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点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信息学院计科班长赵国华任煜李亮梁雯雯

学委李婉丽刘哲李娜刘碧芸整理2016年1月4日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唯物主义。

4、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根本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则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6、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者区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物质概念的不同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如原子,不懂得物质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对科学的物质概念作了初步的概括,列宁作了全面的的科学的规定。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最本质的共性的规定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也是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

8、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人心、人的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心想事成”等,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绝对精神”等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9、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例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10、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运动是指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世界上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11、所谓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位置未变和性质未变两种情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在于两方n面:一是运动和静止不可分割,相互包含,是“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如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是错误的。二是二者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寓于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之中。注意:哲学中运动和静止、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2、意识的起源在于:意识即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即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

13、意识的本质在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脑并经过人脑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

1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如中国梦)。

15、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表现在:首先,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错误。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宿命论的错误。

16、正确的意识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如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例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7、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也是真理的根本特点。

18、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9、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和多样性。世界眼光、和谐社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

20、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唯物论,承认条件的可变性和可创性就是坚持了辩证法。“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注意:唯物辩证法坚持条件论,必须反对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两种错误观点。

2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体现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理的诗词、俗语包括“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起”,勇于创新等。

2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是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3、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体现矛盾同一性原理的古语和事例的如“有无相生,长短相形”,“利害同门,祸福同邻”,“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贫生于富,弱生于强”,“同志间的相互帮助”,“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和谐社会”,“一国两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