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眼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罗素:中华民族建立在一个更合乎人性、更文明的人生观基础之上
罗素:中华民族建立在一个更合乎人性、更文明的人生观基础之上罗素这位出生英国贵族家庭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在1920年,访问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此后写成《中国问题》一书,做为一个西方的学者和中国有着背道而驰的文化背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中华文华内在所具有的东西深深的吸引。
他说:“公元前6世纪的老子和孔子就已经具有了我们所认为的现代中国人的特性。
那些把一切都归因于经济的人们,很难用经济原因去解释古代中国人与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之间的不同点。
也许一国的特性主要取决于这一特性形成期间偶尔出现的重要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摩西、达摩和孔子。
罗素说到中国来,原是为了教学,但是在中国呆得时间越长,在向中国人教学方面就想得越少,而在向他们学习方面就想得越多。
可能是中西方化的不同让才让罗素有了这种体验吧。
西方人发展了科学,从科学那里获得了权力,同时还获得了一种自视为神的信息,面对不懂科学的种族,西方人仿佛是掌握了生死大权的仲裁人。
罗素说:“白种人来中国的动机有三个:打仗、赚钱、以及使中国人皈依我们的宗教”。
作为一个英国人能如此一针见血的指出自己民族的阴暗之处,罗素的人生格局确实很大。
西方世界的一切进步都是源于他们内心的不满足,所谓进步无非就是无休止的变动和从战斗中获取变动所需的一切。
而中国人是非常爱好和平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下《新丰折臂翁》,诗中讲了一个为了八十多岁的老人为了逃兵役而自断手臂的事。
罗素说找不出哪个国家的人爱好和平到写诗来赞美一个逃兵。
中国人的和平主义根植于他们善于沉思的态度,也根植于他们不愿改变一切的事实中。
罗素说中国人在生活上,追求合理,他们不崇拜强人,也不喜欢直白的热情。
虽然罗素说自己无法欣赏孔子的优点,孔子著作只着重礼仪的细微末节,他最关切的事情是教人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下正确行事。
然而孔子和其他时代、其他种族的大师们加一比较就必须承认孔子的长处,即使这些长处是很消极的。
论罗素的中西文化观
罗素的中西文化观摘要:罗素是20世纪最早认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西方思想大家。
他从自己的文化观出发,分析了中西文化的构成要素,并主要从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性格品质和教育传统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质与孰优孰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
认为中西文化应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希望二者逐渐结合起来,这是中西文化最理想的前景。
关键词:罗素;文化观;中西文化;优劣伯兰特·罗素(Berl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20世纪的哲学巨匠,又是一位声誉卓著的伟大思想家。
罗素的思想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
罗素早在幼年时期便从其父辈的藏书中了解到中国及古老的中国文化。
但对中国产生真正的兴趣并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则始于一战。
一战的爆发,将不少西方人推入了失望的深渊,时刻关注着人类整体命运的罗素则首当其冲。
他既哀痛西方文化的“破产没落”,又恐惧西方文化将在战火中彻底的毁灭。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罗素去了俄国,但此次俄国之行带给他的是可怕的心灵痛苦,他看到苏俄并未为西方文化开辟光明的前途,觉得西方文化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在这样一种心境下,罗素产生了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寻找某种积极的因素以补救西方文化的强烈使命感。
1920年10月,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到中国,当时中国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知识界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
古今中外各种思潮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非常激进。
罗素来华后,与中国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发表了五大演讲,一时间,“罗素热”风靡全中国。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作了深层的剖析,站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评价了中西文化的优劣。
罗素是20世纪最早认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西方思想大家,被孙中山先生称为唯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因此,研究罗素的中西文化观对现实仍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文化观罗素认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文化问题最为重要。
罗素论自由社会以及对中国现状之影响
罗素论自由社会以及对中国现状之影响作者:王伊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5期摘要:自由社会是人类永恒讨论的话题。
于十九世纪诞生的卢梭,通过《社会改造的原理》和《自由的路》等一系列作品,罗素以缜密的逻辑论社会之自由。
罗素坚持思考探索社会主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争夺。
同时,罗素坚持个人主义,倡导尊重个人自由思想。
1921年,罗素应邀来华讲学,写《中国之问题》一书。
罗素的中国观在西方的中国观的流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有着启发性的意义。
关键词:罗素;自由;社会主义;个人主义;中国社会[中图分类号]:B8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5--011、罗素论自由罗素的自由论贯穿了其研究的所有领域。
自由是一切的基础和目的。
在《自由的环境》一文中,罗素从最抽象的角度定义“自由”:指没有外部的障碍来阻止实现我们的意愿。
自由是相对的,可以通过增长能力和缩小欲望来扩大。
因为一个人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一定会失去一部分自由,而新的环境会给适应他的人一部分自由,所以我们不能独立的讨论自由。
这样就引入了“社会”这个观念。
社会最小的单位是家庭。
由于利益冲突或利益互惠,社会开始结合,在此期间我们增长了能力,不断满足自身物质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因而可以说社会合作增加了人类的自由。
罗素的“批判性民主”的概念从另一方面展现其对“自由”的理解。
批判性的民主来自于人们在形成意见时是否可以自由无束地发表观念,信息是否可以自由多元地获得。
自由对于社会的重要可见一斑:个人的自由问题产生与文明人中间,而且文明程度越高,这个问题就越迫切。
社会合作结合程度越高,民众权利和尊严意识也就越高,随之公民的批判意识就越强。
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构成了政治的健康文明,而政治的文明保证了“自由”、“民主”观念的传播。
2、罗素论社会主义罗素主张社会主义,他认为要达到人与人之间只有惠爱没有仇恨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和教育改造才能做到。
罗素对中国人的评价
罗素对中国人的评价聊聊大哲学家罗素对中国人的那些话儿哎,你知道吗,历史上那些大人物,有时候说的话可真能让人琢磨半天。
今儿咱们就聊聊英国那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他老人家对中国人的评价吧。
罗素啊,那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思想深邃,见多识广,对好多国家的人都有过评价,但他对中国人的看法,嘿,那叫一个特别!罗素说,中国人啊,有着一种独特的品质,就是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态。
他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总是追求更多、更好、更快,而是懂得在现有的生活里找到快乐。
这话听起来,就像是咱们平时说的“有福不用忙,无福跑断肠”。
想想也是,咱们中国人讲究的是个“中庸之道”,不贪不嗔,日子过得去就行,这种心态,在现代社会,可真是难得啊!而且啊,罗素还特别提到了中国人的勤劳。
他说,中国人就像那不知疲倦的蜜蜂,整天忙忙碌碌,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一刻也不停歇。
这话真是一点不假,你看看咱们身边,那些起早贪黑的小商贩,那些埋头苦干的工人,哪一个不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咱们中国人啊,就是有一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精神,这种精神,让咱们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总能找到出路。
不过啊,罗素也说了,中国人有时候太过“含蓄内敛”。
他觉得,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太委婉,太含蓄,有时候让人捉摸不透。
这话嘛,我觉得也有道理。
咱们中国人讲究的是“言多必失”,所以很多时候,心里有话也不说,而是藏在心里,或者用一些暗示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显得咱们有城府,但有时候也确实会让人产生误解。
不过呢,这也是咱们文化的一部分,各有各的好。
罗素还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赞不绝口。
他说,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把家庭看作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咱们中国人啊,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了,什么事情都能顺利。
而且啊,咱们中国人对长辈特别尊敬,对晚辈也特别疼爱,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咱们的社会充满了温情和和谐。
说到这啊,我还想起罗素对中国美食的评价。
罗素中国的问题读后感
罗素中国的问题读后感
罗素是一位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问题》一书中,罗素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书中,罗素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悠久而深厚,但同时也存在着封闭和保守的弱点。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导致了中国在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和痛苦。
接着,罗素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和贫穷。
他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同时,他也对中国的革命和政治变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罗素所提出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罗素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是客观的,中国文化的确存在着封闭和保守的弱点,这也导致了中国在近代史上的落后和挨打。
其次,罗素对中国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分析也是很有启示性的。
他所提出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然,这本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罗素是在 20 世纪初写这本书的,他的观点和分析可能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中国的现实情
况。
其次,罗素作为一个西方学者,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总之,《中国的问题》是一本很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书籍,它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并引发了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关注。
罗素中国文化观探析
罗素中国文化观探析
首先,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重视道德、家庭和社会关系。
他指出中国人非
常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并且认为道德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社会意识的强烈重视导
致了中国文化的深刻洞见和美学的独特艺术。
其次,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崇尚本质上的精神而不是物质上的成就。
他
指出,中国人不像西方人一样过分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和成功,而是更加强调精神上的追求。
这一点在中国哲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比如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心灵和修养。
这也反
映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如诗歌、绘画和音乐等。
第三,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顺应自然和宇宙的方式。
他指出,中国文化的
核心信念是实践中的与自然的相处方式。
这意味着中国人试图按照自然法则生活,与自然
和谐共处。
这种相处方式的基石是思维、学习和反思,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继承和传承。
他指出,中国文化非常强
调历史和文化遗产。
尽管现代化把中国社会推向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进步的方向,但中国仍
然特别重视和维护传统文化。
这种对传承的尊重和承认使中华文化得以保持其凝聚力和象
征意义。
总结来说,罗素的中国文化观强调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独特之处。
他认为,中国文化
强调道德、家庭和社会责任,崇尚精神的追求,强调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而且尊重传统
和文化遗产。
所有这些元素都构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深远的,对中国人
民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罗素中国的问题读后感
罗素中国的问题读后感
正文
《罗素中国的问题》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著,1922年出版的一本书。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问题,对当时的中国状况进行了客观而深入的分析。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罗素首先谈到了中国的政治问题。
他指出,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他还提到了中国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农民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问题在当今中国仍然存在,并且仍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罗素还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厚丰富,但却缺乏对思想和创新的尊重,这限制了中国的进步。
他还提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死记硬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读完《罗素中国的问题》,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中国政府应该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总之,罗素在《罗素中国的问题》这本书中对中国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他客观地指出了中国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罗素中国文化观探析
罗素中国文化观探析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中国文化观的观察探索,为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在罗素看来,一些传统的东方文化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可能比较奇特,但这并不代表它的不可理解或者没有价值。
他的观察显示,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被广泛地影响了中国国民的生活,从而产生了独特的价值观念。
第一,罗素认为中国文化中有一种与虚无及不可描述的东西面对面(face to face)的关系。
这种关系代表了一种诚信和社会交往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诚信和信誉被认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资产。
人们相信,如果他们失去了别人的信任,那么他们就失去了他们的一切。
罗素认为,虽然这种价值观念在西方也有所存在,但是它在中国文化中更加普遍和根深蒂固。
第二,罗素认为另一种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是“和谐”。
在中国文化中,和谐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神等等关系的和谐。
罗素指出,这种和谐观念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
在政治方面,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一般都希望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并尝试采取某些方法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在社会方面,中国文化中的礼仪和做事方式也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同时,中国传统艺术也大量体现了和谐的美感。
罗素认为,和谐观念的产生和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影响,比如孔子和老子等等。
第三,罗素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传统。
在这种传统中,人总是被视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总是试图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罗素认为,这种人文精神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中,对于人情世态以及人性弱点的描绘非常细致入微。
此外,在政治领域,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试图为人民创造一个公正和繁荣的社会。
总之,罗素通过对中国文化观的探究,为我们展现了一些关键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今天的中国,这些价值观念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如果从《马可·波罗游记》(约1298)问世算起,西方的中国形象已经有七个多世纪的历史。
我们在知识社会学与观念史的意义上,研究该形象的历史,至少有三个层次上的问题值得注意:一、西方的中国形象是如何生成的。
在理论上,它必须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有关“文化他者”的话语,是如何结构、生产与分配的;在历史中,它必须确立一个中国形象的起点,让西方文化中中国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在制度与意义上都可以追溯到那个原点。
二、中国形象的话语传统是如何延续的。
它考察西方关于中国形象叙事的思维方式、意象传统、话语体制的内在一致性与延续性,揭示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历史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趋向于套话或原型并形成一种文化程式的过程;三、中国形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运作的。
它不仅在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诠释中国形象的意义,而且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在西方文化中规训化、体制化,构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成分,参与构筑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
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笔者在上述三个层次上,尝试提出并规划该研究中的基本前提、主要问题与学科领域。
一首先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历史起点。
西方的中国形象出现于1250年前后。
11245年,圣方济各会修士约翰·柏朗嘉宾受教皇之命出使蒙古,从里昂到哈剌和林,写出《柏朗嘉宾蒙古行记》,10年以后,鲁布鲁克的威廉出使蒙古归来,写出《鲁布鲁克东行记》。
柏朗嘉宾与鲁布鲁克虽然没有踏上中国土地,但他们游记中介绍的“契丹”,确实就是中国。
柏朗嘉宾与鲁布鲁克把“契丹”带入中世纪晚期的西方文化视野,开启了马可·波罗前后两个世纪的“契丹传奇”,而且确定了这种东方情调的传奇的意义:大汗统治下的契丹,是财富与秩序的世俗天堂。
罗素的中国文化观
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中,曾谈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价值,以下是一些罗素的中国文化观点:
罗素认为,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这种历史传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罗素赞赏中国文化对于和平和谐的追求。
他认为,中国文化强调“中和”思想,即在事物的对立面中寻找平衡点,这种思想可以在促进社会和谐和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罗素认为,中国文化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中国文化注重个人的修养和自律,这种精神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行为和言语,从而提高个人品质和社会道德水平。
罗素认为,中国文化重视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他认为,中国文化对于历史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文化,从而使文化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罗素对于中国文化持有积极和肯定的态度,认为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罗素中国文化观探析
总之,罗素的中国文化观确实具有一定的见识。他对中国文化的探究不仅分析了中国文化特点的匮乏,也指出了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机遇。尽管这些分析并不是很全面或者精确,仍然表达了一个关键的观念,即中国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今天,这种传统可以激励和Leabharlann 导中国人面对现代世界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罗素中国文化观探析
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也是一位重要的社会活动家。他曾多次来到中国,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化发表过一些探讨性的文章,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位重要学者。本文主要探析罗素对中国文化的观点及其理由。
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具有严厉的纪律性和强烈的实用性。儒家思想注重道德道德和价值观,认为人的主要使命是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和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思想体系类似于柏拉图的共和国,其目标是创建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罗素认为,这种中国文化观念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权制主义”的融合,即人们应该为社会贡献而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贡献,而政府应该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这种贡献。
然而,罗素也批评了这种思想体系的一些方面。他认为,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忽视了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在集体中渲染个人,而不是在个人中塑造集体。这种倾向导致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缺陷和社会不平等的存在。
此外,罗素还指出了中国文化在道家思想方面的特点。他认为,道家思想追求超越尘世的灵性体验,注重自我改进和自我领悟,追求个人的内心和谐。道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但在中国文化中却鲜有得到显露。
罗素中国文化观探析
罗素中国文化观探析罗素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逻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之一。
他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和文化。
罗素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备受关注,他认为中国文化是非常独特的,值得研究和推崇。
本文将从罗素的观点出发,对中国文化进行探析。
首先,罗素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和精神财富。
他指出,中国文化不仅有深厚的哲学思想,还有丰富的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是核心,强调人类的个性、自由、自我实现和社会和谐。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它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其次,罗素赞赏中国文化的宽容性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性。
他认为,中国文化非常宽容,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这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中国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这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也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
第三,罗素也提出了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些批评和质疑。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弱点之一是缺乏对于实验科学的重视和探索,这也是中国在近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滞后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文化在道德和伦理方面的强调,有时候会给人以权威和封建主义的印象,不利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罗素认为,中国文化需要与世界其他文化接轨和融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中西方文化的互相理解和融合变得更加重要。
罗素提倡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各种文化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平等和发展的世界。
试从意象学的角度谈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
试从意象学的角度谈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
意象学是一门研究符号、象征和意象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心理和文化中的非语言符号,并探讨这些符号与人类行为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谈论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
首先,西方人通常把中国视为一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充满着神秘的氛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他们可能会想到中国的古老文明、神话传说、武术功夫、茶道文化等等。
这些形象都具有强烈的符号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东方的神秘和美丽。
然而,除了这些浪漫化的形象,也有些西方人会对中国的形象产生负面的看法,例如过时的政治体制、污染环境、侵犯人权等。
这些形象在西方文化中也具有符号意义,代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和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形象和符号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所建构的。
因此,不同的西方人和文化背景下,对中国的形象描述也会有所不同。
总之,从意象学的角度来看,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既包括一些浪漫化的符号,也包括一些负面的符号。
这些符号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
四、对话: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 究范型的结合
在西方中国形象研究中,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要取得 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影响力,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内容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关于形象 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中国形象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一研究领域不仅 中国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建构,还涉及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理解。 本次演示将探讨西方中国形象研究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范型,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 借鉴。
一、形象学学科领域
形象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形象、形象建构及其在社会文化交流 中的作用。在西方中国形象研究中,形象学主要涉及中国在西方社会中的呈现、 理解和塑造。其研究对象包括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艺术、历史、政治、经济 等,以及各种媒体和渠道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在研究方法上,形象学借鉴了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 法,采用文本分析、图像志、社会调查等手段,揭示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理解 和建构过程。此外,比较研究也是形象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比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形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形象的演变和差 异。
四、对话: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 究范型的结合
在西方中国形象研究中,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要取得 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影响力,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内容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方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中国形象史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 题。本次演示将介绍西方中国形象史领域的现状、争论焦点及相关问题,并阐述 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期为深入理解西方中国形象史提供有益的启示。
徘徊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论毛姆《面纱》中的中国形象
论 毛 姆《 面纱 》 中的 中国形 象
周 琳 琳
( 三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 院 , 海 南 三 亚
5 7 2 0 2 2 )
摘要 : 《 面纱》 是 毛 姆 以 中国 为 背 景 创 作 的 一部 小 说 , 因其 异 域 形 象 在 中 国备 受 关 注 。 小 说 中的 “ 中 国形 象” 徘 徊 于 意 识 形 态和 鸟托 邦 之 间 , 一方 面 是 丑 陋 的 、 低劣 的; 另一方面 , 又是 神 秘 的 、 理 想 化 的 。这 一“ 中国形象” ,
小说 中多 次提 到 , 孤儿们 很 依恋 院长 , 而 院长 一见 到孤儿 肃 穆 的脸 上 便 露 出 了亮 色 , 微 笑 着 爱 抚 她
们 。她和蔼 地 站 在 她 们 中间 , 俨 然 就 是 慈祥 的化
显然 , 这些 描 述 中国形 象 的词 汇 , 传递 的是一
种浸 透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形 态 的 、 绝对 的相异性 。 ( 二) 等级 关 系
毛姆 ( Wi l l i a m S o me r s e t Ma u g h a m, 1 8 7 4 —
中, 描绘 中国地 理环 境 和 中 国人 的词 汇 构 成 了一
1 9 6 5 ) 是 2 O世纪 英 国颇具 声誉 的作 家 。他一 生爱
好 旅行 , 作 品 富有 异 国情 调 。毛 姆 对 中 国文化 很 感兴趣, 1 9 1 9年 1 O月 , 他 曾游 历 中 国 四个 月 , 并
、
意 识 形 态 表 述 下 的 中 国
这 里 的“ 意识形态” , 并不具有 政治 、 论 战 意
义, 而 只具有 描 述 意义 , “ 它 只是 一 种被 理想 化 了
旧京图说英国哲学大师罗素:北京本身有难以相信地那样美
旧京图说英国哲学大师罗素:北京本身有难以相信地那样美朵拉在院子里给罗素拍照1920年秋,英国哲学大师罗素应邀远道而来。
这是五四时期,影响中国知识界的一件大事。
语言大师赵元任担任翻译,并把罗素在京的点滴都拍了下来。
最近,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了《好玩儿的大师》(赵元任影记之学术篇),这些生动的视觉记录,展现了两位大师的风采。
罗素是应讲学社之邀访问中国的,讲学社的主导者梁启超,早在1920年9月就精挑细选,由赵元任作为罗素的主要译者。
为什么非赵元任不可呢?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曾谦虚地说:“因为元任的博士论文是数学的哲学,正对他的题目。
”由于罗素的学说十分深奥,因此译者既要有充分的哲学素养,又要兼通数学、现代物理。
选来选去,只有哈佛哲学博士赵元任能当此重任。
赵元任当时只有28岁,在清华教心理、物理两门课,尚未成为语言大师。
被梁启超“借走”后,他陪着罗素先在上海、杭州及南京待了一周多,然后从南京乘船溯长江而上,抵达汉口。
又从汉口出发,通过京汉铁路,于10月31日抵达北京。
罗素与赵元任等在院子里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瞿士英、赵元任、朵拉、孙伏园、罗素。
赵元任在遂安伯胡同2号院内抖空竹。
1920年11月11日,罗素准备迁入遂安伯胡同2号,为此到哈德门外大街购买家具。
见到这个露天市场,罗素问赵元任:“北京有没有室内的家具店?”罗素一行抵达北京的京汉铁路车站此后,除了赴保定讲演一次之外,罗素及其女友朵拉·勃拉克一直住在北京,直至1921年7月11日离京经天津赴日。
换句话说,罗素在中国停留的九个月中,有八个多月的时间都生活在北京。
到北京后,罗素先住在大陆饭店,随即搬到东单的遂安伯胡同2号。
讲学社给他的待遇,比原先约定的还要优厚许多,除负责所有差旅费外,支付的酬金足够他在这所宽敞的四合院里安家。
起初,罗素与女友朵拉住北上房,翻译赵元任住东厢房,他们用中式的古董家具布置房子,还雇用了专门的厨师、家童、人力车夫和裁缝女佣,生活相当舒适。
刘泰特谈话258 论罗素说的中国人贪婪
刘泰特谈话258 论罗素说的中国人贪婪罗素来到中国,说了中国一大堆好话,然后话锋一转,又不客气的批评中国文化,说中国人贪婪、怯懦、冷漠,这三顶大帽子够狠的,从人的性格骨子里看坏了中国人,几乎把他前面好话说尽的溢美之辞一笔勾销,仿佛上天入地,把中国文化从山顶又踢回到山的谷底。
但令人佩服的是,罗素的三个批评思想既不单调也不平庸,它们从各个方面说到了中国人最大的痛处,仿佛给中国人毛病进行了全身现代性的扫描。
何以如此高的评价?且看八十年后的今天,罗素的批评仍然像是诅咒,中国文化还在不幸的被之言中。
本文,我仅举中国人贪婪的评价。
关于这个评论,罗素观点发表不久,梁漱溟就发表了批评意见,他说:“《东方杂志》译载罗素所作《中国国民性的几特点》说中国人不好一面的特点头一件就是贪婪。
这话在今日社会上贪风炽盛的时候,是无法否认的。
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由于他们人生态度的谬误。
他们把生活的美满全放在物质的享乐上,如饮食男女起居服用等一切感觉上的受用。
总之,他以为乐在外边而总要向外有所取得,两眼东觅西求,如贼如鼠。
其实如此是得不到快乐的;他们把他们的乐已经丧失净尽,再也得不着真实甜美的乐趣。
他们真是痛苦极了,可怜极了。
在我想这种情形似乎是西洋风气进来之后才有这样厉害。
几十年前中国人还是守着他们自来耻言利的态度,这是看过当时社会情形的人所耳熟能详的。
中国国民性原来的特点恐怕还是比别的民族好讲清高,不见得比别的民族贪婪。
近来社会上贪风所以特别炽盛,是西洋人着重物质生活的幸福和倡言利的新观念所启发出来的。
”梁漱溟以牙还牙,把中国人贪婪归到西方人身上,说中国人贪婪是近来的事,全是你们西方人造成的。
如此就产生矛盾,罗素批评中国人贪婪,肯定是有比较对象,这个对象首先应该是自己的背景文化,否则岂不无的放矢?因此推理下来,罗素认为中国人比西方人贪婪,而梁漱溟说中国人贪婪是被你们西方人带坏的,那么西方人原本应该比中国人更加贪婪,否则西方人如何带坏中国人?梁漱溟实际上首先应该论证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加贪婪,然后再去论证中国文化是如何被西方污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素眼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摘要: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下中国形象的表述有所不同,他对中国既有由衷的赞赏和褒扬,又有诚恳的批评和建议。
罗素在其“中立一元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避免了“乌托邦化”中国形象和“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两个极端,然而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仍然是典型的西方人在西方现代性危机背景下注视中国时流露出来的欲望和恐惧的体现,这对现今西方社会的中国形象表述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罗素;中国形象;表述;欲望;恐惧;西方现代性二十世纪20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讲学,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人文关怀以及深刻的思考,描绘出了他眼中的中国形象——既有由衷的赞赏和褒扬,又有诚恳的批评和建议。
罗素眼中的中国形象,既没有“乌托邦化”的狂热,也没有“意识形态化”的仇恨,而是带着一种有褒有贬,平和而亲善的态度。
这和现代西方中国形象的两个极端化趋向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周宁在其《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中所言:“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不是研究中国,而是研究西方,研究西方的文化观念。
”[1]13本文旨在分析罗素是在怎样的思维模式下来看待中国的,是什么观念使得他眼中的中国形象和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下的中国形象表述如此之不同的。
一、“二元对立”的现代西方主流中国形象表述及其转变现代性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其“进步大叙事”、“自由大叙事”、“文明大叙事”中被表述为“停滞的”、“专制的”、“野蛮的”。
[1]9这三种表述从历史概念,政治概念以及人类学概念的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黑格尔把中国作为东方的典型纳入他的哲学体系中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把东方作为起点只是他理论建立的需要,事实上,他是把东方排除在历史之外的,因为他认为东方社会数千年来是停滞的状态,是从一种毁灭走向另一种毁灭的简单循环,不能够纳入到人类历史——即西方历史——的发展中来。
“专制的”东方,主要是就其专制的政治制度及在此制度下国民性的愚昧,软弱而言的;而“野蛮的”东方则又就其制度,文化,国民性各个角度再一次进行了全面否定。
西方的中国形象,是在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被表述出来的,是西方现代性建构的需要。
这就是启蒙运动后期以来,西方现代性建构下的西方主流的中国形象。
然而,随着西方现代性最终完成,并在工业文明以及两次世界大战背景下逐渐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很多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文明。
在过去的一千年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将“东方世界”和“东方人”作为“他者”,曾在“乌托邦化他者”中颠覆了自身,也曾在“意识形态化他者”中维护了自身,保·利科的“想象理论”中就曾论述:乌托邦本质上是质疑现实的,而意识形态恰要维护和保存现实。
[2]33在这两种极端的文明激战过后,有不少学者开始走“中间道路”,他们逐渐意识到,每个文明都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优越性,尽管各种文明之间在短期内无法互相理解,但是应该认识到一点:各个文明没有优劣之分。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曾经提出“文化有机体”的概念,认为每一种文明都将经历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由此,他写下著作《西方的衰落》。
斯宾格勒说西方的衰落其实是对西方文明发展高度的一种优越感,但是根据他的“有机体”理论,他也预言了西方正在走向衰落,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他认为在看待各种文明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超然的意志”,即在看待历史的整个图象时,不因个人的欲望或恐惧而认为某个时段优于另外一个时段,某一文明优于另一文明,这种“超然的意志”能使“人们从一个极其遥远的距离去认识到人的全部事实,去看待各别的文化,包括自身的文化在内,如同一个人沿着遥远的地平线扫视延绵的山峰一样。
”[3]91尽管这些学者开始理性,中立地去看待世界的各个文明,但仍然避免不了由于自身文明的兴盛和衰落而产生欲望和恐惧,将“他者”文明作为自身文明的一种“文化镜像”。
二、“一元中立”的罗素中国形象表述罗素作为思想敏锐而具有前瞻性的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也是在西方文明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产生的。
罗素认为中国人有忍耐性,这种忍耐既是对苦难,贫困和疾病的忍耐,也是对社会不良现象例如腐败的忍耐;中国人具有“把握外国人感情的能力”,表现出中国人情感细腻,注重礼节,又缺乏坦诚相见的一面;中国人有一种“冷静而内向的尊严”,因此人际交往中人人互相尊重而不伤害他人自尊,而这种强烈的自尊也是常常被外国人认为“死要面子”的性格来由;“中国人具有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刚强伟力,以及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罗素认为中国人所具有的超强忍耐性常常让他们迟迟不行动,但是一旦行动起来,他们具有团结一致的凝聚力,这也是一直让很多西方人不解的中国人性格特点:他们以为中国人很懦弱,但是有的时候中国人却表现出令他们吃惊的勇敢。
最让罗素推崇的是中国人平和的心境,这同时是中国人不好战不侵略的民族性格体现。
另外罗素也指出了中国人三个主要的性格缺点,就是贪心,懦弱,和缺乏同情心,但是却又在不同程度上为中国人这个性格缺点进行了辩护。
他把西方的人道主义冲动与中国人缺乏同情心进行对比,说明西方的人道主义行为只是它对他人造成不幸的弥补,是用伪善来掩盖自己残忍的行为;而中国人既不给他人造成不幸,也不会去仁慈行善。
说到中国人因贪心而变得腐败,他不认为西方就从来没有存在过腐败,甚至是更严重的腐败。
他也不认为中国人真的懦弱,只是他们的忍耐性使得他们迟迟不行动让人造成误解。
[4]46-66罗素对于中国的评价包含着赞赏和善意的批评和建议。
他在中国遭到西方列强侵略,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提醒中国要避免走“完全西化”和“保守主义”的路线,而是应该吸收西方文明中的优秀部分结合自身文明的优秀部分而创造出“新的更加灿烂的文明”。
[4]60罗素眼中的中国形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它的表述和西方主流的中国形象的表述如此不同呢?罗素是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视野更广阔的哲学高度,从全人类自由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和西方的关系的。
这是与现代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的一种哲学思维。
罗素在其《心的分析》中表示,他所坚持的哲学是“中立一元论”(neutral monism)。
他还强调,这里的“一元”不是绝对的,而是“反对二元论及心物并存的主张”。
[5]118另外,他在《哲学的问题》论述“哲学的价值”一章时指出“哲学的冥想”是摆脱个人利害、本能欲望圈子的一条出路,而“哲学的冥想在其最广阔的视野上并不把宇宙分成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朋友和仇敌,支援的和敌对的,好的和坏的”。
[6]86历史上西方表述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总是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将西方自我和中国他者放在对立的位置上,从而虚构了乌托邦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走向了对中国狂热和憎恨的两个极端。
而罗素,在其“中立一元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文明的评价总是带着一种“中立”的态度。
他指出西方之所以会认为自身优越,而中国低劣是因为他们总运用他们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中国文明。
他还毫不避讳地批评西方一直引以为豪的“进步”观念,“十有八九所谓崇尚‘进步’的西方人,所谓爱好‘进步’实际上是嗜好权力,喜欢根据自己主观意愿,使事物发生变化和差异。
”[4]53他认为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两者都有互相学习和应该摒弃的方面。
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科学知识,而西方应该向中国学习忍耐和平和的心态。
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由于闭关锁国以及制度上的缺陷,在科学方面的确是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罗素认为在中国,没有任何阻碍和敌视科学的态度;而西方穷兵黩武的民族个性却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
所以,尽管罗素对中西文明都表示很大程度上的赞扬,但是在其字里行间常常对中国文明流露出更多的喜爱之情,寄以更多的希望,认为中国文明具有宽容和大度,能够吸收西方的优秀文明,最终实现一种“新的更加灿烂的文明”。
而西方文明不具备这种宽容和大度,所以难以看到中国优秀的文明并与之融合,那是自我肯定自我膨胀的优越感造成的。
唯有“新的更加灿烂的文明”真正出现时,西方文明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文明融合的重要性。
罗素深深知道西方文明的这种在优越中自满,在卑微中奋起的民族特性,所以希望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即鼓励中国文明主动融合西方优秀文明,摒弃西方糟粕文明的方式,激励西方文明的又一次奋发向上。
罗素看到优秀的中国文明的同时对西方文明有一种担忧。
虽然他没有走上“乌托邦化”中国形象的极端,但是他对中国文明的肯定之处正是他否定,颠覆西方文明的地方。
罗素认为,通过中国这面镜子,能让西方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因为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让西方人迷失了自我。
这是西方人现代性迷失的时代。
当西方的价值观念受到中国价值观念的挑战时,西方人本能地产生一种敌对反抗的情绪,然而罗素作为一个哲学家,拥有着站在宇宙之外看待宇宙运行的本领,清醒地认识到,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中国价值观念的挑战同样有助于西方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念。
他认为西方应该将中国作为一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其实表现出对自我文化的一种忧虑和对他者文化的一种羡慕,只是在他的“中立一元论”而不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这种忧虑和羡慕不加掩饰和遮蔽地坦诚流露出来。
从心理状态上来说,罗素表述中国形象的心理和西方现代性话语体系中表述中国形象的心理是如出一辙的,只是这种忧虑和羡慕在二元对立的模式下被压制了。
在罗素的哲学体系中,潜藏着这样一种野心,他希望能建立一个“世界性国家或超级国家”, [4]145这个“世界性国家”中不可能没有中国,在他看来,没有了中国,这个“世界性国家”就成了西方的世界。
他不希望中国文明被西方文明的巨大力量消灭掉,这样他的哲学理想也就此破灭,所以他给予中国忠告,不惜给强大的西方文明一棒也要给中国一些抚慰。
他看到战争对文明不可逆转的摧毁,西方每一次扩张的最终愿望无非是将非我的世界逐渐变成自我的世界,在罗素看来,这不是真正的扩张。
“如果我们把自我看成就是现在的样子,而想指出世界和这个自我是如此之相似,以至于不承认那些似乎与之相异的一切,还是可以得到关于世界的知识,这样是根本无法达到这种自我扩张的。
”[6]86他认为:“通过非我之伟大,自我的界限便扩大了”。
从他的这些思想来看,我们也不难觉察到,罗素对中国文明的赞扬不仅仅出于一种人文关怀了,他也希望通过中国文明来达到西方文明的扩张,目的是一致的,只是他实现这种扩张的手段不是贬低他者才能确立自我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是承认“非我之伟大”来实现自我扩张。
这体现出罗素注视中国形象时的一种对西方文明衰落中国文明进步的忧虑以及西方文明应该承认中国文明之优秀来实现自我扩张的欲望。
三、结语:不同表述下相同的欲望和恐惧至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罗素和现代性西方主流在中国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自我的扩张,只是两者要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和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中立一元的思维模式,而后者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因此罗素眼中的中国形象表述和现代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下的中国形象表述才会如此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