几天才出现症状。
这种变态反应类型在接触到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或感染病原体时会发生。
典型的IV型变态反应疾病包括接触性皮炎和银屑病。
3. 变态反应的诊断和治疗诊断变态反应的诊断通常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对于I型变态反应,皮肤过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它可以检测对特定抗原的过敏反应。
对于II、III和IV型变态反应,血清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诊断。
治疗变态反应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对于I型变态反应,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和控制症状的关键。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减轻症状和控制免疫反应来帮助患者。
例如,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的症状,免疫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变态反应的新方法,它通过改变免疫系统的反应方式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变态反应医学
结论和总结
变态反应误诊率高,常常被医生忽略或错诊导致不良后果,希望大家能够了 解到变态反应的基本知识、判断和处理方法,更好地进行身体免疫调节工作。
变态反应医学
变态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异常反应的过程。本文将从定义、类型、症状 诊断、治疗预防、免疫系统关系等角度进行讲解。
变态反应的定义和概述
定义
机体生物对于正常生理或化学物质产生过度 敏感反应的一种异常反应过程。
概述
包括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 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等。
变态反应的类型和例子
Ⅰ型变态反应
如花生过敏反应、蜜蜂毒过敏反应,会导致全 身过敏性反应,可能危及生命。
Ⅱ型变态反应
如输血后溶血反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多 为自身抗原抗体捆绑,发生炎症。
Ⅲ型变态反应
如药物过敏、狼疮性细胞或免疫复合物等形成 肾小球沉积物,引起血管炎症或皮下小叶浸润。
Ⅳ型变态反应
如接触性皮炎等,由抗原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介 导的反应,表现为细胞毒性与/或炎症。
变态反应
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它的可能的危害要高于 对机体的保护作用,细胞、分子和细胞因子这 些关键生物分子参与着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过 程。
常见的变态反应疾病和案例
变态反应性疾病 Ⅰ型变态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Ⅲ型变态反应 Ⅳ型变态反应
典型案例 哮喘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感染性非特异性肺炎 接触性皮炎
2 预防措施
如接触避免、脱敏与免疫调节治疗、药物治疗等,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加剧。
3 治疗方法
如抗过敏药物、特异性免疫治疗、免疫抑制等多种方法,治疗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变态反 应的病理生理过程。
变态反应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免疫系统
身体的防御机制,多层次融合保护机体。在保 护机体免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袭的同时, 也会在某些状况下失控,造成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科学简史
变态反应科学简史变态反应科学是一个涵盖宏观和微观范围的研究领域,它研究了如何使用反应性物质来转化复杂的原料,以及如何从各种头绪中获得有效的反应产物。
变态反应科学最初始于解剖学,并不久便发展成为一种多学科研究领域,其中利用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来研究反应行为、反应机理、反应动态等诸多领域。
变态反应科学新近几十年发展势头迅猛,其发展历程更是令人瞩目,令人惊叹不已。
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反应物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
尽管当时还未形成变态反应科学这一专业学科,但古罗马化学家已经开发出了许多有效的反应方程式,为当时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起点。
17世纪的科学家们又开始对变态反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他们首先将表面变态反应与深层变态反应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更加清晰地表达了变态反应的本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变态反应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技术手段和理论框架被开发出来,极大地推动了变态反应科学发展研究的进程,而在这一时期,机械热力学的基本理论也不断完善,从而提出了更多关于变态反应机理和活性中间体转化的重要想法。
20世纪50年代,结构动力学的发展又标志着变态反应科学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它为变态反应科学的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光-量子非热力学、量子力学等量子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变态反应科学也得到了新的突破,现代变态反应科学之父芬克博士更是领导实验室们开展了许多贡献,如极端多样性等研究,他们的研究贡献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从古罗马开始,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变态反应科学也终于有了明确的定义,被确立为一种重要的学科,以及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
如今,变态反应研究方法已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药品制造、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到环境污染控制等,变态反应科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变态反应科学是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人类的发展贡献重大,其发展史也令人惊叹不已。
变态反应名词解释药理
变态反应名词解释药理
变态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也被称为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异常或过度敏感对抗某种外界物质或自身组织产生的一种免疫性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暴露于特定物质后,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度或不适当的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I型变态反应:即即时型过敏反应,是最常见和最明显的过敏反应类型。
该类型的反应主要由IgE(免疫球蛋白E)介导,包括对花粉、食物、药物等的过敏,如荨麻疹、哮喘等。
2. II型变态反应:即细胞毒性型过敏反应,免疫系统攻击目标细胞表面的抗原,导致溶血、细胞毒性反应等。
例子包括输血不配型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3. III型变态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过敏反应,特点是体内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在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
典型的例子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
4. IV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过敏反应,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反应发生时间较长,通常在接触物质后的24到48小时内出现。
典型的例子是接触性皮炎、接触性药物过敏等。
药理学上,变态反应的产生涉及免疫系统的复杂调节过程,包括抗原识别、抗体产生、炎症反应等。
了解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机制对于预防和处理过敏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变态反应学专业知识课件
Rhˉ母亲
抗Rh+抗体(Ab)
一胎(Rh+)Rh+RBC
通过胎盘进入二胎胎儿体内 与白细胞结合 激活补体 溶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三节 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
一、发生机制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IgG和IgM等 抗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上述抗体结合形成免 疫复合物。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 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寄 生虫、组织蛋白、花粉、以及饲料等,也可 以是半抗原或者小分子的化学物质,如青霉 素、磺胺、奎宁、非那西汀、油漆等。
变应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皮肤、粘 膜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使其致敏并导致变 态反应。
例 如:
皮肤过敏反应:可由药物,食物、羽毛、花粉
引起。如有人吃了鱼、虾、蟹、蛋和牛奶后,出 现湿疹或者荨麻疹,也有的则表现过敏炎胃炎, 可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呼吸道过敏反应:少数人吸入花粉、尘螨皮癣
或者代谢产物,尘埃等可发生过敏性鼻炎,喉头 水肿,支气管哮喘。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分 类
变态反应分为Ⅰ-Ⅳ四个型: 过敏反应(Ⅰ型); 细胞毒型(Ⅱ型); 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迟发型(Ⅳ型)。
前三型是由抗体介导的,共同特点是反应发 生快,故又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 Ⅳ型是 细胞介导的,由于反应发生缓慢,称为迟发 型变态反应。
《临床儿童变态反应学》随笔
《临床儿童变态反应学》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变态反应学的发展历程 (4)1.3 儿童变态反应的特点与重要性 (6)二、儿童变态反应基础 (7)2.1 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 (8)2.2 变态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 (9)2.3 变态反应的分类与特点 (10)三、儿童常见变态反应疾病 (11)3.1 呼吸系统变态反应 (12)3.1.1 过敏性鼻炎 (14)3.1.2 咳嗽变异性哮喘 (15)3.2 消化系统变态反应 (16)3.2.1 食物过敏 (18)3.2.2 胃肠道过敏综合征 (19)3.3 循环系统变态反应 (20)3.3.1 高血压 (21)3.3.2 心血管神经性水肿 (22)3.4 其他常见变态反应疾病 (24)3.4.1 皮肤过敏 (25)3.4.2 结膜炎 (27)四、临床诊断与治疗 (28)4.1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29)4.2 治疗策略与措施 (30)4.2.1 药物治疗 (31)4.2.2 特殊治疗 (33)4.3 预防与调护 (34)五、案例分析与讨论 (35)5.1 典型病例分析 (37)5.2 讨论与展望 (38)六、总结与展望 (39)6.1 本书主要内容回顾 (41)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2)一、内容简述《临床儿童变态反应学》是一本专注于探讨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医学专著。
本书详细介绍了儿童变态反应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以及临床诊疗技术,对于过敏体质儿童的早期识别、预防干预及长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首先概述了儿童变态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指出过敏性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强调了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共同作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儿童变态反应的病因学问题,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等,并提出了个体易感性的概念,为理解疾病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病理生理学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包括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型超敏反应、细胞因子介导的型超敏反应等,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理过程。
1变态反应学的发展沿革
1变态反应学的发展沿革变态反应学(Psychopat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和动物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
它主要关注异常行为的发展过程、有关因素以及如何诊断和治疗这些异常行为。
变态反应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大改变。
变态反应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正常心理过程。
然而,随着对心理疾病研究的兴趣增长,人们开始关注异常行为的起源和表现。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变态反应学的先驱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解释心理疾病的新框架。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源于潜意识冲突和童年经历。
他建立了心理动力学的理论框架,解释了人类的心理机制和心理障碍的形成。
随着变态反应学的发展,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议程主导了心理学的发展,对异常行为的研究集中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者关注学习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探究心理疾病的起源和维持机制。
不过,这种以行为为中心的方法忽视了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引发了对心理学的反思和批评。
进入20世纪中叶,心理学开始关注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对心理疾病的认知研究。
认知变态学的兴起使得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类的思维和感知过程如何影响异常行为的发展和表现。
认知治疗技术也被广泛使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态反应学的发展逐渐趋向多维度和综合性。
研究者开始将多个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建立了综合性的模型和评估标准。
同时,变态反应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包括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精神疾病、儿童心理问题等多个领域。
此外,变态反应学的研究也逐渐关注到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总体而言,变态反应学是一个发展迅速且不断演化的领域。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变态学的兴起,再到如今的多维度综合模型,变态反应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和转变。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心理疾病研究的深入,变态反应学将继续为人类理解和应对心理障碍做出贡献。
变态反应病教学设计
变态反应类型
根据变态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 点,可分为I型(速发型)、II型 (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 物型)和IV型(迟发型)变态反
应。
变态反应发生条件
包括遗传因素、抗原性质、抗体 特性等。
常见变态反应类型及特点
• I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常引起过敏反应, 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
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等。
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症状
皮肤瘙痒、风团、水肿等。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
寻找并去除病因,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
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
症状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等。
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
探索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在变态反应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为治愈疾病提
供新途径。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 变态反应病的治疗将更 加个性化,针对不同患 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 方案。
多学科协作
变态反应病涉及多个学 科领域,未来将有更多 跨学科合作,提高诊疗 效果。
公众教育与预防
变态反应病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18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变态反应病基础知识 • 各类变态反应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法探讨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变态反应病定义及分类
变态反应病概述
变态反应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异 常反应引起的疾病,涉及多个器 官和系统,临床表现多样。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2014-4-24 摘编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中文名变态反应别称超敏反应应用学科生物适用领域范围医学适用领域范围生态学表现皮肤过敏目录1概述2发生条件3特点和常见病4流行病学5分类▪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6鉴别▪疥螨▪肠阿米巴病▪隐孢子虫▪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1概述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
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
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Ⅰ型——速发型(immediat 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 type),由[1]所介导。
2发生条件变态反应[2]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3特点和常见病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变态反应原理解析及应用
变态反应原理解析及应用引言:变态反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应现象,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对变态反应的原理进行深入解析,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变态反应的定义与原理解析变态反应是指物质在外加条件下发生的非正常反应。
正常的反应过程通常遵循热力学原理,即反应物在高温或高压下可以转化成产物,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而变态反应则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发生的特殊反应,其产物与反应物在结构上有明显差异。
变态反应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1. 温度和压力条件:变态反应通常发生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高温和高压可以打破分子之间的键,使原子和分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
同时,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动能增加,有助于克服反应物的活化能。
2. 物质种类和结构:变态反应的发生与物质的结构有密切关系。
某些化合物在特殊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分子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氧化亚氮在高温下发生变态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3. 反应动力学:变态反应的速率通常比正常反应的速率快。
这是由于变态反应具有更高的活化能,反应物可以迅速转变为产物。
此外,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反应物的浓度会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二、变态反应的应用变态反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应现象,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分别从化学、材料科学和能源领域来探讨其应用。
1. 化学领域变态反应在化学合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以控制反应过程中的变态反应,从而得到不同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
例如,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压力,可以合成出特殊的配位化合物和超分子结构。
此外,通过变态反应还可以实现一些困难合成的化合物,如光硅化合物和锂电池材料等。
2. 材料科学领域变态反应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进行的变态反应可以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从而获得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
例如,钢铁冶金过程中的热处理和合金制备过程就是基于变态反应的原理进行调控的。
兽医免疫学《变态反应》课件
天然变应原多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组织蛋白
变应原 青霉素-蛋白
二、 变应素
变应素——IgE 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 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IgE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机体致敏
三、 I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
四、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药物防治
⑴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如肾上 腺素、色甘酸二纳等
⑵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物,苯海拉明、扑尔敏、 开瑞坦等
⑶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如肾上腺素葡萄 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 。
第二节 II型变态反应
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 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 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 疫反应,又称细胞毒型。
亦称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前者用于学术方面,后者则多用于临床实践。
特点: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超敏反应分型
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引起的在数分钟至数小时 内以出现的以急性炎症为特点的反应。
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腹痛、腹泻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红肿
四、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变应原皮试:是预防I型超敏反应发生最有效的方法 脱敏治疗或减敏疗法:小剂量、长间隔、反复多次皮 下注射相应变应原
机制
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IgG,使IgE应答 降低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的原理与应用
变态反应的原理与应用变态反应是指一些物理或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数量不仅决定了反应速率的大小,还决定了反应机制的改变。
换句话说,当反应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反应速率的增量小于浓度增量的趋势,则反应物对反应的作用出现了“逆转”。
变态反应的原理变态反应又称作反常反应,其原理可以用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相关知识来解释。
在热力学中,反应物的摩尔数会影响反应平衡的常数K,又称作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实际上是一个不加单位的比例因子,反应物的摩尔数增加,则反应物的催化作用也会增强。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分子碰撞的频率有关,当浓度足够高时,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也会增加,这就会导致反应速率的增长。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当浓度进一步增加时,反应物对反应的作用就会逐渐减弱,这就是变态反应的最基本的原理。
变态反应的应用变态反应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制药工业中,药物的合成需要进行多种反应,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控制反应物的浓度,则不能保证反应物之间的相对比例,从而可能会导致一些废品的产生,浪费资源。
但是,利用变态反应的原理,可以根据反应物之间的相对比例来控制合成过程,同时在合成过程中还可以调整反应物浓度,以实现最高效的反应。
除此之外,变态反应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如车辆尾气排放和废水处理等。
对于尾气排放来说,变态反应可以将有害气体的浓度降低到安全水平,以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废水处理来说,通过变态反应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以保护环境和水生物的健康。
结论综上所述,变态反应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反应方式。
其原理和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药物合成、环境监测等领域。
因此,如果能更深入地了解变态反应的原理和应用,就可以更好地应用它,发现更多的潜在应用场景。
开设医学生选修课《变态反应学》的必要性探讨
开设医学生选修课《变态反应学》的必要性探讨《变态反应学》与多学科普遍相关,且发展迅速,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长。
为普及变态反应学知识,壮大变态反应工作者队伍,促进变态反应学科发展,在医学院校开设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
标签:选修课;变态反应学;必要性《变态反应学》是一门年轻的临床科学[1]。
变态反应作为一个病理过程以其病因多样性、症状复杂性及与所有临床学科,特别是与皮科、耳鼻咽喉科、呼吸内科、儿科等多学科的普遍相关性,日益显示出它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医学教育,普及变态反应学知识,是顺应医学发展的必然。
因此,在医学高等院校开设选修课《变态反应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变态反应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奥地利儿科医生Clemens von pirquet观察到,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可使很多创伤患者避免发生破伤风,但同时又会使不少人在再次注射这种血清时出现强烈的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von pirquet将这种反应称作变态反应。
这种现象表明,变态反应不仅不能像免疫接种一样对机体提供保护,还会导致对机体造成损伤的病理生理反应,这是变态反应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von pirquet也被视作变态反应学之祖。
他于1906年首次在Allergie一书中提出Allergy(变态反应)一词,因此,1906年也被视为变态反应学发展的元年,人们现将这门学科称作Allergology(变态反应学)。
此后的几十年,变态反应学取得了飞速进展:成功创建过敏性休克实验动物模型,发现并命名了“组胺”,开创了过敏性疾病的免疫治疗方法,发现遗传因素是发生变态反应的基本原因,证实了人体内存在致敏抗体,确认了组胺是导致变态反应突发的原因,合成了抗组胺药,将皮质类固醇应用于哮喘,发现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是IgE,正式命名变态反应中的“慢反应物质”——白三烯[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变态反应学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变态反应学的发展沿革
变态反应学的发展沿革在变态反应学的发展早期,人们主要侧重于描述和分类心理疾病。
16世纪末,法国精神病学家皮涅尔(Philippe Pinel)将精神病患者从镣铐中解放出来,倡导了一种人道主义的治疗方式。
随后,19世纪的德国精神病学家克劳金(Karl Kahlbaum)和克勒佩林(Emil Kraepelin)提出了分类系统,对心理疾病进行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分类。
20世纪初,变态反应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病因学成为了主要关注点。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变态反应学领域最具代表性且有重大影响的学者之一、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结构论(Psychoanalytic Theory)和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s),他认为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潜意识冲突引起的,并探索了潜意识对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Behaviorism)学派的兴起推动了变态反应学的发展。
行为主义者强调将心理学研究转向可观察的行为,将心理疾病视为学习和环境因素的结果。
帕夫洛夫(Ivan Pavlov)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条件作用为行为主义提供了实验方法和理论基础。
20世纪后期,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对变态反应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过程和心理组织结构对行为的影响。
贝克(Aaron Beck)等研究者提出了负性思维认知模型,强调了不良思维模式对心理疾病的贡献。
奥尔特(Albert Ellis)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则进一步发展了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和技术。
进入21世纪,变态反应学继续发展,并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为变态反应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使用神经影像技术,研究者能够揭示心理疾病与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心理疾病的神经基础。
此外,现在的变态反应学也开始关注跨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变态反应学的发展
协和医院与变态反应学
早在1939年就开设过变态反应门诊, 早在1939年就开设过变态反应门诊,两年 1939年就开设过变态反应门诊 后因抗日战争停办 1956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 1956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 变态反应科,逐年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 变态反应科,逐年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 是国内变态反应学的医疗、教学、 是国内变态反应学的医疗、教学、科研中 心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变态反应辐射到全国各 个省市
尘螨过敏与哮喘
尘螨是导致哮喘和鼻炎的主要原因 陈育智等报道,儿童哮喘的发病率: 陈育智等报道,儿童哮喘的发病率: 上海为3.34 3.34% 上海为3.34% 北京为2.01 2.01% 北京为2.01% 西宁为0.12% ,拉萨为0.52%,可 西宁为0.12% 拉萨为0.52%,可 0.12 0.52%, 能与西北地区寒冷、 能与西北地区寒冷、干燥的气候不适合螨 的生长繁殖有关, 的生长繁殖有关,
变态反应和变态反应学
变态反应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发病机制, 或一种病理过程 或一种病理过程 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都与变态反应有关 变态反应学则是一门临床学科, 变态反应学则是一门临床学科,国内少 数大型医院有过敏科的建制, 数大型医院有过敏科的建制,多数医院 将这类病分散到相关科室
旋转定量收集法采集器 Rotorod Sampler
Burkard Spore Sampler
抽气定量收 集法采样器
尘螨过敏
尘螨过敏越来越成为本学科最重要的内容 之一 南方城市尘螨过敏的问题非常严重 北方城市尘螨过敏也占有重要地位, 北方城市尘螨过敏也占有重要地位,生活 水平越提高, 水平越提高,过敏者也越多
回眸变态反应学的历史
变态反应概念
变态反应概念一、变态反应的定义变态反应也称为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变态反应的类型(以人教版内容为例常见的四型)1.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特点:反应迅速、强烈,消退也快;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遗留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 参与的成分:- 变应原: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物质,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
- 抗体:主要是IgE。
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 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结合时,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白三烯等。
- 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组胺可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同时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白三烯的作用与组胺相似,但作用更持久。
- 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过敏)、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等。
2.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特点: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靶细胞溶解或损伤。
- 参与成分:- 靶细胞表面抗原:可以是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固有抗原,如血型抗原;也可以是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如药物吸附于红细胞表面。
- 抗体:主要是IgG或IgM。
- 补体:补体被激活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
- 吞噬细胞和NK细胞:吞噬细胞可通过Fc受体识别结合了抗体的靶细胞,然后吞噬杀伤;NK细胞可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杀伤靶细胞。
- 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3.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特点: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Ⅰ型变态反应的机理!!! 型变态反应的机理!!! 变应原→机体 肥大细胞、 变应原 机体→ 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机体 肥大细胞 ↓ 变应原(再次) 肥大细胞、 变应原(再次)→IgE-肥大细胞、IgE-嗜碱粒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 ↓ 脱颗粒 ↓ 释放活性物质 组织胺、 羟色胺 羟色胺) (组织胺、5-羟色胺) ↓ (全身体) 全身体) 过敏性休克 皮肤 荨麻疹 呼吸道 哮喘、 哮喘、变应性鼻炎 胃肠道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 腹痛、 腹痛、腹泻
二、分 类
变态反应分为Ⅰ Ⅳ四个型: 变态反应分为Ⅰ-Ⅳ四个型: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Ⅰ型); 细胞毒型( 细胞毒型(Ⅱ型); 免疫复合物型( 免疫复合物型(Ⅲ型); 迟发型( 迟发型(Ⅳ型)。 前三型是由抗体介导的, 前三型是由抗体介导的,共同特点是反应发 生快,故又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 生快,故又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 Ⅳ型是 细胞介导的,由于反应发生缓慢, 细胞介导的,由于反应发生缓慢,称为迟发 型变态反应。 型变态反应。
这些活性物质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 这些活性物质可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 通透性增加、皮肤粘膜水肿,血压下降, 通透性增加、皮肤粘膜水肿,血压下降,腺 体分泌增多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痉挛等 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 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 作用于皮肤导致荨麻疹;作用呼吸道,导致 作用于皮肤导致荨麻疹;作用呼吸道, 过敏性鼻炎、哮喘、呼吸困难;作用消化道, 过敏性鼻炎、哮喘、呼吸困难;作用消化道, 导致呕吐、腹泻和腹痛;作用于全身, 导致呕吐、腹泻和腹痛;作用于全身,则引 起血压下降、全身性休克甚至死亡。 起血压下降、全身性休克甚至死亡。
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一般发生于ABO血型系统不相容的输 输血反应:一般发生于 血型系统不相容的输
型血输给B型的受者 血。例如将A型血输给 型的受者,由于 型红细 例如将 型血输给 型的受者,由于A型红细 胞有A抗原 抗原, 型受者血浆中含有天然的抗A抗 胞有 抗原,而B型受者血浆中含有天然的抗 抗 型受者血浆中含有天然的抗 因此俩者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体,因此俩者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在补体的参 与下,引起红细胞溶解而出现溶血现象。 与下,引起红细胞溶解而出现溶血现象。
二、发生特点: 发生特点:
由免疫复合物引起,出现血管及周围炎症。 由免疫复合物引起,出现血管及周围炎症。 引起这类变态反应的抗原种类较多,包括某些细菌、 引起这类变态反应的抗原种类较多,包括某些细菌、 病毒、寄生虫、异种动物血清等,其抗体多为IgG 病毒、寄生虫、异种动物血清等,其抗体多为IgG 也有IgM。例如农民肺、全身性红斑狼疮等。 。例如农民肺、全身性红斑狼疮等。 也有
Ⅱ型发生机理
以后若再服用相同的药物时, 以后若再服用相同的药物时,药物立即与产生的 抗体形成药物——抗体复合物;有的可与红细胞 抗体复合物; 抗体形成药物 抗体复合物 等靶细胞上原有的抗原或者半Ag结合,激活补体, 等靶细胞上原有的抗原或者半 结合,激活补体, 结合 将红细胞膜穿孔,引起红细胞或者白细胞溶解; 将红细胞膜穿孔,引起红细胞或者白细胞溶解; 有的可与靶细胞新吸附的Ag或者半 结合, 或者半Ag结合 有的可与靶细胞新吸附的 或者半 结合,导致 巨噬细胞对血细胞吞噬, 巨噬细胞对血细胞吞噬,造成溶血性贫血或者出 血性紫癜;新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靶细 血性紫癜;新形成的抗原 抗体复合物吸附于靶细 胞上, 细胞参与下, 胞上,在K细胞参与下,杀死靶细胞。 细胞参与下 杀死靶细胞。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称为变应原(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 ) 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 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寄 生虫、组织蛋白、花粉、以及饲料等, 生虫、组织蛋白、花粉、以及饲料等,也可 以是半抗原或者小分子的化学物质, 以是半抗原或者小分子的化学物质,如青霉 素、磺胺、奎宁、非那西汀、油漆等。 磺胺、奎宁、非那西汀、油漆等。 变应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皮肤、 变应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皮肤、粘 膜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 膜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使其致敏并导致变 态反应。 态反应。
在抗原与抗体比为3: 时 在抗原与抗体比为 :2时,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 免疫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即不能经肾小球排除, 免疫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即不能经肾小球排除,也 不能被吞噬清除,而是长时间循环在血液中, 不能被吞噬清除,而是长时间循环在血液中,并可 沉积在心脏、肾脏、及关节部位血管壁基底膜上。 沉积在心脏、肾脏、及关节部位血管壁基底膜上。 在清除这些复合物时,通过补体、巨噬细胞作用, 在清除这些复合物时,通过补体、巨噬细胞作用, 可以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血管炎、 可以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血管炎、肾小 球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心脏病等。 球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心脏病等。
新生儿溶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反应图! 新生儿溶血反应图!
Rh母亲 母亲 抗体( ) 抗Rh+抗体(Ab) 抗体
一胎( 一胎(Rh+)Rh+RBC )
通过胎盘进入二胎胎儿体内 与白细胞结合 激活补体 溶血
免疫复合物型( 第三节 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
一、发生机制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IgG和IgM等 和 等 抗体, 抗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上述抗体结合形成免 疫复合物。 疫复合物。 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同,形成的复合物大小也不同。 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同,形成的复合物大小也不同。 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可经肾小球过滤排除; 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可经肾小球过滤排除;大 分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分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这 两种复合物对机体无害。 两种复合物对机体无害。
过敏反应( 第一节 过敏反应(Ⅰ型)
一、发生机制 过敏原首次进入体内, 过敏原首次进入体内,有些个体产生过敏 性抗体IgE, IgE 具有亲细胞性,能吸附于 具有亲细胞性, 性抗体 , 肥大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 肥大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使机体处于 致敏状态。 致敏状态。 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结合, 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IgE结合, 结合 导致上述细胞脱颗粒, 导致上述细胞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生物 活性物质,如组织胺、 羟色胺等 羟色胺等。 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等。
二、特点
反应发生快而强烈,同时消退也快; 反应发生快而强烈,同时消退也快; 只引起生理机能紊乱,不遗留组织损伤; 只引起生理机能紊乱,不遗留组织损伤; 反应严重,不但可以引起局部反应, 反应严重,不但可以引起局部反应,而且可以 发生全身症状,严重者可以因休克死亡; 发生全身症状,严重者可以因休克死亡;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只有少数过敏性体质的机 体易发生。 体易发生。
第十二章 变态反应
第十二章 一、变态反应概述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y)又叫过敏反应 ) 它是指被抗原致敏的机体, (anaphylaxis),它是指被抗原致敏的机体, ) 它是指被抗原致敏的机体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组织损 伤和生理机能紊乱为特征的免疫病理反应。 伤和生理机能紊乱为特征的免疫病理反应。 严重时可以导致动物发生过敏性休克, 严重时可以导致动物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 死亡。 死亡。
三、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 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
临床所见传染性变态反应、组织移植排斥反应, 临床所见传染性变态反应、组织移植排斥反应, 接触某些药物、化学物质引起的皮炎, 接触某些药物、化学物质引起的皮炎,虫咬性变 态反应均属此型。 态反应均属此型。 变态反应诊断:在患结核病有体温的病人皮下注 变态反应诊断: 射结核菌素48h后,该部位发生肿胀和硬变。该 射结核菌素 后 该部位发生肿胀和硬变。 反应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 反应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利用结核菌素诊断结 核病。 核病。
呼吸道过敏反应:少数人吸入花粉、 呼吸道过敏反应:少数人吸入花粉、尘螨皮癣
或者代谢产物,尘埃等可发生过敏性鼻炎, 或者代谢产物,尘埃等可发生过敏性鼻炎,喉头 水肿,支气管哮喘。 水肿,支气管哮喘。
细胞毒型( 第二节 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 一、发生机理
某些病毒,细菌蛋白等完全 , 某些病毒,细菌蛋白等完全Ag,更多的是某些药 物半Ag,如磺胺类,阿司匹林、奎宁等。 物半 ,如磺胺类,阿司匹林、奎宁等。这些半 抗原与自身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靶细胞 抗原与自身的红细胞、白细胞、 结合,成为完全Ag。 结合,成为完全 。 刺激机体产生抗药物的抗体IgG或者 或者IgM。当血 刺激机体产生抗药物的抗体 或者 。 流中出现这种抗体时,则表明过敏性已形成。 流中出现这种抗体时,则表明过敏性已形成。
二、发生特点: 发生特点:
由致敏淋巴细胞介导,无抗体参与; 由致敏淋巴细胞介导,无抗体参与; 反应缓慢、持续时间长, 反应缓慢、持续时间长,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 后6~48小时反应达高峰,可以持续1~2天; ~ 小时反应达高峰,可以持续 ~ 天 小时反应达高峰 不能通过血清转移。 不能通过血清转移。
迟发型( 第四节 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一、发生机制
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T细胞参与的反应。 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 细胞参与的反应。变应原初次 细胞参与的反应 进入机体,刺激T细胞活化 细胞活化、 进入机体,刺激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成致敏淋巴细 细胞),使机体致敏。 ),使机体致敏 胞(TD 细胞),使机体致敏。 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致敏淋巴细胞即可 直接杀伤靶细胞,又可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 直接杀伤靶细胞,又可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通过 二者的共同作用, 二者的共同作用,一方面使机体表现特异性的细胞 免疫,另一方面则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 免疫,另一方面则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特征为以 单核细胞浸润、 单核细胞浸润、巨噬细胞释放溶酶体和淋巴细胞释 出淋巴毒素等多种淋巴因子引起组织损伤。 出淋巴毒素等多种淋巴因子引起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