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用介词“于” 、“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

于”,“见”后都接动词。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还有: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

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古代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应承前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

如: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4、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但在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④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五字(于、受、见、为、被)五式(受……于……、见……于……、为……所……、……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或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二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①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

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②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

了。]

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

如:

③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④会延年家收(《汉书·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2、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

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③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3、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

如:

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4、动词本身表示被动,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联系地址: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邮政编码:748300)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上)

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用介词“于” 、“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⑤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⑦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还有: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古代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应承前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如: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4、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但在文言文中较少见。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③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五字(于、受、见、为、被)五式(受……于……、见……于……、为……所……、……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很容易识别。

练习

1下列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村中少年好事者

C掭以尖草 D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惟兄嫂是依 B而君幸于赵王

C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D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3选出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A受制于人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下列各项的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B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C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D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参考答案:1D(“于’表示被动,“制于人”即“被别人控制”A宾语前置句 B 定

语后置句 C 状语后置句) 2A(宾语前置句;B、C、D都是被动句“幸于赵王”

即“被赵王宠幸”,“为我禽”即“被我擒捉”,“为天下见善”即“被天下人

赞美”) 3B(一般陈述句“见威王”即“拜见威王”;A、C、D都是被动句“制

于人”即“被别人控制”,“为所虏”即“被他俘虏”,“徒见欺”即“白白地

被欺骗” 4D(被动句“困于周郎者”即“被周郎所围困的地方”;A、B 、C、都

是判断句)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下)文言文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或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辨析这样的被动句,应充分注意主谓之间的关系。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二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

如:

④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

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⑤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

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

如:

③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

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④会延年家收(《汉书·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2、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

“于”的被动句。

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③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3、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

如:

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4、动词本身表示被动,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练习

1下列句子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④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⑤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⑥王之蔽,甚矣

A①④⑥ B①②③ C ②⑥⑤ D ③④⑤

2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智勇多困于所溺

C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D 石之铿然有声者

3下列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 B 虽悔之,亦无及也(假设复句)

C又败之于没(被动句) D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被动句)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②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参考答案:1A (列句省略了表示被动的“于”①④⑥都是被动句,其中①④的“于”表示被动,⑥的动词“蔽”本身表示被动;③⑤的“于”都是介词,②

是陈述句“耻”是意动用法)2 D(定语后置句;其余三项都是被动句,其中A B是有标志的被动句,C 属于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动词“除”本身表示被动)3C (“于”是介词,不表示被动,即“又在没这个地方打败他们” 4(①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②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③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烧焦了的土。)

联系地址: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邮政编码:

文言文常用句式与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初中).

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

文言文有四种基本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一、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倒装句:宾语前置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 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 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 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 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 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带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 (一) 1、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斯固百世之遇也 2、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洎牧以谗诛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安在沛公能急人之困也 D、何由知吾可也 4、选出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 ) 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选出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 ) A、洞庭君安在哉 B、以勇气闻于诸候 C、青,取之于蓝 D、虽董之以严刑 6、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吾从而师之 C、沛公居山东时 D、百姓之不见保 7、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何以能鼓乐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此世所以不传也 C、夫水,智者乐也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10、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而诸侯敢救赵者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客有吹洞箫者 11、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既而得其尸于井 B、句读之不知 C、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D、会于西河外渑池 12、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王语暴以好乐 B、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13、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为大梁夷门监者②至于激于义理者不然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④忌不自信⑤见羽旄之美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特殊)句式 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与规律性,可以准确解读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句没有“……者……也”的 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示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我们归纳一下,大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包括三种类型:有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判断句,以及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 (1)有标志的判断句。如“……者也”式;

例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者……也”式;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式;例句:“夫战,勇气也”等等。 (2)无标志的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荀卿,赵人(荀卿是赵国人)。 (3)借助“则、乃、皆、即”等副词表判断的句式。诸如,“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啊); 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皆: “余购三百盆皆病梅”(我所购买的三百盆都是有病的梅花); 即:“吾所忧,即尔所痛矣”(我所忧虑的,就是你所心痛的)。 2.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有标志的被动句:句中常用介词“受” “被”“为”“于”“见”“为……所”“见……于”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高一文言文句式训练带答案

文言句式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解析:选B A项,是“诚”表判断的判断句;B项,“也”在句中表停顿,本句是状语后臵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乎吾先”;C项,是“为”表判断的判断句;D项,是“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2.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将军身被坚执锐 解析:选D A项,“于”表被动的被动句;B项,“见”表被动的被动句;C项,“为”表被动的被动句;D项,“被”不表被动,通“披”,意思为“穿”。 3.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B.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解析:选D A项,“伐齐”前省略主语“廉颇”;B项,“剑舞”后省略谓语“为乐”;C项,“晋军”“秦军”后省略介词“于”;D项,没有省略现象。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译文: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参考译文: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憎恨。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的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参考译文: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出来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禄,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然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这是因为他取舍都不苟且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 (节选自《欧阳晔传》,有删改) ①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译文: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就处理了一百多宗积压的案件。 ②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

文言句式特点例析

文言句式特点例析 古典诗文 2010-01-16 0652 5d56b7b40100gbv5 文言句式特点例析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说明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式导读: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

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4种常见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4种常见句式详解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1)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此为何若人——《公输》 为与此同类——《公输》 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用“是”表示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