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沈从文的《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摘要: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
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湘西;文化;传统《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
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
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
“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
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
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
边城的现实意义
边城的现实意义《边城》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的小说,它所描绘的故事是现实的,更是理想的,是现实与“梦”的结合。
接下来请欣赏店铺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边城的现实意义。
边城的现实意义一《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的现实意义二一、《边城》中“人性美”是中国乡土文学中一朵更显“另类”的奇葩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以鲁迅、茅盾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以冷峻峭拔的现实主义态度,给我们创作了诸如《故乡》《祝福》《阿Q正传》《春蚕》《秋收》《残冬》等,反映农村生活,刻画农民典型的乡土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主流。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而《边城》正是他构架的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篇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纯真的爱情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对爱情、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描述的爱情所打动。
女主人公翠翠与男主人公的爱情纯净、简单,没有世俗的纷扰和金钱利益的纠葛。
他们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言辞和刻意的浪漫,却有着真挚的情感和默契的心灵交流。
这种纯真的爱情让人感到美好和温暖,也让人对爱情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沈从文在《边城》中展现了自己对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的热爱。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民族风俗、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世界。
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纯真。
这种对人性美好的追求让我深感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边城》是一本充满情感和智慧的作品。
它教会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关注身边的人,用爱和关怀去温暖世界。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希望。
《边城》美的五个层次
《边城》美的五个层次《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在作者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
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善良敦厚的人们。
小说优美清丽的语言,叙写着人间的真挚,汩汩涛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本文拟以教材节选的《边城》为例,谈谈《边城》所展示的美的五个层次。
1. 民俗美。
古老的边城,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边城的端午节,作者写道:“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写出边城特有的装扮形式,想来必定十分神秘有趣的。
边城人赛龙舟,“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别致的形式产生新奇的美,古老的风俗表现出古朴的民风。
更有趣的是捉鸭子比赛:“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那种热闹,那种兴奋和动人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和睦安乐的风貌,展示着人与自然的生活美。
还有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2. 风景美。
沈从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风俗美,更是为我们展现了湘西的优美的风景画卷。
湘西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耸立的白塔,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多么迷人的画面呀!“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花自开来水自流,这是一支真、善、美的田园牧歌。
淡泊而宁静,随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在作者含蓄而优美的描绘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而且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补,无异于喝了一碗心灵鸡汤。
沈从文 边城的分析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作家本人有过重要的表白。
他说:这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作家的表白是切实的。
在小说里,少女翠翠是作家所着力精雕细刻的中心人物。
这是作家理想中的"自然之女',她没有任何都市鄙俗的污染,只有"小兽物'般的天真活泼和"黄麂'般的乖巧善良。
而围绕着翠翠所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秀拔出群的傩送,还是谦和克制的天保,无论是宽厚仁慈的祖父,还是豁达正直的船总,也都无不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
小说正是通过他们相互间的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的描写,生动地层现这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自然的人性爱和人情美。
小说无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描绘人物的内心感情。
整个作品是那样浑朴天成,如同作家笔下的溪水,顺着山势,或急或缓,自然流淌,毫无人为造作之感。
小说的语言也与所表现的内容和谐统一,质朴、清新、自然、含蓄,处处蕴含着浓郁的诗情,字字浸渍着作家的温爱。
《边城》是沈从文长期受压抑的感情的流露。
是他自己唱给自己听,为了让自己的心感动起来的"情歌'。
祖父死了,白塔倒了,未成年的翠翠等待着那个不知回不回来的傩送,稚嫩的生命失去了呵护,充满悲哀和隐忧,但沈从文用抒情的暖和色调把人生的悲剧性包裹起来,使之化为淡淡的哀愁,像黄昏落日一样美丽而忧郁。
命运难以抵抗,但作品却有一丝暖意:杨马兵――翠翠母亲昔日的情人取代爷爷,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船总顺顺伸出热情的手,而离家出走的二老也还有回来的可能,翠翠的等待并非毫无意义一种由沈从文想象中始终追寻的充满人类的爱意的"人生形式',与人生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悲哀调和起来,构成了《边城》的基调。
边城的主旨
边城的主旨《边城》被赞为“玲珑剔透的牧歌”。
接下来请欣赏店铺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边城的主旨。
边城的主旨一关于《边城》的主题思想,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它表现的是男女之间复杂曲折的爱情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乡土小说,反映的是湘西地区朴素的民风民情;沈从文先生从创作者的角度,也说过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的“爱”。
先生的学生汪曾祺也说,《边城》是理想化了的现实。
综合以上的种种观点,再结合自己关于文本的解读,我认为,《边城》所表现的正是现实世界,与内心的理想世界产生的矛盾冲突。
首先,沈从文先生年轻从乡下来到城市,目睹和经历了城市生活的庸俗腐朽,体验了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自然会让他怀念起故乡,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朴素的民俗民风构成了他心中的理想世界。
所以,在先生的笔下,在《边城》中湘西到处洋溢着美。
自然风光是美的,“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这种美是没有被尘世污染的,朴实自然,清净舒畅。
人情是美的,有至深的亲情,翠翠与爷爷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正是爷爷对翠翠付出了全部的爱,才“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翠翠在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爷爷全部的爱,对爷爷体贴入微。
有感人的爱情,首先,是翠翠的父亲、母亲相爱却结婚不成,她的父亲“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应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她的母亲待翠翠出生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一段似乎不被世俗所容的爱情却让人感到那么凄美和神圣;其次,是翠翠与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的爱情。
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兄弟俩都爱翠翠,他们虽出生富家,却没有富人子第的自私与傲慢,在他们的心中爱与世俗的钱财、门第观念毫不相干。
现代文学论文从边城浅谈沈从文的湘西情怀
现代文学论文从边城浅谈沈从文的湘西情怀从《边城》浅谈沈从文的湘西情怀沈从文的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
而且,沈从文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所以,他对苗族风情情有独钟,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融入了他的文学理想和追求,不乏有对湘西名俗风情的细致描写。
本文以《边城》为例,以审美的角度,结合沈从文的艺术创作手段,对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对人物的塑造方法以及人物特点的分析,领略沈从文对湘西的情感关键词:湘西情怀边城真善美引言沈从文是一个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作家。
他生于一个军人世家,长于湘西一个边远的城镇,只具有小学文化却孤身一人闯荡都市,并且在大家云集的现代文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所处的年代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社会心理矛盾复杂,但沈从文的文学既不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党派文学,也不是商业味很足的文学。
他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寄托在了湘西的那些如画的自然风光,淳朴的古老风俗和美好的人物身上。
正文沈从文的湘西小说蕴含着的人性、人情与青山绿水相融洽,一切都是“自然天成”,透着原始生命的明净与强劲。
比如《边城》,《边城》的开头是这样描写翠翠生活的那条小溪:“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做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㈠舒缓清澈的涓涓细流不正是翠翠生活的写照吗?这里的溪水是圣洁的象征,寓意翠翠纤尘不染的圣洁之美。
如果说翠翠是沈从文内心某种美好理想的化身,那么小溪就是翠翠的心灵外化。
翠翠是湘西的清泉,她的形象与故事中的溪水互相映照,暗暗契合,翠翠身上具有湘西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
同时,沈从文对湘西的湘西女性的观察和描写也是不留余力:翠翠一出场,作品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㈡。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一,通过阅读《边城》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在小说中,他通过对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和艺术表现的精湛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理想。
从自然风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
《边城》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诗意和宁静的小镇,这个小镇被山水环绕,景色优美,天然的美丽让人心旷神怡。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用文字表现出的自然景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他审美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山水、花草、小溪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将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
这种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方式,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这种自然之美是无需修饰和雕琢的,而是一种天然而纯粹的美。
从人物形象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
《边城》中塑造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男女主人公胡雨和姑苏。
胡雨是一个虽生活贫苦却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年轻人,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爱情充满热情。
姑苏则是一个温柔体贴,聪明伶俐,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执着不懈,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
沈从文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他对于人性美的追求和表达。
他认为人物形象的美是深藏在人性深处的,而非外在的容貌和仪表之美。
在《边城》中,他通过对胡雨和姑苏的人物塑造,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于真挚情感和纯粹人性的追求,这也是他审美理想的一种具体表现。
从艺术表现的方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审美的追求。
《边城》是一部融合了散文、小说和诗歌元素的杰作,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整部小说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沈从文借助这些艺术表现的方式,将他对于审美的追求通过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文字营造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和氛围,让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享受审美的愉悦和沉醉。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
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
本文将从环境、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分析《边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边城环境爱情人性审美内涵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受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
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如此自然的神来之笔在《边城》随处可见,文字美传递着环境美。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现已成为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点。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远走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
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
于是他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
因此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
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浅谈《边城》中寄予的社会理想
浅谈《边城》中寄予的社会理想[摘要]:《边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
作者不满湘西黑暗、罪恶的统治,忍受不了既定的生活道路,从乡间跑到城市,但他又发现了城里人的庸俗市侩,这令他深恶痛绝,转而怀念起湘西那未完全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人情美。
对理想的追求中体验到迷茫与现实的堕落,造成沈从文社会理想中的深刻矛盾,他通过种种矛盾的叙述,寄予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理想。
他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希望用古老的湘西文化给这个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一种蓬勃的原始生命力。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社会理想关于《边城》的主旨,沈从文曾经指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边城》中可以折射出他至善至美的文学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学立场。
一、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生活和思想背景(一)向往理想中的城市青少年时代的沈从文,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情景,不满湘西黑暗、罪恶的统治,从小就产生了人性、人道主义思想,并且产生了到大城市找寻理想的想法。
沈从文离家的导火线是“本地的几个绅士财主,都看中了他,想纳他作女婿,熊捷三这位湘西头号人物也有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亲上加亲,这其实是一种策略,那些在当地称王称霸的人,以联姻的方式,建立和巩固自己错综复杂的统治网络。
但个性独立的沈从文却不肯入那个‘富贵牢笼’,居然还有了自己的‘初恋’。
”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子,并深信她也爱着自己。
沈从文最后毫无商量余地的对熊捷三说:“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
也不作店老板的女婿。
我有计划,我得按照自己的计划去。
”沈从文的思想和《边城》中傩送的思想是一样的,他其实需要的是自由的生活,想出去闯荡,不愿按照设计好的乡间绅士的道路走下去,要从那份既定的庸俗生活中逃出来,同时也是出于对滥用权力、残害百姓,且活得糊涂而悲惨的大小统治者的憎恶。
沈从文最终毅然走出了湘西,思考着更为严肃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寻求生命独立的价值,承担了较一个乡村绅士远为重要的人生责任。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学赏析
《》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的《呐喊》。
这是沈从文的文化思维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学赏析[关键词]理想;冲突;湘西风景一、湘西人民的“义”与“利”的冲突湘西小城最初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湘西淳朴人民的重义和轻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老船夫,老船夫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是还在每天为摆渡乘船,不收取报酬,而且任劳任怨,文中也有详细的表述,有的乘客心中不安,乘摆渡后会抓一把钱放到船头,但是老船夫会一个钱一个钱捡起,放到乘客的手中,并认真吵嘴般对乘客讲“我有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些”。
但是有些乘客还是不好意思,不受出力不受筹之事,管船之人却耐不住情面,也为了让渡人安心,把这些渡人的钱托人到镇上去换一些上好的烟草和茶叶,将这些上好的烟草和茶叶都放到船边,有需要摆渡的人们需要这些东西,都慷慨提供。
在摆渡时,如果发现渡人从神情上对这烟草有了半分的兴趣,老船夫便即刻拿一小束烟草放到渡人的行囊边,还一面两眼放光的说,你爱吸这个吗?这个味道不错、这个妙、这个好啊,送人也是极好的东西之类的话语,让渡人拿去。
茶叶也是,老船夫将茶叶放到一个大缸内,用水泡开,专门给这些赶路的渡人解渴用,老船夫渡人不收钱,边城人都看在眼里,有时,一些好心人会送一些肉粽、白酒给老船夫、老船夫仍然皱起眉头,一本正经,非要给钱不可,要不就是放下钱拔腿就跑了。
从老船夫和边城人民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边城人民对于“义”的看重,边城人民的美德,不贪图利益,更看重人情,任劳任怨,毫不自私。
更加能体现出边城人民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义”字。
更像童话中所能展现出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过着开心快乐的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美丽家园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边城中人民的生活点滴是对于“义”更加完美的诠释。
随着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利”字逐渐在边城人民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并逐渐同“义”字发生了了冲突。
沈从文《边城》
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
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
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
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
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
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
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
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名:***学号: *************** 学习中心:河北邢台宁晋奥鹏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指导教师:***二〇〇九年八月毕业论文承诺书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郭晓丽_____ 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书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目录引言 (2)一、《边城》中的“美”与“悲” (2)(一)《边城》的“美” (2)(二)《边城》的“悲” (4)二、从作者的写作来源看其小说表达的文化意图 (7)(一)寄托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人性的希腊小庙 (7)(二)《边城》的牧歌情调 (8)(三)苗族文化习俗的赞歌 (9)三、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 (11)(一)湘西世界乡土地域文化的范本 (11)(二)文学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存在 (11)结论 (13)主要参考文献 (14)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边城》,《边城》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体现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
还充分体现了他在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湘西自然文化中的人性文化。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作家本人有过重要的表白。
他说:这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作家的表白是切实的。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沈从文《边城》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事实上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边城》,那时语文课本上有《边城》的选段。
我把它当成故事来读,感觉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课下把全文读了,但是那时读得匆匆,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只有民风的淳朴,和最后开放式结局带来的悬念。
寒假稍有空虚,我便重读了一次《边城》。
再读这个故事,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一部小说当中美丽的乡村景色,祥和平静的生活,淳朴的民风了。
这里的人宽厚友爱,相互之间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是小说中茶峒的'美丽景色,在这样清新美好的环境中,所有发生的故事或许略带伤感,但绝不悲哀,人间百态,世间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镇的山山水水,静静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这里的人情。
翠翠和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傩送与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这些感情的相互交织,使得这个平凡的小镇充满了生活和人文的气息。
特别是两兄弟比赛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温情。
于我个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她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东西。
比如她至亲至爱的爷爷,还有傩送。
但是翠翠也并没有怨天尤人,生活还在继续,她也在继续努力地生活。
这让我有很大的感触。
不管我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都是要记得生活还会继续下去,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走下去。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2 自从上了高中就很喜欢看小说,所以这次没有犹豫地就选了这本《边城》。
记得初次接触这部沈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的语文读本上,上面节选了一段翠翠和外公在船上听傩送和天保唱歌求婚的内容,当时只是觉得是行文舒缓的一篇文,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浅析沈从文与《边城》
浅析沈从文与《边城》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一生著作等身,其中《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小说《边城》进述了一个发生在湘西边远小城的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作为一名高中生,通过课本我学习到了该文章,通过对作者以及文章的详细了解,现就沈从文与《边城》做出赏析,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沈从文;边城;乡土一、《边城》的创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因为沈从文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边城就是湖南凤凰,其实不然。
看《边城》的第一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
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
翻看湘西的地图就会发现,整个凤凰县境内并没有“茶峒”这个地方。
当你把视线转移到凤凰县北部的花垣县,在湖南、四川辖市雾都(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就会发现“边城”在此。
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不过2008年这个镇已经改名为“边城镇”,在之前出版的地图上仍标为“茶峒”。
二、《边城》的创作内容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尊重的文学大师之一,其作品普遍被誉为“有韵味、有生命力,具有无尽可能性的小说”。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边城》。
从这本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见解。
首先,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强调“细胞美学”。
他对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生活细节都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能够发掘出物件中微小的细节,赋予其美感。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山水、民俗、风情等自然环境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边疆地区特有的美丽和特色。
例如,在描写雪景时,他写道:“雪片滴水落在树上,滴到地上,接着四散迸裂,如鸟儿饮水。
”这种细致入微、自然悠然的美感,使得小说的描写更富有生命力、真实感和美感。
其次,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还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描写。
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不是为了表面奇异或特立独行,而是为了探寻人性的深层次。
在《边城》中,他通过群众中的“小人物”塑造了各种不同的性格特点。
例如,父亲、少爷、丐帮小霸王等各种不同的形象,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表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强与弱、忠诚与背叛等方面。
最后,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还强调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联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联系是生命力量的根源。
在《边城》中,他特别强调了土地、水、天、人、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他将人物的命运和大自然相互联系,考虑到了地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生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表现出了小说中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强烈和深刻的体验。
在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所关注的审美理想。
他通过对细胞美学、人物形象和生命力量的强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小说《边城》中的自然环境、人物形象和文化特色等,都通过沈从文的描写,得到了更深入、更真实和更具有美感的表现,这也使得这本小说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作者:蔡晓蔓指导老师:曹建玲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边城》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内心世界,而本文正是从沈从文的内心世界、精神历程出发,探寻沈从文创作的特点,以《边城》为依据,总结沈从文创作的文学理想,对沈从文所提出的表现和歌颂“乡下人”的自然生命形式和自然人性给予肯定的评价。
《边城》是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对《边城》的解读,会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以及他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文学理想沈从文曾在书上写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1】。
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重在表达对乡土世界的热爱之情,他用自己独特的文字把心中的理想世界塑造了出来,表达了他对乡土世界中这种人性的“善”和“美”的歌颂,而通过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让人们更加了解沈从文对生命的探究和信仰以及他对人生和生命形式的独特思考,进而通过对比,讽刺了都市文明精神的缺失,他想要以湘西原始古朴的人性和人生形式实现民族精神的重建。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中作者对所描绘的一切事物都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同时这些事物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理想,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本文从《边城》出发,具体的去描述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一、对边地湘西的表现与歌颂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要建构的湘西世界的支柱,《边城》不是一部具有很戏剧性的近代小说结构的故事,而是一首关于生命境界的真实很理想化的诗。
《边城》的故事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展开的,清澈见底的河水,绿色逼人的青葱的山,河边的吊脚楼,掩映在桃花李树的人家,这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地方,美丽的自然、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淳朴的人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啼声婉啭的虫声、繁密的蒿草、美丽的黄昏、如银子般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等等一系列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在感叹作者的文笔的同时,对于这些美好的事物也是感慨万分的。
其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2】。
这一段写出了边城远离尘嚣的平静、美丽以及独特的气息。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
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黄莺‘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2]。
”在这里,沈从文写出了边城的宁静、清幽和秀丽,把一个原始的、古朴的边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于这些环境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再现了湘西世界特有的清新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且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加上了一份特有的感情,一种淡淡的忧伤充斥其中。
沈从文如此着力于对边城自然景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边城的自然美,就是想通过对边城自然美的刻画来赞颂边城世界里人们的心灵美,这是他文学理想的表现。
在《边城》中,作者除了对环境的描写外,还有对人情风俗的描写。
作者的笔下,《边城》所刻画的湘西世界,政局靖平,秩序井然,当局保境安民,处置得法,买卖公平,和气生财。
民情醇厚,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古风犹存。
在《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
”“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
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2】。
”由此可知,在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边城人民,由于受到自然民风的影响,一切显得还是那么淳朴,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生乐,人与山水相依和谐共处,这里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淳朴、憨厚,一切都是那么本真,生活在这里是如此的恬静自然。
湘西世界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一个淳朴的、健康的、优美的世外桃源。
二、对湘西边民美好人性和人生形式的肯定与歌颂在《边城》这幅山水画卷中,翠翠是它的灵魂,翠翠是《边城》中作者要表达人性美的典型性人物,她温柔、可爱、淳朴、天真,从外表到内心都是一个“美”的化身。
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人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之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2]”。
这段对翠翠的描写,把翠翠单纯善良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
翠翠这种天真的美,就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形象的寄托。
翠翠渐渐地长大,端阳节的时候与傩送邂逅相遇,她慢慢的爱上了傩送,她的这种爱情干净而透明,不带任何功利性。
但是天保也爱上了翠翠,这场纠结三角恋的开始,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天保为了让三个人都不再为难,决定从这段三角恋中退出,成全弟弟和翠翠,后来天保在外闯滩时遇意外而死。
傩送心有愧疚,远走他乡。
爷爷为了翠翠的婚事操碎了心,在风雨交加之夜阖然长逝。
留下孤独的翠翠继续摆弄着渡船,等待着摊送的回来。
翠翠天真善良,恬静自守,情窦初开之后,她像其他少女一样有着恋爱的情怀,她对爱情有渴望,她也想和俊美的摊送相好,但也仅仅是希望,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希望着,不管他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她就静静的等待着,谁也不清楚这个人到底回来是回来,还是不回来,只能让读者自己去猜测这个结局。
每个人对《边城》的理解不同,感触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期待的结果。
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是真诚、纯洁、执着的。
翠翠对待这种悲剧看似顺其自然,任他自然的来自然的去,实质在沉静的面庞下有一颗坚韧的心。
翠翠与爷爷的情感也是感人的,它们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快乐的生活着。
翠翠乖巧、活泼、温柔,给这个丧失唯一女儿的孤独的老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总之,翠翠由外到内展现生命本色,是善的化身、美的化身。
灵秀、乖觉、明慧、清纯,超凡脱俗,集天地、人性之灵性为一身——神性。
这些所有的美好感情作者在翠翠的身上刻画的几近完美。
我想,每一个读者读到最后的时候,都希望痴心等待的翠翠能盼到傩送回家的一天,都盼望美丽天真的翠翠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红盖头嫁给傩送的那一刻,我想这是所有人的期待。
在《边城》中,作者刻画的其他人物也是道德典范,是沈从文神往的淳朴民风和正直朴素的人格的主要载体。
《边城》中所描写的老船夫,他重义轻利、朴实无华,安贫乐道,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
老船夫又是淳朴善良,勤劳坚强的人,他经受住了女儿女婿双双自杀的悲剧,仍旧怀着强烈的责任性在河上摆渡。
五十年如一日的在船上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午龙舟,他都寂寞的守着渡船,他从不为自己多想,他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这种欲望是如此的淡然,在对待自己的孙女,老船夫也是疼爱有加,翠翠的母亲在爱的阻力下殉情了,其实老船夫是害怕的,当翠翠进入豆蔻年华开始对人事懵懂时,老船夫就对翠翠开始操心了,饱经风霜的老船夫不能看着孙女走上母亲的老路,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他尽了自己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去相反造成了翠翠的悲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老船夫经受不住打击与世长辞了,留下了孤独的翠翠。
这样的结局不免有点讽刺。
但是在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所散发出来的“爱”与“善”。
人在环境面前顺其自然,听从命运的人生态度正是沈从文对待悲剧的独特处理之处。
作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傩送是俊美、勇敢、自重,和气亲人、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
傩送喜欢翠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感情的漩涡中,在得知哥哥也喜欢翠翠时,还提出了和哥哥公平竞争,替哥哥唱歌。
为了和翠翠在一起,他是宁要渡船不要碾坊,后来兄长死后,他悲伤不已,只好撇下儿女私情,也驾舟出走,离开伤心地。
傩送孤独的追求着爱情,夜半唱情歌,却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孤独的出走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顺顺和天保是《边城》中的另一种人物,他们虽受现代商业文明的熏陶,仍不失乡村好品性:重情守诺,仗义疏财,公平讲理。
顺顺为人和气,大方,能够救人之急,老船夫去世后还帮着翠翠办理丧事。
天保为人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船夫的小孙女,当他知道弟弟也爱着这个女孩后,他自知求爱无望,变很大度的想要成全弟弟,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死去,这充分显示了他的手足之情,外出闯滩既是对弟弟的成全,也是对自己压抑难受痛苦的内心的一种排解,最后的遇难也说明了天保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的。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标新立异,实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在他笔下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人性的真、善、美。
他用最朴实的言语,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世外桃源[3]。
三、于小人物身上体现内心的悲悯情怀《边城》成书于1931年。
此时的沈从文已经离开故乡湘西已将近十年,当年他只身来到大都市北平闯荡,一直以乡下人自居。
大都市的滚滚红尘自然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沈从文能依赖的只有手中的笔,当他将牧歌一般的湘西人物画卷描摹出来后,他也从此叩开了一条安身立命的人生之路。
自小在凤凰小城生活惯了他,性情恬淡、洒脱、质朴。
他写《边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展示他故乡湘西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他笔下的人物寄托他内心对他们的深深悲悯之情。
沈从文在创作《边城》的题记中写道:“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