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化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郑州市第57中学曹克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高质量的完成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在当下的中学物理课堂上,仍存在着挤时间、拖堂、题海战术等违反教学规律的现象。

这些现象使得一些物理课堂结构臃肿,效率低下,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效果也与付出的努力南辕北辙。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每一节物理课没有一个明确的、容易执行的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呢?一般认为,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结束后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

这种结果或标准必须是可以用外显的,能观察到的行为而加以界定的。

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来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它能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从而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盲目性。

因此,确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课时教学目标的编写还存在着一些认识偏差。

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混淆,或用教学目的代替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都是根据教育目的对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和作出的规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系统化。

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也各有侧重。

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对教师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期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

教学目标则是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适用的。

如果用教学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就无法界定和检测。

比如,在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一些章节的课堂目标的表述有:“了解大气压强”,“知道物体的惯性”,“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

其实,这些表述更多的说明了章节的教学目的,对学生的学没有具体的指向性。

教学活动后,学生“了解”了吗?学生“知道”了吗?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了?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了吗?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直接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课堂效率必然难以提高。

如何确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学物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学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虽然《标准》已经颁布实施一段时间了,但每位教师还是要再次研读《标准》。

我们不妨追赶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们平时的教学主要是基于经验,基于教材,还是基于课程标准?”“在教之前,我们真的清楚该内容面对自己的学生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吗?”“我们平时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了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能令我们满意,就说明我们有进一步学习《标准》的必要。

每一节课,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教师要教到什么程度,做为教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专业性的判断。

否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课程标准,除了要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外,重点还要学习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内容标准提出了不同水平层次的目标要求。

其中,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了解、认识、理解和独立操作等四个水平要求;过程与方法方面有经历一个水平层次要求;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反应、领悟等两个层次水平要求。

作为教师必须理解各个水平要求的含义。

“了解”水平要求,就是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能够举出例子或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要求,就需要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知识等。

“认识”水平要求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独立操作”水平要求,就是能够独立完成操作,能进行调整或改进操作等。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选择恰当的能外显各种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是教学目标的最基本成分,应能够说明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

行为的表述要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

与“了解”水平相符的行为动词有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复述、识别、再认等。

与“理解”水平相符的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区别、预测、估计、推断等到。

能反应“独立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理等到。

与“经历”水平相对应的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参加、尝试、讨论、交流、合作、分享等到。

与“反应”水平相符的行为动词有遵守、拒绝、认可、接受、反对、欣赏、重视、支持等。

与“领悟”水平相符的行为动词有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保持、追求等。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重视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方法。

情感类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培养学习者的态度,使他们树立某种观念,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形成某种高尚的品质等。

此类目标的阐明要通过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来进行描述。

比如,教学目标为“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由于“严谨的科学态度”很难直接评价,所以必须例举几个方面的具体行为,通过这些行为的观察,来判断学生在实验中的态度是否“科学严谨”。

比如学生应具有的行为有:①比较严肃认真
的实验态度;②认真遵守实验仪器的操作要求;③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④及时如实的记录数据;⑤主动分析数据误差的原因等。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还须注意目标的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所以,“像使学生树立观点”;“使学生掌握知识”等;这些目标的表述方式是不可取的。

下面结合初中物理一些章节课时目标编写的案例,来阐明笔者重构教学目标的过程。

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标准的要求表述为:①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②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分解内容标准,得到本节的概念性知识有: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惯性。

程序性知识有: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和方法。

其中,课标①认知水平要求是“理解”;课标②所用到的行为动词是“能表述……”,因此该知识的认知水平要求应是“了解”。

最后,教学目标重构为:1能用物理语言描述惯性的概念,能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能区分物体惯性的大小。

2能说出牛顿第一定的内容,知道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

3经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过程,能说出控制变量法和推理法在物理探究中的特点。

案例二:《重力》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标准的要求表述为: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

分解内容标准,知识分类维度有概念性知识:重力。

从物理学科角度分解重力,重力是一种相互作用,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程序性知识:探究重力大小影响因素的过程和方法。

实际知识:实验仪器的名称,弹筑测力计。

认知过程水平
要求是“了解”。

最后,教学目标重构为: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影响因素的过程,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能用图象或表格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知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能举出两个以上生活中利用重力方向的例子。

4会画出物体重力的示意图。

5能积极制作一个重垂线,并利用自制重垂线主动检查墙壁、镜框、课桌、窗台等是否竖直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