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语12)细节提问 让语文课堂如此心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语12)细节提问让语文课堂如此心动

内容摘要:细节提问反映新课程理念,细节提问折射教学智慧。日常教学中发现一些细节提问的负面存在。要加以纠正,就必须处理好细节提问与读思的关系,横向与纵向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要追求细节提问的教学艺术,需感悟文章妙处,敏锐捕捉、巧妙引导“意外”,让语文课堂如此心动。

关键词:细节提问纠正负面追求艺术

所谓细节提问,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处提问。看来虽小,却往往是事情成败的决定因素。它使学生的心智迅速进入情景,引起心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常常可以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起点、教学的过程和课文的精髓。它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是宏篇巨作的一个词语,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因此细节提问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是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

下面就结合课堂教学,从“细节提问反映新课程理念,细节提问折射教学智慧,”来谈谈课堂中细节提问的尝试。从“细节提问的现实存在”、“细节提问的一般操作”、“细节提问的艺术追求”三个递进层次加以论说。

细节提问的负面存在

最近,笔者摘录了一位教师执教《白鹭》一课中的一个环节,执教者在教学“有人说它在暸望,难道它真的是在暸望吗?”这一句时,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和丰富学生的想象,执教老师提出了如下拓展题:

1、假如你是一位少年白鹭,你会暸望到什么?

2、假如你是一位妙龄姑娘,你会暸望到什么?

3、假如你是一位先生,你会暸望到什么?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答案如泉涌出,在这一连串的对答中,我猛然醒悟到:这句话的本意难道是说白鹭在暸望什么吗?有可能白鹭什么也不暸望,什么也不想,只是在享受一份悠闲,一份恬静。几个问

题的议论是否偏移或歪曲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一位老师说过,文章不读熟不开讲,是的,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一般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不能偏离或歪曲。

其实,关于细节提问,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的负面存在还不止如此一类。

1、随心所欲无的

由于“生成”观念的提倡,一些教师以为找到了“备课”的偏方,读后随心所欲地问,想到哪里就问到哪里,毫无目的,漫无边际,只有数量的积累、声音的变化,没有清晰的目的,不能兼顾到“文质”和“学情”。往往问一些大而空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想?”提问的质量值得怀疑。

2、层次混乱无序

一些教师应细节提问的小而问题过多,而且无序可依,无缘由的提问,忽大忽小忽左忽右,忽课内忽课外,漂泊不定,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

3、课外延伸无度

最近,笔者听了《太阳》的一节课,摘要如下:

(一)学习课文(1)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二)延伸课外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象,而后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学生发言教师整理:太阳系九大行星,太阳寿命50亿年,太阳黑子,日食现象,……仅课外延伸足足化了30分钟,这样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必然失去语文教学语文化的控制,使语文课丧失语文的本质特性。

细节提问的常规操作

对细节提问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精心打造细节提问,依赖于文本、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细节提问是可以预设的,教师课前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利用可预见的情境点作较深入地发掘。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进行提问,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细节提问有时候又是随机的。关注细节提问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要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使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1、与读思的关系

这里的读是指朗读默读等多种方法的读,这里的思包括了感受体念与思考等。在读与思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细节提问应成为读与思的纽带,用细节提问启示读前读中读后的思考,用细节提问提升思考后的读。我认为,这是处理读、思、问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

案例1:

一位老师在上《船长》一课时,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他觉得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这场灾难的可怕?

生:我找到了这句话:船发出的可怕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你可以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吗?

生:嗯,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的涌进船舱。

师:(大声):海水猛烈地——

生:(齐)涌进船舱。

师:同学们,为什么不用“流”呀!

生:因为,因为,那个玛丽号巨轮是直速前进撞过来,肯定口子很大,如果是“流”的话,说明流得不急,用“涌”这是说明水一下子全部都涌进船里面。

师:真会体会,他告诉我们,这个字让我们知道到水流速度——

生:(齐),快

师:水量非常——

生(齐):大

师:谁把海水的这句话读出这种体会来?

……

读中提问引出体验。

在学生的记忆里,存在着大量的情感体验等感性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沉睡着情感体验,一般不是马上就会被激活的,需要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引导中抓住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切入口至关重要,上述材料中:“你觉得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这场灾难的可怕?”教师的引导就非常巧妙,首先明确了“灾难是可怕”的这个基点,“可怕”这种情感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生活中太多这样的经历了,这样,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可怕”的经验,从而切入文本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另外,教师又

明确要求学生回答“从哪里可以感受”,这就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找,范围无形中被限定,学生的思维方向也就明确了,然后通过下面的读找,很自然的将学生的情感经历引进那场“可怕的灾难”,口子的大,水的涌,人的慌乱,不自觉的从学生的嘴里流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细节提问的有效性。

2、横向与纵向

“纵”是指教师抓住一个点,设计几个层次的巧妙提问,层层递进,步步煸情,把学生的阅读不断地推向高潮。

案例2:

如一位教师上《画》一课,教师首先推出一幅画,画上有山、有水、有鸟、有花。

师:你怎么向别人介绍这幅画呢?

生:介绍画上有山、有水、有鸟、有花。

生:还要介绍山怎样?水怎样?鸟怎样?花怎样?

师预设:除此之外,不会有别的招数。

师:不说上面有什么,也不准说上面的东西怎么样,又要让别人知道上面有什么,上面的东西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办法?

学生傻眼,这时教师亮出古诗《画》,让学生读后谈谈,这首诗有没有说“上面有什么?“上面的东西怎么样?”同学说“没有”,那你知不知道上面有什么?上面的东西怎么样?“知道”。

师:不说上面有什么,上面的东西怎么样,又能让别人知道上面有什么,上面的东西怎么样?

这首诗有什么奥妙?

这时让学生边读边讨论探究,懂得了通过描写效果的方法一箭三鸟,既让人知道了画上有什么,也让人知道了上面的内涵怎么样,还不露形迹的表达了一种赞叹的感情。这种从古诗里读悟出来的表达技巧就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了。

我认为,这并不能说这是老师设好的一个圈套,让学生往里钻。相反,这是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成功范例。把学生的阅读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横向”是指问题的覆盖面,细节提问看似虽小,但题距要长,题面要宽。可以涉及学过的,温故而知新,涉及其它学科,触类旁通,涉及生活经验,加深体念;涉及积累、知识、思维、能力等等,恰到好处的展开,以激活学生激活课堂,达到最佳效果。

3、点与面的关系

这里的点是指细节提问的这个点,面是指点所涵盖的范围(主要指本课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