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系列之一沈从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名人系列之一——沈从文

高二语文悦读材料

-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他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20世纪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沈从文

【从文认错】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从文卖字】

虽然沈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从来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从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只是有一回例外。

抗战胜利以后,沈先生从云南回到北平,其时,他在当教授之余,利用一点时间为一家报纸编辑副刊。有一个诗歌作者叫柯原的,因家庭困难,不得已给经常发表自己诗作的编辑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信,请求他的帮助。沈从文知道情况后,也因为自己当时手头不宽裕,就在1947年9月20日的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上登了一则启事:“有个未谋面的青年作家,家中因丧事情形困难,我想作个‘乞醯’之举,凡乐意从友谊上给这个有希望青年作家解除一点困难,又有余力作这件事的,我可以为这个作家卖20幅条幅字,作为对于这种善意的答谢。这种字暂定为10万元一张。我的办法是凡要我字的,可以来信告我,我寄字时再告他如何直接寄款给那个穷作家。”同时,他还想推而广之,“你们若觉得这个办法还合理,有人赞助,此后我还想为几个死去了的作家家属卖半年字。”1949年后,柯原做了广州军区的专业作者。因种种原因,1980年,他才知道沈从文的下落,于是专门到北京找到沈先生,说当年如何如何帮了大忙。可是沈从文自己却早忘了此事。

【从文胜己】

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慕名而来的学生众多,沈从文突然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促地用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感觉是沈从文先生人生中一件很细小也稍许有些窘迫的事,但是耐人寻味的是胡适的一番话。原来成功还有这样的解释,不是在人前有多么的神采奕奕,更不是取得了多少硕果累累,没有掌声和鲜花,没有签名和欢呼,什么奖状奖品统统都没有,只是简简单单的战胜了自己。

【从文让人】

据说,沈从文生前的名气远没有后来大,前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很看不起他。刘曾公开说:陈寅恪月薪可以拿400大洋,他自己应该拿40大洋,朱自清可以拿4元,沈从文4元也不会给他!

一次防空演习,刘文典和沈从文刚好在防空洞里碰见,刘很刻薄地对沈从文吼道:你躲什么躲?我躲是因为我要留着命来教庄子,你躲能留下来干嘛?沈从文一笑走开。

沈从文的墓碑是一块漂亮的五彩石。前面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几个字。字很小,一点也不张扬。

文字是从沈从文的文章《抽象的抒情》中选取的一句话。

墓碑的背后还刻有一副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副挽

联是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妹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写的。将挽联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从文让人。”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沈从文为人委曲求全和谦卑的一生。

【从文助人】

无论是写小说,还是研究服饰,沈从文先生的“耐烦”精神是人所公认的,因为有那么多出色成果在。但沈先生同样“耐烦”地帮助别人,却少有人知了。他曾为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修改论文达四遍之多,添增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材料及阐述,使薄薄的文章变得厚重起来。另一位受过沈先生帮助的青年研究者写道:“他回了一封四倍于我信的长信,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写满了八页,不仅提供了许多参考文献,而且有的就直接旁征博引,省得我再去考证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受过帮助的人都感激领情。不感激不领情倒也罢了,淡泊的沈先生不会计较的,因为他帮助别人从来都是无私和充满爱心的。

不过,帮助了别人反而遭其揶揄嘲笑总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吧?对此沈先生依然是没有一丝火气,一笑置之,“依旧带一股傻劲去帮助别人,从来不曾从中吸取教训。”当他沉寂30年第一次领到稿费9000元后,自己添上1000凑成1万,一转手捐赠给家乡办学了,而此时自己家里连电话还没装呢,深夜病重犯愁时,不知此老想到过“吸取教训”否?

【沈从文如是说】

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

1.人生之语

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〇从此我便进入了一个无从毕业的社会大学。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美丽总是愁人的。我走过许多地方的桥,喝过许多种类的酒,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却只爱一个正当年纪的好女子。我要做一个大写的人

〇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〇凡事若是偶然的凑巧,结局又若是必然的宿命。

2.爱情之观

〇假若要老老实实去恋爱,便应找这种人做伴侣:能有这种不屈不挠求达目的的决心,又能在别人胜利后从从容容不馁其向前的锐气,才真算是可以共同生活的爱侣!

〇若她是我的女人,若我有一个这样一个女人来为我将生活改善,鞭策我向前猛进,我何尝不可以在这世界上做一番事业?我们相互厮守着穷困,来消磨这行将毁灭无余的青春。我们个人用力去做工作事,用我们的手为伴侣揩抹眼泪……

〇我用手去触摸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这样冷,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后人评说沈从文】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1.独特的品性

〇从文一方面很有修养,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为一个特立独行之士。像这样不肯随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时代的牺牲?—梁实秋《忆沈从文》

〇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汪曾祺

〇沈从文从不假外力以求“非份”。既然摊派到身上的一份灾难属于一种近于社会“宿命”的安排,就不能以“非份”之举寻求逃避。任何“非份”所得,从小处言,终必招致意外灾星;从大处言,只能导致人格的丧失和做人起码的义利取舍的颠倒。基于这种信念,沈从文获得了生命的镇定与从容。—凌宇

2.不朽的丰碑

〇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金介甫《沈从文传》

〇文艺界失去一位杰出的作家,我失去一位正直善良的朋友,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不会消失。—巴金

〇沈从文没有得到他应该得到的文学地位,他不单是一位乡土文学大师,应该是更高一层的作家。—夏衍

3.如水的歌者

〇沈从文这个又温文又野性,属于湘西又属于整个中国以至世界的作家,他的生命就寄寓在他这些既清新且斑斓的作品之中。所有这些,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

—邵燕祥

〇我们读他的作品,好像在沙漠炎曰中跋涉数百里长途之后,忽然走进一片阴森蓊郁的树林,放下肩头重担,拭去脸上热汗,在如茵软草上躺了下来。顷刻之间,那爽肌的空翠,沁心的凉风,使你四体松懈,百忧消散,像喝了美酒一般,不由得沉沉入梦。

—苏雪林

〇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是至善的代表与象征。读完《边城》,感觉全文前后到处都浸染着清水,润了肌肤,湿了心田。这种水便是《边城》中又一诗性的代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