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治中焦如衡”与脾胃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 医 家吴 鞠 通在 《 漫病 条辨 》 l l 1 中云 : “ 治 中焦 如 衡 , 非平 不 安” 。 意思 是 在外 感 湿热 温 病 时 , 应 当根据 湿热 轻 重 的不 同 , 用 药 物之 药 性 、 归 经及 功 能纠 其 偏 使 中焦脾 胃功 能 达 到相 对 “ 平衡 ” 的状 态 。 这 一原 则 , 绝不 仅 限 于温 病治 疗 , 脾 胃病 的治 疗 , 在 中 医 整体 观 念 指 导 下 , 贯 以调 整 阴 J 、 扶正 祛 邪 等 思想 , 运 用综 合 调 理 的方 法 , 不 偏不 倚 , 调节 异 常病 理 状态 , 使 之恢 复 和谐 、 平 衡 的 生理 状 态亦 为 此 原则 的体 现 , 并 取得 很好 的疗效 。 笔 者认 为 “ 治 中 焦 如 衡 ”, 即 脾 胃病 的 治疗 应 考 虑 到 脾 胃的 气 机升 降 、 寒 热 状 态、 燥湿喜恶 , 虚 实 错杂 等病 理状 态 , 采 用 升 降 同调 、 寒 热 并 进、 燥湿相济 , 补 泄兼 施 的方 法 , 以使 中焦 如 衡 , 恢 复 脾 胃的 功 能 。具 体浅 析 于 以下 4个方 面 。
1 l 6
内蒙古 中医药
浅谈“ 治中焦如衡" 与脾胃病
史丽 萍
关键 词 : 中焦 ; 脾 胃病 ; 治疗 中 圈分类 号 : R 2 5 6 - 3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2 4 一 O 1 1 6 一 O 1
1 升降 同调 以如衡
连 为主 , 寒 多 热 少重 用 干 姜 ; 气机阻滞较甚 , 痞满不除者 , 加 生 姜、 枳实 开 结 散滞 ; 舌苔 白腻 者 , 加苍术 、 厚朴行气燥湿; 兼 有 食 滞者 , 加焦楂曲 , 炒 莱 菔 子 以消 食 化 积 ; 寒 热并 用 的法 则 体 现 了 中 医调理 阴阳 、 驱 邪 扶正 的基 本 法则 , 体现了“ 治 中焦 如衡 ” 。
3 燥 湿相 济 以如 衡
《 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脾 胃之病 , 虚实寒热 , 宜燥宜润, 固 当详 辨 , 其 于升 降 二 字 ,尤 为 。 要 。” 脾 胃同 居 中焦 , “ 脾 宜 升 则 健, 胃宜 降 则 和” 。升 降失 司 , 清气 不升 , 浊 气不 降 , 清浊相干, 壅 滞 中焦 , 则脾胃受损 。正如《 内经》 : “ 清气在下 , 则生飧泄 , 浊气 在上 , 则 生 嗔胀 ” , 概 括 了脾 胃二脏 在气 机 上 的相 互关 联 及影 响 。 且 二 者 互 相 影 响气 机 失 调 在 病机 上 既 有 以实 为 主 之 胃气 不 降 , 也 有 以虚 为 主 的脾 虚 不 运 。脾 气不 升 则可 见 食少 体 倦 、 头 目眩 晕、 泄泻 、 腹胀、 脱肛 、 自汗 等 。其 代 表 方 为补 中益气 汤 , 方 中人 参、 黄芪、 白术 补 中益气 , 柴胡 、 升麻 升 阳举 陷 ; 脾失 健 运 , 口淡无 味, 常 加 炒谷 芽 、 鸡 内金 以开 胃助 运 ; 胃气 不降 则 暖气 、 呃逆 、呕 吐, 自觉 腹 中有 气体 上 冲 , 治可 以旋 覆 代赭 汤 加减 以降逆 气 。另 外, 常用 苏 梗 、 香附 、 槟榔 、 枳 壳 等 下气 消胀 ; 胃气 上 逆 夹 肺气 上 逆之时, 常表 现 为 胃部 不适 并见 胸 咽部 不适 , 咳痰 等 , 加炒 杏 仁 、 木 蝴蝶 、 象 贝 以化痰 利 咽 ; 腑 气 不 降便秘 者 , 加 枳壳 、 瓜 蒌 等通 腑 降气 ; 诸法 相 合 , 使 得降 胃气 不 妨脾 气 升 , 升运脾 气 不 碍 胃气 降 。 两 者相 辅 相成 , 以达 中 焦平 衡 。
4 补泻 兼 施 以如衡
脏病 虚证 , 纯 虚 者少 , 虚 实夹 杂 者 多 , 正如 清 代 叶 天士 云 “ 胃
病 久而 屡 发 , 必 然 有凝 痰聚 瘀 。” 脾 气 虚弱 , 气不行血 , 或 血失 统 摄 而溢 于脉 外 都可 致血 瘀 , 脾 不健 运 聚湿 生痰 等 , 故 脾 虚 证 多表 现 为虚 实夹 杂证 。治疗 时 , 补虚 切 忌粘 腻之 品 , 祛实 避 免 峻猛 之 剂。 故 应 以补 泄兼 施 的原 则 , 常在 四君子 汤 健脾 益 气 的基 础上 加
脾 喜燥 而 恶湿 , 胃喜润 而 恶燥 。正如 《 临 证 指南 医案 ・ 卷二 》 所云 : “ 太 阴湿 土 , 得 阳始 运 , 阳 明燥 土 , 得 阴 自安 。 以脾 喜 刚燥 , 胃喜柔润故也 。” 若脾湿太过 , 则湿聚饮停 ; 胃燥太过 , 则津亏阴 伤, 临床表现既可见到胃脘灼热、 嘈杂或胀闷、 肌肤干燥、 口干咽 燥、 舌 红 少 津等 燥 证 , 又 可 见 到神 倦 乏 力 、 肢 体 困重 、 脘痞纳呆 、 大 便粘 滞 、 舌 苔 白腻 、 脉濡 等 湿证 。 治疗 宜 燥 湿相 济 , 温燥 升 运 与 甘 凉濡 润 之 品同用 , 平 调燥 湿 , 以助脾 胃运 化 。根 据脾 胃 的喜 恶 之性, 养 胃阴 不宜 滋腻 太过 , 而用 甘平 或 甘 凉濡 润之 品 , 如百 合 、 麦冬、 玉竹 、 沙 参 等甘 凉濡 润养 胃阴 ; 化脾 湿 多用 温 燥 之 品 , 但 不 可 过 于苦 寒或 温燥 , 常 用炒 薏 苡仁 、 苍 白术 、 厚朴 、 半夏 等 。湿热 较重、 苔黄 腻 , I Z l 苦 口黏者 , 加茵陈、 藿 佩芳 香 化 浊 ; 舌 苔水 滑 、 小 便次频, 内有 停 饮 者 , 加 车前 子 、 猪 茯苓 、 泽 泻 等淡 渗 利 湿 ; 舌 红 苔 花剥 、 口干 口渴 者 , 加石 斛 、 芦根 以生 津液 。平 调 燥 湿 , 即益 胃 润燥 与Fra Baidu bibliotek健脾 燥 湿兼 顾 , 方可 言 “ 治 中焦 如 衡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