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_需要理论_的价值向度_裴德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月第33卷第1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a n u a r y2009

V o l.33N o.1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向度

裴德海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

摘 要:“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厦中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考察分析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需要理论”之价值指向,首先必须深入发掘这个理论的切入点,

而马克思的“原创形态”的相关论述,恰恰是其出发点。马克思还进一步抽象规定出“人的需要是由人

的本性所决定”,“人的需要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要以人的本性需要为最终价值尺度”三大理论维度

支柱,并以此搭建“需要理论”的逻辑架构。显然,重新认知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指向,对于理解历

史唯物主义的进路显得异常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需要理论;价值向度;重新认知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9)01-0001-05

“需要”这个理论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是考察分析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逻辑起点。“需要”范畴的价值地位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的同时又清算自身观点的过程中确立的,进而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人的本性需要”理论体系。

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

什么是现实的人?什么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与人的需要之间客观、内在和必然的联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在马克思那里都有科学回答。这就是人的本性所展现的“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与需要的关系,又是从人的存在三重性或人的三重生命本性展开的。

(一)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需要依赖自然界生活

人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或者说,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而且首先在于自然属性。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其意蕴在于:第一,人作为有生命活动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创造力,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使人成为能动性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动性的存在物。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受限制的存在物”。[1]167人的存在就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第二,人需要依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属于人的或人化的自然。“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2]第三,强调“肉体的个人是我们的`人'的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出发点”,[3]反对把人归结为无人身的灵魂、自我意识和精神等唯心主义观点。第四,“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1]169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真正的自然史”。[1]169这里,马克思已将形成和产生真正属于人的活动、本质力量、人的本性的自然基础,确立为科学历史观的前提。

收稿日期:2008-11-10

作者简介:裴德海(1960~),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

(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需要参与社会交互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属社会的人与属人的社会是一种有机的统一。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

个人只有在现实的社会活动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人。而人的需要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社会生活作为无数个人的共同生活,又产生一定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产生了个人需要、个人利益与共同需要、共同利益的矛盾。马克思说:“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不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4]37-38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使得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发生了对立,统治阶级也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说成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尽管如此,也不能一概否定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更不能否定社会需要归根结底仍然是人的需要。人既是社会存在物,同时也是历史的存在物。现实的人在其活动中既背负着历史的负担,也承接着历史的希望,他们以自己的活动实现着对既有条件的改造、扬弃、超越,同时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生新的需要。

(三)人的自觉意识性决定着人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未来

人是具有自为性和创造性自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说:“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睡眠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1]129由于人具有自为性和创造性意识的类特性,所以,向往和追求美好未来、创造和享受美好未来,便成了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重心。

总之,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自觉性,这三重本性显现出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特征。这样,人的需要就是人性的现实,人性的丰富性表现为需要的丰富性,人性发展到什么程度,需要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二、人的需要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马克思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导,从人的实践的、社会的本质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揭示出人的需要形成的辩证法。这就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人改造了自己的自然需要,产生了新的历史需要。“自然需要(第一个需要)———生产劳动(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的历史形成的需要(第二个需要)”。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需要”凸显的辩证图景是:“社会的自然需要”,“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自然”需要。

(一)人的需要及其满足需要的方式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之分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系。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大层级,即人的生存需要、人的享受需要、人的发展需要,并认为这三大层级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性的实质内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就“人的需要本身充满辩证法”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的需要暗含的这种辩证法则,不仅意味着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别需要与整体需要、功利需要与超功利需要、需要与满足需要的能力和手段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意味着需要本身就包含了否定性和超越性。人的需要总是基于一定生活现状而产生的,总是对一定对象的需要。人的需要及其满足需要方式的复杂多样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人性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们是什么,人们的关系是什么,这种情况反映在意识中就是关于人自身、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或关于人的最切近的逻辑规定的观念。”[4]200就是说,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是关于自己和关于人们的各种关系的观念和思想,是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是人们关于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的意识。人们在其中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