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捷径与终南山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
学院: 人文学院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周琴学号: 09010250 联系电话: 691689 完成时间: 12 月25 日任课老师:葛永海
成绩:
“终南捷径”与终南山关系
摘要:唐代特殊文化现象“终南捷径”除了和唐朝征辟隐士以及唐人隐逸心理有关之外,还与发生地终南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终南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景观、浓厚的释道归隐风尚和重要的政治地位这四点对“终南捷径”这种入仕方式的产生、扩大进行探讨。
关键字:终南捷径、终南山、地理环境、释道归隐风尚
在唐代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终南捷径,就是通过隐居在终南山最后达到入仕的目的。这样的称呼是来于唐高宗武后时期的隐士卢藏用。据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载: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职。有道士司马承祯者,睿宗迎至京,将还,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承祯徐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官捷径耳。”[1]
终南捷径显然和唐代征辟隐士,推举逸民的社会风气有关,但是为什么他们选择的是终南山?这就与终南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景观、浓厚的释道隐逸风尚和重要的政治地位有密切联系了。
一、地理位置
终南山在历史上有多种称呼。《括地志辑校》卷一说:“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2]终南山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闻名遐迩。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就提到终南山,说:“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3]《雍录》解释说:“惇物非山名,终南山高而广,多物产,故《禹贡》曰终南、惇物。”[4]由此可见终南山的历史悠久,物产丰富。
至于终南山的位置,则在秦岭中部,横亘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既是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又是代表黄河流域的秦陇文化和代表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交汇点。是我国古代文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源地。张衡的《西京赋》有一段描写:“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5]《雍録》卷五《南山》记载“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岐、郿、鄂、长安、万年,相去且八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6]潘岳在《关中记》说:“所以称为终南,
中南者言在天下之中,居都之南也。”[7]这里的“都”是指十三朝古都长安。可见,终南山另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是在长安之南,而且是唯一一座连绵于关中南部的山。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说法,终南山在长安县南五十五里。可见,终南山与长安城之近了。另外从终南到长安的交通线路上来看,路线大致是这样的:出京师启夏门,穿樊川(韦曲一韦曲南一杜曲一杜曲南)一神禾原一南山山谷一一般意羲上的城南一鄂杜一终南山。[8]这一路坦荡,没有崇山峻岭、险象迭生,这为两地的往来带来了便利。
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首都和主流文化权威所在,是唐代文人世子们趋之若鹜的地方。同时,由于唐代通过科举制度和建立战功为底层贫民提供了通往上层社会的机会。整个社会,尤其是文人士子都洋溢着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热情。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自谓出太早,已有车马行。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日出尘埃飞,群动互营营。营营各何求,无非利与名。而我常晏起,虚住长安城。春深官又满,日有归山情。”此诗描述了举子们清晨入场考试的情景,刻画了众多举子抱着拳拳之心,欲觅得功名而归心态。唐人眼中,进士及第就是“登龙门”,“十数年间”就能“拟迹庙堂”。一旦金榜题名,就能名扬天下,无论是张籍的“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还是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写尽了寒士及第后心中的欣喜若狂。“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使唐代的文人士子走进了“学干禄”和读书做官的人生方式。陈寅恪根据韩愈《送董如南游河北序》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故当日在长安文化区域内有野心而不得意之人,至不得已时惟有北走河朔之一途。”[9]但是唐代最重要的进士科每次录取人数很少,多则二三十人,少则二三人。因此,通过中进士通往上层社会的机会很渺小。在激烈的竞争中,总有很多失意的文人寄居长安,等待下一届的科举考试。韩愈在回忆屡试不利,困居长安时,发出了极为沉痛的叹息:“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前来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的有不少是来自民间下层,他们在政治上苦无门路,在经济上又无力支撑昂贵的京城消费,因此困守长安,往往生活十分贫困凄楚。在唐人的诗文、小说中就有不少描写。
相比于落第后困守长安过贫病交加的生活,很大一部分人选择隐居于邻近长安的终南山。终南山靠近长安,交通又便利。隐居于终南山,既能有机会和长安
的达官贵人、高官文士交游唱和,通过他们举荐获得仕途的捷径,又能引起当局者的注意,随时了解朝廷情况,方便任命。隐于终南山,比在其他诸山更方便将名声传入当局者耳中,从而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二、自然景观
自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对山水审美欣赏乃是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体现。自谢灵运首开山水诗派后,寻访名山胜水,题诗作赋,寄情抒怀便成了文人常事。在唐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大融合这一时代背景下,唐代文人更是有“人间逐胜游,乐山登万仞,爱水泛千舟”之志,把寻幽探古看成是人生一大幸事。而终南山地势崔嵬、险峻幽深、千峰叠翠、景色幽美、天气多变,相对于喧闹的长安城,自然更适合文人雅士隐居修行、退而观书。
唐代文人王维在终南山下辋川隐居时曾赞叹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首诗以开门见山的手法,用夸张的手笔极写山的高峻,而后又描写了终南山群山绵延的景致,通过纵向和横向两观总体展现终南山的气势。白云青霭的有无之间,又为终南山笼上了一层曼妙神秘的纱衣,把终南山自成天地、神秘清幽描写得淋漓尽致。
另外,终南山秀美脱俗的风景也给文人雅士增添了几分隐逸之心和禅理智慧。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终南山云卷云舒,自然而然的景致让文人心境开阔,意与之然。吴筠《翰林院望终南山》中写道:“幸见终南山,岧峣凌太虚。青霭长不灭,白云闲卷舒。悠然相探讨,延望空踌蹰。迹系心无极,神超兴有馀。”孟郊《游终南山》中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又姚合的《游终南山》:“策杖度溪桥,云深步数劳。青猿吟岭际,白鹤坐松梢。天外浮烟远,山根野水交。自缘名利系,好此结蓬茆。”
文人对功名的汲汲之心和科举的失落之意,都在终南山满眼的翠微和高峻中得到了释怀和安慰,所以可以说终南山是文人士子心中的乐土,精神自由的家园。
三、文化渊源
(一)道教文化
终南山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被称作“天下道教祖庭”。[10]葛洪的《抱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